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近代后期文学史 >

第26章

世界近代后期文学史-第26章

小说: 世界近代后期文学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稍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也加入到戏曲改良运动中去,认为戏曲是最通俗、 

最有效的启迪民众的手段,鼓吹革新戏曲,服务革命。1904年柳亚子、陈去 

病、汪笑侬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个专门的戏剧刊物 《二十世纪大舞台》。他 

们要求用戏曲觉醒民族意识,唤起民主精神,“他日民智大开,河山还我, 

建独立之阁,撞独立之钟,以演光复旧物,推倒虏朝之壮剧,则中国万岁, 

 《二十世纪之舞台》万岁!”陈独秀等人也撰文提出改良戏曲的主张和措施。 

     这样,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或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新型剧本纷纷问 

世,据统计,在短短几年中便有一百五十余种之多。这些新型剧本大多为传 

奇杂剧,以反对民族压迫,鼓吹改良或革命为主要内容。有的直接取材于现 

实政治事件,如湘灵子的《轩亭冤》写秋瑾殉难之事,浴血生的《革命军传 

奇》写邹容之事;有的取材于中国历史事件,弘扬民族精神,如筱波山人的 

 《爱国魂》写文天祥抗元的故事;有的取材于外国历史,宣传革命思想,如 

感惺的《断头台》写法国革命之事;还有的借用寓言手法来表现爱国情感, 

如洪楝园的《警黄钟》以蜜蜂为喻抨击清政府的腐败和西方列强的侵略野心。 

这些剧本都写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实际上是在用戏剧形式作政治宣传。 


… Page 114…

但由于忽视戏剧本身的艺术特征,人物常常成为作者政治见解的传声筒,很 

多剧本思想性很强,艺术性不高,缺乏戏剧性,有的甚至没有故事情节。这 

些剧本往往只在报刊上登载,并不能演出,其影响也就限于知识界,而未能 

扩大到广大群众中去。 

    在戏曲改良运动中,地方戏和京剧在思想内容上和表演艺术上都有不少 

革新。汪笑侬是在京剧革新中有重要作用的人物。 

     汪笑侬(1858—1918),本名德克金,字润田,号仰天,别署竹天农人。 

满族人。年轻时中过举,后捐任河南太康知县,因触怒豪绅而被革职。此后 

便专门从事京剧活动。他满怀爱国热忱,而且知识广博,艺术修养很高,既 

受过传统教育,又接受新学识,从琴棋诗画,到法律学、心理学,无不知晓, 

自己也能粉墨登场,这对他进行京剧改革很有帮助。他一生整理、改编、创 

作的剧目有五十多种。他的剧作以历史题材为主,如《博浪椎》、《哭祖庙》、 

 《将相和》、《党人碑》等,借古喻今,针砭时政;也编写过一些时装京剧, 

如《宋帅平东》、《惠兴女士》等,直接反映现实生活。无论整理、改编, 

还是创作,都不墨守成规,敢于创新,适宜表演,推动了戏剧现代化的进程, 

被人称为“中国第一戏剧改良家”。 

      《哭祖庙》是汪笑侬的主要代表作。故事描写三国末期蜀汉后主刘禅在 

魏将邓艾攻打成都时准备投降,其子刘谌屡谏不成,悲愤已极,便杀妻灭子, 

哭祭祖庙,自刎而亡。这个剧本是为痛斥清政府的投降卖国政策而作,表达 

了人民群众在国家危亡之时要求抗战的愿望,深受观众的欢迎。刘谌说:“自 

古以来哪有将大好的江山,白送人家的道理?”“想我国破家亡,死了倒也 

干净!”演员在说这些台词时,声泪俱下,泣不成声,十分感人;这些台词 

也成为警句,广泛传诵,激励人们投入救亡斗争。最后一场刘谌在祖庙连唱 

八九十句,低徊呜咽,慷慨淋漓,充分表现了人物在亡国亡家时的悲愤心情, 

有着感人肺腑的艺术力量。 

    戊戌变法后上海青年学生受汪笑侬等京剧革新的影响,曾组织开明演剧 

会编演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用时装和对白作为表演形式的新戏,以提倡改良 

和爱国。这种新戏当时称为“文明戏”,和中国历来的与歌唱、舞蹈相结合 

的戏曲不同,也就是后来的话剧。不过,中国话剧的正式诞生,则是以1907 

年在东京的中国留日学生新剧剧团春柳社演出《黑奴吁天录》为标志。《黑 

奴吁天录》是由曾孝谷根据林纾所译美国作家斯陀夫人的同名小说 (现译为 

 《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七幕话剧。这个剧本为中国话剧的第一个剧本, 

通过描写美洲黑人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斗争,来揭露社会黑暗和种族压迫的 

残酷,唤起人们反封建、反侵略的觉悟。演出十分成功,轰动了在日的中国 

留学生和日本的舆论界。后来又曾在国内话剧舞台上演出。这个剧本虽然未 

能流传下来,但是它作为由中国人编演的第一部话剧,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 

首创和开拓的意义。 


… Page 115…

                        七、亚非19世纪中期文学 



                       1。亚非19世纪中期文学概况 



     19世纪中期,亚非其他国家也和中国一样,封建社会逐渐解体,除日本 

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外,都先后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或保护国。这一 

时期的亚非文学,就是在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民族民 

主运动中兴起和发展的。它既继承了亚非各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又接受了 

西方资产阶级文学的影响,开始突破旧文学的束缚,呈现出新的特点,成为 

新文学的雏形。 

     这一时期的亚非文学,从内容上看,题材比过去扩大,加强了对现实生 

活的描写,表现了亚非各族人民的苦难和觉醒,反映了他们同殖民主义、帝 

国主义以及封建主义的矛盾与斗争,原来占据着作品主人公地位的帝王将 

相、王公贵族和神话、宗教人物,慢慢让位给了日常所见的凡人;从形式上 

看,由诗歌体裁为主逐渐转变为以散文为主,由过去的传奇故事、民间故事 

逐渐发展为着重刻划性格、深刻揭示生活的艺术小说。虽然这些变化在当时 

还仅仅是开始,但是,它所显示的进步、民主、爱国的思想倾向和不断丰富、 

发展的艺术表现手法,给本来已经陈腐、僵化的旧亚非文学注入了新的生命, 

使之重新活跃起来,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绚丽的色彩,为新文学的完善和 

成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不过,亚非各国在19世纪的文学发展状况是很不平衡的。一般说来,原 

先文化传统悠久、民族民主运动发展较快的国家,文学发展也较快,成绩较 

显著;缺乏深厚的文化传统、社会发展滞缓的国家和地区,文学发展也缓慢, 

有的甚至仍然停留在民间口头创作阶段,而没有太大的起色,直到 19世纪 

末、20世纪初才开始改变。 


… Page 116…

                               2。东亚文学 



      (1)日本文学 

     日本是亚非国家中唯一没有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19世纪中叶 

以前,它处于腐败的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之下,对外无力抵御西方列强的胁 

迫,一再签订不平等条约;对内无法控制藩阀割据势力,广大农民和封建领 

主的矛盾更加激化,起义越来越频繁。在空前严重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 

形势下,日本统治者于1868年实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即明治维新,结束 

德川幕府的统治,建立君主专制制度,从此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 

     日本近代文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19世纪70年代、80 

年代是它的形成阶段。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采取了一系 

列的“文明开化”措施,西方的思想、文化得以迅速传播,为新文学的产生 

做了大量启蒙工作。70年代起,西方小说不断被翻译进来,著名的如笛福的 

 《鲁敏(滨)孙全传》(1872)、《伊索寓言》(1873)、汤马斯·摩尔的 

 《良政府谈》(即《乌托邦》,1882)、大仲马的《自由之凯歌》(《夺取 

巴士底狱》的前半部分,1882)、席勒的《哲尔自由谭》(即《威廉·退尔》, 

1882)、莎士比亚的《人肉质入裁判》(即《威尼斯商人》,1883)、《该 

撒奇谈自由太刀余波锐锋》(即《该撒大将》,1884),以及凡尔纳、雨果、 

屠格涅夫等人的作品。 

    80年代日本曾有过一次全国性的自由民权运动,为了鼓吹民权运动,近 

代文学开始勃兴。在此前后,出现了很多政治小说。如户田钦堂的 《民权演 

义情海波澜》 (1880)、武田交来的《冠松真土夜暴动》(1880)、杂贺柳 

香的《席旗群马嘶》(1881)、矢野龙溪的《经国美谈》(1883)和东海散 

士的《佳人之奇遇》(1885)等。这些政治小说表现出爱国忧民的思想,成 

为日本近代小说的新声。 

    但是,政治小说并没有产生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它在艺术上还未摆脱 

旧文学的束缚,它的价值主要在思想方面鼓吹民主、自由,是民权运动的宣 

传工具。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为日本新文学的诞生作出重要贡献的,是坪内逍 

遥(1859—1935)。他在1885年发表《小说神髓》一书,反对游戏文章和道 

德功利观念,认为“小说在于忠实地描写社会的情况和人们的心理活动”, 

主张“小说的主脑在于人情,世态风俗次之”,提倡为人生的艺术和现实主 

义的方法,为新文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他还按照自己提出的理论 

来进行创作,写出了小说《当代学生性格》(一译《当世书生气质》),也 

具有一定的影响。 

    作为日本近代文学奠基作品的,则是二叶亭四迷(1864—1909)于1887 

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浮云》。这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用清新流畅的口 

语写成的白话小说,描写一个贫困的知识青年,想靠正直做人和勤奋工作得 

到幸福,但终于为社会所排挤;反映了日本知识分子在自由民权运动失败之 

后的处境,和迷惘、苦闷、愤懑的心理状态。作品对人物和环境的典型化描 

写,对社会的深刻揭露,使它成为日本近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开山之作。 



      (2)朝鲜文学 

     东亚的另一个国家朝鲜,19世纪的文学仍然受着中国传统文学的很深的 

影响。如著名诗人丁若镛(1762—1836),中国诗文的修养很高,写有2500 


… Page 117…

多首汉诗,他的《龙山吏》、《波池吏》、《海南吏》便是学习杜甫的《三 

吏》写出的。朝鲜遭受列强的侵略后,产生不少反对外来侵略的作品。如诗 

人申在孝 (1812—1884)写有《乙支文德传》、《姜邯赞传》、《李舜臣传》 

等爱国传记,他的《劝学歌》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曾流行一时: 

         当此生存竞争之时, 

         国家兴亡在于我们。 

         想起列强对我们的态度, 

         将不免沦为奴隶的耻辱。 

         三千万同胞,我们的兄弟! 

         此时是何时,此日是何日, 

         观六大洲大陆的情况, 

         尽是弱肉强食、优胜劣败。 

         维护国权,救济同胞, 

         是负在我们双肩上的义务。 



         …… 



     1870年朝鲜和日本签订辱国的《江华条约》,逐渐成为日本的殖民地。 

1910年被日本吞并。19世纪末朝鲜在反对殖民主义的残酷统治的斗争中,开 

展了爱国启蒙运动,朝鲜文学进入了启蒙文学时代,近现代文学开始。 


… Page 118…

                              3。东南亚文学 



     在东南亚的国家中,越南是和中国文化有着密切联系的国家。19世纪的 

越南文学也受着中国文学的影响。如当时的著名作家李文馥(1785—1849), 

为中国明末遗臣的后裔。他1841年出使中国,能与中国文士唱和。他的《二 

十四孝演歌》系受广东木鱼书《二十四孝歌》的启发写成。他的长篇作品《玉 

梨娇》也是对中国的《玉梨娇》的改写。再如爱国诗人阮庭炤(1822—1888), 

他的反对法国侵略暴行的长篇叙事诗《渔樵问答》是借用契丹入侵中国、爱 

国志士遁迹山林的故事;长诗《蓼云仙传》也明显地受广东木鱼书《二度梅》 

和《杏元投崖》的影响。从思想内容上看,19世纪中期后,越南受到法国殖 

民主义的侵略,许多进步作家以文学为武器,抗法爱国文学成为当时文坛的 

主流。 

     东南亚其他国家的文学,如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过去主要 

受印度文学的影响;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在受印度文学影响之后, 

又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但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 

化涌入这些国家,自19世纪中叶后,传统的宫廷文学、宗教文学开始解体, 

出现了反对殖民主义、封建主义,表现爱国民主思想的作品,艺术形式也有 

了较大的演变。 

     菲律宾是东南亚最早沦为殖民地的国家,曾受西班牙长达三百多年的统 

治。19世纪涌现出一批杰出的爱国诗人和作家。何塞·黎萨尔(1861—1896) 

是其中的光辉代表。他的长篇小说《不许犯我》及其续篇《起义者》,以现 

实主义创作方法真实地再现了在西班牙殖民统治下的菲律宾社会面貌,呼唤 

人们进行反对殖民者的斗争。他在殖民者的屠刀下写下的绝命诗《我最后的 

告别》 (一译《最后书怀》),表达了爱国者的献身精神,充满着复仇和反 

抗的呐喊,使遭受西方列强凌辱的菲律宾人民和东方其他国家人民深受鼓 

舞。 


… Page 119…

                               4。南亚文学 



     19世纪中期南亚各国的文学,以印度成就最大。印度从16世纪开始便 

遭受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人民苦难深重,文学发展也受阻碍。1857年印度 

爆发民族大起义,虽然失败后印度正式纳入了大英帝国的殖民版图,但是, 

这次起义促进了印度民族新的觉醒。此后,随着印度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 

解放运动的开展,印度近代文学逐渐产生。 

     印度是个多民族、多语种的国家。西方殖民者入侵印度,孟加拉地区首 

当其冲,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的思想也传播得最早。受西方民主思想影响, 

而又具有反殖民、反封建意识的孟加拉知识分子首先组织社团,出版报刊, 

发表内容与形式都和旧文学不同的新的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如孟加拉 

的早期启蒙思想家和文学家有拉姆摩亨·拉易(1772—1833)的散文集《耶 

稣箴言》,清新流畅,充满爱国情感;伊希沃尔·金德尔·维德亚萨格尔(1820 

—1891)的散文作品《瓦苏代沃传记》、《威达尔二十五》,明快生动,为 

新的语言文学作出了贡献。迈克尔·默图苏登·德特 (1824—1873)创作的 

十四行诗,为新诗开辟了道路;比哈里拉尔·恰格尔沃尔迪(1835—1874) 

的《孟加拉美女》等抒情诗热烈地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