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近代后期文学史 >

第7章

世界近代后期文学史-第7章

小说: 世界近代后期文学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法国影响下,英国这时期也很快掀起了现实主义文学运动。由于英国 

  的资产阶级革命发生较早,资本主义经济形态比较成熟,四五十年代又爆发 

  了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群众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宪章派运动,故英 



③ 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人民出版社1957 年版,第107 页。 

④ 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461 页。 


… Page 30…

国现实主义文学不但注重孤儿命运、妇女解放和道德行为准则的描写,且着 

重反映劳资间的尖锐矛盾,开创了欧洲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新领域。被誉为 

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小说家的众多著名作品,如狄更斯和盖斯凯尔夫人(1810 

—1865)的反映劳资矛盾及工人自发斗争的长篇小说《艰难时世》和《玛丽·巴 

顿》 (1848),萨克雷和爱米莉·勃朗特的表现资本主义的争名逐利及病态 

复仇的长篇小说《名利场》和《呼啸山庄》,夏洛蒂·勃朗特和乔治·爱略 

特 (1819—1880)表现资本主义社会里妇女的争取独立自由及高尚情操的长 

篇小说 《简·爱》和《弗洛斯河上的磨房》(1860)等,对资产阶级的各个 

阶层都进行了深入剖析。不过,由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软弱和不彻底性, 

这些作品又大多具有较浓厚的改良主义和阶级调和思想,其社会批判也不及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激烈尖刻。 

     在英、法影响下,这时期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也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一种 

独特现象,在30年代后蓬勃发展起来。恰似从一片处女地上突然长出许多光 

灿夺目的鲜花一样,出现了除普希金、莱蒙托夫外的一大批如果戈理、屠格 

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赫尔岑(1812—1870)、冈察洛夫(1812—1891)、 

阿·尼·奥斯特洛夫斯基(1823—1886)、格里戈罗维奇(1822—1899)、 

列·尼·托尔斯泰(1828—1910)、谢德林(1826—1889)等俄国“自然派” 

作家和别林斯基、杜勃罗留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等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 

创作了诸如 《死魂灵》、《父与子》、《罪与罚》、《谁之罪》(1847)、 

 《奥勃洛莫夫》(1859)、《大雷雨》(1860)、《苦命人安东》(1847)、 

 《战争与和平》(1863—1869)、《错综复杂的事件》(1848)和《怎么办》 

 (1862—1863)等揭露专制农奴制罪恶,描绘贵族“多余人”、资产阶级“新 

人”、底层“小人物”形象及探索社会国家命运的著名长、中篇小说。它们 

提出了“谁之罪?”和“怎么办?”等共同的中心主题,并跟俄国解放运动 

有着最直接的内在联系。但由于俄国社会生活的落后和作家阶级立场的不 

同,他们虽在“谁之罪?”的问题上观点基本相同,但在“怎么办?”的问 

题上却意见分歧颇大。一些作家坚持用革命的方法 (如别林斯基等)推翻专 

制农奴制;一些作家则主张用发展科学(如屠格涅夫等)或道德更新(如托 

尔斯泰等)的方法来改良现存社会。 

     在法、英、俄等国影响下,尚处于争取摆脱异族奴役,结束封建统治和 

发展资本主义的德国、匈牙利和丹麦,也在40—50年代出现了具有鲜明批判 

倾向的现实主义文学。德国革命民主主义作家海涅在长诗 《德国——一个冬 

天的童话》中,对德国腐朽的封建制度进行了全面、辛辣的讽刺揭露。匈牙 

利革命诗人裴多菲 (1823—1849)在1844至1848年间所写的《祖国颂》、 

 《以人民的名义》、《民族之歌》、《自由颂》等一系列诗歌中,无情揭露 

了异族奴役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的贪婪、残暴,热情号召人民为祖国的独立、 

自由而英勇战斗。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在《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 

的新衣》等作品中,一方面深刻揭示劳动人民的生活苦难和高贵品质,一方 

面又无情鞭挞统治阶级的荒淫残暴和愚蠢无知。此外,波兰作家尤利乌什·斯 

沃伐茨基(1809—1849)的剧本《科尔迪安》(1834)、捷克女作家鲍日娜·聂 

姆曹娃 (1820—1862)的中篇小说《外祖母》(1876)、保加利亚作家赫里 

斯托·波特夫 (1848)的诗歌《告别》(1868)等,也都具有较高批判揭露 

意义。但限于时代条件,这些国家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都没能像法、英、 

俄那样形成声势浩大的文学运动。 


… Page 31…

                     2。司汤达、巴尔扎克和福楼拜 



      (1)司汤达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司汤达(1783—1842)原名马利·亨利·贝 

尔,生于律师世家,由信奉伏尔泰的外祖父教养长大,自幼酷爱数学和文学, 

对莎士比亚的诗剧和“百科全书”派著作更爱不释手。 

    他生活在法国由封建专制向资本主义转变的大动荡时代。为投身反封建 

的资产阶级革命事业,他早在1800年即参加拿破仑军队远征意大利,后又先 

后在德国布伦瑞克、军委会、巴黎法制局任王室领地总管和部门负责人,1812 

年还曾跟随拿破仑远征俄罗斯。他崇拜拿破仑,认为拿破仑是一位扫荡欧洲 

封建复辟势力的英雄。1814年拿破仑垮台后,为躲避复辟政府迫害,他曾一 

度侨居意大利,1821年返回巴黎潜心从事写作。七月革命后,他仍郁郁不得 

志,在教皇管辖下的一个意大利海滨小城当领事,直至逝世。 

    他从1814年起,用各种不同笔名发表作品,1817年后才用司汤达笔名, 

但生前文名不显,直到19世纪70年代后,才越来越引起文坛的重视。他起 

初写《海顿·莫扎特和梅达斯泰斯的生平》(1814)、《意大利绘画史》(1817)、 

 《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1817)等借名人、名城事迹以表达对复辟 

王朝不满的音乐、绘画和社会风情著作。1822年后,写《英国通讯集》(1822 

年开始在英国报刊上发表的巴黎时评,死后出版)、《论爱情》(1822)、 

 《罗西尼的生平》(1823)、《拉辛与莎士比亚》(1823—1825)、《罗马 

漫步》(1829)等评论、传记和美学著作。《拉辛与莎士比亚》因针对古典 

主义的清规戒律,提出艺术必须适应时代的潮流,表现时代的社会现实,被 

认为是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的第一篇美学宣言。 

    从1827年起,他除了断续抽空写《回忆拿破仑》(1836)、《一个旅游 

者的见闻录》 (1838)、《拿破仑生平》(1829)及身后发表的《斯丹达尔 

日记》(1888)外,主要从事长、中、短篇小说的创作。要者有借一对贵族 

青年的爱情悲剧,揭露波旁王朝封建贵族反动嘴脸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阿尔 

芒斯》 (1827);借意大利一个巴马小公国贵族青年法布里斯的斗争和恋爱 

经历,批判“神圣同盟”反动统治和讴歌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的长篇小说《帕 

尔玛修道院》(1839);通过既不满现状又摆不脱阶级束缚的银行家儿子吕 

西安的生活经历,揭露七月王朝的金融统治和虚伪民主的未完成的长篇小说 

 《吕西安·娄凡》(又名《红与白》1901);歌颂烧炭党人高贵品质及其为 

祖国自由而英勇献身的中篇小说 《法尼娜·法尼尼》(1829)以及代表作长 

篇小说 《红与黑》(1831)等。 

      《红与黑》的副题是“1830年纪事”。书名“红”指拿破仑帝国时期士 

兵的红军服,“黑”指复辟时期僧侣的黑袈裟。“红”与“黑”即资产阶级 

革命力量与封建反动势力的两种象征,也体现着小说主人公于莲所设想的两 

种生活道路。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法国波旁复辟王朝临近末日的最后几年。主人公于莲 

原是小城维立叶尔市的一个锯木厂老板的儿子,曾受卢梭的自由平等观念影 

响,又羡慕拿破仑时代青年人能凭自己的聪明才智青云直上。但在等级森严 

的封建复辟时代,他看到卢梭思想和拿破仑道路都已成过眼云烟,而神父们 

却可拿到三倍于拿破仑手下大将的薪俸,又有炙手可热的权势。于是,他便 

收藏起拿破仑和卢梭的书籍,日夜攻读他十分讨厌的拉丁文和神学,并把莫 


… Page 32…

  里哀笔下的伪君子答尔丢夫奉为自己的生活导师,决心要在复辟时代披荆斩 

  棘,闯出一条个人飞黄腾达的路来。为摆脱家庭歧视和筹集“完成我的学业” 

  所必需的资金,他先是应邀到资产阶级新贵德·瑞那市长家当家庭教师。这 

  时,他还满怀维护平民尊严,敌视贵族欺压,憎恨社会污秽的反抗情绪,但 

  跟善良受压的市长夫人的半是同情半是报复的暧昧关系被揭穿后,他便只得 

  揣着业师西朗神父的介绍信转到人间地狱般的省城贝尚松神学院。在这里, 

  他尽管一进门就被阴森冷峻的环境吓得晕倒在地,但仍很快用假虔诚和背得 

  滚瓜烂熟的《圣经》知识,博得院长彼拉神父的信赖,当上了神学课辅导教 

  师,并开始设想“在未来的神父中,我将是一个主教”。可是不久彼拉神父 

  被教会内另一派排挤去职,他又只得经彼拉推荐到巴黎给大贵族木尔侯爵当 

  私人秘书。这时,他感到已攀登到权势的门口,因而一方面废寝忘食地为侯 

  爵工作,甚至应命列席木尔召开的反革命秘密会议,并冒险到英国为他传递 

  消息;一方面利用侯爵小姐玛特儿的幻想和虚荣心,挖空心思地去“征服” 

  她和巩固她的爱情。当他从侯爵那里取得贵族头衔、军官委任和大批钱财、 

  领地,并盘算着成为侯爵女婿和“三十岁当上司令”时,贵族和教会诱逼德·瑞 

  那夫人写来了他的“揭发信”,侯爵终把他一脚踢出门外。绝望之下,他跑 

  回维立叶尔向德·瑞那夫人开了两枪,自己则投身监牢,坐待就戮。 

       小说通过主人公于莲的个人奋斗历程,广泛描绘了1830年七月革命前夕 

  法国社会生活的生动画面,不仅揭露了贵族的腐朽反动和教会僧侣的卑鄙奸 

  诈,同时也表现了人民大众的深重、灾难和自由资产阶级的革命呼声。从性 

  质上看,它简直就是一部展现法国七月革命前“山雨欲来风满楼”形势的具 

  有鲜明反复辟倾向的社会史诗。不过,主人公于莲并非如某些评论家所赞誉 

                                     ① 

  的那样“是丹东”,“是革命”;他的个人奋斗本身也并非“是一个平民对 

                                   ② 

  富有者、特权者的阶级斗争”;他的思想行为也不能一般地说是“既有反抗 

                                ③ 

  的一面,又有妥协的一面”。从他的阶级地位、社会影响及整个奋斗历程看, 

  他只是一个既受压抑又不择手段向上爬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个人奋斗典型。 

  他走的是一条从羡慕穿红色将军服到争穿黑色大袈裟,再成为贵族牺牲品的 

  生活道路;经历的是一个从充满抗议情绪到投靠反动统治者,再到因绝望而 

  愤慨和就戮的发展过程。他的认识意义在于,通过他的遭遇,我们不但看到 

  了当时社会的腐朽黑暗,同时也看到了阶级壁垒的分明和森严。贵族资产阶 

  级可以“赏识”平民的才干,也需要利用平民的才干,但决不容许平民跨进 

  他们的阶级壁垒。而于连的结局则清楚地表明,在当时,个人奋斗道路根本 

  是走不通的。 

       小说的突出艺术成就,是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和在戏剧性场面 

  中展现了细腻生动的心理分析。小说按主人公经历,挨次描写了唯利是图的 

  维立叶尔,人间地狱般的贝尚松神学院和“阴谋与伪善中心”的巴黎这三个 

  典型环境,并使于连在这三个环境中点染变化,溶铸成一个不择手段向上爬 

  的典型人物。它还安排了诸如于莲偷捏德·瑞那市长夫人手,于莲到喳列诺 

  家赴宴,于莲赴玛特儿约会,于连在狱中拒绝救援……等众多戏剧性场面, 

  并使于莲的有关紧张、执着、鄙夷、绝望的心理状态,玛特儿的浪漫轻率性 



① 多宾:《生活素材和艺术情节》,《译文》,1956 年第8 期。 

② 阿尔达莫诺夫:《司汤达》,新文艺出版社1958 年版,第65 页。 

③ 朱维之等主编:《外国文学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 年版,第363 页。 


… Page 33…

  格和哇列诺的鄙俗自得神情,都从中得到生动刻画和充分展示。这一切,正 

  切合恩格斯对现实主义的论断,也显示了巴尔扎克认为司汤达的“观念富有 

  戏剧性”的艺术赞誉。因此, 《红与黑》无论在思想内容或艺术手段方面, 

  都堪称是法国乃至欧洲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 



        (2)巴尔扎克 

       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 

  —1850),是一个对现实关系具有深刻理解,作品中有着了不起的革命辩证 

  法的现实主义大师。他生活在法国历史上最激烈动荡的年代,直接感受到了 

  1789到1814年的革命时代波涛,又亲身经历了王政复辟和七月王朝的两种 

  统治,还耳闻目睹了1832、1834和1848年的历次工人运动。因此,他不仅 

  能形象具体地理解封建阶级的挣扎、毁灭和资产阶级特别是金融资产阶级的 

  卑鄙、丑恶,同时也不能不多少看到工人阶级的苦难和斗争。此外,他那曲 

  折沉浮的经历和艰苦卓绝的奋斗,对他深入认识和表现生活,也提供了必要 

  的条件和巨大帮助。 

       他出生在图尔市的一个中等资产阶级家庭,祖父是农民,父亲原也是农 

  民,但能写会算,又善于钻营,后来竟先后当上了拿破仑军队的军粮处官员 

  和图尔市市长,还跟银行家的女儿结婚,成了富裕的资产者。1818年他随父 

  亲来到巴黎,被安排进法科学校学法律,兼在一律师事务所当见习生。但从 

  小酷爱文学的巴尔扎克却总去巴黎大学听文学讲座,毕业后更违背父母要他 

  当律师的意愿,选择了艰难困苦的搞文学创作的道路。1819年8月,他在几 

  乎跟父母闹翻的情况下,毅然搬进贫民区的公寓阁楼,开始了他那半饥半饱, 

  一面拼命读书,一面拼命写作的艰苦奋斗生活。他起初写悲剧,接着又写志 

  怪浪漫体小说,遭失败后,又从1825年起涉足商业,借钱搞出版事业或筹资 

  去非洲开采已废弃的银矿,受尽欺诈愚弄,以致债台高筑,终生困窘。直到 

  1829年,他在大量阅读历史文献和亲自到实地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写出描写共 

  和军镇压保皇党叛乱的长篇小说《朱安党》后,他才走上了辉煌的现实主义 

  创作道路。从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