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087-医方集解 >

第20章

087-医方集解-第20章

小说: 087-医方集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王好古曰∶滑石为至燥之剂。盖皆以行水之药为燥,而不以燥热之药为燥也。故陶隐居 
欲于十剂之外加寒热二剂,愚所着《本草备要》,则以热药为燥剂,而以行水属通剂矣。五 
苓泻湿胜,故用桂术;猪苓泻热胜,故用滑石)。 

利湿之剂第十二
茯苓甘草汤
属性:(仲景) 
治伤寒水气乘心,厥而心下悸者。先治其水,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太 
阳证饮水过多,水停心下必悸;火畏水,故心惕惕然动,不自安也;亦治伤寒汗出不渴者经 
曰∶ 
利 
茯苓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 生姜(三两) 
此足太阳药也。淡能渗水,甘能宁心助阳,故用茯苓;辛能散饮,温能发汗解肌,故用 
姜桂;益土可以制水,甘平能补气和中,故用甘草(按∶悸证,有过汗而悸者,有吐下而悸 
者,有气虚而悸者。惟饮之为悸,甚于它邪,以水停心下,无所不入,侵于肺则咳,传于胃 
为呕,溢于皮肤为肿,渍于肠间为利。故经曰∶先治其水,后治其厥。厥为邪之深者,犹先 
治水 
本方去生姜,加白术,名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仲景)∶治伤寒吐下后,心下逆满,气 
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摇者(逆满气冲,寒邪伏饮上搏于膈也, 
故令头眩;沉为在里,且既经吐下,复发其汗,则阳益虚而津液耗,故振摇也;与此汤导饮 
和中,益阳 

利湿之剂第十二
小半夏加茯苓汤
属性:(《金匮》。《三因》名大半夏汤) 
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水气上逆则呕,水停膈间则痞,上干头则眩,凌 
于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三两) 
此足太阳、阳明药也。半夏、生姜行水气而散逆气,能止呕吐;茯苓宁心气而泄肾邪, 
能利小便;火因水而下行,则悸眩止而痞消矣。 
本方除茯苓,名小半夏汤(《金匮》)∶治支饮,呕吐不渴;亦治黄胆(《金匮》云∶呕家 
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呕吐,津液去,必渴,不 
可因渴而遽以为热)。本方除茯苓、生姜,加人参、白蜜,名大半夏汤《金匮》∶治反胃,食 
入即吐(李东垣曰∶辛药生姜之类治呕吐,但治上焦气壅表实之病;若胃虚谷气不行,胸中 
闭塞而呕者,惟宜益胃推扬谷气而已,勿作表实用辛药泻之,故服小半夏汤不愈者,服大半 
夏汤立 

利湿之剂第十二
加味肾气丸
属性:(《金匮》肾气丸,即桂附八味丸,治妇人转胞,无车前、牛膝) 
治肾气大虚,肚腹胀大,四肢浮肿,喘急痰盛,小便不利,大便溏黄,已成蛊证;亦治 
消渴,饮一溲(一经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 
故为 肿。肾消者,肾水衰竭,龙雷之火不安其位,上炎于肺,消渴引饮,饮入于胃,下无 
火化,直入膀胱,故饮一溲一也;用桂附辛热引真火归元,地黄纯阴壮真水滋肾,为治下消 
之剂 
熟地黄(四两) 茯苓(三两,乳拌) 山药(微炒) 丹皮(酒洗) 山萸肉(酒润) 
泽泻( 
蜜丸 
此足太阴、少阴药也。土为万物之母,脾虚则土不能制水而洋溢;水为万物之源(天一 
生水),肾虚则水不安其位而妄行,以致泛滥皮肤肢体之间;因而攻之,虚虚之祸,不待言 
矣(经曰∶毋盛盛,毋虚虚,贻人祸殃)。桂附八味丸滋真阴而能行水(地黄、茯苓、泽泻、 
桂附皆能行水),补命火因以强脾(桂附补命门火,火能生土,土强则能防水;阳能化阴, 
阴化则便溺通);加车前利小便,则不走气;加牛膝益肝肾,借以下行,故使水道通而肿胀 
已,又无损于真元也(喻嘉言曰∶按∶此方《济生》以附子为君,此薛新甫重订以茯苓为君。 
然肾之关门不开,必以附子回阳,蒸动肾气,其关始开,胃中积水始下,以阳主开故也。关 
开即不用茯苓、牛膝、车前而水亦下;关闭则车前、茯苓用至无算,抑莫之如何矣。用方者 
将君附子乎,抑君茯苓乎。何柏斋曰∶造化之机,水火而已,宜平不宜偏,宜交不宜分,火 
宜在下,水宜在上,则易交也。交则为既济,不交则为未济,分而离则死矣。消渴证不交, 
而火偏盛也;水气证不交,而水偏盛也;干始坤成,至其交合变化之用,则水火二气也。大 
旱物不生,火偏盛也;大涝物亦不生,水偏盛也。人之脏腑,以脾胃为主,然脾胃能化物与 
否,实出于水火二气,非脾胃之能也。火盛则脾胃燥,水盛则脾胃湿,皆不能化物,乃生诸 
病。水肿之病,盖水盛而火不能化也,导水补火,使二气和平,则病去矣。《医贯》曰∶火 
为阳之根,水为阴之根,而水与火之总根,两肾之间动气是也。余于五行之中,独重水火, 
而其生克之妙用,又与世论不同∶世人皆曰水克火,而余独曰水养火;世人皆曰金生水,而 
余独曰水生金;世人皆曰土克水,而余独于水中补土;世人皆曰木克土,而余独升木以培土。 
若此之论,谁则信之。讵知君相二火,以肾为宫。水克火者,后天有形之水火;水养火者, 
先天无形之水火也。今之言补肺者,人参、黄 ;清肺者,黄芩、麦冬;敛肺者,五味、诃 
子;泻肺者,葶苈、枳壳;病之轻者,岂无一效。若本原亏损者,毫不相干。盖肺金之气, 
夜卧则归藏于肾水之中,肺名娇脏,畏寒畏热,肾中有火,则金畏火刑而不敢归;肾中无火, 
则水冷金寒而不敢归,或为喘胀,为哕咳,为不寐,为不食,累累若丧家之狗,惟收敛之仅 
似有理,然不得其门,从何而入。仁斋云∶肺出气,肾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本,肾 
虚不能纳气还元,必壮水之主,或益火之源,水向火中生矣。混沌之初,何尝有土,自天一 
生水,而水之凝结处始为土,此后天卦位,艮土居饮水之次也;坚者为石,最坚者为金,可 
见水土金先天一原也。肺为土之子,先补其子,使不食母之气,则母不衰,亦见金生土之义 
矣。至于木能克土。举世欲伐之,余谓木藉土以生,岂有反克之理,木乃生生之气,始于东 
方,春升之气也,阳气也、元气也、胃气也,同出而异名也,譬之种树,雨以润之,风以散 
之,日以暄之,使得遂其生发长养之天而已矣。及其生意将竭,则又当敛其生生之气于水土 
之中,以为来春生发之本,焉有伐之之理乎。此东垣《脾胃论》用升柴以疏木气,谆谆言之 
也,但未及雨润风散,及归根复命之理耳。余特申五行妙用,专以水火为重也。又曰∶人身 
水火,原自均平,偏者病也,火偏多者,补水配火,不必去火;水偏多者,补火配水,不必 
去水;譬之天平,此重彼轻,一边重者,只补足轻者之一边,决不凿去法码;今之欲泻水降 
火者,凿法码者也。《难经》曰∶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先补其阳而后泻其阴;阴气不足, 
阳气有余,当先补其阴而后泻其阳,营卫通行,此其要也。昂按∶此即《内经》亢则害、承 
乃制之义也。 

利湿之剂第十二
越婢汤
属性:(《金匮》) 
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经曰∶肝肾并沉为石水,并 
浮为风水。水在皮肤,故脉浮;里无热,故不渴;病本于风,故汗出恶风;无大热者,热未 
尽退也) 
麻黄(六两) 石膏(八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恶风 
者,加附子 
此足太阳药也。风水在肌肤之间,用麻黄之辛热以泻肺,石膏之甘寒以清胃(肺主通调 
水道,胃主分别水谷),甘草佐之,使风水从毛孔中出。又以姜枣为使,调和营卫,不使其 
太发散耗津液也(胃为十二经之主,脾治水谷为卑脏,若婢;经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是 
方名越婢者 

利湿之剂第十二
防己黄汤
属性:(《金匮》) 
治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解见前;及诸风诸湿,麻木身痛(按东垣曰∶麻木为风,三 
尺童子皆知之,细核则有区别∶如久坐亦麻木,绳缚之人亦麻木,非有风邪,乃气不行也, 
当补肺 
防己 黄 (一两) 白术(七钱半) 甘草(五钱,炙。)每服五钱。加姜、枣煎。 
腹痛加 
盛加茯苓、苍术, 
此足太阳、太阴药也。防己大辛苦寒,通行十二经,开窍泻湿,为治风肿水肿之主药; 
黄生用达表,治风注肤痛,温分肉,实腠理;白术健脾燥湿,与黄 并能止汗,为臣;防 
己性 
也。 
本方去白术、姜、枣,加茯苓为君、桂枝,名防己茯苓汤(《金匮》);治水在皮肤,四 
肢聂聂而动,名皮水(防己行经络,茯苓善渗泄,黄 达皮肤,桂枝走肢节。按∶五水脉浮 
恶风,骨节疼痛,名风水;脉浮 肿,按之没指,其腹如鼓,不恶风,不渴,名皮水,当发 
其汗。又云∶恶寒不渴,名风水;不恶寒而渴,名皮水;假令皮水不渴,亦当发汗。脉沉迟, 
自喘,名正水;脉沉,腹满不喘,水积胞中,坚满如石,名石水;脉沉迟,发热,胸满,身 
肿,汗如柏汁,名黄汁)。本方加人参(一两)、生姜(二两),防己、白术各增三倍,名防 
己汤(《活人》)∶治风温,脉浮,多汗身重(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溺,风来乘热, 
变为风温,忌发汗;误汗者,以此汤救之)。 

利湿之剂第十二
肾着汤
属性:(《金匮》。一名甘姜苓术汤) 
治伤湿身重,腹痛腰冷,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肾主水,湿性下流, 
必舍于其所合而归于坎势也。腰为肾之府,冷湿之邪着而不移,故腰冷、身痛,是着痹也。 
此由身劳汗出,衣裹冷湿,久久得之);《宣明》用治胞痹,膀胱热痛,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风寒湿邪客于胞中,气不能化,故水道不通;足太阳经上额络脑,太阳经气不得下行,上 
入脑而流 
干姜(炮) 茯苓(四两) 甘草(炙) 白术(炒,二两。)有寒者加附子。《经心录》 
加肉 
此足太阴、太阳药也。干姜辛热以燥湿,白术苦温以胜湿,茯苓甘淡以渗湿,甘草甘平 
,和中而补土。此肾病而皆用脾药,益土正所以制水也(喻嘉言曰∶腰冷如坐水中,非肾之 
精气冷也,故饮食如故,便利不渴,且与肠胃之腑无预,况肾脏乎。故但用甘温从阳,淡渗 
行水之 

利湿之剂第十二
舟车丸
属性:(河间仿仲景十枣例制此汤,治一切水湿) 
治水肿水胀,形气俱实(肿胀者,水道壅遏也,形气俱实,口渴面赤,气粗腹坚,大小 
便秘也。阳水先肿上体肩背手膊,手三阳经;阴水先肿下体腰腹胫 ,足三阴经。肿属脾, 
胀属肝,肿则阳气犹行;如单胀而不肿者,名蛊胀,为木横克土,难治。肿胀朝宽暮急,为 
血虚,暮宽朝急,为气虚,朝暮俱急,为气血两虚。肿胀由心腹而散四肢者吉,由四肢而入 
心腹者危。男自下而上,女自上而下者,皆难治。肿胀唇黑则伤肝,缺盆平则伤心,脐出则 
伤脾, 
黑牵牛(四两,炒) 大黄(二两,酒浸) 甘遂(面裹煨) 大戟(面裹煨) 芫花 
(醋炒) 
此足太阳药也。牵牛、大黄、大戟、芫花、甘遂皆行水之厉剂也 
然肿属于脾,胀属于肝;水之不行,由于脾之不运;脾之不运,由于 
防水而洋溢也。青皮、木香疏肝泄肺而健脾,与陈皮均为导气燥湿之 
运则肿消也;轻粉无窍不入,能去积痰,故少加之;然非实证,不可 
戟、青皮、陈皮、木香,加芒硝、郁李仁,名浚川散,姜汤下五分∶ 

利湿之剂第十二
疏凿饮子
属性:治遍身水肿,喘呼口渴,大小便秘(上证为湿热甚而气尚实也,此为阳水。阳水见阳证, 
脉必沉数;阴水见阴证,脉必沉迟)。 
羌活 秦艽 槟榔 商陆 椒目 大腹皮 茯苓皮 木通 泽泻 赤小豆各等分。加姜 
皮煎。 
此足太阳、手足太阴药也。外而一身尽肿,内而口渴便秘,是上下表里俱病也。羌活、 
秦艽 
水于 
之水,达于小肠;泽泻泻脾肾之水,通于膀胱(二物泻水,实泻火也)。上下内外分消其热, 
亦犹神禹疏江凿河之意也(经曰∶肾何以主水,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 
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肾何以聚水而生病,肾者,胃 
之关也,关门不利,故水聚而从其类也。故水病下为 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 
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喻嘉言曰∶胃为水欲之海,五脏六腑之源。脾 
不能散胃之水精于肺,而病于中;肺不能通胃之水道于膀胱,而病于上;肾不能司胃之关, 
时其输泄,而病于下;以致积水浸淫,无所底止。王好古曰∶水者,脾肺肾三经所主,有五 
脏、六腑、十二经之部,分上头面、中四肢、下腰脚,外皮肤、中肌肉、内筋骨,脉有尺寸 
之殊,浮沉之别,不可轻泻药,当知病在何经何脏,方可用之。按∶水肿有痰阻、食积、血瘀 
致清不升、浊不降而成者,有湿热相生、隧道阻塞而成者,有燥热冲激,秘结不通而成者, 
证属有余;有服寒凉、伤饮食、中气虚衰而成者,有大病后正气衰惫而成者,有小便不利、 
水液妄行、脾莫能制而成者,证属不足;宜分别治之。然其源多因中气不足而起。《医贯》 
曰;治肿满先以脾土为主,宜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或疑水胀喘满,而纯补之剂不益胀满 
乎,曰∶肺气既虚,不可复行其气;肾水既衰,不可复利其水;纯补之剂,初觉不快,过时 
药力得行,渐有条理矣。昂按∶此即《内经》塞因塞用之义)。 

利湿之剂第十二
实脾饮
属性:(严氏) 
治肢体浮肿,色悴声短,口中不渴,二便通利(脾胃虚寒,土不能制水,故水妄行而浮 
肿 
白术(土炒) 茯苓 甘草(炙) 浓朴(姜炒) 大腹皮 草豆蔻 木香 木瓜 附 
子黑 
此足太阴药也。脾虚故以白术、苓、草补之;脾寒故以姜、附、草蔻温之;脾湿故以大 
腹、 
然土 
使木不克土而肝和,则土能制水而脾实矣。经曰∶湿胜则地泥,泻水正所以实土也(朱丹溪 
曰∶治水肿宜清心火、补脾土,火退则肺气下降而水道通,脾旺则运化行而清浊分,其清者 
复回为气为血为津为液,浊者为汗为溺而分消矣。又曰∶水病当以健脾为主,使脾实而气运, 
则水自行,宜参苓为君,视所挟证加减。苟徒用利水药,多致不救。喻嘉言曰∶治水以实脾 
为先,不但阴水为然。然阴水者,少阴肾中之真阳衰微,不能封闭而泛滥无制耳,方中不用 
桂而用浓朴、木香,尚有可议耳。按∶治水有三法;实土者,守也;泄水者,攻也;兼之发 
汗, 

利湿之剂第十二
五皮饮
属性:(《澹寮》) 
治水病肿满,上气喘急,或腰以下肿(脾虚不能制水,故传化失常,肾水泛滥,反渍脾 
土 
五加皮 地骨皮 茯苓皮 大腹皮 生姜皮。一方五加易陈皮。罗氏∶五加易桑白皮, 
治病后脾肺气虚而致肿满。 
此足太阳、太阴药也。五加祛风胜湿,地骨退热补虚,生姜辛散助阳水为阴邪,大腹下 
气行水,茯苓渗湿健脾。于散泻之中,犹寓调补之意。皆用皮者,水溢皮肤,以皮行皮也。 
麦门冬汤 
治水溢高原,肢体皆肿(经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上焦不治,水溢高原; 
中焦不治,水停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