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情备忘录-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拨慢人口钟,西方没有〃西学东渐〃的经验复制给我们。西方在全球跑马圈地的过程中,一直存在人口紧缺的问题。即使西方出现间断性的就业不足,这是伴随经济周期不断显现的结果,但也很少有经济学家或官员认为是人口抛锚了,大多把原因归结为市场机制或社会管理。
一场世界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规模坚决而痛苦的人口控制,自此在中国大地上展开。对于三十年前的那一代中国人来说,他们内心的生育传统与国家前途纠结在一起生与不生,已经不再是个人的选择。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对中国政府来说是艰难而痛苦的选择。而为了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以及子孙万代,又必须这么做。一代人为此做出了牺牲。很多人甚至丢掉了工作或者走上手术台,中国所有的妇女都把生孩子的年龄向后推迟了三年甚至更多。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历史事件的受益者,为了能让更多人受益,很多人主动或被动地被推到付出者的传送带上。
未来的岁月时光发展到遥远的以后,我们的后人回观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变化过程,波澜壮阔的计划生育运动,辉煌惨烈的程度,远远超出红军长征,超过土地,它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力。计划生育是在拯救我们和未来,所有的人都应为这场轰轰烈烈的人为生育运动鼓一次掌。
计划生育〃摸石头过河〃
提起上世纪80年代那段疯狂的计划生育岁月,李响的父母仍然心有余悸。
当时,兄弟姐妹多达7个的李父,怎么也想不到,等到他结婚生子时,只允许生一个孩子了。生了李响后,李响的父母一直再想要个女儿。但是,国家政策已经不允许了。邻居就因为超生不但被罚了款,还被掀了屋顶,最后邻居的老婆还是被迫流产了,李响的父母再也不敢动生第二胎的念头了。
多子多福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李响的父母只能守着李响这个独苗过日子。计划生育,这个在历史上从未出现的字眼,成为中国挥之不去的印记。
在西方国家,人口的规模经历了自然的发育过程,不需要也没有出现过人为的干预,人口某个阶段的多和少,生命对于传宗接代愿望的热和冷,是社会生活方式变化的自然后果。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人口也经历着不温不火的自然繁殖状态,很少有人为干预的状况出现。
中国人的生育伦理是多子多福,努力生育。然而,传统社会中,也有其独特的平衡人口的规则。在封闭生活条件下,有限的医疗保障限制了人口存活能力。同时,在传统王权循环规则当中,会出现周期性的社会冲突,秩序崩溃造成人口大面积淘汰。一旦秩序处于失范状态,生命对生命的淘汰毫不手软。繁荣与萧条的周期交替,成为中国人口自发调节〃旱涝〃的自然手段。然而,新中国成立后,有利于人口增量的条件多子多福的生育伦理与提供人类健康安全的保障,两者嫁接到一起,中国的人口版图以大跃进式的速度蔓延。
事实上,在大规模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之前,中国也尝试进行了人口调节,如上山下乡。尽量稀释人口,不断消减城市人口,以降低全民族生存质量的方式来消化都市人口的负担。当然,这些措施既不能解决根本性问题,又背离社会工业化和都市化的方向,而且大部分经历过上山下乡的人,心中都会留下一个或大或小的疤痕。中国,不再等待,不再等待以人口自然成长过程来完成对生育热情的消减。从大潮的浪头只是少数智慧,到领导层或者全社会的人认识到人口无节制地增长也是在掘社会主义的坟墓,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觉醒状态。控制生育的时刻终于来临,整个民族朝着与民族生育愿望越来越远的地方前进。
从1980年到今天,将近30年的时间,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作为基本国策深入人心。为我们全社会节约了高达7万亿元的抚养费用,也使中国的经济变革处境更为宽松:
1980年,党中央发表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
1981年,成立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
1982年,计划生育被确定为基本国策,同年写入《宪法》;
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口问题被提高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
1991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
1991年开始,中央连续15年召开专题座谈会,研究部署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随后,我国低生育水平出现;
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
2001年,《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颁布实施;
2004年,国家启动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历时两年,研究成果为国家制定重大战略规划和政策提供了重要支撑;
十六大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为认识和解决人口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这标志着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三十年,计划生育政策也经历了从野蛮到文明的蜕变过程,逐渐从行政性向法制性转变。除了行政性政策还有奖励政策。国家开始用经济政策进行引导。在西部农村出台了这样一条政策,少生快富,一个家庭可以生两个孩子,但如果这个家庭自愿放弃不生第二个孩子,政府就奖励三千元。在西部,三千不是一个小数字,可以办一个猪场或鸭场了。多项政策多管齐下,中国人口的繁衍乾坤被慢慢扭转。
人口,这辆曾经呼啸而过的生命火车,经过猛刹车的阵痛与冲击后,开始缓慢行驶。人口政策越来越人性化,并开始放宽。
中国的人口控制已经在两难抉择中挣扎,控制人口往往会带来老龄化。以寿命延长为前提,生育率下降往往会带来老龄化,老龄人的比例越来越高。一旦数量问题得到缓解,就不能忘记质量问题。我们并不主张出生率越低越好,人口降得越快越好,稳定在两个以下,才是中国大政策的战略部署。人口学上,通常以生育2。1个孩子的生育率作为人口世代更替水平的标准。到2006年,城乡平均是1。8,即一个妇女平均生1。8个。
不过,中国人口太多,龙头我们只能慢慢拧。放开龙头的时候,中国选择了微调,实际上中国的生育龙头已经拧松不少了。
人口学家邬沧萍这样告诉我们,〃有严格法律规定的占中国整个人口36%,36%的人只许生一个。59%是什么呢?是农村生了一个女孩子可以再生一个,所以叫一个半的政策。但是现在我们还有可以生两个的,很多地方,尤其宁夏边缘少数民族地区,生两个,甚至可以生三个和不受限制的。所以不能说是我们中国里面人口都是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还是有区别的。现在微调也是有区别的,每一个省微调的程度不一样。〃
与改革开放一样,中国的人口政策没有经验可以复制,也没有历史借鉴,是摸着石头过河。庆幸的是,我们顺利过了河。经过了将近30年的冲突、调整、磨合、适应,今天绝大多数中国民众甚至绝大多数中国农民已经理解了人口控制与国家前途,与自己生存质量相关,已经适应并接受了国家人口政策对生育的干预。生育,这辆拉满了中国人历史价值观的火车,经过三十年艰难而沉重的跋涉,已经改头换面。
16亿人的〃资源稀薄〃蓝图
西方国家在工业化时代,不可遏制地从生育高峰下滑,经历着人口冬天。但有着独特生育伦理的中华民族,可能在未来人口的生产领域,为全人类提供希望。但是,中国人口过多,将会是中国不能承受之重。
13亿的重量,已经让中国气喘吁吁。中国用不到一半的土地养活13亿人口的压力,是客观的自然条件决定的,并不会因为经济发展了而得到缓解。恰恰相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会不断向资金充裕、资源充裕的地区流动。近年来,我国东部以及一些大城市的人口承载压力在不断增加……中国特大城市和大型城市的人口数量已经远远超出国际标准,比如北京,每平方公里要比世界其他特大城市多出8000人。中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城市能达到宜居城市的标准……
不过,13亿还不是终点站。很多人猜测,中国的人口将会达到16亿。假如今天的中国人是16亿,而不是13亿,那将意味着什么?
大庆油田自1960年投入开发建设,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6。7亿吨,累计生产原油18。21亿吨,占同期全国陆上石油总产量的47%;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548。2亿立方米,特别是实现年产原油5000万吨连续27年高产稳产,创造了世界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如果中国的人口是16亿,那么我们至少还需要一个大庆油田才能应付每年的石油消费;
如果中国有16亿人口,还意味着中国的人均耕地下降,逼近联合国警戒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760立方米,中国不得不跨入联合国有关组织确定的中度缺水型国家的行列;
……
16亿,很轻易就把中国的〃地大物博〃平均得所剩无几。除了摊薄资源,16亿的人口大国,接踵而来的还有一系列令人焦头烂额的社会问题。交通拥挤、住房狭小、就业难、看病难、社会犯罪率上涨……
我们不希望人口再多了,如果真到16亿、17亿,那就很糟糕了。16亿,已是中国的人口底线。如果我们的人口雪球真的滚到16亿,那么中国将坐在人口火山口上战战兢兢。就连西方媒体在用挑剔的眼光评论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时候,他们自己也会变成矛盾的综合体。他们一面在各种人权报告中对中国这项国策指指点点,但另一方面,他们又高度赞扬中国控制了人口,减少了世界资源负担。这两种声音如同一个变奏曲,弹了三十年。
然而就是在这样并不和谐的变奏曲中,命运多舛的中国完成了华丽转身。三十年,中国少生了4亿人,这意味着少消耗粮食1710亿公斤,少消耗水资源1867。5亿立方米,少占用耕地播种面积5。7亿公顷。
人多与人少:孰优孰劣
救赎中国
与以往的王朝不同。建国后,我们拥有一个统治到每一个角落的稳定社会秩序,这成为人口繁衍的黄金时段。多子多福的生育愿望又推波助澜,中国坐上了人口增长的过山车。
没有工业经验坚强的政府,也没有力量的政策,而那些充满浪漫主义的试图跨越人类的经验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制度等,削弱了人们的劳动热情,土地也在不断萎缩。与生产能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吃饭的人越来越多。饥饿铺天盖地而来,一寸一寸吞噬着人们的生产热情。中国的农村只剩下了三样风景:共产主义理想、无米下锅的食堂以及饿死的农民。人民公社给农民画了一个诱惑的大饼,但农民只能眼巴巴地画饼充饥,却抵挡不住真实的饥饿。
有了饥饿的教训,中国政府以〃前无古人〃的坚决姿态,开启了计划生育政策的闸门。有人说,这是一个坚强、负责任也是一个不计后果的政府。但紧要关头,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如此控制生命繁衍、波澜壮阔的社会制度,在世界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不再拥有生与不生的权利。同时,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很多人快乐和幸福都系在生育孩子身上,尤其是生育男孩,而计划生育政策则大大降低了人们维系生育的幸福指数,没有未来的恐惧一波一波涌上来。恐怕每一个在计划生育浪潮中放弃生育的人们,并不都是自愿的,甚至是带着怨气的。不可否认,在从被迫控制生育到自愿控制的生育伦理的过渡中,最初的经历者承担了更多。同时,计划生育还成为西方攻击中国政府的噱头,大量关于中国人权的美国政府报告,很多是在计划生育政策上做文章。
人口政策到底是好还是坏?答案是显然前者。
1994年9月在埃及首都开罗召开了第3次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中国政府提出,〃人口问题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发展问题〃。
人口数量有效调控,为经济快速增长创造了重要的基本条件。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我国人口抚养比下降1/3左右,创造了较长时间的人口红利期,对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贡献率达1/4以上。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其他国家,人口增长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GDP年均增长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
2007年我国人均GDP达到2400美元。据测算,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只有1800多美元。在人口有效控制的同时,也提升了人口素质,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高。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得到有效缓解。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我国的资源、环境将面临更为沉重的压力,人均耕地、粮食、森林、水资源、能源等将比目前减少20%以上。
果断的人口政策,及时止住了人口洪流的倾泻。某些西方舆论在煞有介事地拿计划生育做靶子攻击中国的时候,并没有想到,如果中国政府对人口的繁衍放任自流,中国人口势必会膨胀到冲破国界造成国际后果的时刻,恐怕那时他们又会发一通〃中国人口威胁论〃的牢骚了。
站在历史上的长河中审视人口政策,我们会发现,强制性的人口政策是在救赎中国,也是在救赎世界。
〃人手论〃与〃人口论〃的现实博弈
究竟是人多好还是人少好?我们应该拥护〃人手论〃还是〃人口论〃?
不同的国家国情不同,答案也并不相同。在中国,人口基数大也为中国带来了一段激情飞扬的岁月。
在中国,有〃人口红利〃一说。计划生育为中国大大降低了抚养比,中国的劳动适龄人口相对增加,这就是人口红利。这部分劳动力,为中国制造业的腾飞提供了最有力的跳板。
中国人的生产力是惊人的:我们生产的粮油畜产全球最多,我们生产的水果蔬菜全球最多。每年我们都能为全世界每个人生产两件新服装,为全世界每个孩子增添两件新玩具。
13亿,这个数字对于市场,也有巨大的潜力。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谈到,〃13亿人口要吃要喝要住,它的消费市场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市场,我们知道在经济上,你只有有了市场,你才能去生产,所以我觉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口总量多,一定的人口规模,对经济是有拉动作用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你这个劳动力,巨大的劳动力市场,充分的劳动力的供应,对经济发展是有益处的。〃
早在2005年,在五大基本商品中,除了石油,中国的粮食、肉类、煤炭和钢铁的消费总量都已取代美国,位居世界第一。庞大的人口消费规模,有力拉动了中国经济增长。中国百姓每年要购买1亿3千万部移动电话,这个数字超越了世界上其他所有国家;中国人每年要消费掉3500万台彩电,这个数字目前全球无人能及;13亿人,每年仅凭购买食品和服装,就可以拉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未来二十年,中国还将成为全球汽车第一消费大国,奢侈品第一消费大国,2015年中国将是全球最大的旅游市场。俯瞰中国,这个13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