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情备忘录-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业是〃福〃。而偌大一个〃福〃字,就是摆在中国面前的一道〃民生必答题〃。
改革开放的30年间,中国的富裕速度和富裕程度,让一些西方观察家瞠目结舌:2006年世界知名战略咨询公司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在一份报告中预测,到2025年中国的居民消费额将超过27万亿人民币,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消费国;2007年,中国国内有9个省市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而广东、江苏、山东的GDP已超过2万一元,可同丹麦、奥地利和希腊媲美;2008年,拔地而起的高楼、川流不息的车流、沸腾喧嚣的建筑工地、富丽堂皇的购物中心……构成了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奇观〃。
然而这幅盛世图景中,除了浓墨重彩,也有一些笔墨显得那么暗淡。
法国《解放日报》北京分社社长彼埃尔·阿斯基在北京生活了十几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地区差异,让他表现出少有的困惑和无奈:他试图向一个远在巴黎的朋友解释中国,但对他而言,这确实是个巨大的挑战。如果只看到城市里拔地而起的高楼,飞速奔驰的磁悬浮列车,或者杨利伟壮观的太空之旅,他的巴黎朋友会认为整个中国都活在后现代的21世纪文明之中;如果将目光投向城市里下岗失业的家庭,或者渴望上学的农村孩子,或者农村残缺的医疗保健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朋友会想象中国仍然存在于旅游商店里的黑白明信片之中;但是它们就像一个镜子的两面,真实地同时存在于同一个国家。
尽管30年来,中国政府已经把近2。3亿人拉到了温饱线以上,但目前仍然有1479万人,在及其恶劣的自然居住环境中等待救助。在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785元的绝对贫困人口还有很多。然而,需要保障的绝不仅仅是这些穷乡僻壤,2009年,北京城镇失业率创10年最高,人数多达11万人;在上海,丧失劳动力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9%……城市的低保户中有1/3是失业或下岗所致;农村贫困户中有60%因为生病一夜返贫。
《礼记·礼运篇》云:〃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少有所依,老有所养,究竟是未来世界的蓝图,还是世外桃源的清梦?谁来承载庞大的就业人群?谁为中国人的健康买单?谁能保障人民的幸福指数?
社保之路
国盛在民生
2008年春节,江苏省邳州市55岁的下岗职工刘建国到市邮政局中心门市,领了一个月的养老金。养老金钱虽然不多,但他很知足,拿他的话说,〃春节可以过得更舒服一些了〃。
几年前,企业改制,修理工刘建国下岗了。年过半百的人了,他的工作不好找,看过大门,做过保洁,甚至卖过水果、煎饼,现在他每天的工作是在菜市场卖菜。不再是在大街小巷四处躲避城管的小商小贩,他可以光明正大地吆喝一斤白菜多少钱了。菜市场的摊位是社区的居委会帮着争取的,还少交了部分摊位钱,他心里一直记着居委会对他的好。起早贪黑,挣的钱不多,也够花了。
如果有一天运气好,菜早早卖完了,他也不想回家,就骑着三轮车在城市四周溜上几圈。他不想回家,是因为家里太挤了。刘建国刚刚有了孙子,谈到他的孙子,刘建国变得眉飞色舞起来。他,老婆,儿子,儿媳以及孙子,一家五口挤在不到30平米的狭小房子里,生活有诸多不便,刘建国觉得透不过气来。
提及住房,健谈的刘建国沉默下来,重重地吸一口烟,〃儿子一直想有自己的房子,可是儿子每天跑出租,很累也攒不下钱,儿媳没有工作,老伴和儿媳在家照看孩子。我也挣得不多,房价又高,买不起啊!〃
有了养老保险,工作也有了着落,可以尽享天伦之乐,而在刘建国一家看来近乎天价的房子,却让他们的幸福生活多了几分不和谐。刘建国一家简单幸福而又略带苦涩的生活,是中国民生的缩影,也折射出中国社会保障的进步和不足。
民生,意为人民的生计,带有强烈的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话语语境中渗透着大众情怀。
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自古以来,中国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从孔子〃仁者爱人〃〃为政以德〃之说,到孟子〃保民而王〃〃民贵君轻〃之论,形成了儒家以民为本、实行仁政的思想传统。以及《管子o霸业》指出〃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左传o庄公三十三年》强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等理念,都说明古代先贤无不把改善民生视为经世治国的最高境界。
任何时候,任何国家,民生问题都是第一大问题。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证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保证人民的幸福生活。如果无法处理好民生与发展的关系,只追求GDP的不断攀升,而未改善民生,就会出现发展异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取得超常规发展,中国的社会经济与政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变化往往会产生阵痛,各种社会问题也随之滋生,如贫富分化。经济繁荣期,很多社会问题被发展惯性所掩盖。一旦经济发展缓慢或者遇到金融危机等困难时期,先前藏匿在繁荣背后的各种问题就会浮出水面,直接威胁中国的稳定根基。只有保住民生,让老百姓有钱可花、敢花,真正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同时,还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还能拉动内需,避免产能过剩等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
关注民生,就是强调以民为本。〃饥者得食,寒者得衣,死者得葬,不资者得振,则天下之归我者若流水〃,管仲的民本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历朝历代的帝王。自汉代起,老人从65岁起就由国家供养粮食,养老有了保障;时至宋朝,官办〃居养院〃、〃福田院〃几乎包办了贫苦百姓从生到死的一切所需,而范仲淹的〃义田〃、朱熹的〃社仓〃、刘宰的〃粥局〃,则成为民间慈善的典范。明清之年,商人们的同业互助,更是失业救济的雏形。
在今天;民生意味着:劳有所就、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其所。
2007年,在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需要转化为国民福利,我们拥有雄厚的实力建立一个水平适度、覆盖全民的社保体系。
越是经济困难的时刻,越要关注民生。金融危机肆虐,越是改善民生的契机。在这一刻,我们对民生的关注应更加深入与和有力。
谁是保护神:从单位到社会
回忆起下岗之前的日子,刘建国眉宇间仍透出几分依恋,〃那时的日子真滋润啊。单位给分了房子,虽然不大,但毕竟也是自己的小窝。看病单位报销,孩子上学单位也包了,平常还能看看单位组织的电影。尤其是过年过节的时候,大米、白面、食用油以及鱼肉,什么都发。尤其让我们羡慕的是单位的退休职工,工资比我们还高。没想到,我们的未来没有退休,只有下岗。〃
有一首80年代流传的歌:幸福在哪里?它在辛勤的劳动中,它在晶莹的汗水里。这首歌反映的是劳动后,人们享受自己劳动成果时的幸福之情,也体现在人们在就业时劳动的愉快心情。但自从就业格局发生变化后,我们发现,辛勤劳动也不一定会浇开幸福的花朵。计划经济的〃大锅饭〃和〃铁饭碗〃被打破,社会保障也在发生变迁。
1951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年,以适应工业化为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颁布,拉开了新中国社会保障的序幕,企业开始为职工负担医疗、工伤、生育、退休养老等保险。当时,中国实施的是国家…单位的保障体系。
一张张被各种补贴拉得长长的工资单,免交学费甚至还给予补贴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夹带着粮油布匹定量供应凭证的户口本……都记录着那个时代的集体喜悦。
当时,中国人也呈现着独特的生活景观:职工食堂旁建起了医院和澡堂,宿舍楼旁盖起了幼儿园和子弟学校,企业除了承担职工的退休养老,还要建专门的文化宫、电影院丰富工人及家属的文化生活。
刘建国在回忆大锅饭时代的种种美好时,遗漏了几个问题:尽管单位给他提供了很多福利,但他的工资并不高,只能保证基本的生活,他甚至拿不出多余的钱添置几件高档的家具;他所在的修理厂改制前夕,刘建国发到手的工资越来越少,福利也削减了不少,厂长给出的理由是,〃厂子经济困难〃;刘建国的同事大张,早已烦透了在工厂〃有活就干,没活就侃大山〃的懒散生活。他想辞职,但又担心辞职后养老、医疗、住房都没有保障,只能作罢。
国家…单位的社会保障体系下,劳动者可以在不必缴纳社会保障费用的前提下享受社会保障,但这也大大增加了企业负担。据统计,当时国有企业用于福利设施的资产约占企业总资产的20%,支付离退休和冗员职工的养老金与失业保险约占资产的20%。这种特殊的保障方式,形成了高积累、低消费、高就业、低工资的局面,给企业造成过高负担,也削弱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导致企业机制僵化。当市场的潮水涌来,负担过重的企业,由于负担过重而被淘汰。员工的社会保障系企业一条线上,一旦他们失去了企业的庇护,他们的社会保障将会断层,改革国家…单位社会保障体系势在必行。
1986年开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变革时代。〃七五〃计划中首次提出了社会保障这一概念,而且单独设章节阐释了社保的改革与社会化问题。这一年,国务院还颁布了《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和《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前者明确用合同取代〃铁饭碗〃,工人的退休养老实行社会统筹;后者具有创新意义,虽然当时没有成为真正有效的失业保险制度,但真正目的的确是为满足企业破产和职工失去工作时对失业生活保障的需要。同时,劳动人事部也颁发了一个规定,强调外资企业必须缴纳中方职工退休养老基金和待业保险基金,这实际上已经消除了社保单位化的烙印。所有这些变化都预示着国家…单位保障制已经走到了尽头。
1998年,这对于中国社保制度来说是很重要的一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成立,社会保险开始有了统一的管理部门。社保制度也从这一年开始,由被动的配套转为基本的社会制度,独立于经济制度之外。
社保变革首先提出〃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即确保离退休人员按时领到养老金,确保下岗职工按时领到生活保障金,三条保障线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就业制度也从政府〃统包统配〃,转向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从〃企业保障〃转向社会保障,对于我国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来讲,这是一个制度转变的30年。
此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成立,社会保障有了统一的管理部门。养老保险负责农村、人事部负责机关事业单位,劳动部负责企业、铁路、邮政等11各行业,并且各自进行行业统筹的局面发生改观,管理体制由混乱复杂走向统一协调。2008年的机构改革又将人事部与社会保障部合并新组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2006年,中国政府勇敢地向全世界宣布,要在2020年建立起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而此时,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社会化保障体系,才刚刚建立了20年。
社保成绩单
北京市宣武区刘师傅曾是一名司机,下岗后一直找不到工作。2008年6月,在街道社保所的帮助下,他与一家酒店签订劳动合同,成为酒店代客泊车司机。工资1500元,有五险一金,还有饭补。
浙江七十多岁的林老太太参加了医保,她怎么也没想到,像她这样没有工作的人也能报销医药费;
2007年,重庆大渡口区92岁老太邓部银,从区委书记手中领到了第一笔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她成为全国购买养老保险年龄最大的人;
安徽农民工王孝义在当地一家五金企业做工,进城返乡有大巴接送,工资、劳保也有了合同保障。
社会保障的变革,带给人们的不是轰轰烈烈的视觉冲击,而是事关吃、穿、住、行等有关幸福生活细节的改变。
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初步完成了制度转型。在制度主体上,实现了从〃企业保障〃向社会保障的转变。
在社会保障方面,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并初步完成了制度转型:
在制度主体上,实现了从〃企业保障〃到社会保障的转变。国有企业压力过重,是制约其发展的一大元素,而保障方面的压力最重。保障主体由企业转向社会,减轻了企业压力,降低了个人或部门的风险,还能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将基金类的社会保障基金用于社会生产建设。
在制度模式上,创造性建立了〃统账结合〃的制度模式,在资金筹集方面,从国家单一责任转变为国家、企业和个人的三方责任共担。所谓统账结合,是我国在世界上首创的一种新型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指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种模式,既吸收了传统型养老保险制度的优点,还借鉴了个人账户模式的长处;既体现了传统意义上社会保险的社会互济、分散风险、保障性强的特点,又强调了职工的自我保障意识和激励机制。
在保障层次上,建立了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社会保障需求。
其次,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扩大,待遇水平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截至2007年底,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0137万人、22311万人、11645万人、12173万人和7775万人;
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从1998年到2007年年均增长23.5%,总支出年均增长19.1%;
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由1998年的月人均300多元提高到2007年的925元;国务院已决定从2008年开始,再连续三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各地还根据物价变动和基金结余情况,提高了失业保险金和工伤保险待遇标准。
再次,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减轻了用人单位的社会事务负担。截止2008年底,全国已经建立7400多个社会保险经办服务机构,城市街道一级建立劳动保障事务所10500多个,乡镇建立劳动保障事务所21700多个,聘用专门人员开展劳动保障工作社区57800多个。
目前,全国72%的企业退休人员纳入街道社区管理服务。按照国家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规划,还启动了〃金保工程〃建设,依托社会保险经办服务机构和街道社区社会保障工作平台,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初步实现了各项社会保障待遇的社会化发放。
从就业、医疗到养老……社会保障的网越撒越大,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