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642-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

第5章

642-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第5章

小说: 642-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于是诊之于脉,必微而数。微者,阳之微也;数者,风之数也。此中风使然,谓风 
乘虚入,而后使半身不遂也。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 
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 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 
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则难言,口吐涎。 
【按】“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此五句与本条 
文义不属,当在后条之首。后条“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 
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此六句亦与本条文义不属,当在此条之首,文气相属,必是 
错简。其中有“浮者血虚”一句,必是衍文。浮则为虚,寒虚相搏,二“虚”字当是 
“风”字,是传写之讹。 
【注】中风虚邪之脉,皆当浮缓,以浮主风,缓主虚也,荣分见缓,经络之血亡也;卫 
分见缓,经络之气空也。盖邪风中人,未有不由经络血气空虚而中也。贼邪不泻,留而 
不去,在左则病左,在右则病右,浅则病经络,深则病脏腑。邪在于络,则为病肌肤,麻 
木不仁也;邪在于经,则为病身肢偏重, 斜不遂也;邪入于腑,则为病九窍闭不识人 
也;邪入于脏,则为病舌喑难言,唇缓吐涎也。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 
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气短。 
【按】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二“迟”字当是“浮”字,“寒”字当是“风”字, 
始得文义了然,且迟、缓二脉不能并见,必是传写之讹。 
【注】上条发明虚邪贼风之为病,此条发明荣卫风寒之为病也。寸口脉浮而紧,紧则 
为寒,浮则为风,风寒之邪,相搏于表,郁于皮肤经络,则令人身痒而发瘾疹也。若其 
人心气不足,谓心胸之气不足,而邪气入心胸,故令人胸满而短气也。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 
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注】寸口脉沉而弱,肝肾之气不足也。盖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不足,筋骨痿缓,一 
为风寒湿邪所乘,即病筋骨关节交会之处。夫人汗出时,腠理开,风尚易入,况入水中浴, 
焉得不致寒耶!水伤心,心主汗,汗郁成湿,故风胜为历节,湿胜为黄汗出也。 
【集注】赵良曰∶肾主水,骨与之合,故脉沉者,病在骨也。肝藏血,筋与之合,血 
虚则脉弱,故病在筋也。心主汗,汗出入水,其汗为水所阻,水汗相搏,聚以成湿,久变 
为热,湿热相蒸,是以历节发出黄汗也。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 
断泄。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 
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按】名曰断泄之“泄”字,当是“绝”字,始与下文相属,必是传写之讹。 
【注】此详申上条,互发其义,以明其治也。历节之病,属肝、肾虚。肝、肾不足于 
内,筋骨不荣于外,客邪始得乘之而为是病也。究其所以致虚之由,不止一端也。如饮 
食之味过伤,日久亦为是病也。味过于酸则 
伤肝,肝伤则筋伤,筋伤则缓不收持,名曰泄也。味过于咸则伤肾,伤肾则骨伤,骨伤 
则枯不能立,名曰枯也。枯泄相搏,名曰断绝。断绝者,即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 
俱虚,三焦失所,四维断绝,身体羸瘦也。若独足肿、胫冷,寒胜凝于下也;黄汗自出,湿 
胜发于中也。假令发热,则属风,便为历节也。病历节者,历节疼痛不能屈伸也,故主 
之以乌头汤,通荣行卫,并驱风寒湿之邪也。以蜜制乌头,亦缓毒法耳! 
【集注】沈明宗曰∶《金匮》补示饮食内伤,脾、胃、心、肺、肝、肾致病,名曰历 
节。然出脉证,皆因饮酒,湿壅内热而招外邪合病。谓饮酒汗出当风所致,即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是矣。或外风而合内湿,外寒而合内湿,内寒而招外湿,内热而招外湿,此等 
关头,不可不晓。又当分别风、寒、湿气,偏多偏少,而处发表、温中、行阳、补虚。散 
邪之法,故治此当与《灵》、《素》、《金匮》合看则备,若泛用成方,则非良工所为之事也。 
x乌头汤方x 
麻黄 芍药 黄 (各三两) 甘草(炙,三两) 川乌( 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 
乌头,五枚) 
上五味, 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 
知,尽服之。 
诸肢节疼痛,身体 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按】温温当是“ ”。 
【注】历节之证,诸肢节疼痛也。身体 羸,即上条身体羸瘦,甚言其瘦之甚也。脚 
肿如脱,即上条独足肿大,甚言其肿之甚也。头眩短气,阳气虚也。 欲吐,寒邪盛也。 
而不用乌头汤者,因无黄汗之湿胜也。用桂枝芍药知母汤者,以壮阳气,散寒湿为急也, 
故方中桂枝芍药倍于麻黄、防风,大加白术、附子,其意专在温行阳气,次在散寒湿也。多 
用生姜,因其欲吐;更佐知母、甘草者,以其剂过辛热,监制之也。 
【集注】李 曰∶此历节病,由气血两虚而致者也。风湿相搏,四肢节节皆痛,即历 
节病也。身体 赢,邪胜正衰也。脚肿如脱,气绝于下也。头眩短气,气虚于上也。 
欲吐,气逆于中也。此三焦气血两虚,故是汤主祛风湿而温气血。 
x桂枝芍药知母汤方x 
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术(五 
两) 知母(四两) 防风(二两) 附子(炮,二枚)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跗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注】跗阳胃脉也。谷气,胃气也。浮则为风外薄,滑则为胃实热,风热蒸于肌腠之 
间,故汗自出。此发明黄汗,亦有因风热之义也。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注】少阴心脉也,心主血。心脉浮而弱,弱则为血虚,浮则为风邪,风血相搏,而交 
争于经络之间,故疼痛牵引如掣也。此发明历节亦有因血虚之义也。 
【集注】李 曰∶风在血中,则剽悍劲切,无所不至,为风血相搏。盖血主荣养筋骨者 
也,若风以燥之,则血愈耗而筋骨失其所养,故疼痛如掣。昔人曰∶治风先养血,血生风 
自灭。此其治也。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注】盛人脉盛,不应涩小;盛人气长,不应气短。今盛人脉涩小,短气,是形气脉 
息不合也。审其证,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询其由,得之于饮酒汗出当风也。此又 
发明历节不止一端之义也。 
【集注】徐彬曰∶盛人,肥人也。肥人湿多,脉得涩小,此痹象也。于是气为湿所搏 
而短,因风作使而自汗,气血为邪所痹而疼痛不可屈伸,然肥人固多湿,何以脉骤涩小, 
岂非酒湿困之乎?何以疼痛有加而汗出不已,岂非湿而挟风乎?脉证不同,因风则一,故 
曰∶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卷二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属性: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困疲劳,汗出,卧不时动 
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注】历节属伤气也,气伤痛,故疼痛也。血痹属伤血也,血伤肿,故麻木也。前以明 
邪气聚于气分,此以明邪气凝于血分,故以血痹名之也。尊荣人,谓膏粱之人。素食甘 
肥,故骨弱肌肤盛,是以不任疲劳,疲劳则汗出,汗出则腠理开。亦不胜久卧,卧则不 
时动摇,动摇即加被微风,亦遂得以干之。此言膏粱之人,外盛内虚,虽微风小邪,易为 
病也,然何以知病血痹也?但以身体不仁,脉自微涩,则知邪凝于血故也。寸口关上小紧, 
亦风寒微邪应得之脉也。针能导引经络取诸痹,故宜针引气血,以泻其邪,令脉不涩而 
和,紧去邪散,血痹自通也。 
【集注】周扬俊曰∶天下惟尊荣人为形乐志苦。形乐故肌肤盛,志苦故骨弱,骨弱则 
不耐劳,肌盛则气不固,稍有劳困即汗出也,汗出而阳气虚,虽微风且得以袭之,则血为 
之痹。故一见脉微,则知其阳之不足,一见脉涩,则知其阴之多阻,此血痹之本脉也。而 
其邪入之处,则自形其小紧,小为正气拘抑之象,紧为寒邪入中之征。然仲景明言微风, 
何以反得寒脉也?盖邪随血脉上下,阻滞汁沫,未有不痛者,故痛为紧脉也,针以泄之, 
引阳外出,则邪去而正自伸也。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 桂枝五 
物汤主之。 
【注】此承上条互详脉证,以明其治也。上条言六脉微涩,寸口关上小紧,此条言阴 
阳寸口关上俱微,尺中亦小紧,合而观之,可知血痹之脉浮沉,寸口、关上、尺中俱微、俱 
涩、俱小紧也。微者虚也,涩者滞也,小紧者邪也,故血痹应有如是之诊也。血痹外证, 
亦身体顽麻,不知痛痒,故曰∶如风痹状。但不似风痹历关节流走疼痛也。主黄 桂枝五 
物汤者,调养荣卫为本,祛风散邪为末也。 
【集注】周扬俊曰∶此申上条既痹之后,未能针引以愈,遂令寸口微者。今则阴阳俱 
微,且寸关俱微矣,且尺中小紧矣。夫小紧既见于尺,则邪之入也愈深而愈不得出,何 
也?正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也。脉经内外,谓之阴阳,上下亦谓之阴阳,今尺既小紧,则 
微属内外也明矣。若言证以不仁概之,则疼痛麻木,每与我相阻,其为不仁甚矣,故以 
风痹象之,非真风痹也。于是以黄 固卫,芍药养阴,桂枝调和荣卫,托实表里,驱邪外 
出,佐以生姜宣胃,大枣益脾,为至当不易之治也。 
x黄 桂枝五物汤方x 
黄 (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一方有人参。) 
夫男子平人,脉大力劳。极虚亦为劳。 
【注】男子平人,应得四时五脏平脉,今六脉大而极虚,非平人之脉也。然大而无力, 
劳役伤脾气也;极虚者,内损肾阴精也。此皆欲作虚劳之候,故有如是之诊也。 
【集注】李 曰∶平人者,形如无病之人,经云∶脉病患不病者是也。劳则体疲于外,气 
耗于中,脉大非气盛也,重按必空濡,乃外有余而内不足之象,脉极虚则精气耗矣。盖 
大者,劳脉之外暴者也;极虚者,劳脉之内衰者也。 
魏荔彤曰∶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脉大者,邪气盛也,极虚者,精 
气夺也。以二句揭虚劳之总,而未尝言其大在何脉?虚在何经?是在主治者,随五劳七 
伤之故而谛审之也。 
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若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 
【按】“若肠鸣”三字,与上下文不属,必是错简。侠瘿之“瘿”字,当是“瘰”字。每 
经此证,先劳后瘰、先瘰后劳者有之,从未见劳瘿先后病也,必是传写之讹。 
【注】平人年二三十,常得大脉者,则多病劳。若人年已五六十,其脉亦大,不即病 
劳者,以气血虽虚,而火自微也,火微故不病劳也。虽不病劳,然气血荣卫虚痹不行,故 
为马刀、鼠疮、侠瘰也。此发明脉大虽同,为病不同之义也。 
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按】阴寒精自出之“寒”字,当是“虚”字,是传写之讹。 
【注】此言浮大为劳,以详其证也。手足烦,即今之虚劳,五心烦热,阴虚不能藏阳也。 
阴虚精自出,即今之虚劳遗精,阴虚不能固守也。酸削不能行,即今之虚劳膝酸,削瘦骨痿 
不能起于床也。夫春夏阳也,阴虚不胜其阳,故剧;秋冬阴也,阴虚得位自起,故瘥。 
【集注】徐彬曰∶脉大既为劳矣,更加浮,其证则手足烦,盖阴既不足而阳必盛也。于 
是春夏助其阳则剧,秋冬助其阴则瘥。阴虚而精自出者,久则酸削不能行矣。 
程林曰∶“寒”字作“虚”字看,阴虚则气不守,而精自出矣。 
李 曰∶脉浮大者,里虚而气暴于外也。四肢者,诸阳之本,劳则阳耗,阴虚而生内 
热,故手足烦。凡劳伤多属阴虚。当春夏木火盛炎之际,气浮于外则里愈虚,故剧;秋 
冬金水相生之候,气敛于内则外不扰,故瘥也。肾藏精,精自出者,肾水不藏也;肾主 
骨,故酸削而不能行也。 
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 
为劳使之然。 
【注】此复申虚极为劳,以详其证之义也。脉虚沉弦,阴阳俱不足也;无寒热,是阴阳 
虽不足而不相乘也;短气面白,时瞑兼衄,乃上焦虚而血不荣也;里急,小便不利,少腹 
满,乃下焦虚而气不行也。凡此脉证,皆因劳而病也,故曰∶此为劳使之然。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 
【按】“脉浮者,里虚也”当是衍文。 
【注】此复申虚劳面色白,互详其证之义也。面色白不因衄者,是血不内生也;因衄 
者,是血亡于外也。今曰面色薄,谓面色浅淡不华,亦不足之色也。故主津液不足之渴 
及吐衄亡血、气虚卒喘,血虚卒悸也。 
【集注】李 曰∶此节以亡血为主。《内 
经》云∶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又云∶心之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劳则气耗火动,逼 
血妄行,必致亡血。盖血主濡之,血亡则精采夺而面色薄,津液去而烦且渴矣。又劳者, 
气血俱耗,肺主气,气虚则喘,心主血,血虚则悸。卒者,猝然见此病也。 
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 
【注】男子之脉浮大而虚者,为虚劳也。浮弱而涩者,则为精气清冷,故为无子也。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 
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 
【按】此条“亡血失精”之下等句,与上文义不属,当另作一条在后。 
【注】失精家,谓肾阳不固精者也。少腹弦急,虚而寒也。阴头寒,阳气衰也。目眩, 
精气亏也。发落,血本竭也,若诊其脉极虚而芤迟者,当知极虚为劳,芤则亡血,迟则 
为寒,故有清谷、亡血、失精之证也。 
【集注】程林曰;肾主闭藏,肝主疏泄,失精则过于疏泄,故少腹弦急也,阴头宗筋 
之所聚,真阳日亏,故阴头寒也。目眩则精衰,发落则血竭,是以脉虚芤迟也。虚主失 
精,芤主亡血,迟主下利清谷也。 
李 曰∶肝主藏血,肾主藏精,亡血失精,则肝肾俱虚矣。少腹看,肝、肾之部,今 
少腹弦急,以肝肾两亏,则里气虚而张急加弦也。肝主筋,前阴者,宗筋之所聚,肝衰 
故阴头寒也。肝藏血,开窍于目,肾主骨,骨之精为瞳子,又肾之华在发,发者血之余,此 
肝肾两虚,故目眩发落也。芤脉者,浮沉有,中间无,似中空芤草,故名芤脉,此亡血之 
脉,以脉者血之府,血虚则脉亦虚也。迟为在脏,迟则为寒,脉极虚芤迟,则其证亦虚。 
清谷者,大便完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