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642-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

第7章

642-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第7章

小说: 642-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无益。日久肺气已索,泻之转伤,乘其血结而脓未成,当急以泻之之法夺之,况喘不 
得卧,不亦甚乎。 
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消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 
葶苈人枣泻肺汤主之(方见上)。 
【注】此承上条互详其证,以同其治也。肺痈胸胀而满,咳逆上气,喘鸣迫塞,一身 
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是邪外塞皮毛,内壅肺气,比之喘不得卧,殆 
尤甚焉。亦以葶苈大枣泻肺汤者,因其脓未 
成故也。 
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 
梗汤主之。 
【注】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此为肺 
痈证也。肺痈尚未成脓实邪也,故以葶苈之剂泻之;今已溃后虚邪也,故以桔梗之苦,甘 
草之甘,解肺毒排痈脓也。此治已成肺痈,轻而不死者之法也。 
【集注】高世 曰∶吐如米粥亦脓也,何以上文云脓成则死?若谓如米粥者非脓,上 
文既曰∶蓄结痈脓,吐如米粥;此又云∶吐脓如米粥,既吐脓矣,奚有始萌脓成之别也? 
愚曰∶上文先咳逆,而呼吸不利,后凝滞而血脉成脓,阴阳血气皆伤,故脓成则死。若 
上节言肺痈而气机不利,此节言肺痈而经络不和,病阳气者不伤阴,病血脉者不伤阳,故 
可治也。如但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二语尽之,是以辞害志也,奚可乎? 
x桔梗汤方x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则吐脓血也。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 
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注】咳而不吐涎沫者,肺燥咳也;咳而吐涎沫者,肺热痿也。若似肺痿之吐涎沫而 
不咳者,此为肺中有冷冻饮料,非为肺中成热痿也。肺中冷,则其人必不渴,遗尿小便数,头 
眩多涎唾。所以然者,以上焦阳虚,不能约制下焦阴水,下焦之水泛上而唾涎沫,用甘 
草干姜汤以温散肺之寒饮也。如服汤已渴者,属消渴,谓始先不渴,服温药即转渴者,不 
但非肺中热,亦非肺中冷,乃胃中热也,则不当以属肺中冷寒饮治之,当以属胃中热消 
渴治之也。 
x甘草干姜汤方x 
甘草(炙,四两) 干姜(炮,二两) 
上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注】咳逆上气,谓咳则气上冲逆也。上条发明不咳而吐涎沫者,非为肺痿,是为肺 
冷也。此条发明咳而不吐涎沫者,亦非肺痿,亦为肺冷也。上条以不渴,小便数,多唾涎 
沫为肺中冷,故以干姜佐甘草,是以温中为主也。此条以气上逆,喉中有水鸡声为肺经 
寒,故以生姜佐麻黄,是以散外为主也。病同冷冻饮料,而有在外在内之别;方同辛温,而 
有主温主散之异也。水鸡声者,谓水与气相触之声,在喉中连连不绝也。 
x射干麻黄汤方x 
射干(三两) 麻黄(四两) 生姜(四两) 细辛 紫菀 款冬花(各三两) 五味 
子(半升) 大枣(七枚) 半夏(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集解】程林曰∶咳而上气,如水鸡声连连不绝者,是汤主之。《内经》曰∶肺苦气上 
逆,急食苦以泻之。射干、紫菀之苦,所以泄逆气也。以辛泻之,麻黄、生姜、细辛、半 
夏、款冬花之辛,所以泻风邪也。以酸收之,以酸补之,五味子之酸,以补不足。虚则补 
其母,大枣之甘,所以补其母也。 
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按】大逆上气之“大”字,当是“火” 
字,文义病药始属,必是传写之讹。 
【注】咳而上气,咽喉有水鸡声而连连者,是寒饮上逆也。今咳而上气,咽喉无水鸡声 
而不利者,是火气上逆也。不利者,谓咽喉若有物相碍,不爽利也。主之以麦门冬汤,止 
其火逆,下其上气也。 
x麦门冬汤方x 
麦门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三两) 甘草(二两) 粳米(三合) 大枣(十 
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集解】周扬俊曰∶喻昌云∶此胃中津液枯燥,虚火上炎之证,麦冬汤乃治本之良法 
也。夫用降火之药而火反升,用寒凉之药而热转炽者,不惟无益,而反害之。凡病有胃 
气则生,无胃气即死,胃气者,肺之母气也。《本草》有知母之名者,谓肺藉其清凉,知清 
凉为肺之母也。有贝母之名者,谓肺藉其豁痰实,豁痰为肺之母也;然屡施于火逆上气, 
咽喉不利之证,而屡不应,名不称矣。孰知仲景有此妙法,于麦冬、人参、甘草。粳米 
大补中气,大生津液队中,增入半夏之辛温一味,其利咽下气,非半夏之功,实善用半 
夏之功,擅古今未有之奇矣。 
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注】咳逆上气,喉中有水鸡声者,是寒饮冲肺,射干麻黄汤证也。咳逆上气,咽喉 
不利者,是火气冲肺,麦门冬汤证也。今咳逆上气,惟时时唾浊,痰涎多也。但坐不得 
卧,气逆甚也。此痰气为病,非寒饮亦非火气。主之以皂荚丸者,宣导其痰,通达其气 
也;佐枣膏之甘,以药性剽悍缓其势也。 
【集注】程林曰∶浊唾壅塞于肺,则不得卧,故时时唾浊也。皂荚味辛咸,辛能散,咸 
能软,宣壅导滞,利窍消风,莫过于此。故咳逆上气,时时唾浊,坐不得卧者宜之。然 
药性剽悍,佐枣膏之甘,以缓其药势。 
魏荔彤曰∶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则较重于喉中水鸡声者矣。声滞者, 
挟外感之因;唾浊则内伤之故;但坐不得卧,而肺痈之证将成矣。是上焦有热,痰血包裹, 
结聚成患,不可不急为宣通其结聚,而后可津液徐生,枯干获润也,皂荚丸主之,皂荚 
驱风理痹,正为其有除瘀涤垢之能也。咳逆上气,时时唾浊,胸膈恶臭之痰血已结,可 
不急为涤荡,使之湔洗不留乎?如今用皂荚澡浴以除垢腻,即此理也。用丸俾徐徐润化, 
自上而下,而上部方清。若用汤直泻元余,不能治上部之胶凝矣,古人立法诚善哉。此为 
预治肺痈将成者主治也。 
x皂荚丸方x 
皂荚(刮去皮,用酥炙,八两) 
上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九,日三,夜一服。 
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注】上气,谓咳逆上气也。面浮肿,谓面目浮肿也。肩息,谓喘也。其脉浮大不治, 
又加利尤甚,谓脉证两虚,已属不治,又加利,则上喘下利,阴阳两脱,脉证相反,故 
曰∶尤甚也。 
【集注】徐彬曰∶此言肺痈之证,元气惫者,为难治也。谓肺痈由风则风性上行,必 
先上气,若兼面浮肿,肩息,气升不降也。又脉浮大,元气不能复敛,则补既不可,汗又 
不可,况内外皆逆气,非风之比,可尽汗泄乎?故云不治。加利则阳从上脱,阴从下脱, 
故曰尤甚。 
尤怡曰∶上气,面浮肿,肩息,气但升而不降矣。脉复浮大,则阳有上越之机。脉 
偏盛者,偏绝也。又加下利,是阴复从下脱矣。阴阳离决,故当不治。肩息,息摇肩也。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注】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证肩息而喘,目突如脱之状。今脉浮大,则可知浮则 
为风,大则为实,故以越婢加半夏汤主之,外疏皮毛,内降气逆也。 
【集注】赵良曰∶咳而上气,则其气之有冲而不下,可知矣;其咳之相连而不已,可 
知矣。此皆属肺之胀使之也。邪入于肺则气壅,气壅则欲不喘不可得,惟喘极,故目如 
脱,所以肺胀与喘之至也。脉浮,邪也,兼大则邪实。而所以遗害于肺,正未有已,故 
必以辛热发之,亦兼以甘寒佐之,使久合之邪,涣然冰释,岂不快乎?然久蓄之饮,何由 
得泄,故特加半夏于越婢汤中,一定之法也。 
尤怡曰∶外邪内饮,填塞肺中,为胀、为喘、为咳而上气,越婢汤散邪之力多,而蠲 
饮之力少,故以半夏辅其未逮。不用小青龙者,以脉浮且大,病属阳热,故利辛寒,不 
利辛热也,目如脱状者、目暗胀突,如欲脱落之状,壅气然也。 
x越婢加半夏汤方x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半夏( 
半斤)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集解】李 曰∶脾运水谷,主为胃行津液,职卑如婢也。汤名越婢者,取发越脾气, 
通行津液之义也。今治肺胀,则麻黄散表邪,石膏清内热,甘草、大枣养正缓邪,半夏、生 
姜散逆下气也。 
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 
【注】上气咳逆喘而躁急者,属肺胀也。乃风郁于外,水逆于中之候也,故曰∶欲作 
风水。当发其汗,故曰∶发汗则愈也。 
【集注】徐彬曰∶有邪者,尚可治也。若上气但喘而躁,则喘为风之扇,躁为风之烦, 
其逆上之涎沫,将挟风势而为风水。今使先泄于肌表,水无风战,自然顺趋而从下,故 
曰∶可汗而愈。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注】此承上条互详脉证,以明其治也。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是外伤 
风寒,内有水气,主以小青龙汤,发汗则愈。加石膏者,因多一烦躁证也。 
【集注】沈明宗曰∶此互上条,肺胀治法也。风寒之邪,入于营卫,挟饮上逆,则咳 
而上气也。烦躁而喘,肺气壅逆,谓之肺胀,即肺痈未成之初也。 
尤怡曰∶此亦外邪内饮相搏之证,而兼烦躁,则挟有热邪,麻桂药中必用石膏,如 
大青龙之例也。又此条见证与上条颇同,而心下寒饮,则菲温药不能开而去之,故不用 
越婢加半夏,而用小青龙加石膏,温寒并进,水热俱捐,于法尤为密矣。 
x小青龙加石膏汤方x 
麻黄 芍药 桂枝 细辛 甘草 干姜(各三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石膏(二两) 
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 
二三服,小儿服四合。 
【集解】李 曰∶心下有水,麻黄、桂枝发汗以泄水于外,半夏、干姜、细辛温中以 
散水于内,芍药、五味子收逆气以平肝,甘草益脾土以制水,加石膏以去烦躁,兼能解 
肌出汗也。 
咳而脉浮者,浓朴麻黄汤主之。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注】咳,谓咳而不上气也。脉浮者,风寒病外也。主之浓朴、麻黄者,以散外邪为 
主也。脉沉者,痰饮病里也。主之泽漆汤,以 
逐内饮为主也。 
【集解】尤怡曰∶此不详见证,而但以脉之浮沉为辨,而异其治。按浓朴麻黄汤与小 
青龙加石膏汤大同,则散邪蠲饮之力居多,而浓朴辛温亦能助表,小麦甘平,五味敛安正 
气者也。泽漆汤以泽漆为主,而以白前、黄芩、半夏佐之,则下趋之力较猛,虽生姜、 
桂枝之辛,亦只为下气降逆之用而已,不能发表也。仲景之意,盖以咳皆肺邪,而脉浮 
者,气多居表,故驱之使从外出为易;脉沉者气多居里,故驱之使从下出为易,亦因势 
利导之法也。 
x浓朴麻黄汤方x 
浓朴(五两) 麻黄(四两) 石膏(如鸡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干 
姜(二两) 细辛(二两) 小麦(一升) 五味子(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x泽漆汤方x 
半夏(半升) 紫参(一作紫菀,五两) 泽漆(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三升) 
生姜(五两) 白前(五两) 甘草 黄芩 人参 桂枝(各三两) 
上九味, 咀,内泽漆汁中,煮取五升,温服五合,至夜尽。 
【集解】李 曰∶咳者,水寒射肺也。脉浮者,停水而又挟风以鼓之也。麻黄去风散 
肺逆,与半夏、细辛、干姜、五味子、石膏同用,即前小青龙加石膏,为解表行水之剂 
也。然土能制水,而地道壅塞,则水亦不行,故用浓朴疏敦阜之土,使脾气健运,而水自 
下泄矣。杏仁下气去逆,小麦入心经能通火气,以火能生土助脾,而共成决水之功也。又 
云∶脉沉为水,以泽漆为君者,因其功专于消痰行水也,水性阴寒,桂枝行阳气以导之。 
然所以停水者,以脾土衰不能制水,肺气逆不能通调水道,故用人参、紫参、白前、甘 
草补脾顺肺,同为制水利水之方也。黄芩苦以泄之,半夏、生姜辛以散之也。 
沈明宗曰∶详《金匮》咳嗽病,本于肺则一,大纲有三∶一者,热刑肺金,气弱不 
振,咳而唾沫为肺痿;二者,风伤卫分,则病咳上气喘为肺胀;三者,邪传营血,凝而 
不行为肺痈。然肺胀之中,又分风、寒、表、里,饮多、风少,风多、饮少之治。故气喘 
而躁,脉浮者,为心下有水,欲作风水,当以小青龙两解表里,加石膏以清风热。目如 
脱状,乃风寒多而饮少,以越婢驱风,加半夏而下痰逆。风寒外束,火热内郁,喉中水 
鸡声者,射干麻黄汤,宣通表里之邪。风热壅逆,津液不布,化而为涎,时时唾浊,但 
坐不得眠者,皂荚丸以驱风郁之涎。若咳而脉浮,邪居肺气,以浓朴麻黄汤,俾从表解。 
咳而脉沉,邪入于营,将成肺痈,以泽漆而破壅结。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是无外邪,治 
当麦门冬汤,清润滋降。若见浮肿肩息,脉浮大而下利,真气上浮下脱,则为不治。以 
上皆外邪兼内饮合病,微细之辨,临证又当合《内经》五脏六腑,互相传乘之咳而辨之, 
则尽善矣。 

卷三
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第八
属性: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 
【按】篇中只有奔豚一证,而吐脓、惊怖、火邪皆简脱,必有缺文。 
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注】奔豚者,肾病也,以其病从少腹上冲咽喉,有如豚窜奔突之状,故名之也。发 
作则肾气上乘于心而欲死,作已则气衰复还于肾而止,故其病虽有微甚不同,然必皆从 
惊恐得之。盖惊伤心,恐伤肾,两脏交病也。水能胜火,肾上凌心,故治法宜泻肾而补心 
也。 
【集注】张从政曰∶惊者,为自不知故也;恐者,为自知也。 
周扬俊曰∶少阴脉循喉咙,因其所系之经,而上冲殊便也。 
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 
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注】此条与《伤寒论》同。《伤寒论》中无“发汗后”三字,而有“太阳伤寒者,加 
温针必惊也”十一字,当从《伤寒论》为是。盖明所以致惊之由非一端,即寒侵针处,亦 
能为是病也。夫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谓病伤寒之人,卒然加以温针,其心必惊,非 
谓温针之后必生惊病也。烧针,即温针也,烧针取汗亦汗法也。针处宜当避寒,若不知谨, 
外被寒袭,火郁脉中,血不流行,所以有结核肿赤之患也。夫温针取汗,其法亦为迅烈 
矣,既针而营不奉行作解,必其人素寒阴盛也。故虽有温针之火,但发核赤,又被寒侵, 
故不但不解,反召阴邪,而加针之时,心既惊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