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近代中期生活习俗史 >

第2章

世界近代中期生活习俗史-第2章

小说: 世界近代中期生活习俗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们在那里谈天说地,无拘无束;对任何社会等级的人都一律称呼“你” 

的风气逐渐蔓延,并且不必行脱帽礼;做礼拜完全成为少数教徒的事 

情……。英国议会在1679年废除出版法,1695年又废除报刊经营特许制 

度。到17世纪末,新闻以单页的形式出现,人们对非官方新闻的需要迅 

速地增长。理查德·斯蒂尔投人所好,于1709年创办《问话报》,1711 

年又创办《观察报》。两报一办即告成功,因为斯蒂尔把改良当时社会 

的风气、指点人们如何立身行事,如何打发钱财置于首要地位。两报评 

击旧贵族“穷得要死还盛气凌人”的恶习,赞美诚实,认为诚实无欺高 

于“出身高贵所带来的矫揉造作”。 

     随着封建制度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的产生,英国在科学技术上也发生 

了一场革命。1686年牛顿写成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构筑了 

经典力学的科学体系,破除了以往对世界的看法。科学技术革命影响了 

生活习惯的变化,理智、自然、约束、中庸和准确成为英国人遵奉的生 

活信条。切斯特菲尔德勋爵在他的《示子书》中指出,一个理智的人优 


… Page 7…

雅享乐包括进餐、游戏、谈话和女人,但是每项都得适中有节。他告诫 

其子:服饰要适合自己的身份;取悦女人要说她听得入耳的话,做她看 

了心喜的事,切忌偏见武断;要自我抑制,不可放声大笑;临事应“明 

辨是非,决定宜或不宜做”;此外在一切享受之上,应追求乐趣,其道 

在遵从“正当理智的原则,因其为最大的自然法则”。英国人越来越把 

表作为生活必需品,时间被赋予一种新的含义,即时间就是金钱,它无 

论对于商人还是其他人都是同样重要的。17世纪晚期                  的一首诗写 

道:瞧!这一位送信的男孩,何等匆忙和快速地在赶路;他有必要这样 

做,因为他的差事要求他奔忙。 



     (2)生活习俗的变化 

     ①婚姻家庭。英国婚姻习俗的变化始自16世纪后半叶的伊丽莎白时 

代。革命以后,人们进一步抨击旧的婚姻观念和形式,寻求缔结新的婚 

姻以形成新的行为模式和组织模式。首先,由父母包办的买卖式婚姻逐 

渐减少,因为新教教义主张男女婚姻应以感情为基础。1660年,国会废 

除了择偶拍卖庭,即原来王室拍卖无家长的贵族儿女们的择偶权的所 

在。狄福认为“保全财产的婚姻”无异于强奸。1694年,女权主义者玛 

丽·阿斯特尔计划为年轻女子建立一所学校,她认为“这样的教育将使 

婚姻的稳定性建立在尊敬和崇拜的基础之上”。人们尤其对童婚进行了 

谴责,“出于卑鄙的动机强迫孩子结婚是不能接受的”,法院判定7岁 

以前的订婚和结婚是完全无效的。一般来讲,中下阶层的儿女们在择偶 

方面所享受的自由比富家子弟要大一些。到18世纪,中产阶级的儿女常 

常自由择偶,甚至可以不征求父母的意见;而无产阶级的子女有选择对 

象的绝对自由。由于婚姻约束的减少,婚前怀孕成为普遍现象。16、17 

世纪,婚前怀孕者在20%以下,而到18世纪上升到40%,并且出现了 

性解放倾向。有人主张把性的快乐和妊娠功能分开,公开颂扬性的快乐, 

黄色书刊充斥伦敦各大书店。其次,婚礼趋于简单化。1653年,国会通 

过“世俗结婚法案”,规定男女双方先公布结婚预告,然后当着一位治 

安官的面举行世俗婚礼仪式。婚礼由一套简单的程式组成,最后男女双 

方以握手表示彼此约定同意作为夫妇生活在一起。一位名叫密生的英国 

人对这个时代的婚礼作了描写,“新郎、新娘由父母或在房中服侍他们 

的人撮和”,有两个伴郎和两个伴娘,“大家清晨起来拿起结婚证书塞 

在口袋里,叫醒邱里特先生和他的书记,告诉他们这件事,结婚时声音 

很低,连房门都关起来;给牧师一个基尼,给书记一个克郎,静悄悄地 

溜了出来,一个人走这一边,别的人走那一边,或步行或坐马车,分路 

去到离家不远的酒店,或一个可靠的朋友的家中,在那里吃顿好酒肴; 

晚上九点的时候静悄悄地像小羊一般回到家中。”国会为了强化婚礼制 

度,颁布了“哈德威克法案”,规定公布了结婚预告或颁发了证书之后 

才能举行婚礼,婚礼在某个圣公会教堂或附属教堂内举行,时间为上午8 

点至12点之间,有一位圣公会牧师参加。此外,还要求具备两名或两名 

以上的证婚人,并且有一定的记录。但是许多人并不遵循这样法定的婚 

礼,而是既不公布结婚预告也不领取结婚证书就秘密地举行婚礼。这种 

秘密婚礼往往在未被授权的教堂、甚至在监狱里进行。总之,这个时代 

的英国人,只要达到法定婚龄很容易结婚。据一个教堂报告,“凡在这 


… Page 8…

里结婚的人,只须纳五个先令作教会的经费”,并出示必要的凭证;1716 

年该教堂又免除了在这里结婚的人的费用,只要他们“在花园里摆设婚 

筵”即可。第三,离婚变得比以前容易。早在1552年就有一位国会议员 

建议,若发生通奸、遗弃和虐待之事,可准予离婚;“对于夫妻之间已 

结下深仇大恨,绝无可能重新相爱的情况也应准予完全离婚。”但是这 

份报告没有产生任何结果。因为天主教会把婚姻作为七大圣事之一,不 

能解除,即使是“信奉异教或令人厌弃的姘居,或是一方故意离开”, 

都是如此。天主教会容忍夫妻之间分居分食,但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 

许在另一方仍健在时重新结婚①。在新教制度下,离婚在法律上是可行 

的。18世纪英国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已婚妇女的法律,其中规定:如果丈 

夫胡作非为,妻子有权要求他矫正过失;如果丈夫抛弃妻子,妻子可以 

到法庭起诉,要求丈夫予以赔偿。阳痿、性冷淡、与人通奸和待人残暴 

等均可作为解除婚姻的理由,欺骗性婚姻和童婚也准予废除。由主教法 

庭受理离婚诉讼。但是离婚数字并不高,因为复杂的法律程序和高昂的 

费用自然而然地阻止了离婚率的上升。第四,在婚姻关系中,男女双方 

比较注重感情。“到18世纪,在富有的诸阶级中,才出现了一种夫妻之 

间的较亲密、较有感情、较平等而较少家长父权那一套的婚姻,一种伴 

侣式的、夫妻之间彼此以教名相称呼的婚姻。” 

     英国婚姻习俗既注入了新的因素,也保留了旧的传统及消极的因 

素,形成了一种混合婚姻制的模式。童婚依然十分流行,尽管7岁以前 

的订婚和结婚被宣布为无效;但是7岁以后双方仍以夫妻相称,或者未 

经许可就睡在一起,有互相拥抱、亲吻、互赠互受礼品的举动,那么他 

们的婚姻就会变得有效。大多数婚姻依然由父母或保护人包办。在婚姻 

关系上,男女是不平等的。“在法律上,夫和妻是一个人,这个人就是 

夫。”家庭财产和子女都属于丈夫一人,妻子应绝对服从丈夫,对丈夫 

毕恭毕敬,称丈夫为“老爷”,而丈夫则称妻子为“夫人”。1663年前 

法庭仍主张丈夫对妻子有体罚权,直到1782年竟然还有一位法官想恢复 

丈夫打妻子只要板子厚度不超过大拇指便为合法的原则。男子可以在外 

寻花问柳,而妻子则须保持贞洁。17世纪末,哈利法克斯勋爵告诫妇女, 

如果妻子发现丈夫与人通奸,务必装聋作哑,绝不能指控丈夫不忠,“因 

为这种有失体面的抱怨会使一个妻子更遭人耻笑”,“装聋作哑在平时 

不是美德,但此时却是一种绝好的德性。”妇女在婚姻上的不平等地位 

直接引发了18世纪的妇女解放运动。 

     结婚以后,平民的妻子要从事生产劳动,诸如扬筛谷物、制作麦芽 

酒、洗衣服、晒草、收割庄稼等,有时还需帮丈夫装粪车、犁地、装运 

干草和粮食。此外,妻子还要负责乳制品的制作,“步行或坐车上市场 

去出售奶油、奶酪、牛奶、鸡蛋、小鸡、阉鸡、母鸡、猪、鹅以及粮食。” 

①丈夫往往把妻子看成是仆人而不是伙伴。贵族的妻子负责监督和指挥 

仆人干活。 

     16、17世纪时,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很不重视,富裕家庭的孩子与父 

母相处的时间很少,往往由保姆和家庭教师负责照管,保姆对女孩的照 

料甚至延长到她们出嫁的时候。下层社会的男女儿童,很小就被送去当 

家庭童仆或店铺学徒,饱受虐待。对儿童进行体罚成为普遍现象,最常 

见的就是将违规儿童按在一条板凳上用柳条抽其屁股,直到流血为止。 


… Page 9…

父母、老师、店主和师傅还用死亡、地狱之类的说教来恐吓小孩。由于 

个人主义和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到18世纪,家庭里出现了温和、亲昵 

的气氛,“妈妈”和“爸爸”的称呼代替了“夫人”和“老爷”之类的 

称呼,儿女不必在父母面前跪下或垂手肃立以示恭敬。儿童读物以欢快 

的故事取代了神祗处罚的恐吓。人们注意以节育来控制家庭的规模,以 

便有更多的钱供儿子上学,给女儿做嫁妆。对儿童的体罚现象也明显减 

少。不过,这种亲切愉快的家庭,在贫苦阶层中是非常罕见的①。 

     ②服饰、饮食与居室。革命以前,英国服装式样受其他国家的影响 

很深,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剧作家托马斯·德克 (1572—1632年)指 

出:“男裤前面的开裆来自丹麦,紧身短上衣及其领子来自法国,窄袖 

的 ‘翅膀’来自意大利,短背心来自荷兰鹿特丹的一位估衣商,肥大的 

短裤来自西班牙,靴子来自波兰。”4年内战期间,英国人的生活比较朴 

素,平民百姓穿着平头钉靴子或粗布鞋,扎着毛围裙;因为清教教义提 

倡勤俭节忍,反对奢华纵饮。内战结束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观念的 

更新,英国人的口味和情调发生了很大变化,素静单调的清教徒服饰逐 

渐演变为浮华的服饰。“这是一个男人在服饰方面极力模仿妇女的充满 

性气味的怪异时代”。男人们头戴假发,脸上贴着饰颜片,穿着象裙子 

那样的短而宽的宫廷礼裤,上衣喷洒着浓烈的香水,并饰以花花绿绿的 

丝带。1661年作家伊夫林目睹了一个人在威斯敏斯特大厅里大摇大摆地 

走过去,这个人“身上配带的丝带之多,想必是把六家商店的存货都抢 

购一空,并足够开设20个乡村货摊之需;他全身上上下下打扮得象一根 

五月柱或一顶疯人帽那样五彩缤纷”①。印度的印花棉布输入英国后, 

因质地轻软,图案精美,价格低廉深受消费者喜爱,引起了服装式样和 

风格的变革,使“妇女穿得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好”。她们的装束具有轻 

盈、端庄、清新、优雅之美,印花棉布缝制的衣服可以经常更新,花色 

可以随季节而变化,“不比绣金铺银的袍子做一件就要穿很久”。事实 

上,17世纪末,特别是18世纪,英国的服装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享 

誉欧洲各国,其影响仅次于法国服装。与服装配套的各种装饰品也备受 

人们重视,手提包和雨伞在18世纪末已成为一个装着考究的人的“必需 

品”,伦敦的牛津大街出售“古怪的小装饰品和无聊的时髦货”的店铺 

多达153家。 

     与此同时,英国人对饮食也越来越讲究。一方面注重收集、整理旧 

的菜谱,另一方面不断从国外引进新的食品和饮料。1651年咖啡传入英 

国,1657年巧克力从法国抵达英国。起初英国人把咖啡说得一无是处, 

认为它既不合营养之需,“又无助放纵之兴”;可是到18世纪初,伦敦 

已开设了500多家咖啡馆,人人都有自己特别欣赏、喜欢光顾的咖啡馆。 

时髦人士爱去圣詹姆士街的怀特号喝咖啡;诗人爱去威尔号,在那里高 

唱低吟,谱写得意之作;学者们则欣赏希腊号的格调、氛围;商人们到 

罗德号填写海运保险单;而股票掮客们则在乔纳森号谈交易。咖啡馆成 

为伦敦人的一个重要的交际场所,人们在此无拘无束,随随便便,没有 

身份地位之别。地位尊崇的上等人和身份低微的普通人互相攀谈,获取 

各种各样的信息。 

     中国的茶叶自17世纪中叶传入英国后,很快就为消费者所接受。到 

18世纪中叶,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都要喝茶,有的人甚至到 


… Page 10…

了“宁可不吃饭,不可不饮茶”的程度。时髦女郎在上午10点至11点 

和晚上10点至11点之间,要喝武夷茶一钟,龙井、熙春茶也颇受欢迎。 

老茶客约翰逊在 《文学杂志》上撰文指出,他自己是白天喝茶咽饭,傍 

晚喝茶解闷,夜半喝茶忘忧,早起喝茶提神,20年来茶炉子没有冷过①。 

茶叶进口量逐年上升,每年经由北海、英吉利海峡或爱尔兰海走私入境 

的茶叶就达到6、700万磅(18世纪中期)。在贸易上究竟应该对茶叶课 

以重税还是放宽进口,一度成为英国党派斗争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喝 

茶风气的蔓延,杜松子酒的销量逐年下降,社会上的酗酒现象大为减少。 

     17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富裕家庭的饮食越来越精致。1661年一位收 

入并不算太高的英国人在新年早餐上招待客人的菜肴是:一桶牡蛎,一 

盘肉,一些口条和一盘鳀鱼。两年后他在举行的一次晚宴上,为客人们 

提供了以下菜肴:油焖兔肉和鸡肉块,一条清炖羊腿,一盘鲤鱼,一大 

盘羊肉,一盘烧鸽,一盘龙虾,三块馅饼,一块鳗鱼饼,一盘鳀鱼,几 

种好酒以及其它各种名贵食品。英国人的肉消费大大高于其他国家。18 

世纪英国在饮食领域出现了一场肉食革命,“英国人赖肉类为生。一个 

法国人每天吃的面包够四个英国人吃”。1778年,伦敦的肉类市场一个 

月出售的肉类超过西班牙一年的消费量。咸牛肉不仅在夏天,而且在冬 

天也是英国人的“标准菜”。但是,英国的进餐礼仪比较粗陋,很不健 

全。17世纪中期在英国的餐桌上没有叉子。一位英国旅行家因为使用意 

大利叉子进餐,结果招致友人的嘲弄。因此,在17世纪的宴席上要为客 

人提供大量餐巾或一盆洗手水。 

     资产阶级革命加剧了英国社会的两极分化,下层贫民的饮食较差。 

在伦敦,工人每周的工资只有9—10先令,其中一半用来购买必需的面 

包,剩下的或用于买奶酪和肉,或用于付房租、购衣服、腊烛和燃料。 

工人喝不起葡萄酒、啤酒,只能喝劣质的稞麦酒。18世纪40年代,英国 

人喝掉了700万加仑的稞麦酒。农村雇工的饮食比城市贫民略好。他们 

吃小麦面包多于吃稞麦或大麦面包,每天喝2—4品托啤酒,甚至每周还 

能吃上两餐烤肉。 

     17世纪60年代伦敦发生了两件惊人的事件,即1665年的大瘟疫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