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中期生活习俗史-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的化装舞会,获得巨大成功。从此,巴黎歌剧院舞会成为法国最负盛
名的舞会,“化装舞会的快乐传统被人民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法国
人以能参加巴黎歌剧院舞会为荣,参加者第二天总忘不了对别人说:“昨
天晚上我在歌剧院的舞会上差点挤死。”跳舞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
事情之一,即使在经济衰退或政局动荡时期,法国人也要大跳一番。
(4)“当心马车”
18世纪前,法国人出门旅行主要靠坐船,河流是天然的交通通道。
如果没有塞纳河、瓦兹河、马恩河和莱纳河,巴黎就将陷于没吃、没喝、
没有柴烧的境地,更不要说出门旅行了。随着经济的发展,慢吞吞的水
上运输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了,陆上运输逐渐发展起来,修
… Page 19…
路架桥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工作。道路工程预算从路易十四时代的70万
里佛上升到大革命前夕的700万里佛,已建和在建的道路里程约为53,
000公里。在18世纪,即使法国北部的煤也是用车运输多于用船。
城市与城市之间,开行了定时的长途马车,一天几班,按时到达各
站。马车“车厢很窄,位置太挤,旅客下车时必须从邻坐抽回胳臂或腿”;
“如果不巧与大肚子、宽肩膀的旅客凑在一起……还是识相让开为好,
否则叫苦也来不及了”。不过,当时的大道质量较差,仅在狭窄的正中
部分铺石;两辆马车交错时必有一排轮子偏在道边的泥地里。
由于对城市的全面改造,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出现了笔直、宽广的
大街。这就为上层人士与下层贫民在城里分隔开创造了条件:富人乘车,
穷人步行。富人沿着大道的中轴线行进,穷人靠边站,站到路旁排水沟
旁。最后终于为普通人修建了一条特殊的步道,即人行道。
公共马车作为城市交通的主要工具出现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马车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每年轧死的人数比后来的火车事故还多。穷人
耳朵里不时传来“当心马车”的叫喊声。马车的舒适程度有了提高,即
安装了弹簧和坐垫。对于富人而言,拥有一辆漂亮的马车,是一个人事
业成功不可缺少的标志。
3。大革命时期法国人的日常生活
(1)大革命的冲击
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是一次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正如恩格斯
所说:“在法国,革命同过去的传统完全决裂,它扫清了封建制度的最
后遗迹。”①这次革命不仅改变了法国社会制度,而且也改变了法国人
的生活习俗。大革命时期法国人的生活方式、社会风气革命化了。法国
大革命蔑视一切传统,在衣、食、住、行、娱乐、婚丧、节庆诸方面,
形成了全新的模式。史学家托克维尔在他的 《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
指出:“法国人在1789年作出了任何其他民族都不曾作出过的巨大努力,
来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命运,并在他们迄今为止的历史和他们所希望的
未来之间开出一道鸿沟。为此,他们谨小慎微地极力不把任何过去的旧
东西带到新环境中来,并给自己规定了种种限制,力图养成一套不同于
他们父辈的习惯。总之,他们殚精竭虑地要把自己弄得面目全非。”满
纸粗话的 《杜歇老爹报》深受人们喜爱,单调、呆板的爱国妇女装和无
套裤汉装成为法国最时髦的服装,并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同情革命的重
要标准。“殿下”、“大人”等称呼被“先生”、“夫人”所取代。随
着革命的深入,人们又对“先生”、“夫人”的称呼感到不满意;因为
“先生”是从“领主”或“老爷”一词演化而来的,带有贵族社会的痕
迹,有违自由平等的原则。 1792年夏秋之际,法国人开始广泛使用“公
民”和“女公民”来代替过去的“先生”和“夫人”。尊敬的“您”也
被称“你”取代了。大革命时期,高雅的剧院向普通民众开放,无套裤
汉们在剧院里大叫大嚷,随心所欲,以往那种安静、庄严的气氛荡然无
存。各种革命节庆气势磅礴,改地名、改人名运动轰轰烈烈。“共和国”、
“人民”、“平等”、“小红帽”、“马拉”和“山岳”等新地名、新
人名比比皆是。历法、娱乐革命化了。充满理想主义精神的法国革命者
… Page 20…
对人民群众进行坚韧不拔的教化,重塑法兰西民族,一切陈规陋习被无
情地踩在脚下,掀起了一场名副其实的习俗大革命。
(2)日常生活的革命化
①人名、地名及历法的革命化。改取带革命意味的新名成为大革命
时期法国人津津乐道的事情,新名一般都是自由先烈的名字或各种共和
主义美德的名称。在人名革命化方面,新生儿取革命名字较之成年人改
名更具有普遍意义。过去法国的父母亲都是机械地把祖父母所使用的基
督教圣人的名字传给子女,现在法国人打破了这一古老习俗,给自己的
子女取布鲁图斯、马拉、自由、平等、山岳等带革命崇拜性质的名字。
随着大革命的深入,取革命名字的新生儿数量急剧上升,某些地区达到
了新生儿总数的60%。
1790年制宪议会颁布法令称:“被前领主以其家族的名字命名的村
庄、城镇和教区可以恢复原名。”由此正式揭开了改地名运动的序幕。
所有带有历代国王和贵族姓名的市镇都换上了反映该地地理特点的名
称。以后又用自由先烈的名字作为新地名。 1793年夏秋改地名运动发展
到最高潮,约有3000多个市镇改变了名称,大部分新地名都带有明显的
革命意味。同年10月甚至取消了君主时期的市、镇和村。凡尔赛被改为
自由摇篮,里昂改为解放公社,土伦改为山岳派港,旺代改为复仇省。
不曾改名的地方则修改了许多街区、街道的名称,比如,巴黎的蒙马特
尔区改为蒙马拉区,王宫改为平等大厦,马斯校场改为团结校场,巴黎
圣母院改为理性庙堂,等等。国民公会还专门设立一个委员会来管理改
名。
在历法方面,革命者出于反基督教的考虑,决定采用一种新的历法。
为此设立了一个由数学家和诗人组成的专门班子,讨论改历问题,决定
用共和历取代基督教历。1793年10月5日,国民公会通过了罗姆关于从
共和国的第一天,即1792年9月22日开始建立共和纪年的报告。一年
分为12个月,每月各30天。每三个月为一个季节,月份不再取罗马神
的名字,而是同天气或农作物生长的自然进程联系起来。从9月22日起,
依以下顺序排列:葡月、雾月、霜月为秋季;雪月、雨月、风月为冬季;
芽月、花月、牧月为春季;获月、热月、果月为夏季。另有5日在一年
之末,属于全年,最初被称作“无套裤汉日”,后来分别被定为“才艺
节”、“劳动节”、“行动节”、“报偿节”、“舆论节”。共和历用
旬代替星期,每月3旬,每旬10日。每日按它在旬中的位置分别叫做第
一、第二、第三……第十来复日。每旬的第十天——旬末日,即第十来
复日被设作休息日。以后罗伯斯比尔主张,把每旬的10日定为10个节
日:最高主宰节、真理节、正义节、廉耻节、友谊节、俭朴节、诚实节、
荣誉节、灵魂不灭节、履难节,都是革命者应有的道德的节日。此外,
一年中有288日还以植物、花卉和农业收获物的名称来命名,比如,果
月里的黍日、西瓜日、啤酒花日、高梁日、玉米日等等;另有36个旬中
日以家畜的名称命名。 36个旬末日则分别带有酿酒桶、压榨机、犁铧、
钉齿耙、鹤嘴镐、连枷等生产和劳动工具的名称。由于新历法崇尚自然,
尊重劳动,且较之旧历法更为清晰和严谨,更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深
受人民大众的欢迎,很快流行全国。第一年,人们在使用新历的时候,
常常在一边注上旧历,但第二年就完全没有这个必要了,添注旧历几乎
… Page 21…
成了可笑的事情。“事实上,在共和二年的‘文化革命’所创造的所有
新事物中,共和历应该说是最长寿的一个:它不仅为一代法国人施行了
12年之久,而且还在后来法国历史上的革命风暴中屡屡被战斗的人们所
重新采纳或提及。”如1848年的革命者称他们的斗争为“共和56年革
命”,巴黎公社社员们使用着“共和79年”的年号。法国人对共和历有
一种不可遏止的怀旧情绪,“共和历无疑是共和二年革命精英最富于人
民性的、影响最深远的改革之一”①。
②服饰与饮食的革命化。服饰在大革命时期具有象征符号的意义,
代表着不同的政治势力。三级会议期间,与会的第三等级代表身穿朴素
的黑衣,而贵族代表则衣着华丽,显示出不可一世的样子。革命者从一
开始就意识到要革除服装款式、面料上的不平等现象。1790年以后,“爱
国妇女装”开始在妇女中流行。这种服装以兰色为基调,朴素大方,配
以黑毡帽,帽上别着三色徽。大革命时期最流行的男装被称作“无套裤
汉装”,由短衣、长裤和木底鞋三部分组成。 1793年4月10日,佩蒂
翁在国民公会上说:“无套裤汉并不是指除了贵族以外的全体公民,而
是指那些区别于有产业者的无产业者。”身着套裤被看作是游手好闲的
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标志而遭到人们的唾弃。罗伯斯比尔直截了当地把“穿
金色套裤者”和无套裤汉对立起来。巴贝夫干脆把全体法国人分为“套
裤汉”和“无套裤汉”两大类。 1792年3月成立的新内阁被称作“无
套裤汉内阁”。内政大臣罗兰公然违反礼制,穿着有带的鞋,戴着圆帽,
不修边幅地晋见国王。司仪官惊讶地对外交大臣说:“啊!先生,您看,
他鞋上连个鞋袢儿都没有!”1794年5月,救国委员会责成画家达维德
设计一种统一的平民制服样式。达维德的服装样式包括一件带腰带的敞
胸紧身短上衣,一条紧身裤,一双短靴或皮鞋,一顶窄边软帽和一领大
半身长的斗篷。显然服装样式已远离了无套裤汉装的朴素风格,带有某
种高雅的趣味;“但尽管如此,这种试图让所有公民(不论是军人还是
平民)一律穿制服的设想,却终究反映着一种人民大众的对于服装象征
性的高度重视和对于社会平等的强烈追求。”
大革命时期,一种红色无边尖顶软帽即小红帽非常流行。不仅人们
头戴小红帽,而且在公共场所的墙壁上,各种硬币、印章上,甚至在屋
顶以及帆船桅杆上,到处都出现了小红帽的标志。由于人人头戴小红帽
参加盛大的庆典活动,庆典场所往往成为小红帽的海洋。
小红帽是从自由帽演变而来的。古代罗马举行解放奴隶的仪式时,
通常要给被解放的奴隶戴上一顶圆锥形的帽子,以示其获得了自由,此
帽被称为“自由帽”。以帽子象征个人解放或政治解放成为西方世界特
有的一种文化。大革命爆发后,自由帽在法国流行起来。起初帽子的颜
色为白色或兰色,头戴此帽者大都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随着大革命的
深入,吉伦特派为了动员民众,提倡以无套裤汉常戴的小红帽来取代白
色或兰色的自由帽,小红帽立即走俏起来。1792个6月20日,巴黎群众
冲入王宫,抗议国王解除吉伦特派大臣的职务。路易十六被头戴小红帽
的群众团团包围起来,惊恐万状。当群众用长矛尖挑起一顶小红帽递给
他时,他恭恭敬敬地戴在头上。这一举动暂时缓和了与群众的紧张关系。
1792年“8·10起义”以后,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人们对小红帽的崇
拜逐渐发展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巴黎市府总议事会规定所有市议员都
… Page 22…
必须戴小红帽;国民公会专门下令不许苦役犯再戴小红帽以免渎圣,在
各区民大会上,只有戴小红帽的人才可以发表演说;在各教堂,立宪派
教士不得不戴着小红帽做弥撒。”①
与小红帽同样流行的革命象征物是三色徽。三色徽是一种由红、白、
兰三色组成的圆形标志,其中红色和兰色是巴黎徽记的颜色,中间的白
色是波旁王朝徽记的颜色。1789年7月13日,三色徽被巴黎群众采纳为
集合的标记,由此迅速风行全国,“成为法国人民心目中神圣不可侵犯
的革命象征物”。 1792年7月15日,立法议会通过法令,规定所有男
子必须佩戴三色徽,以后这一规定又扩大到所有妇女身上。
大革命剥夺了贵族们的特权,使数以百计的名厨师脱离了贵族的控
制,获得了自开餐馆的自由,于是产生了一个新的行业:餐馆业。在此
以前,法国不乏下馆子的去处,然而这些酒馆简陋不堪,既不高雅,又
不卫生,所供应的食物都是临时拼凑起来的东西,酒的质量也很差。那
时的小酒馆被称作“大吃大喝处”,用大罐子出售啤酒,小饭馆论杯或
成瓶地卖葡萄酒,捎带卖些吃食,但从不准备餐巾和盘子。旅馆仅向旅
客提供睡觉的地方。客栈作为乡村客店,虽然为旅客提供膳食;然而只
要旅客自己愿意,可以在外面找traiteurs(代客做菜并送上门的菜馆经
营人)订饭①。
餐馆业兴起后,经营者开始在固定的时间里,以文明的方式让顾客
们分桌进餐。餐馆优美高雅、清洁卫生,主、客人彬彬有礼。巴黎第一
家真正的上等餐馆是由一位曾效力于普罗旺斯伯爵的名厨师开设的。去
餐馆吃饭成为巴黎人的一种时尚。大革命时期,这些餐馆高朋满座,生
意兴隆,美味佳肴进入寻常百姓口中。
③娱乐活动的革命化。节庆和娱乐活动是向人民大众传播革命思想
的一种重要形式。革命者非常重视节庆和娱乐的政治功能。人民和共和
艺术协会在报告中指出:“事实上,在一个共和国里,每一件事都有道
德的目的,人民甚至在娱乐时也应当是在上课。”因此,含有政治信息
的游戏诞生了。
法国历来不乏国际象棋的高手,民间也盛行象棋热。为了对群众进
行革命教化,国际象棋的形式和规则得到了改造,以体现自由、平等的
原则。如“国王”改成必须“将”之的暴君,“王后”改成副官,“象”
改成龙骑兵,“车”改成炮,“卒”改成步兵等,彻底扫除了国际象棋
中的封建色彩。以往一方“将死”另一方的结局,也拟改为由一方通过
“封锁”另一方取胜而结束。
革命者对扑克牌也进行了改造。1793年10月12日,国民公会颁布
了关于改造旧制度社会娱乐方式的法令,扑克牌革命化的步伐大大加
快。大革命时期扑克牌制造业比较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