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近代中期生活习俗史 >

第9章

世界近代中期生活习俗史-第9章

小说: 世界近代中期生活习俗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进来。一群男侍跪着递水以及各式杯子和碟子。一个碟子递给这两位陛 

下,都要经过24道手。皇帝吃饭时,总戴着帽子,只有在祝酒、答谢或 

是在皇后为他的健康干杯时,他才摘下帽子。整个外交使团,包括罗马 

教皇的使节在内,都要戴着帽子站在桌前。只有在皇帝咽下第一口饭后, 

他们才能入座。皇室乐队在宴会过程中演奏各种曲子。”①宫廷宴会的 

排场对民间影响很大,普通市民一般也要做5至6道菜,暴吃暴饮,“在 

这样的习俗下往往有痛风病蔓延”。奥地利的餐馆业比较发达。许多酒 

馆和饭店是由贵族地主开设的。他们往往强迫领地上的农民到自己经营 

的酒馆和饭店吃喝。这些酒馆、饭店的饮料和食物均由贵族地主的酒窖、 

啤酒厂和磨坊提供。女王玛丽亚·特蕾西亚有时命令王家猎场看守屠宰 

一些鹿和野猪,把肉分配给附近农民,改善他们的饮食。不过奥地利人 

进餐习俗比较落后,宫廷似乎直到18世纪中期仍旧用手进餐而不是使用 

刀叉。在宫廷宴会上,餐具总管总是手持一个镀金的水壶和一把勺子, 

供女王夫妇洗手。 

     18世纪中期的维也纳并存着两个宫廷:身为奥地利女王兼大公夫 

人、波希米亚国王、匈牙利国王的玛丽亚·特蕾西亚的王室和她的丈夫, 

作为德意志帝国皇帝的弗兰茨一世的皇室,这就使得官方的仪式和礼宾 

活动繁琐化。奥地利宫廷讲究礼仪并非始于特蕾西亚时代。早在1624年, 

宫廷在为驻守阿尔萨斯大公领地的青年军官发布的敕令中,就为他们规 

定出席宴会时所应遵守的礼节:衣冠整洁,不得于入席时已喝成半醉, 

不得每吃一口菜即喝一次酒,饮酒前须将胡子和嘴擦拭干净,不得舐手 

指,不得作“牛饮”,等等。特蕾西亚执政以后,将宫廷礼仪发展到顶 

峰。“40年来,玛丽亚·特蕾西亚按西班牙的榜样建立了一种强有力的 

讲究排场的专制统治”。约瑟夫·克芬许勒伯爵负责宫廷礼宾事务,他 

 “以其对礼宾的渊博知识和对奉若神明的传统极度尊重得心应手地解决 

等级次序和坐位排列中最困难的问题。他体现了过去僵化的全部规定, 

并对礼宾活动的每一个非常微小的违犯都深恶痛绝。”约瑟夫·克芬许 

勒伯爵要求每个进入宫廷的人必须衣冠楚楚,文质彬彬,小心翼翼,毕 

恭毕敬。他不能容忍随心所欲,不修边幅的现象,总要为之吵嚷不休。 


… Page 36…

     奥地利帝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统治阶级在服饰方面实行开明政 

策,允许各民族穿戴本民族服饰,不作统一规定。1741年6月,玛丽亚·特 

蕾西亚沿多瑙河巡视匈牙利时,她的坐船用匈牙利的红、白、绿三色装 

饰,陪同的贵族、军官和仆从都身着匈牙利式制服和号衣,以此博取匈 

牙利人的好感,缓和民族矛盾。王储约瑟夫小小年纪就身穿匈牙利贵族 

服装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因此,在帝国境内,各种民族服饰杂然并存, 

服饰上显得多种多样,五彩缤分。有的衣服用丝线锁上扣眼并使用黑色 

或普通的钮扣;麦斯林绸的衬衫袖口上饰以或宽或窄的贴边;有的袖口 

有缘饰,有的没有缘饰;有的有花边,有的没有花边;有的戴大的装饰 

品,有的戴小的装饰品,有的根本没有装饰品……上流社会比较流行法 

国和西班牙服饰。首相考尼茨——里特贝格崇尚法国服装,他的服装均 

根据法国风格裁剪,并且要拿到法国去洗,每年得花6000古尔盾。在重 

大庆祝活动中,人们必须行西班牙礼,穿西班牙式服装。在贵族男子中 

流行戴假发。考尼茨—里特贝格为了掩盖脸上的皱纹,挖空心思地戴一 

种不同寻常的卷曲发声的假发。“在这种主要装饰品上撤粉成了他日常 

生活中一项很重要的活动。在一个专门进行此项活动的厅里,侍从首先 

把一定数量的粉撤出来,以使它飘撒在空气里。然后由6名手持手帕的 

男仆走来,3人一排列队站好。一切就绪以后,考尼茨戴上他的能发出和 

谐颤音的假发出现在大家的面前。他神情严肃地在侍仆中间走过。侍仆 

按固定的节奏摇动手帕,这样便可使粉均匀地附在假发上……”相反, 

贵妇人时兴留短发,穿袒胸低领的装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美。 

     奥地利青年男女没有选择婚姻伴侣的自由,包办婚姻占绝对统治地 

位,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王在为王储选择婚姻伴侣时根本不征求他的意 

见,“约瑟夫大公对未征求他的意见就对他个人生活问题做出决定一事 

感到很生气”,但也无可奈何,只能服从。当王太子妃去世以后,特蕾 

西亚又为约瑟夫选择了巴伐利亚选帝侯的妹妹约瑟珐。约瑟珐长相平 

平,缺乏吸引力,在母亲的坚持下,约瑟夫再次屈服。他对母亲说:“因 

为您已把刀子逼在我的咽喉处,我只好要约瑟珐了,因为她,正如人们 

告诉我的那样,至少还有一个很漂亮的胸脯!” 

     但是,在性问题上,作为天主教国家的奥地利却比较开放,没有什 

么清规戒律。上流社会人士以拥有情妇或情夫为荣。1716年,蒙塔古夫 

人在描述维也纳的社交活动时写道:“男子们愉快地注视着自己妻子的 

情人,把他们当作是自己的副手,借以减轻他们自身的一部分不太愉快 

的事情。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私人活动减少了,因为与此同时,他们自 

身又扮演了副手的角色,同许多夫人厮混在一起。总而言之,那时的时 

尚是,每个妇女有两个丈夫,一是名义上的丈夫,二是真正尽婚姻义务 

的丈夫。如果一位女士不被两个男子相邀,那么就会受到公众的歧视。 

这种现象当时得到普遍容忍。”“当时,一位情人属于一位有地位的女 

士的一份嫁妆。契约的第一条是年金的保证,在出现不忠的情况下,财 

产就留给夫人……我认识上流社会的许多人,他们的婚外收入和其他方 

面的收入一样可观。谁也挑不出什么毛病。相反,人们却怀疑那些涉嫌 

把钱财白白花掉的夫人们的道德……维也纳真正成了自由私通的乐 

园。”① 

     玛丽亚·特蕾西亚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她执政之初。对社会上奢 


… Page 37…

侈、放荡风俗持容忍态度。因为当时奥地利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帝国 

境内农民暴动和民族起义接连不断,而法国、普鲁士、西班牙等国又多 

次发动对奥战争。玛丽亚·特蕾西亚需要以舞会、宴会、打猎、赌博、 

马术表演等活动来掩饰帝国的窘境,安定人心,“凡此不仅是娱乐活动, 

同时也是宣传:她要让整个欧洲看看,奥地利已从博斗中胜利地走来了, 

它是强大的,对自己的命运抱有信心,尽管有 ‘柏林那个无赖’。”当 

政局稳定以后,玛丽亚·特蕾西亚便进行包括习俗变革在内的全面改革, 

加强中央集权,澄清吏治,革除奢侈、腐化之风,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 

矛盾,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玛丽亚·特蕾西亚对整顿道德风尚非常重视,她要求道德风尚永远 

保持无可非议的状态。在一次招待会上,她把弗兰茨一世的朋友克文克 

文·冯·埃斯特哈齐叫到一边,严厉指责他同已婚的某位伯爵夫人的暖 

昧关系,“我不能容忍这样的下流事情。”女王在给女儿玛丽亚·安东 

尼亚的信中这样写道:“您不要学法国的轻浮,要做一名严肃的德意志 

人,您应为此感到自豪。“1753年,玛丽亚·特蕾西亚颁布了对卖淫和 

身穿有伤风化的妇女服装的处罚法令:凡属过于花哨的衣服应当朴素 

些,衣服也应做得长些,神职人员有权把那些身穿华丽诱人服装的妇女 

从教堂赶出去。同年,女王成立了一个道德委员会,设置风纪警察,专 

门盯梢逮捕有伤风化的人。女王对整顿道德风尚坚持不懈,并且亲自进 

行干预。1771年她给道德委员会主席写信说:“我获悉,有人把一名正 

派的舞蹈演员从德意志剧院拐走并引诱她同他姘居。请注意这一事实并 

核对事实。这人的虚伪行径是一种罪行,就象姑娘失去贞操一样。”1752 

年,女王颁布禁赌法令,并对赌场和庄家处以1000杜卡特的罚款。1768 

年—1769年间颁布了更为严厉的禁赌法令。但并未收到预期效果。在此 

以后,由于上流社会的反对,女王不得不允许赌博存在,“前提是,相 

应为医院和其他慈善机构捐赠高额款项。”女王还严格限制有伤风化的 

书籍进口,仔细审阅被没收书籍的名单。当俄国大使加里津因没收他的 

书籍而提出抗议时,她回答说:“加里津读这样的书应当感到羞耻,他 

这样做会使正派人看不起他。”玛丽亚·特蕾西亚还同迷信、巫术进行 

斗争。1766年,她下令惩治女巫头目和从事神秘活动分子。1775年,她 

颁布谕旨禁止炼丹术。 

     为了从根本上革除各种陈规陋习,树立良好的生活习俗,玛丽亚·特 

蕾西亚重视发展教育,在奥地利历史上首次实行强迫义务教育,“所有 

年满6周岁的男女儿童,不分父母职业和财富多少,均应入学”。玛丽 

亚·特蕾西亚说:“如果不通过良好的学校教育清除愚昧和无知,那么 

全民族的幸福就不可能到来。”以后,约瑟夫二世(1780—1790年在位) 

继承了母亲的改革事业,并且加大改革力度,他认为,“微小的改革无 

关宏旨,只有全盘改革才有成效”。约瑟夫二世对包办婚姻有切肤之痛。 

1781年,他颁布“臣民特许令”,宣布解放农奴,农奴有迁徒、结婚和 

选择职业的自由。约瑟夫二世还革除各种民间陋习,诸如驱鬼①、“爬 

窗”①、遇风雨鸣钟、尖声歌唱和响鞭等,都为官方所禁止。 

     在内忧外患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玛丽亚·特蕾西亚和约瑟夫二世两 

代人所进行的改革,历时50余年,整顿了道德风尚,改变了奥地利生活 

习俗中的许多落后成分,清除了愚昧和无知,开创了奥地利国家走向近 


… Page 38…

代化的道路。三、彼得一世改革与俄国 

                            生活方式的西方化 



                            1。俄罗斯面向西方 



     在欧洲历史上,俄国是一个形成较晚的国家。17世纪以前,俄国整 

个社会生活中仍然保留着粗野、落后的风俗习惯,人们被禁止读杂书、 

玩乐器、下棋、演出和观看杂耍,甚至规定男人不许刮胡子。沙皇政权 

在社会生活上实行专制独裁和封闭政策,俄国是一个典型的东方化国 

家。 

     17—18世纪俄国生活习俗史进入了重要的转折时期,俄罗斯开始面 

向西方。沙皇阿列克谢·米哈衣洛维奇(1645—1676年在位)曾游历过 

立陶宛和波兰的某些城市,对西方文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决心按照西 

方标准和时尚改造自己的生活方式。他身着波兰式服装,下令使用盘、 

碟、刀、叉子等餐具进食,宫中的禁卫军穿外国式样的制服,并建起了 

俄国最早的宫廷剧院——娱乐宫,推行西方的娱乐方式。阿列克谢生活 

方式的西方化,对俄国贵族阶层产生了重大影响。贵族们竟相模仿西方 

的生活方式,热衷于学习日耳曼语、拉丁语和法语,用外国艺术品装饰 

住宅,仿效西方的社交礼仪,还开始学吃生蔬菜、吸鼻烟等等。 

     1682年,彼得一世继任为沙皇。他加快了西方化的步伐,全面改造 

俄罗斯的传统生活,革除各种陈规陋习,奠定了近代俄国生活习俗的基 

础,终于将俄国塑造为一个西方化国家。 



                             2。彼得一世改革 



     (1)婚姻改革 

     18世纪时,俄国婚姻习俗仍带有浓厚的中世纪色彩,“包办婚姻” 

占绝对统治地位。男女青年不能自由恋爱、结婚,他(她)们的婚姻要 

由父母作主。一般情况下,首先由男方的父母或亲戚去向女方的父母求 

婚,双方谈话的主要内容是嫁妆①。如果谈得投机,便定下相亲的日子。 

但小伙子自己不能参加相亲,他的母亲或姐妹可以隔着餐桌看到盛妆的 

未婚妻。相亲之后,便是举行订婚仪式了。在行订婚礼时,未婚夫由自 

己的父兄送到女方家中,女方要请神父到场。但未婚夫还是见不到未婚 

妻,因为只有男人参加订婚仪式。订婚实际上是一场物质交易,婚约一 

式两份,上面要写明嫁妆和一旦废除婚约时应缴付的“违约赔偿金”。 

在西伯利亚地区,新娘的妆奁是驯鹿,鹿的多少因新娘父母的富有程度 

而不同。倘若女方的父母对小伙子的地位和前途满意,他们便允许他向 

女儿求婚。如果女儿同意,小伙子可住到女方家帮忙干活,一直到婚礼 

日为止。他也可以常常来看望未婚妻,但每次来访须给未来的岳父带一 

瓶名酒。 

     婚礼包括古老的民间形式和教堂仪式,很少带有感伤情调,俄国人 

强烈的感官欲望在婚礼仪式中宣泄出来了。婚礼的准备工作是从为新人 

铺床开始的,而包括被褥在内的嫁妆通常在前一天或当天由新娘家的马 

车或爬犁送来。房间的角落里要插上一枝箭,上面悬挂小白面包和小兽 


… Page 39…

皮。床头放置一个盛粮食的小桶,插上婚礼蜡烛。桌子要铺上动物毛皮。 

显然,新房布置与狩猎和农耕生活有关。 

     结婚当天,新郎、新娘分别被称为“年轻的公爵”和“年轻的公爵 

夫人”。清晨,载着新郎和男方宾客的马车队去新娘家迎亲,他们还随 

身带着大圆面包。到了新娘家后,媒人让两位新人拉住一条绸子的两头, 

然后为他们梳理头发,新娘卸下少女冠,她的头发被编成两条辫子,再 

戴上一顶双角帽 (俄国已婚妇女节日时戴的一种帽子)。这时,新娘的 

女友们唱起婚礼歌曲,大圆面包被切开,分给所有在场的人吃,象征结 

亲的两家愿意同甘共苦,直至分享糊口的粮食。在这以后,新郎新娘便 

戴上婚礼冠去教堂,人们往他们身上撒啤酒花和小硬币。神父为新婚夫 

妇主持宗教婚礼仪式。新娘要除去婚礼冠,跪倒在新郎脚下,用头碰他 

的靴子,以示对家长的服从;新郎则用长衣的下摆掩住妻子,以示对妻 

子的保护。 

     从教堂出来,新婚夫妇径直回到男家,举行结婚喜宴。喜宴规模视 

家境而定。上过第三道菜后,新人被送入洞房独处。婚礼的高潮是一小 

时后宾客们进入新房向新婚夫妇“问候”,并把他们的内衣当众抖开, 

引起哄堂大笑①。 

     早婚现象在俄国非常普遍。教会曾经规定,“为人父母者都应在自 

己的儿子满15岁、女儿满12岁时让他们结婚”。17世纪中期,出现了 

提高婚龄的趋势,但早婚现象依然十分严重。导致早婚的原因是多方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