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古今中外善辩、奇辩、诡辩实战大观 作者:雾锁寒江 >

第23章

古今中外善辩、奇辩、诡辩实战大观 作者:雾锁寒江-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右眼。〃邻居答道。
  华盛顿放开右手,马的右眼并不瞎。
  〃我说错了,马的左眼才是瞎的。邻人急忙申辩说。
  华盛顿放开左手,马的左眼也不瞎。
  警官说:〃这样,已经证实马不是你的,必须把马还给华盛顿先生。〃
  不难看出,隐含假设式诱问是问中有圈套,往往可以出奇胜,使对方措手不及。
  传说从前有个地主,为了赖长工一年的工钱,伙同帐房先生设计了一个阴谋。他们请长工一起喝酒吟诗,并说明,如果有谁做不出来,就别拿一年的工钱。
  长工一边喝酒,一边笑着说:〃昨天夜里你们一直商量到天亮吧?〃
  地主连忙摇摇头:〃不,不,我们只商量到半夜。〃一下子就露了马脚。
  原来,长工的问话里隐含有〃昨天夜里你们商量过了〃这一潜台词,地主求财心切、未曾防到长工还有这么一招,骗局轻而易举就被戳穿了。
  引诱法的巧妙之处在于,它往往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落进陷井,自己批驳自己,再等发现,已为时晚矣,因而只得低头认错。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舌战时,常用〃射人先射马〃的方法。
  从论据与命题的关系,以及论证的根据是否充分与真实,是辩明命题能否成立的恨本方法。
  对论敌的论据要作具体分析、检验、发现论敌的症结在于论据,就按以下不同情况予以批驳。
  论据与命题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论据虽然是真实的,然而由这一论据无法推导、证实命题的真实。
  某校部分学生中流行留长发、蓄长鬓,风度并不优美。
  由论据推不出命题,因而驳不倒偏爱长发、长鬓者的观点。对方完全可以同样举出留长发、蓄长鬓的影星和球星的才能使观众倾倒的例子加以反驳。
  王若飞在狱中时,法官诬蔑他〃卖国〃,理由是:〃马克思、列宁都是外国人,你是中国人,中国人讲外国人的主义,难道还不是卖国?〃
  王若飞发现法官犯了论据推不出命题的错误,于是抓住这一点作了有力的驳斥:〃法官先生,你竟然无知到这样可怜的程度,真是怪事。对你说话,我得讲一点普通常识,马克思是德国的犹太人,列宁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真理,在俄国建立了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民推翻了反动的沙皇统治,赶走了德国侵略者。难道列宁赶走了德国人,又把俄国出卖给德国人吗?〃
  法官哑口元言。
  有位清洁工在街上打扫卫生,一位妇女随手扔下了一些果皮纸屑。清洁工对她说:〃请不要乱扔果皮纸屑。〃这位妇女振振有词地说:〃我们不扔,还要你们清洁工干什么?你们就该失业了!〃
  这位妇女的错误在于论据与命题对不上号,有人清扫是事实。乱扔纸屑也是事实,但不能说因为有人清扫就允许乱扔纸屑。
  可以这样责问她:〃清洁工的存在与否,难道是根据你乱扔纸屑来决定的?〃清洁工是否失业,与你乱扔垃圾有什么必然联系?如果因为有人清扫就允许乱扔垃圾,那么有了公安局和法院处置违法犯罪的人,你怎么不去违法犯罪?〃
  秦宣太后在宫中守寡,十分宠爱大臣魏丑夫,两人不避耳目,打得火热。
  好景不长,后来太后患了重病,卧床不起。临死前,她舍不得放下魏丑夫,就下命令说,要他殉葬。
  有位叫庸芮的大臣自告奋勇进官去说情。庸芮见到太后就说:〃人死了还有知觉吗?〃
  太后说:〃没有知觉。〃
  〃既然如此,为什么要把生前所喜爱的人,活活埋到坟墓里和死人葬在一起呢?更何况,要是死人还有知觉的话,先王的积怒也一定是很久了,太后到阴间请罪还来不及,还有什么空闲和魏丑夫相好呢?〃
  庸芮说得头头是道,合情合理,太后呆了半天,才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那么就算了吧。〃
  这位固执的太后,为什么会收回成命呢?就在于庸芮采用射人先射马法,把她借以支持论点的论据〃人死后还有感觉〃,作了透彻的驳斥。〃马〃被射倒了,〃人〃当然也就掉下来了。
  利用矛盾
  利用矛盾法,是论辩中常用的一种技法。这种方法就是在论辩中,抓住对方自相矛盾的地方加以揭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从而暴露对方论辩的荒谬。
  有这样一则外国幽默笑话:欧伦斯庇格走进一家饭店想吃饭,因为肉还未烤熟,只吃了一些面包就躺在烤炉旁的长凳上打盹。
  当烤肉端上桌时,店主请他就餐,他说:〃烤肉时我都闻饱了。〃店主便拿着托盘要收他的肉钱,理由是他说人已闻饱了肉味,所以也应该付同吃肉一样多的钱。
  于是欧伦斯庇格摸出一枚银币,扔到长凳上,对店主说:〃你听到了钱的声音了吗?〃
  接着,他马上抓起银币,放回钱袋,对店主说:〃你听到了我的银币发出的响声,正好够付我闻你的肉味的钱。〃
  店主无言以对。欧伦斯庇格所运用的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法。
  《世说新语》载,三国时代,孔融10岁时,一次家里来了好多客人,大家都称赞孔融很聪明,唯独一名叫陈韩的人却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如果小时候聪明,那么,长大了不一定好。
  可是,孔融却不慌不忙地对陈韩说:〃那么就是说,您小的时侯,一定很聪明罗?〃
  陈韩听了这话,羞得满面通红,只好认输。
  孔融的反驳成功,全在于他看出了陈韩的〃逻辑〃不成逻辑,于是搬用了他的糊涂逻辑反套陈韩,这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让对手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一个小男孩去面包店买了两个便士的面包,发现面包比平时小得多,于是就对老板说:〃你不觉得这个面包比平时小吗?〃
  〃哦!不要紧,这样你拿起来就方便多了。〃显然,老板在诡辩。
  小男孩没有争辩,只给一个便士就离开了面包店。老板赶紧大声喝住他:〃嗨,你没给足钱!〃
  〃哦,不要紧,〃男孩不慌不忙地回答,〃这样,你数起来不也方便多了吗?〃一句话噎得老板说不出话来。
  利用矛盾法由于能一下子击中对方的要害。所以能帮助我们在论辩中打个〃速决战〃。三言两语就可以把对方驳倒。
  在某公司的一次〃树立远大理想,做好本职工作〃的讨论会上,青年职工小王说:〃理想是假的,实惠是真的。什么理想、信念,有利就想,有福就享。〃
  其他人批评他这种认识时,他却辩解说:〃经过文化大革命,他们还相信什么理想、信念这类东西,反正我是不信了。〃
  〃你一点不信了?〃一个职工说。
  〃一点也不信。〃
  〃你就这样确信吗?〃
  〃对。〃
  〃那么,你怎么说没有理想信念这种东西呢?你首先就有了一小王顿时哑了。
  这是因为小王的狡辩中存在自相矛盾:一方面根本不承认有信念这类东西,另一方面又确信创建的这个主张是正确的,而确信一种思想是正确的,正是一种信念。
  那位职工发现了小王论辩中矛盾,于是就逼小王将两者都加以肯定,让他陷入自相矛盾之中。然后,用子之矛,攻子之盾,一下子就驳斥了小王的诡辩。
  在现实生活中,自和矛盾的论点并不能一下子暴露出来,即使暴露出来也不那么直接。因此,你要注意策略,对对方进行诱问,让他暴露出各种自相矛盾之处,再抓住时机,进行反击,将对方驳倒。
  偷换概念
  鲁迅在厦门大学担任研究院教授时,校长林文庆经常克扣办学经费,刁难师生。
  一天,林文庆把研究院的负责人和教授们找去开会,提出要把经费削减一半。教授们纷纷反对:研究院的经费本来就少,连研究成果的印刷费都付不出,绝对不能再减了。〃林文庆却阴阳怪气地说:〃关于这件事,不能听你们的,学校的经费是有钱人拿出来的,只有有钱人,才有发言权!〃他刚说完,鲁迅立即站起来身来,从口袋摸出两个银币,〃啪〃的一声放在桌子上,铿锵有力地说:〃我有钱,我也有发言权!〃林文庆料不到鲁迅会说这句话来,弄得措手不及,狼狈不堪。接着,鲁迅力陈研究经费不能减少的道理,一条条,一项项,有理有据,驳得林文庆哑口无言,只得灰溜溜地收回自己的主张。
  为什么其他教授的话不起作用,鲁迅一席话就立见功效呢?这和鲁迅话的开头有关系。
  鲁迅抓住〃有钱〃两字做文章,出奇制胜。林文庆讲的〃有钱〃和鲁迅讲的〃有钱〃概念是不同的,但鲁迅就是巧妙利用这一不同,给林文庆当头棒喝,打乱他的阵脚,一开口就气势非凡,使对方在心理上先输了几分。
  鲁迅这里运用的是巧换概念法。
  巧换概念,就是在论辩中针对对方的无理主张,故意曲解其一词语在对方话中的意思,出奇不意地驳倒对方。
  日常生活中的小辩论,如果能掌握巧换概念的技巧,可获得幽默的效果。
  两位农民在给玉米施肥时,以猪粪离庄稼远近为题争执起来。
  甲:〃猪粪离庄稼近,便于庄稼吸收,庄稼肯定爱长!〃
  乙:〃让你这么一说,应该把庄稼种到猪圈里,一定更爱长!〃
  甲:〃你这是不讲理!〃
  乙:〃怎么不讲理?你不是说离粪近庄稼爱长吗?〃
  这时,一位老农民凑过去说:〃我看你们俩谁说得也不对,猪尾巴离猪粪最近,没见到猪尾长得多长……。〃
  在场的人哈哈大笑。老农民用巧换概念法,轻而易举地平息了争执,又逗笑了大家。
  有个富翁,左邻是铜匠,右邻是铁匠,成天丁丁冬冬吵得厉害。富翁特备一桌酒席请他们搬家,左右邻舍都答应了。
  两家都搬了家之后,丁丁冬冬还是照旧。原来是左边搬到了右边,右边搬到了左边。
  富翁所说的〃搬家〃是指搬到一定距离之外的意思,可照字面讲,只要把住处挪动一下就是搬家。邻居就利用这一点巧妙地整治了富翁。
  偷换概念是诡辩者最常见的一种诡辩伎俩,其主要手法有:(1)利用多义同混淆不同的概念概念是要用语词去表达的,由于有些语词具有多义性,因此,这些语词就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概念。
  如,当听到我国女排取得〃五连冠〃的喜讯时,甲说:〃我为我国女排而骄傲。〃乙反驳道:〃你不应该骄傲,因为骄傲会使人落后。〃
  这里乙就是利用多义词来混淆不同概念。甲说的〃骄傲〃自豪的意思,而乙却混淆为自高自大。
  (2)混淆集合与非集合概念例如,一个青年在逛公园时,将公园里的栏杆给搞坏了。公园管理人员要他赔偿,这青年反问道:〃为什么要我赔?〃管理人员说:〃损坏人民的财产就应该赔!〃
  青年振振有词说:〃我是人民中一员,人民财产有我一份,用不着赔,我那份不要了!〃
  这个青年就是混淆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进行诡辩。
  因为,〃人民财产〃是一个集合概念,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而这个青年却故意把它当成非集合概念,认为自己可以任意支配其中的一份,因而以此来逃避赔偿的责任。如果分不清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对这样的诡辩还真不好对付呢?
  (3)偷偷改变概念的内涵〃文革〃中,〃四人帮〃一伙打倒了一大批老干部,把〃参加过民主革命的老干部〃和〃民主派〃等同起来,把〃民主派〃与〃走资派〃等同起来,进行混淆和偷换,炮制出一条老干部就是〃民主派〃,〃民主派〃就是〃走资派〃的反革命政治纲领,为他们篡夺党和国家领导大权大造反革命舆论。
  借题发挥
  经验丰富的论辩家总是不放过一切机会宣传自己的观点,并注意扩大其影响。这机会就包括对方提出的题,如未阐发、证明,或论证不合理,我们可接过这一论题趁机加以发挥,不仅可变被动为主动、而且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是借题发挥法。
  1960年4月,周恩来总理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举行了记者招待会,当变到中尼两国对珠穆朗玛峰的看法不一致时,美国一记者问:〃关于珠峰问题,你在这次会议中是否已作出决定?你刚才讲的话,含义是由中尼两国把它平分。〃
  周总理回答说:〃无所谓平分,我们还要继续进行友好的协商,这个山峰把我们两国联结在一起,不像你所想的会把我们两国分开。〃
  寥寥数语,一〃分〃一〃联〃,周总理借纠正记者提问之机,重申了我国的友好睦邻政策。
  根据交谈的具体情况,运用借题发挥法,可以收到不同的效果。
  罗蒙诺索夫生活俭朴,不讲究穿着,而有一个不学无术的人,看见他衣袖的肘部有个破洞,便自作聪明地指着破洞挖苦说:〃从那儿可以看到你的博学吗,先生?〃
  〃不,一点也不!先生,从这里可以看到愚蠢。〃
  这人顿时羞得面红耳赤。罗蒙诺索夫借用衣袖上的破洞的话题,指出用破洞来衡量一个人的学问,正好暴露自己的无知。
  清朝嘉庆年间,洛阳才子孟习欧,因事至一裁缝处。裁缝见孟衣着平平,故应酬冷淡。孟见其事忙,告以稍候再来,即外出散步。
  少间,孟散步回来,裁缝一反常态,非常敬重。原来,有人告诉裁缝:〃他是大名鼎鼎的孟习欧。〃
  裁缝说:〃别人说先生诗作得好,请赐大作。〃
  孟略一沉思,即说道:〃裁缝离不开针,就以针为题吗:一条钢针明粼粼,拿在手中抖精神,眼睛长在屁股上,只认衣裳不认人。〃
  孟习欧面对裁缝的势利心理,巧借裁缝的常用工具——针为题,对势利之人进行了尖锐的讽刺。
  借题发挥的关键在于一个〃借〃字。因为所借之题是论敌提供的,能否借为己用,反映出辩者运用这一对策的论战经验的思辩能力。这种借用有条件限制:不能脱离辩论的特定情境和论战双方的对立关系。
  例如,1928年夏明翰在对付敌人审讯时,借〃宗教信仰〃的后题进行还击,不仅表明双方世界观的不同,而且进一步揭露了敌人的伪善嘴脸。
  敌人:〃有无宗教信仰?〃
  夏明翰:〃我们共产党人不信神,不信鬼,不像你们一手捧《圣经》,一手举屠刀。〃
  当我方处于受击地位,立即就对手所提的话题作易位思考,让论敌置身于我方地位,甚至仿照对方的论断,以加倍于他所施用的攻击力量还击对手。
  一次,俄罗斯著名马戏丑角演员杜罗夫在演后休息时,一个傲慢的观众走到他跟前,讥讽地问道:〃丑角先生,观众对你非常欢迎吧?〃
  〃还好。〃
  〃作为马戏班中的丑角,是不是必须生来有一张愚蠢而又丑怪的脸蛋,就会受到观众的欢迎呢?〃
  〃确实如此。〃杜罗夫悠闲地回答,〃如果我能生一张像先生您那样的脸蛋的话,我准能拿到双薪!〃
  这个观众只好灰溜溜地走了。因为他懂得杜罗夫的意思是:如果我不是由于表演艺术得到观众好评,而是由于生有一张愚蠢而丑怪的脸,才受到观众欢迎的话,那么你的脸加倍愚蠢和丑怪,就可以拿双薪了。
  借题发挥常借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论敌所讲的道理或所用的方法来还击他,能产生有力地反驳和揭露的作用。
  某次国际会议期间,一个西方外交人士狡猾地对我国代表说:〃阁下这次在西方逗留了一段时间,不知是否对西方有了一点开明的认识?〃言外之意是讽刺我国代表过去没有接触过西方,对西方的一切浅薄无知。
  我国代表淡然一笑:〃我是在西方受教育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