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唯识的空性与二谛思想研究 >

第4章

唯识的空性与二谛思想研究-第4章

小说: 唯识的空性与二谛思想研究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遐小J澜绲幕窘峁故且浪裕杂谑澜绲母窘峁辜右哉返娜鲜叮词嵌杂谝浪缘氖挛镒鞒鋈缡档娜鲜叮褪钦媸敌浴U庵秩缡档娜鲜吨猿莆敌裕且蛭浪椎囊浪郧鹂础N耸挂磺蟹ㄎ拮孕阅芄痪桓鏊枷氲难莼蹋酱铩拔ㄊ丁钡乃枷耄しㄌ岢鏊闹质ひ遐小�78后来,窥基综合《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四、《显扬圣教论》卷六的四种世俗、《成唯识论》卷九的四种胜义,在《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二谛义”中全面地论述了四重二谛。79窥基说:

  《瑜伽》、《唯识》二各有四。……二谛有无体异,事理义殊,浅深不同,诠旨各别,故于二谛各有四重。亦名名事二谛、事理二谛、浅深二谛、诠旨二谛。80

  依世俗、胜义二谛有无、事理、浅深、诠旨的义理分别,把它各开作世间、道理、证得、胜义四重,从低到高,由浅到深,合为八谛。四重二谛的内涵具有一定的交叉与对应关系,列图如下81:

  第一重  世间世俗谛:我、瓶等  世间胜义谛 
  第二重  道理世俗谛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  道理胜义谛
  第三重  证得世俗谛四谛、因果  证得胜义谛

  第四重  胜义世俗谛我、法二空所显真如  胜义胜义谛:一真法界

  四世俗谛中的世间世俗谛是“唯俗非真”,而四胜义谛中的胜义胜义谛则是“唯真非俗”。所以,四重二谛中既有真俗相对区别的意义,又有真俗绝对对立的意义。窥基综合瑜伽行派的二谛思想,从而将分别性纳入世间世俗谛,与护法有所不同,这是吸引安慧、真谛的思想而造成的。

  我们只有从四重二谛的立场,才能理解安慧、真谛、护法关于依他性的有无差别。护法是以道理世俗谛的立场来建立相分、见分依他起的思想。如说:“境依内识而假立故,唯世俗有,识是假境所依事故 ,亦胜义有”。82而这里的境为世俗有,是说境唯有存在于世间世俗谛。而识是胜义有,这是指识不仅世间为有,甚至于在道理世俗谛的层次中也是存在的。所以护法在“唯识无境”传统的立场下,认为除了外境是世俗有之外,识体及包括一切的心心所法也都是道理世俗谛层次中的胜义有。安慧、真谛只有二重二谛,站在胜义谛的空性看相分、见分,则相分、见分为不实。

  瑜伽行派用三性代替二谛来论述真理观与方法论。在瑜伽行派的唯识思想中,二谛不仅具有语言哲学与认识论的意义,而且还有存在论与真理观的意义,而后者则是中观学派所没有的。同时,瑜伽行派将世俗谛与胜义谛的意义加以扩充与显化,识的虚妄分别不仅是世间胜义谛,而且成为道理世俗谛,而成为具有“世间性实用”的世俗谛83。而不可言诠的真理原来是作为超越语言的表现,而用空性、真如等名称来表现“胜义世俗谛”。从而,语言对真理的指涉性作用与非指涉性作用得到很好的统一,使真理与认识的关系不断得到递进与超越,使真理具有“可触及性”的意义。

  瑜伽行派继中观而发展,从而对中观的许多命题进行新的诠释。《中边分别论》是以虚妄分别或识的“无之有”的矛盾结构,显示了空性与虚妄分别的不一不异,“空性中也有虚妄分别”,成就了虚妄与真实的交彻。于是通过主体(识)的彰显,开拓了“真空妙有”的新途径。《中边分别论》中空的思想,后来被真谛继承并且加以发挥。《瑜伽论》系的唯识思想强调“假必依实”,而实有唯事,“外无内有,事皆唯识”,显示了“他性空”的特点。真谛是站在“性相融即”的立场,主张“空”是否定的对立同一,分别性无相、依他性无生都加以遣除,空与空性是同一的;玄奘是站在“性相永别”的立场,主张“空”是“无”乃至否定,强调分别性是“无”,而不否定依他性,所以分别性是“空”,而真实性是“空性”, 因此“空”与“空性”是有绝对区别的。

  对于“三无性”,真谛与玄奘都主张分别性的“空”。但真谛是从能所的认识论,强调分别性体既无,识以非识为自性,所以是无生性。玄奘是从存在论的角度,强调现象存在不是一种依于自己的存在而确立自己的性格,仍然有现象的存在性,所以是“非性全无”。真谛强调三无性是以真实无性为中心,主张分别、依他同一无性即真实性,坚持“一切诸法同一无性”,三性为安立谛,三无性为非安立谛。根据这种诠释进路,三性同时也是三无性,三性与三无性是没有差别的。而玄奘系强调“三无性不离三自性”,这是在三性之外说三无性,这样会被认为只谈三性就会有所不足,所以才要再谈三无性。

  安慧与真谛都主张二重二谛,安慧以立名、取行、显了三种俗谛来收摄三性,这样自然三无性是胜义谛;第二重是以真实性为胜义谛,分别、依他二性为世俗谛。安慧提出“显了世俗”,真实隐藏在世俗里,于是真实性便同时具有隐藏与显现的效果。同时,他将闻、慧、修三慧视为“正行胜义”,具有“随顺胜义”的特点,成为沟通世俗谛与胜义谛的中介。真谛以分别性、依他性是俗谛,真实性是真谛;以三性为安立谛,以三无性为非安立谛。吉藏站在三论四重二谛的立场,对真谛的三性、三无性思想进行批判。窥基依《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成唯识论》亦形成唯识宗的四重二谛,护法站在道理世俗谛的立场,主张相分、见分为依他性,是实有的;而安慧、真谛则仅限于二重二谛,站在胜义谛的立场,则见分、相分为不实。

  〔1〕 T。 R。 Murti《中观哲学》(下),郭忠生译:《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65册,台北华宇出版社1985年版,第402页。

  〔2〕竹村牧男著,蔡伯郎译:《觉与空——印度佛教的展开》,台湾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208页。

  〔3〕《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大正藏》第54册,第205页下。

  〔4〕依昱:《唯识空观的研究》,《普门学报》2002年,第9期,第32页。

  〔5〕上田义文著,陈一标译:《大乘佛教思想》译序,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11页。

  〔6〕吴学国:《境界与言诠——唯识的存有论向语言层的转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4页。

  〔7〕《辩中边论》卷下,《大正藏》第31册,第475页中。

  〔8〕霍韬晦:《安慧〈三十唯识释〉原典译注》,第18页。

  〔9〕《中边分别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451页上。梵文、藏文及汉译本对照,叶阿月:《唯识思想の研究——根本真理としての三性说を中心にして》“资料论”,第1页。

  〔10〕 《中边分别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452页中。叶阿月:《唯识思想の研究——根本真理としての三性说を中心にして》“资料论”,第43~47页。

  〔11〕长尾雅人:《唯识义の基盘としての三性说》,《铃木学术财团研究年报》1967年,第4期。

  〔12〕上田义文:《大乘思想の根本构造》,东京百花苑1972年版,第117页。

  〔13〕《中边分别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451页中。窥基批评真谛:“此是人语,非是圣说,本无此也”,《辩中边论述记》上卷,《大正藏》第44册,第4页上。

  〔14〕《中边分别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451页下。

  〔15〕《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六,《大正藏》第30册,第488~489页上。

  〔16〕《成唯识论》卷一,《大正藏》第31册,第1页中。

  〔17〕护法以识为“胜义有”,违反了佛教的根本精神,或者是翻译上的错误。见吴汝钧《唯识现象学(一)·世亲与护法》,台湾学生书局2002年版,第25页。

  〔18〕窥基将前者称为“无体随情假”,后者称为“有体施设假”,见《成唯识论述记》第一卷,《大正藏》第43册,第238页上。

  〔19〕霍韬晦:《安慧〈三十唯识释〉原典译注》,第19页。

  〔20〕吴汝钧:《唯识现象学(二)·安慧》,第34页。

  〔21〕林镇国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将意识分别的对象称为“它者”,非常有启发。见《空性与现代性》,台北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252~254页。

  〔22〕另一方面,真谛坚持种子是假有的,所以反而能够建立“自性空”的立场。

  〔23〕Abe Masao《从“有”、“无”问题看东西哲学的异向》,吴汝钧:《佛学研究方法论》(下册),台湾学生书局1996年增订版,第446~447页。在西方思想中,存在、生命、善等肯定原理,是在本体论方面先在于非存在、死、恶等否定原理的。在这个意义下,否定原理即时常作为第二义的东西而被把握。与此相反,在东方,特别是在道家与佛教,否定原理并不是第二义的,它与肯定原理是同一层次,甚至较之更为根本,更为内在。

  〔24〕霍韬晦:《安慧〈三十唯识释〉原典译注》,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34页。

  〔25〕安慧亦说:“圆成以无〔遍计所执的存在〕为其存在(自性)故”,霍韬晦:《安慧〈三十唯识释〉原典译注》,第135页。

  〔26〕梅光羲:《相宗新旧两译不同论》,金陵刻经处版,第4…5页。

  〔27〕《成唯识论》卷八,《大正藏》第31册,第46页中。

  〔28〕Abe Masao《从“有”、“无”问题看东西哲学的异向》,吴汝钧:《佛学研究方法论》(下册),第449页。

  〔29〕从逻辑上讲,双重否定即是肯定,不过,空的双重否定又不是一纯然的和直接的肯定,它是透过双重否定亦即绝对否定而会得的肯定。这是一种超逻辑的思维或者吊诡的表述。

  〔30〕《大正藏》、《续藏》两本皆以“为我”,误,应为“无我”,依上田义文:《佛教思想史研究》,京都永田文昌堂1958改订版,第203页。

  〔31〕《仁王经疏》卷上末,《大正藏》第33册,第379页下。

  〔32〕《显识论》,《大正藏》第31册,第882页上。

  〔33〕《中边分别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455页下。

  〔34〕《辩中边论》卷中,《大正藏》第31册,第469页上。

  〔35〕叶阿月:《唯识思想の研究——根本真理としての三性说を中心にして》“资料论”,东京国书刊行会1975年版,第95页。

  〔36〕横山翬一著,许洋主译:《唯识思想入门》,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136页。

  〔37〕《转识论》,《大正藏》第31册,第63页中。

  〔38〕《唯识三十论颂》,《大正藏》第31册,第61页上。

  〔39〕《成唯识论》卷九,《大正藏》第31册,第48页上。

  〔40〕《解深密经》卷二,《大正藏》第16册,第694页上。

  〔41〕岩田谛静:《真谛の唯识说の研究》,东京山喜房佛书林2004年版,第347页。从此亦能看出,真谛的三性思想比较接近于世亲的原意,安慧有时可能与护法有相近的地方。陶静〔42〕霍韬晦:《安慧〈三十唯识释〉原典译注》,第134页。

  〔43〕《成唯识论》卷九,《大正藏》第31册,第48页上。

  〔44〕吴汝钧解释为,一种依于自己的存在而确立自己的性格。见《唯识现象学(一)·世亲与护法》,第208页。

  〔45〕《转识论》,《大正藏》第31册,第63页中。

  〔46〕梅光羲:《相宗新旧两译不同论》,第5页。

  〔47〕《唯识同学钞》卷五十九,《大正藏》第66册,第518页中。

  〔48〕胜又俊教:《佛教における心识说の研究》,日本东京山喜房佛书林1974年版,第269页。

  〔49〕霍韬晦:《唯识五义》,《华冈佛学学报》1983年,第5期,第324页。

  〔50〕霍韬晦:《安慧〈三十唯识释〉原典译注》,第135页。

  〔51〕《成唯识论》卷九,《大正藏》第31册,第48页上。

  〔52〕《转识论》,《大正藏》第31册,第63页中。

  〔53〕欧阳渐:《解深密经圆测疏引存真谛说录余》,《解节经真谛义》附录,第3~4页。

  〔54〕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卷六说:“由分别性所显现,实无所有,故无相性,分别性无体相故。依他无所依止,故无生性。此二无性,无无性故真实无性性。此三无性,但大乘中有,余乘则无。由诸法永实无性,一切无生等四义得成。何以故?若诸法无性,是故无生。若无生则无灭,由无生无灭,故本来寂静。由本来寂静故,自性涅成者。前为后成立依止,谓无性成立无生,故为无生依止。”《大正藏》第31册,第194页上。

  〔55〕《三无性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卷,第867页下。

  〔56〕《唯识二十论述记》卷上在解释安立大乘的三界唯识时,谓安立有成立、施设、开演、可建四义。其文云:“安立者,成立义。谓此论中成立大乘三界唯识。即以因喻成立宗义,名为安立。又安立者,施设义。以广道理,施设唯识略理趣故。或安立者,开演义。未说之义,今说名立。已说之义,今广名安。又安者可也,教理相称。立者建也,法性离言。今言名立,顺理所以称安。”《大正藏》第43册,第980页上。

  〔57〕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卷五,《大正藏》第31册,第182页。

  〔58〕上田义文著,陈一标译:《大乘佛教思想》,第126页。

  〔59〕《三无性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867页下。

  〔60〕《显扬圣教论》第十六卷说:“如是三种自性当知由三无自性,故说三无性。一、相无性,谓遍计所执自性,由此自性体相无故。二、生无性,谓依他起自性,由此自性缘力所生,非自然生故。三、胜义无性,谓圆成实自性,由此自性体是胜义,又是诸法无性。”《大正藏》第31册,第557页中。

  〔61〕圆测说:“真谛三藏云:于一真如遣三性,故说为三种无自性性。于中,圆成实性安立谛摄,三无性者皆非安立,如《三无性论》。大唐三藏云:如《显扬》等即依三性立三无性,以此为正。所以者何?世亲菩萨《三十唯识》作此颂言: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护法释》云:于有及无,总说无性,故名密意。又《显扬论》无著所造,与《摄大乘》等同类一义。又《瑜伽论》广引此经及三无性通有及无,故知《三无性论》译家谬也。” 欧阳渐:《解深密经圆测疏引存真谛说录余》,《解节经真谛义》附录,第4页。

  〔62〕吉藏对摄论师的三无性思想也有这样的看法,《净名玄论》第七卷说:“学《摄大乘》及《唯识论》人,不取三性,存三无性理。”《大正藏》第38册,第897页中。依吉藏的说法,摄论师提出三性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三无性的道理,亦即是为了说明阿摩罗识意义下之人、法二空的道理。

  〔63〕上田义文著,陈一标译:《大乘佛教思想》,第37页。

  〔64〕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37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