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禅悦---快乐呼吸16法 >

第3章

禅悦---快乐呼吸16法-第3章

小说: 禅悦---快乐呼吸16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需注意禅相的形状或者边缘,〃它是圆形还是椭圆形?〃〃边缘清晰或模糊?〃这些都是不必要的问题,只会造成更多混乱。让心随意而行,它通常会趋向禅相的中心,中心是最美的部分,拥有最亮且最纯净的光。禅相中心的光明将完全四散并笼罩你,你应放下一切,让心自由自在地遨游,融入禅悦之中,然后进入禅修之道的第七阶段——〃禅那〃。

第二部分 10。第七阶段:禅那

    要进入禅那之门,你可能会遇到两个常见的障碍——高兴与恐惧。高兴时,心会变得激动:〃哇,这就是它!〃这时禅那就不太可能发生。对治之法是,把所有的〃哇!〃都留待退出禅那之后,才激动地叫出来。

    但你更可能遇见的障碍是恐惧,恐惧来自你对禅那的强大力量以及禅悦的认知,或者缘于你发现有些东西在你完全进入禅那后必须舍弃。造作者在进入禅那之前是静默的,但一直存在着。

    然而,在禅那之中,造作者会完全消失,只有觉知者还在运作。你完全能够觉知,但无法控制一切,甚至无法生起一个念头,更不可能做出决定。也就是说,你的意志被冻结了,这对初学者来说会很可怕,因为他完全不曾有过类似无法控制却又完全清醒的经历。

    这种恐惧感可以通过增强对佛法的信心,以及通过认知并趋入禅悦来加以克服。佛陀常在《鹑喻经》等经书中提及,不应害怕禅那中的禅悦,而应追求、增长并经常修习之。因此,在感到恐惧之前,你应当完全信任禅悦,并抱持对佛陀教法与佛陀弟子的信心。要相信佛陀的教法,并在经历轻松、无形、无我和禅悦的过程中,让禅那温暖地拥抱你,那将会是你生命中最难以忘怀的经历。你要勇敢地、全心全意地舍弃控制时间的欲望,并亲自去体验这一切。

    ?禅那的特质

    禅那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如果只是持续几分钟,那就不该称为〃禅那〃。高阶禅那通常会持续数小时以上,一旦进入状态,你便无法选择退出,只有在心准备好要退出,并在累积的〃动力〃耗尽时,你才可以退出禅那。每个禅那都是一种相当安定和令人满意的意识状态,因此它的特质就是长时间的持续性。

    禅那的另一个特质是,只有在清晰地认出禅相后,它才会出现。此外,我们应知道,在任何一种禅那中,禅修者都不可能感受到身体(如肉体疼痛)或听见外界声音,或产生任何念头(连〃善〃念也不会有)。禅修者只会有一种清晰的感知:一段很特别的禅悦经验,持久不变,那不是恍惚,而是一种高度觉知的状态。你可以据此判断,那些你自以为的禅那究竟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

    我会在本书第二部的一至三章对〃禅那〃再做特别说明。

    ?止观禅修

    有些传统佛学理论提到两种禅:观禅与止禅。事实上,两者是同一件事的两个方面,彼此密不可分。〃止〃是禅修中产生的安乐,〃观〃是从同一禅修过程中产生的洞见;〃止〃导致〃观〃,〃观〃也导致〃止〃。

    那些误以为这里只指导如何修〃止〃而无关乎〃观〃的读者需要明了的是,本书所教导的既非〃观〃亦非〃止〃,而是〃修行〃。

    这些方法是由佛陀所教导,并传承自泰国东北部的森林传统,我的老师阿姜查便在此传承之列。阿姜查经常说,〃止〃与〃观〃二者就如手心与手背,不能分拆,也不能脱离正见、正思维及正业等来修习。在佛教传统中,〃观〃与〃止〃是不可分割的。若要在上述七个禅修阶段取得进步,禅修者确实需要正见并接受佛陀的教法,且必须戒行清净。

    修习止观禅法,可在三个方面产生洞见:洞见令人苦恼之事、洞见禅修之道,以及洞见〃心〃的本质。

    ?洞见令人苦恼之事

    当遭遇死亡、疾病、失意甚至恼人的争执时,我们不仅会痛苦,还会困惑。犹如在树木繁茂的危险丛林中迷了路,我们应爬到树上的高处去寻找远方的地标(例如通往安全处所的河流或道路),在眺望并掌握前路的情况之后,你的苦恼自然会消失。

    在这个比喻中,丛林代表日常生活中纠缠不清的苦恼事。爬上树顶则代表禅修,那会令你感到平静与安定,洞见便由此产生。

    因此,若遇到重大的问题,别一直去想它,因为此时你已经迷失在自己的丛林中。如果能认真遵循此前所介绍的禅修方法,你便能顺利地解决问题、消除苦恼。你若登高远眺丛林,以此获得平静(亦即〃止〃),就能从那个有利位置获得解决问题的洞见。

    ?洞见禅修之道

    在每次坐禅结束时,花两三分钟回顾坐禅的全过程。无需在禅修时〃做笔记〃,因为你在结束时会很容易记住过程中的觉受。不论坐禅过程是安稳的还是充满挫折的,你都应自问,是不是因为自己做了什么,才会产生安稳或挫折感呢?没有人一开始就是完美的禅修者,只有在坐禅结束时回顾与反省自身,才会获得关于禅修的洞见。

    每次坐禅结束时,回顾禅修中获得的洞见,将会深化你的禅修体验并助你克服禅修中遇到的障碍。对此我会在本书第二部分作深入探讨。

    目前我只能说,你需要洞见来达成我所描述的每一个阶段。例如,要放下念头,你就需要获得关于什么是〃放下〃的洞见,在禅修时每精进一个阶段,你的洞见就会深入一些。在达到禅那的阶段后,你的洞见将得到全面提升。

    此外,这些深入禅修之道的洞见,也有助于解决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是因为你身上导致禅修障碍的某些习性,和你在日常生活中会造成困境的笨拙态度如出一辙。我们需要在禅修过程中培育内心的力量,以获得平静、产生洞见,然后将两者应用在下一阶段的禅修与日常生活中,去追求快乐与成功。

    ?洞见〃心〃的本质

    最深入与最细微的洞见,可令你深入了解〃心〃的真实本质,这洞见并非可以通过信赖或思考而得,只能通过禅修,通过绝对安定、释放〃心〃而后觉知〃心〃,方能获得。

    为了觉知心的秘密,禅修者必须完全舍弃思想,长久地安住于禅那中,持续观察〃心〃。有个比喻是,千瓣莲花在夜晚合上花瓣,在黎明时张开。当第一道曙光落在最外围的那层花瓣上,它们便张开,温暖的阳光又接着落在内层一圈花瓣上,如是往下递延,但若乌云遮蔽阳光,花瓣便会合上。只有不断地接受长时间的日照安抚,莲花才会逐渐张开,直至最内层,最终展露出它的秘密。

    这个比喻中的莲花就代表心,阳光的温暖代表安定的念力,云代表破坏安定的思想或烦恼。有些禅修者只是专注于花瓣的内圈并误以为:〃这就是它。〃这是虚假的证悟,此时安定会被打破,莲花瞬即合拢。

    然而,随着禅修的逐渐深入,你可以持续安定数小时,可以远离障碍来观察心,并看见最内圈的花瓣完全开展,露出莲花芯中的珍宝,此时的你将会证悟最高的洞见——〃心〃的实相。你亲自去发现吧!

    我曾提出唯有〃安忍〃才是禅修捷径。这对于本章讨论的七个禅修阶段都适用,这些都是〃放下〃的阶段,彼此密切相关。最后进入禅那阶段时,禅修者必须真的放下,这是深度的放下,唯有通过细心与勤勉的修行方能达成。

    在本章中,我只描述了达到禅修初期七个阶段的基本方法,但接下来还有关于禅修的障碍、念的特质和其他禅修对象等内容有待说明。现在,请将你的注意力转向禅修的五个障碍与克服五障的方法。

第三部分 1。第一障:欲贪

    所谓欲贪,不仅仅是我们平常所知道的渴望,它是阻挠禅修者进入禅那的最主要障碍,所以被列为五障之首。禅修初学者最了解它带来的麻烦。〃欲贪〃的巴利语是kāma…chand,其中k¨?ma意指任何与色、声、香、味、触等五外入处有关的事物,而chanda意指喜好或契合,两字相连后的意思是〃喜好、关注或涉入五入处的世界〃。

    举例来说,禅修时听到某种声音,我们为何不能忽略它呢?它为何会严重干扰我们?许多年前,我们寺院外面的村庄举办欢宴时,喇叭噪音很大,破坏了寺院的宁静,我们因此向老师阿姜查抱怨噪音妨碍禅修。大师回答:〃不是噪音妨碍你们,而是你们妨碍噪音!〃

    在上述例子中,欲贪是指心在干涉声音。同理,若有人说因为脚痛而无法禅修,其实并不是疼痛妨碍了他,而是他妨碍了疼痛。他若具备正念,便会看见自己的觉知离开了身体,并再次对感受外界产生兴趣,那便是欲贪在运作。

    人很难克服欲贪,因为我们非常执著于五入处及相关的事,一旦产生执著,我们就无法从中抽身。检视五入处与身体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了解这种执著很有帮助。我们通常会宣称五入处的存在是为了保护身体,但洞见告诉你的恰恰相反:身体之所以存在,是为了向五入处提供在世间玩乐的载体。你也将会察觉到,当五入处消失时,身体也随之消失,放下其中一个,便意味着另一个也放下了。

    ?逐渐去除欲贪

    你无法单靠意志力便能放下五入处与身体,在禅修中去除欲贪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首先,应选择舒适安静的地方开始禅修,你若觉得坐在椅子上更舒服,也可以这么做——别忘了佛陀有时也坐在椅子上。刚闭上眼睛时,你对身体还没有太多感觉,这就像从明亮处走进黑暗里,得花几分钟才能看清周围,同理,要在闭上眼睛几分钟后,我们的身体姿势才会做出调整。

    像这样迁就欲贪,你的身体暂时会感到舒适,五入处也会得到满足,但这并不会持久。你必须利用这最初的舒适,赶紧让心远离五入处,将其置于五入处所不能及之地。具体方法得从〃觉知当下〃开始。

    我们的过去与未来几乎都被五入处之事所占据,记忆里充满身体的感受、味道、气味、声音或影像,未来规划里也同样离不开五入处。通过觉知当下,我们可以斩断关于过去与未来的多数欲贪。

    下一个禅修阶段是〃静默地觉知当下〃,你需要在此阶段去除一切思想,也即去除〃欲寻〃。佛陀称欲贪的某些部分为〃欲寻〃,意即细想五入处的世界。对于禅修初学者而言,欲寻最明显的形式是性幻想,我们会为此类欲寻虚耗数小时,尤其在长期闭关时。

    要突破这个阻挠禅修进步的障碍,你需要内观或净信①,且要明白彻底解脱五入处(即禅那)是比性经验更棒的事。出家僧尼放弃性行为,并非出于恐惧或压抑,而是因为他们发现了某种更有意义的事。即使只是想到午餐也是欲寻,静默会被此打断。少数禅修者能体悟到自己在注意身体的感觉,例如想到自己正在〃吸气〃或〃听到一种声音〃或〃感到一阵刺痛〃,这些也属于欲寻,都是进一步禅修的障碍。

    ①净信,即清净的信心,所信的对象是真实的、有功德的、能够成就菩提的,乃是佛教中对〃信〃的一般定义。

    伟大的道家圣人老子,会在傍晚时让一名弟子陪他一起散步,弟子总是一路保持静默。一天傍晚,他们走到山脊时,弟子叹道:〃好美的夕阳。〃老子从此再也不让这名弟子陪他。当其他人问起原因时,老子解释:〃那个弟子说'好美的夕阳'时,他已不是在看夕阳,而是看见那些字。〃所以你们在禅修时必须放弃言语,因为那意味着你已不再对事情保持正念,而只是把时间徒然浪费在描述上。

    在〃静默地觉知当下〃时,五入处的世界就如被局限在笼子里,无法漫游或造成任何危害。其次,为了完全舍弃五入处与身体,你应将正念集中于五入处世界的一小部分而排除其他部分,也就是将正念集中在对呼吸的感觉上,而不去注意身体的其他感觉或声音。呼吸将成为你从五入处世界进入内心的踏脚石。

    当成功地持续专注于呼吸时,你将会发觉所有的声音都消失了。而你完全不会察觉到声音停止的那个瞬间,因为它的本质即是逐渐消逝。这种消逝就像肉体的死亡一般,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而非突发事件。

    你在坐禅结束后,花一点时间来回顾禅修(如第一章所建议的)时,通常会发现心将不受任何声音的影响。你也会发现身体已消失,感觉不到手,也接收不到任何关于脚的讯息,唯一觉知的只有呼吸。

    当部分身体似乎消失时,有些禅修者会感到惊慌,这显示出他们对于身体的强烈执著,亦表明欲贪正在运作,会阻碍禅修的进步。通常你会在不久之后逐渐熟悉身体消逝的感觉,并开始喜欢不受拘束的美好平静。在此期间,不断鼓励你断除执著的,是由〃放下〃产生的自由与喜悦。

    接着,随着呼吸的渐渐消失,你的心中将充满庄严的禅相,这时你才完全去除欲贪,不再涉入五入处的世界。于是,你感受到禅悦,并最终来到了禅那的门前。

    正如佛陀在《本生经》中所言:〃你越去除五入处的世界,你就越会感觉到禅悦。你若想要体验完全的禅悦,就要完全去除五入处的世界。〃

第三部分 2。第二障:嗔念

    第二障是嗔念,也是禅定的主要障碍,西方的禅修者尤其要注意此障。我们一般都认为嗔念即是怨怒他人,但其实并非如此,嗔念的对象,似乎更可能是你自己,甚至是禅修的对象。

    ?对自己生嗔

    对自己生嗔的一些表现是:不让自己狂喜、安定或禅修成功。这与西方人的性格特点较有关系,根源则在于西方人的教育方式。

    对自己产生嗔念,很可能会导致你无法深入禅修,对此你应当注意。我是在好几年前,听某位西方尼师谈到她的禅修经历时,才发觉这个问题的。她禅修时经常可以深入到几乎就要进入禅那状态,她说自己已经站在禅那的门口了,却无法进入,障碍就是她自觉不该得到这份快乐。实际上,那是她对自己的嗔念阻碍了她,她不愿让自己体验禅悦。从那时起,我在许多人身上都看到了同样的情形。有时当禅修变得安定或令我们感到快乐时,我们便以为一定是哪里出错了,于是会对自己生嗔,不允许自己快乐与自在。

    以这位尼师为例,她很清楚地看见介于自己与禅那之间的是细微的嗔念障碍,她自认为不该得到禅悦。为何不该呢?她确实应该得到禅悦啊!世上有些狂喜是不合理的,有些则违反了佛陀的戒律,或使人生病或有可怕的副作用,但禅悦没有任何副作用,也没有不合理,而且佛陀分明是在颂赞它们。

    如果你仔细审视自己的禅修方式,可能会发现自己同样遇到了嗔念的障碍,但并非在到达禅那之前遇上。你可能是在更早一些的禅修阶段,在不允许自己高兴时碰到它,当时你可能更喜欢忍受痛苦,甚于享受安定与快乐,也可能认为自己不应得到快乐、禅悦和自在。

    不愿得到快乐,就意味着你有罪恶感。当某人被发现有罪时,法律的惩罚通常会随之而来。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罪与罚是分不开的。我们若对某事抱有罪恶感,想到的下一件事就会是自我惩罚——否定自己应得的某种愉悦、快乐或自在,而西方人就只会不断惩罚自己。真是疯了!

    ?善待自己

    我们可以练习慈心禅,让自己放松一下,以便克服嗔念的障碍。你应对自己说:〃通往内心之门已经完全向我敞开,我允许自己快乐,允许自己安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