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中药名释义-简易的中药小词典 >

第1章

中药名释义-简易的中药小词典-第1章

小说: 中药名释义-简易的中药小词典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数以万计的中药名,蕴藏着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和信息。通过对常用中药名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我们加深了解古人对中药的认知方法和中药命名的思维方式。为了便于学习和查寻,特按章将常用中药名释义如次,共计中药210味。


      一、解表药
      麻黄 本品“其味麻,其色黄”(《本草纲目》),因色黄味麻而得名。
      桂枝 “桂枝,即桂树之枝”(《本草便读》),“唯以嫩枝破卷成圆者用之”(《本草经集注》),因药用桂树之嫩枝而得名。
      紫苏 
      紫,以其叶背色紫而名;“苏性舒畅,行气和血,故谓之苏”(《本草纲目》)。主要根据颜色和功用而得名。根据其药用部位不同,又有“紫苏叶”、“紫苏梗”和“紫苏子”之名。
      香薷 “薷,本作柔”(《本草纲目》)。因其气香,其叶柔而得名。
      防风 “防者,御也,其功疗风最要”(《本草纲目》),“能防御外风,故名。”(《本草害利》)。因功用而得名。
      白芷 芷,初生之根干。本品药用其根,色白气香,故名。
      细辛 “细辛其根极细,其味极辛,故名”(《本草便读》),因其形、味而得名。
      羌活 “羌,古地名,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辞海》)。本品“以羌中来者为良,故有羌活……诸名”(《本草纲目》),因产地而得名。
      辛夷 
      “夷者,荑也。其苞初生如荑而味辛也”(《本草纲目》)。本品因形、味而得名。《本草衍义》云:“以其花未开时,其花苞有毛,光长如笔,故取象曰木笔”,又名“木笔花”。又因“其花最早,南人呼为迎春”(《本草拾遗》),又名“迎春花”。
      葱白 “葱白,即葱之近根处白茎也”(《本草便读》)。因颜色而得名。
      藁本 藁本“根上苗下似禾藁,故名藁本。本,根也”(《新修本草》)。因形状和药用部位而得名。
      牛蒡子 
      本品药用其果实,在古本草中多以“恶实”为正名。《本草纲目》云:“其实状恶而多刺钩,故名”。恶实即牛蒡子也。又因其“外壳如栗球,小而多刺,鼠过之则缀惹不可脱,故谓之‘鼠粘子’”(《图经本草》)。“其根叶皆可食,人呼之牛菜,术人隐之,呼为大力也”(《本草纲目》),故又名“大力子”。
      桑叶 本品因药用桑树的叶片而得名。因“桑叶以夏秋再生者为上,霜后采之”(《图经本草》),故又名“冬桑叶”、“霜桑叶”。
      蝉蜕 本品为“蝉所蜕壳也”(《图经本草》)。故又名“蝉壳”、“蝉衣”、“蝉退”、“虫退”等。
      柴胡 
      本品药用其根,在古本草中多以“茈胡”为正名。《本草纲目》解释说:“茈字有柴、紫二音。茈姜、茈草音紫,茈胡之茈音柴。柴胡生山中,嫩者可茹,老则采而为柴,……而根名柴胡也”。
      升麻 本品“其叶似麻,其性主升,故名”(《本草纲目》)。根据形状及升浮之性而得名。


      二、清热药
      石膏 本品为矿石,水飞后细腻光滑如膏脂,故名。
      芦根 本品因药用芦苇的根茎而得名。
      天花粉 本品为栝楼之根,又名“栝楼根”。古时常捣烂滤汁作淀粉用,“其根作粉,洁白如雪,故谓之天花粉”(《本草纲目》)。
      竹叶 本品因药用禾本科淡竹的叶片而得名。又名“淡竹叶”。
      栀子 本品药用其果实,原名“卮子”。《本草纲目》云:“卮,酒器也,卮子象之,故名,俗作栀”。因其形状而得名。
      夏枯草 “此草冬至后生叶,至春而花,一到夏至即枯,故名”(《本草便读》)。因生长特性而得名。
      黄芩 “芩,说文作荃,谓其色黄也。或云芩者黔也,黔乃黄黑之色也”(《本草纲目》)。本品因色黄而得名。
      黄连 
      本品药用其根,“其根连珠而色黄,故名”(《本草纲目》)。本品因其根茎多分枝,常3~6支成束,呈稍弯曲状,形如鹰爪、鸡爪,故又有“鹰爪连”、“鸡爪连”之名。
      龙胆草 本品“叶似龙葵,味苦如胆,因以为名”(《本草纲目》),根据形状、味道而得名。
      苦参 本品药用其根,陶弘景谓,其“根味至苦恶”。本品因其味极苦,形似参而得名。
      穿心莲 本品“花形似莲,其花蕊穿心而过,故名”(《中华药海》)。
      生地黄 本品药用其块根。因生于地下,色黄,故名。简称“生地”。
      玄参 
      “玄,黑色也”(《本草纲目》)。陶弘景云:“其茎微似人参,故得参名”。本品因形状、颜色而得名。又称“黑参”、“黑玄参”。后因避清代康熙(玄烨)之讳,改“玄”为“元”,而得“元参”之名。
      牡丹皮 本品“以色丹者为上。虽结子而根上生苗,故谓之牡丹”(《本草纲目》)。因药用其根皮而得名。
      紫草 “此草花紫根紫,可以染紫,故名”(《本草纲目》),因颜色而得名。
      金银花 
      “花初开者,蕊瓣俱色白,经二三日,则色变黄,新旧相参,黄白相映,故呼金银花”(《本草纲目》)。本品依据花蕾开放时间先后不同而有黄白二色,犹如金银搭配,故又称“二花”、“双花”,简称“银花”。
      连翘 本品药用其果实,“其实似莲作房,翘出众草,故名”(《图经本草》),因形状而得名。
      青黛 《本草纲目》记载:“黛,眉色也。……灭去眉毛,以此代之,故谓之黛”。本品因古作画眉之用而得名。
      千里光 本品长于清热明目,善疗多种目疾,《滇南本草》“喻其恢复目力可及千里也”,因功用而得名。
      决明子 药用其种子,有明日之功,故名。因其形似马蹄,故有“马蹄决明”之称。又因其为植物(草类)药物,故称“草决明”。
      白头翁 本品原植物茎叶密被白色长柔毛,“近根处有白茸,状似白头老翁”(《本草经集注》),因其形状而得名。
      马齿苋 “其叶比并如马齿,而性滑利似苋,故名”(《本草纲目》)。本品因形状、性质而得名。
      贯众 “此草叶似凤尾,其根一本而众枝贯之。故草名风尾,根名贯众”(《本草纲目》)。因形状而得名。
      白鲜皮 本品药用其根皮。《本草纲目》云:“鲜者,羊之气也。此草根白色,作羊膻气”,根据其药用部位、气味及颜色命名。
      漏芦 《本草纲目》云:“屋之西北黑处谓之漏,凡物黑色谓之卢。此草秋后即黑,异于众草,故有漏卢之称”。
      土茯苓 
      本品原名“禹余粮”,“相传昔禹行山中,采本品充饥,而弃其余粮,故名。形似茯苓,后遂谓之土茯苓也”(《中国药学大辞典》),前者根据传说得名,后者根据形状得名。
      鱼腥草 本品因气味而得名。《本草纲目》云:“其叶腥气,故俗呼为鱼腥草”。本品因有浓烈的鱼腥气味,药用全草而得名。
      败酱草 陶弘景云:其“根作陈败豆腐气,故以为名”,本品因有腐败的豆酱气,药用带根的全草得名。
      红藤 本品药用其藤茎,“根外紫红,……浸酒一宿,红艳如血”(《简易草药》),故名。又名“大血藤”。
      半边莲 本品“秋开小花,淡红紫色,止有半边,如莲花状,故名”(《本草纲目》),因其形状而得名。
      山豆根 本品药用其根及根茎,《图经本草》云:“苗蔓如豆,根以此名”。主要根据形状而得名。
      射干 “射干之形,茎梗疏长,正如射人长竿之状,得名由此尔”(《图经本草》)。本品因形状而得名。
      蚤休 
      蚤休,即早日康复之义。《本草纲目》云:“虫蛇之毒,得此治之即休,故有蚤休……诸名”。本品善疗虫蛇之毒,能使之早日康复。《本草便读》云:“其苗一茎直上,每层七叶,至顶而花”,又名“七叶一枝花”。
      地骨皮 “本品乃枸杞之根皮,入土极深,皮亦极厚,力能至骨,故名”(《中华药海》)。
      白薇 “微,细也。其根细而白也”(《本草纲目》),本品因形状、颜色而得名。
      胡黄连 
      胡,“泛指外国或外族的”(《新华字典》)。本品为外来药物,故称为“胡”。“其性味功用似黄连,故名”(《本草纲目》)。本晶因产地、性味功用而得名。
      紫花地丁 因其花色紫,地下根如钉,故名。简称“地丁”。
      大青叶 本品药用其叶片,因“其茎叶皆深青,故名”(《本草纲目》)。


      三、泻下药
      大黄 
      本品色黄,故名。因其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如戡定祸乱,以致太平,故有“将军”之号,诚如陶弘景所云:“大黄,其色也。将军之号,当取其峻快也”。又因其质佳者切面之纹如锦,故又名“锦纹”。
      芒硝 
      《本草纲目》云:“此物见水即消,又能消化诸物,故谓之消。……煎炼入盆,凝结在下,粗朴者为朴硝,在上有芒者为芒硝”。芒硝为含硫酸钠的天然矿物经精制而成的结晶体。芒是指结于上而细芒如峰者,谓其形;硝,即消,言其功用。本品因形和功用命名。
      巴豆 “此物出巴蜀,而形如菽豆,故以名之”(《本草纲目》)。本品因产地、形状而得名。
      牵牛子 陶弘景云:“此药始出田野人牵牛谢药,故以名之”。李时珍云:“近人隐其名为黑丑,白者为白丑。盖以丑属牛也”,今又名“二丑”。
      大戟 本品“其根辛苦,戟人咽喉,故名”(《本草纲目》)。因味、副作用而得名。
      芦荟 芦,黑色;荟,聚也。本品采集后从中提取液汁,色黑而凝聚如饴,故名。


      四、祛风湿药
      威灵仙 “威,言其性猛也;灵仙,言其功神也”(《本草纲目》)。本品因其性及功神而得名。
      防己 
      防己功能利水消肿,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名曰防己者,以脾为己土……己土受邪之病,而此能防堤之,是为古人命名之真义”(《本草正义》)。本品因功用而得名。
      海桐皮 本品“生南海山谷中,树似桐皮而皮黄白色,有刺,故以名之”(《海药本草》)。因产地和颜色而得名。
      徐长卿 “徐长卿,人名也。常以此药治邪病,人遂以名之”(《本草纲目》)。本品因人名而得名。
      五加皮 “五加皮,其树一枝五叶,有交加之象,故名”(《本草便读》)。因其根皮入药,故名五加皮。
      白花蛇 “诸蛇鼻向下,独此鼻向上,背有方胜花文,以此得名”(《本草纲目》)。本品以李时珍的故乡湖北蕲州产者为道地药材,又名“蕲蛇”。
      豨莶草 
古书上指猪;莶,指气味辛毒之草。《本草纲目》解释云:“楚人呼猪为豨,呼草之气味辛毒为莶。此草气臭如猪而味莶螫,故谓之豨莶”。本品因气味而得名。
      桑枝 本品药用桑树之嫩枝而得名。
      伸筋草 本品能祛风湿、舒筋活络,有利于筋脉的屈伸,药用全草,故名。
      桑寄生 “此物寄寓他木而生,如鸟立于上,故名寄生”(《本草纲目》)。“诸树多有寄生,……方家唯须桑上者”,(《蜀本草》),因而得名“桑寄生”。
      狗脊 本品药用植物的根茎,苏恭云:此药“根长多歧,状如狗之脊骨”,因形状而得名。
      木瓜 本品药用其果实,“木实如瓜,酢而可食,则木瓜之名取此义也”(《本草纲目》)。


      五、化湿药
      藿香 因“豆叶曰藿”(《本草纲目》),本品叶似豆类植物的叶,气味芳香,故名。
      佩兰 
      《本草纲目》云:“其叶似菊,女子、小儿喜佩之”。本品夏月佩之,辟秽,气香如兰,故名。据记载,夏月采置发中,令头不埴”。埴,意粘,即头发中积的脂膏又不疏通者(《古医籍词义》)。将本品采置发中,则发不粘腻,故又有“醒头草”、“省头草”之名。
      白豆蔻 《本草纲目》云:“凡物盛多曰蔻”。本品药用其果实,形似豆,壳白厚,故名。
      砂仁 本品药用其果实,脱去果皮后,内有种仁30~60粒,缩聚成团,散之如砂粒,故名。
      厚朴 本品因“其木质朴而皮厚”(《本草纲目》)得名。


      六、利水渗湿药
      茵陈蒿 “此草似青蒿而不香,叶背色白,经冬不死,至春则更因旧苗而生新苗,故有因陈之名”(《本草便读》)。本品因生长特性而得名。
      泽泻 “去水曰泻,如泽水之泻也”(《本草纲目》),本品因功用而得名。
      葫芦 “壶,酒器也;卢,饭器也,此物各像其形,又可为酒饭之器,因以名之”(《本草纲目》),本品因形状而得名。
      椒目 本品药用植物花椒或青椒的种子,“其子光黑,如人之瞳人,故名之椒目”(《本草纲目》),本品因色黑及形状而得名。
      海金沙 本品药用植物的孢子,“其色黄如细沙也。谓之海者,神异之也”(《本草纲目》)。本品因形、色而得名。
      萆薢 本品“力能外拓而性复下趋,故驱风寒湿而解之于至卑,此所以谓萆薢也”(《本草思辨录》)。因功用而得名。
      滑石 本品为矿石类药物,其“性滑利窍,其质又滑腻,故以名之”(《本草纲目》)。
      石韦 《本草纲目》云:“柔皮曰韦”。本品药用植物的叶片,该植物“蔓延石上,生叶如皮”(《名医别录》)且柔软,故名石韦。
      虎杖 “杖言其茎,虎言其斑”(《本草纲目》)。本品药用其根茎和根,茎表面散在着红色或紫色的斑点,因药用部位和茎上的斑点而得名。
      木通 本品药用其藤茎,古称“通草”。因茎中“有细细孔,两头皆通,故名通草,即今所谓木通也”(《本草纲目》)。
      车前 “此草好生道边及牛马迹中”(《本草纲目》),故曰“车前”;药用其种子谓“车前子”,药用其全草谓“车前草”。


      七、温里药
      乌头、附子 
      二者同出一物,“初种为乌头,像乌之头也。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乌头如芋魁,附子如芋子,盖一物也”(《本草纲目》),皆因其形状而得名。
      高良姜 “此姜始出高良郡,故得此名”(《本草纲目》)。因产地而得名。
      荜茇 本品原生波斯国,其名为音译而来。
      荜澄茄 本品“生佛誓国”(《开宝本草》),其名为音译而来。
      胡椒 因其味辛辣似椒,多产于国外,故名。


      八、理气药
      陈皮 原名为“橘皮”。习惯认为,新鲜橘皮味较辛辣,气燥而烈,入药一般以放置陈久,辛辣之味缓和者为宜,故名“陈橘皮”、“陈皮”。
      青皮 本品乃“橘之未黄而青色者”(《本草纲目》),故名。
      香附 本品药用植物的根茎,因“其根相附连续而生,可以合香,故谓之香附子”(《本草纲目》)。因形状及香气而得名。
      木香 “本名蜜香,因其香气如蜜也”(《本草纲目》),故名。原产于印度、缅甸、巴基斯坦等,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