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使比丘的修行世界-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什么东西虽然被我们拥有和经验,
却不会带给我们痛苦?当我们发现
绝对没有哪样东西值得我们去拥有和经验时,
我们就会以平等心对待一切。'3'P。100
工作是做了,却没有作者。
道路是走了,却没有走者。
这首偈指的就是阿罗汉,他们是修习佛法的人,
他们是走完了圣道、抵达涅盘的人,
但却没有发现到走路的人或修行的人。
「做而无做者」的原则,
必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加以体会和应用。'3'P。101
如果执著做一个好人,必然会有好人的苦,
正如同做一个坏人,必然会有坏人的苦一样。
做好人,快乐吗?做坏人,快乐吗?
即使快乐是从禅定中所产生的,
如果起了「我快乐」的感觉,
也必然会在快乐的肉体中形成「鱼刺」,
横插在喉咙里。'3'P。106
如果执著了
我们有快乐(即使是从佛法所产生的快乐)的观念,
就会生出一个微细的「鱼刺」,横插在喉咙里,
使得我们无法辨认真正的佛法。'3'P。107
还没有体证真理的人就在混乱之中,
拼著老命追逐财富、权力和声色犬马,
比较高层次的就贪婪地追逐觉醒、禅定和开悟,
从这里就显示出执著攀缘快乐的危险性。'3'P。108
让它就像士兵熟睡在大炮旁边一样。
虽然处在枪林弹雨之中,
但他却没有受到惊吓或干扰,
只有炮弹的声音接触到耳朵,然后就停止了。
我们想攀抵经验的高峰,
就必须训练自己让「触」停留在「触」的阶段。
但如果你办不到,承认失败了,
你还可以停留在「受」的阶段。
只要有舒服或不舒服、满意或不满意的感觉发生,
就立刻把它熄灭在那儿,
不要再引起受到爱欲攀缘所驱使的各种欲望。
这就是在与外尘接触时的修行。'3'P。112
在你临终时一定要知道:
一切都不值得拥有或经验。
自愿做彻底的熄灭吧!
让那个自愿做彻底的熄灭的感觉、
那个随时准备接受它的感觉,
伴著你的心,一直到去世为止吧!
我想告诉大家一件我亲身经验的事:
人们怎样以佛陀在世时的方式来准备死。
当他们知道自己已经病入膏肓,
剩不到十天可以活时,就决定断食。
断食的目的是为了让心完全不受干扰。
他们准备死亡的方式是断食,只喝水和吃药。
越接近死亡时,甚至连水或药都不吃,
从而获得正念和觉醒,
以彻底的熄灭的方式去世。'3'P。118
出入息观十六阶:
第一段 身观念处
调节呼吸即是调节身体,使心平静,
称为「身行定止」而达到「三摩地」(禅定)。
第一阶:学习观察长呼吸每一角度的一切详情,
如什么是长呼吸?发生时有什么感觉?
对身体有什么影响?和长呼吸混熟。
第二阶:观察(短)呼吸一切详情,在运气、感觉、及
对身体的影响等方面,与长呼吸做一番比较。
和短呼吸混熟。
两种呼吸反覆运行,相互比较,结果便会洞识呼吸,
明了呼吸,知道呼吸的因,知道呼吸的果,
知道呼吸的影响力,必须如此认识呼吸。
第三阶:观察这两呼吸对身体的关系,称为「身行」。
肉体称为身,呼吸也称为身,两者不能分开,
必须知道两种身的一切,才可称为「知道一切身」。
第四阶:所谓「身行定止」,便是调节呼吸使其逐渐
的平息,身体也跟著逐渐静定,心因此也达到禅定。
──「跟走」
其法(秘诀或善,也即现代之所谓「技术」)便是在
运行长呼吸时,对它慎密监视,好像在跟随著他走一
样,知觉一直紧跟著气息上下奔走不离。
假定两个距(据)点,上方在于鼻端,下方在于肚脐,
这只是假定而已。
呼气进(吸)时气息从鼻端进入一直达到肚脐,以此为
终点别处不管。
呼气出(吐)时气息又从肚脐开始走出鼻端,
以气息上下奔走碰擦所得的感觉作(追)踪的目标。
气息走进时知觉也跟著从鼻端走到肚脐,
气息走出时知觉也跟著从肚脐走到鼻端。
假定有一条空管从鼻端通到肚脐,气息在这条空管里
来回奔走,知觉也紧跟著气息来回走,
这样设想久不会感到困倦。
如果知觉走失使用力呼吸,使容易觉察,必要时可以
大力呼吸已至发声,声随气加强感觉,即耳听到声音
而心观住于气息,这样双管齐下也是好的,
好在容易观察。
如果能修到知觉坚跟著气息不放,坚定不移,
不会走失,便算是完成了「跟走」的一阶。
──「守观」
知觉不再跟著气息上下奔走了,只坚守在一个适当的
地点观望。这个适当的地点就是鼻端或鼻门,知觉在
鼻门守观,气息走进鼻门时便立刻知道,但并不跟著
走,坐著观望而已。不过没有呼出之前,有一个停顿
时间必须提高警觉,以防知觉走失,呼气时也一样。
只在鼻门守观,应如守门人严坐执行。气息运行时,
粗也知其粗,细也知其细,进也知其进,出也知其出
,这便是守观。
──「取相」
守观的一阶练习纯熟了,便可继续修持观照相境。
以内眼观视鼻端,不故以前观察的是气息,现在心已
坚定了,在鼻端逐渐浮现出相境,代替气息的存在。
但这相境只是幻相而已,有的如珠球,有的如日月,
只要能够(凝聚形相用来做)观察,什么相体都可以,
而且这些相境随人而异。这些都是心造的幻境,并不
是实体,作用在于训练心的定力。
能够一直宁观著它不放,这叫「取相」。
──「似相」
运心变化所得相境,使它作种种需要的形体(变颜色、
缩小放大、移动远近) ,这叫作「似相」。
──初禅:寻、伺、喜、乐、一心境性
达到禅定的先决条件便是先要习熟「似相」,能变化
相境操纵自如,然后摄念定观在一个明晰的化相上,
这就是说我们的心已经锻练到十分精纯,达到能够控
制自如的程度,可以开始提观禅地五种感觉:
寻:心观住(系)于所缘的感觉。
伺:心渗透于所缘。
喜:发生欢喜的感觉,有如做事成功时觉得十分满意
的情境一样,有的喜在心头,有的喜露于形色。
乐:因定静而感到安乐,心旷神怡。
一境性:心集中在一处,坚定不移,不动不摇。
观见「寻、伺、喜、乐、一境性」五种感觉,一齐而
生,表示心已经定止,达到初禅的境界。
如果达到这个初禅境界,便等于完成了「身行定止」
阶段,也即平息呼吸的最后目标。'4'P。85…91
第二段:受观念处
这里的「受」便是指禅定里的喜、乐感受而言。
第五阶:在每一呼吸上观察「喜」发生的情形,
熟识其面目,有如上段洞视呼吸的一切一样,
知道什么叫作「喜」?这状态如何?为什么会发生?
有什么威力?
喜受性粗,乐受性柔。当我们做事成功时,会欢喜
得肉跳,有时更会高呼踊跃,表现出各种激烈的举
动,这便是「喜」。
第六阶:喜极之后必生安乐。
必须抹开喜念,以便露出乐念。乐念比较温柔定静,
更加舒适,心旷神怡。这一阶便是观察这种乐受,
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间详细观察,直至纯熟洞识,
知道什么叫作乐?正如我们洞识长短呼吸一样。
第七阶:观受(受即是行,心的真正支配者;「心行」
;也即「喜」与「乐」)支配心的情境,
喜与乐对心的一切感受都要完全透视,
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间修行观察。
第八阶:抑制心行以达定止;消退心行的力量,
不令其自行支配于心。如乐受发生时,引起烦恼与
执著,我们便抑制其支配心的力量,思维乐乃属
无常,虚伪欺诈,不执著于它,乐念便会自然而退。
盖心的本性不喜欢虚伪欺诈,如果不思维观察,
便易受骗,但若明白那是烦恼与痛苦的祸源,
不受其支配,心行力量便会消退。'4'P。93…95
第三段:心观念处
直接修行御心。
第九阶:在每一呼吸之间观察心的现状:眼前的心正
处什么情形?喜/乐?贪/不贪?纷乱/静定?
污秽/清净?我们都要完全观透,
是非善恶好坏完全知道。
第十阶:控制心使其生极喜,处在喜悦中。
必须习到能控制自如,每一呼每一吸之间全心都
沈浸极喜的感觉中。
第十一阶:控制心使静定。心由极细(喜)转为静定,
不在喜悦了。必须学到想喜即喜想定即定。
第十二阶:在每一呼吸之间解放心脱离染著。
即令心清净,了无一物,解放一切杂念。'4'P。97
第四段:法观念处
乃观察法的演变。
第十三阶:在每一呼吸之间观察诸行(第一阶到
第十二阶)无常,直至适澈了悟为止。
这一阶是全部最紧要一阶,
如果不见无常便得不到道果。
第十四阶:在每一呼吸之间显明的观见贪欲消退,
观见脱离贪著。
观见无常的程度如何,离贪的程度也跟著那样。
离即是渐次消灭,贪即欲念。
第十五阶:在每一呼吸之间观见欲妄(烦恼与痛苦)尽
灭。
第十六阶:在每一呼吸之间观见舍弃的情形。
'4'P。97…100
合共四段,称为「四念处」。如果「四念处」修持圆
满,便能得灭苦之果,同时「七觉支」也随著圆满。
所以修持十六阶出入息观,等于修持「四念处」与「
七觉支」(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中性)一
样,结果都能得到一切智与解脱。'4'P。100
最简单的修法:同样以呼吸为基本,
第一阶:修心达到平定,用什么方法都可以。
第二阶:一直观无常。
第三阶:得离贪与熄灭等果道。'4'P。101
如果有时间与耐力,便修十六阶的一种。如果没时间
耐力,便只修三阶的简法。在不然连三阶简法也不能
修,那只有修「觉知」两字,时刻提醒警觉,在想、
言、行之前必须先揭起知觉,比如要生气时,要打人
时,觉知在身便可平气。有完全的知觉便不会冲动与
疏忽。'4'P。104
出入息观修持法。自始至终一直在呼吸上修行,知觉
与所缘及气息连结在一起,故称为出入息观。
如果以身为主观,称为身观念处。
以心为主观,称为心观念处。
以法为主观,称为法观念处。'4'P。105
***************************************************************
【录自:电子佛教藏经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