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西风吹书读哪页-纽约时报书评 100年精选 >

第27章

西风吹书读哪页-纽约时报书评 100年精选-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犯罪小说中最有影响的一部。
《风格的元素》(1959)威廉?斯但克和埃尔文?布鲁克斯?怀特 著
想学这里列出的大家吗?那就读这本书。
《詹姆斯?乔伊斯》(1959)
理查德?艾尔曼 著
这部传记使传记文学进入现代。
《说吧。回忆》(1965)
弗?纳博科夫 著
对革命前的俄罗斯恰当丰富的回忆,并额外加了一些东西,即对一个会
成为廿世纪伟大作家之一的小年青的挑逗的一瞥。
《米高?K 的生平及时代》(1983)
J?M?库兹 著
南非奥维尔式的寓言,追述一个贫穷但单纯的人的烦恼的流浪经历。这
个人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除人性外的一切。
《屠杀举证》(l991)
劳伦斯?L?兰格 著
恐怕是近来同类主题作品中最佳的一部,当然绝对是最有思想的一部。
它的结尾令人深感不安。
后记
通读100 年来的《纽约时报书评》,正如我们中的一些人近几个月所做
的那样,会使人深刻地感觉到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永存。至今结集的各年《书
评》中,一部分不过是一份罗列许多名噪一时,但如今已被完全遗忘的作家
和作品的目录。
在这些泛黄的纸页中,伟大文学家的声誉——比如桑塔雅娜和詹姆斯?科
德?考金斯——时起时落,而邦尼和利夫莱特这样的作家则像威风凛凛的旗
舰,在几十年中一直勇往直前,然后便悄无声息地沉入出版物的浪潮之下。
《书评》中的非文学广告也有了根本的改变,原来关于书橱和朗诵课的广告,
现在则在兜售垃圾桶和性录像片。
如果仔细观察,即使在碎片遗迹中,你也会发现, 仍有一些潮流体现了
或许并不持久但却颇具启发性的变化。比如说海明威、德菜塞以及菲茨杰拉
德这些作家戏剧性地崭露头角,改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数年中的文学景
观,同时也把世界文学中心移至美国。此外,随着大量婴儿的诞生,儿童文
学在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得以蓬勃发展。而且《书评》本身的成熟也体现了
这一变化——从那些傲慢的“短评”和“鉴赏”进化为为广大有洞察力的读
者所写的具有知识性、可读性的评论。
为了把《书评》100 年来印行的东西概括起来,我们已经在尽力展示其
中的一些变化——虽然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其结果都不可能综合历史的方方面
面。我们在选取书评时,主要注重两个方面:就作品而言,要在某方面与众
不同——那就是要改变我们固有的思维方式或带给我们关于自身以及其他事
物的重大消息;就书评而言,要写得新颖丰富,能够使读者反复咀嚼品味。
幸运的是,以上的两个要求有时是相互交叠的;自从二十年代以来,即使是
《书评》最沉闷的几期,伟大的作品也常常能够引发颇具刺激性(有时倒未
必赞扬该书)的评论。
有些时候,人们的口味不同,使评论家难免出现疏漏。如果你心目中的
一部经典之作没有被收录,那很有可能是我们现在的编辑将它遗落了;也有
可能早先并没有关于此书的评论。如果关于诗歌的评论并不像应有的那样
多,那是因为长久以来《书评》并没有十分重视诗歌。如果女评论家显得凤
毛麟角,那是因为《书评》早期很少邀请妇女撰槁。
虽然自1896 年至一战这段时间,诞生了不少伟大的文学作品,但是,我
们却难以从这一时期挑出多少值得再次出版的评论。(另外,几乎所有的评
论文章都较原文有所删节,其中有些还做了较大的删节。)对于六十年代末
和七十年代涌现出的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书评,我们发现同样难以做出决择。
而对于近年来出版的书籍——也就是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的出版物——
我们几乎感到无能为力,只好选择那些似乎和目前某些社会现实有关的作
品。
没有什么事物可以永存——但是我们希望,那鼓舞人们创作并把这些作
品广泛传播的激情是个例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