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西风吹书读哪页-纽约时报书评 100年精选 >

第5章

西风吹书读哪页-纽约时报书评 100年精选-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它又富于变化,如在描写不同的心理历程时就很成功。它把近于不可表达的
细致感情也刻画得细致入微。然而,最后我们要说的是,本书之所以能成为
罕见的杰作,主要是因为它对玛丽安这一复杂人物的描写,因为她是保罗的
“良心,而不是伴侣”;另一方面,一个当她熟睡并梦见自己年轻时她儿子
的灵魂也不会离开的母亲,和一个永不安宁的儿子之间美丽的羁绊,也使这
本书非同凡响。
(佚名,1913 年9 月21 日)
亚当斯家庭──《亨利?亚当斯的教育》,
亨利?亚当斯著
我们等了12 年才见到亨利?亚当斯的自传。这本书内涵丰富,充满了令
人难忘的警句格言,富有挑战性的观点,文风轻松愉快,有时想入非非,却
又不失深刻的思想和启发性,是一本很值得我们等待的好书。这本书有段奇
特的历史。《亨利?亚当斯的教育:20 世纪复杂性的研究》写于1905 年,
是《圣迈克尔和查特山——13 世纪统一的研究》的续集,这本书在1904 年
完成,1906 年私下印了100 册,分送给了感兴趣的友人。现在《教育》一书
才由马萨诸塞州历史学会首次出版发行。但是当建筑家学会在1913 年发行
《圣迈克尔和查特山》时,学者对《教育》一书已经很了解了。亚当斯先生
由于疾病不得不于1912 年终止了写作生涯,正如洛奇议员在该书序言中所说
的,亚当斯决定“不出版他的自传,告诉公众该书尚未完成,他相信它不久
就会被人们遗忘”。但它并未被人们遗忘,虽然不幸的是作者本国的广大公
众一直却没有对这位美国历史学家查理斯?弗朗西斯?亚当斯的儿子多加注
意。我们希望《亨利?亚当斯的教育》一书的出版可以起到所需的介绍作用。
为了这个目的该书值得一读,除此之外,为许多其他目的都值得阅读这本书。
对波士顿事物的干涩评论,荒诞不经的幽默,讲述历史事件时那漠不关
心的方式——在这本自传中作者常以第三人称出现——还有那些迷人、温柔
又生动的人物描写,所有这些无论是可读性还是作者的文学风格都让人难以
抗拒。他关于童年的描述生动迷人,令人难忘。他是在新英格兰长大的,对
于那儿的环境,他写道:
“对事物的抗拒是新英格兰的法则;孩子用抗拒的本能看待世界;几代
以来他的先辈们把世界看作一件需要改造的东西,它充满了需要铲除的邪恶
力量,他们从来没有认为他们对此完全获得成功;这个任务是亘古不变的。
这任务不仅仅意味着要抗拒邪恶,而且要仇恨它。孩子们很自然地把所有力
量看作敌人,而且也发现事实上的确如此,不过作为新英格兰人,不论大人
小孩,在与充满邪恶敌对的世界的长期斗争中也学会了热爱仇恨带来的乐
趣;他们的欢乐时光微乎其微。”
在他对童年时代人物的描述中最为出色的是他那被称作“总统”的祖父
和人称“夫人”的祖母,后者“喜欢家具”而且不是波士顿人;还有他的父
亲和他父亲的朋友查里斯?索默纳,他是作者少年时代崇拜的英雄。每个人
都有一段长而细腻的描写,文字之长使我们无法在此引用,但是一旦读过之
后,他们就会就被保存在读者自己的“肖像画廊”中。
书中的主人公小时候不喜欢上学,他常把自己的学生时代称作“浪费掉
的时光”。和所有亚当斯和布鲁克斯家族的成员一样,中学毕业后他进入哈
佛大学,“这是一所温和且有自由风气的学校,在这里可以接受成为一个受
人尊敬的公民所需的教育,学到成为有用之人的必备知识”。
和在所有地方一样,亨利?亚当斯在哈佛交了一些朋友,不过詹姆斯?罗
塞尔?卢维尔的学者风度给他留下了最持久的印象。卢维尔从德国带回了和
他的学生们聚在一起读书的习惯,他还促使亚当斯大学毕业后亲自去德国旅
行。从教育这一点来讲,德国是失败的。不过这位美国年轻人从那里了解到
“他所爱的是18 世纪的德国,而德国人却以之为耻,想尽快地把它摧毁掉。
他不知道德国的未来将会怎样。军事化的德国令他厌恶。”他喜欢“德国人
在实际办事时总爱犯错误的毛病”,德国的“体制”令他恐惧。
亚当斯23 岁时,其父亲被任命为驻英公使,他作为其父的私人秘书来到
英国。正如人们所知的,那是在1861 年,其后几年中他所经历的考验和艰险
是难以言表的。“亨利?亚当斯每想到1862 年都不禁毛骨悚然。”在南北战
争的几年中,英国政府强烈地支持南部联邦,作者用扣人心弦、独特的笔调
描述那几年的经历。有许多句子、段落甚至整页的文字都深深地吸引着评论
家去引用。最后,再一次建议广大读者完完整整地阅读此书。
(佚名,1918 年10 月27 日)
释梦的奇人──《精神分析引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
在一首古老的童谣里,有一位和蔼可亲的人,他总是在适当的时候,轻
轻挽起每一个孩子的手,把他们带到那不为人知的国度的奇妙境界中去,这
位作者,这位可亲的的向导,不是别人,正是弗洛伊德本人——多年以前,
他在精神病研究工作中发现了开启人类生活中的不解之谜的钥匙。从那以
后,他一直使用这把钥匙,或把它向左旋转,或向右旋转,出人意料地打开
了一扇又一扇大门。
他只相信实用主义的真理。“真理只有在它起作用的时候才成为真理”,
他已经验证了这一点。对那些陷入人性的不为人知的一面的困境和困惑中而
不得不向外突围的人,他怀着谦卑而真诚的同情——正如他的演讲所表明的
那样,因为他已经走进他个人的分析和他人所作的分析。这意味着他已在那
些构成无意识的精神生活的诸多事实中发现了至关重要的欲望——这些欲望
没有得到实现,但它们与外在的、敌对的要求相对抗,竭力寻找机会以求实
现。
弗洛伊德从一个极为普遍的、能够显示出隐于通常所能认识到的意识行
为之下的心理活动的例子入手。这就是隐藏于犯错误背后的心理活动,它提
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早该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精神生活
的的确确包涵着某种东西,并且受制于现有的方法即通常的理性思维所无法
解释的机制的作用。这样,读者就发现自己置身于所要寻找的梦的领域。仅
这一领域的重要性和可感知性,就已表明这一领域的存在勿庸解释。人人都
了解,在这部书扉页的插图中的那个囚徒,对于掠过睡眠的表层的那种种幻
象所感到的迷惑。
并非所有人都能像弗洛伊德——这位公认的释梦的奇人——那样洞察到
那些通过梦的迭加和其他机制使愿望得以实现的因素,而这幅插图则简明地
含概了这些因素。
到目前为止,关于梦的研究,已经自然而然地直接进入精神神经病学这
一实际应用心理分析的最重要的领域。弗洛伊德不断地提出未来心理分析可
以洞察的人类兴趣的其他一些领域,而证明心理分析是理解和引导人类各种
形式的艰苦努力的一种方法。弗洛伊德意识到心理分析仍是一种尚未得到充
分发展的科学和方法,不管目前已取得怎样的成就,现在都仅仅是个开始而
己。
(史密斯?埃利杰利弗,1920 年8 月8 日)
美妙的疯狂──《尤利西斯》,
詹姆斯?乔伊斯著
少数敏感、富于直觉和想象的人,能不经训练和指导就读懂詹姆斯?乔
伊斯新近问世的长篇巨著。智力一般的读者,即使仔细地读,甚至去研究,
也取获甚少,或者除了迷惑恶心之外一无所得。也许应该像伯利兹丛书那样
给这本书配一本指南和难字汇编,然后,那些专心致志,克力追求的读者也
许最终能明白一点乔伊斯先生在谈些什么。
乔伊斯先生传达了某种东西,这一点毫无疑问。他力图告诉我们他在40
年感知思索的生活中所遇到的人们的故事,向我们描述他们的行为、语言并
分析他们的动机;向我们叙述那个肮脏、动荡、因为酗酒和主宰一切的教权
而变得有毒的“世界”给他带来的影响。他是一个富于情感的盖尔特人,一
个自我中心的天才,他最大的乐趣和消遣便是自我剖析,一生最重要的事便
是在笔记本上像照相一样准确、像鲍斯威尔一样忠实地记下遇到的事、听见
的话。更重要的是,他决心以一种新的方式来讲述这一切,不是像以往那样
平铺直叙地叙述,按部就班地安排思想、事实、事件、语言文字是受过教育
并有一定修养的人都能看明白的,而是对古典的散文和流行的俗语进行戏
拟,对圣经文学故意曲解、语言上采用有节奏的散文,并故意不连贯,所用
的象征玄妙莫测、隐密难辨,只有在这方面受过启蒙或是知识极为广博的人
才能理解了。简而言之,乔伊斯先生是通过用一切英语语言,或者说是用魔
术师才能想出来的骗术和幻象来讲述。
在对《尤利西斯》作一简要分析,并对它的建构和内容作出评论之前,
我想对它作一番鉴定。《尤利西斯》是20 世纪文学中小说的最大贡献,它必
定会使作者不朽,正如《巨人传》使拉伯雷、《卡拉玛佐夫兄弟》使陀思妥
耶夫斯基万古流芳一样。当今用英语写作的人很可能没有人比得上乔伊斯先
生,甚至即使有人想与他竞争,也缺少这个能力。伴随着这个声明,我们立
即补充说,即使当整个世界的人都达成协议:一般的人——不论有无教养,
不论是文明人还是野蛮人,信仰者还是异端——都一致同意不用的下流、粗
俗、恶毒、堕落的词及短语时乔伊斯先生仍然觉得都可以用。他的回答是:
“我的种族,我的国家,我的生活造就了我——我必须表达出我的本来面
目。”
乔伊斯先生的每一个思想,他所经历的一切,遇到的所有人,甚至可以
说在神圣的或是渎神的文学中读到的全部东西都可以在《尤利西斯》的含混
与坦率中找到。这并非不可能。如果个性便是人们全部经历、思想感情、顾
忌和释然、获得与继承等等的总和,那么可以说《尤利西斯》比现有的任何
一本书都更完美地揭示了一个人的个性。卢梭的《忏悔录》、爱弥儿的《日
记》、彼什科尔泽夫的《箴言》以及卡斯诺娃的《回忆录》和它相比,只是
超一流之下的一流读物。
乔伊斯先生是作家在疯人院以外碰到的让自己笔触随意流泻,忠实地再
现零乱的或是有目的的思想的第一人。他的文学创作似乎证实了弗洛伊德的
某些观点。大多数作家——几乎是全部,都将自己有意识有目的的思想录于
纸上。乔伊斯则将自己无意识的思想写下来而不让它受制于有意的思想,即
使是也只是为了受到赞同和鼓励、甚至是表扬。他同意弗洛伊德的观点,认
为无意识代表的是真实的、处于本性中的人,而意识代表的则是制造出来的
墨守陈规、精于世故的人,是格伦迪太太的奴隶、教堂谄媚者、社会和国家
驯服的木偶。当一位语言大师锐身自任,像乔伊斯先生刻画利奥波尔德?布
卢姆一样,去揭示某个道德上的魔鬼,性反常和性倒错者,背叛种族和宗教
的人,以及没有文化背景、没有自尊、不能从经验中学习、从前车之辙中获
得借鉴的人的无意识世界,同时忠实地再现他的思想,不论其是否有目的或
是漫无目标或是偏执于某一事物时,这位大师无疑很清楚地知道他在做什
么,知道无意识的可怕的内容对99%的人都是无法接受的,知道这些恶心的
产物被抛到那些人眼前时他们是如何的愤怒。但这和我关注的问题无关,也
就是说,我只关心作品写得好不好,是不是件艺术品,对这个问题只有唯一
肯定的答案。
乔伊斯先生对有组织的宗教、传统的道德以及文学风格与形式没多少尊
敬。他的字典里没有“服从”这个概念,不论对上帝还是对人,他都不屈服。
这样的人格通过第一手资料不加任何掩饰地揭示出来,很有意思,也很重要。
因此我们从通往这类人格的大道穿过了疯人院,因为只有在那里乔伊斯先生
的人格才得以毫无保留地显现。为了防止有人把我的话当成攻击乔伊斯先生
精神不正常的遁词,我必须立即声明:他是我所知道的精神最正常的天才之
一。
最后,我斗胆作一预言:100 个人中没有10 个人能读完《尤利西斯》,
在能读完的10 个人中,又有5 个人是将它当作艺术上的力作来读的。除了作
者之外,我很可能是唯一将这部作品从头到尾谈过两遍的人。我从它学到的
心理学精神病学的知识比我在精神病研究所呆10 年学到的还要多。《尤利西
斯》当然还有其它的有益的解读方式,但绝不会太多。
斯蒂汾?代达勒斯像帕里斯一样的平静(如果这位现代的弥诺斯有机会
去洗这种致命的温水浴的话),他会对此后10 年内称颂《尤利西斯》的研究
置若罔闻。但他和陀斯妥耶夫斯基——当然超过马拉美——一样,肯定要受
到称颂。
(约?科林斯,1922 年5 月28 日)
无望的旁遮普──《印度之行》,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著
有些小说家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地获得了公众的仰慕, 而爱德华?摩根?福
斯特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他的身边早已聚集了不少群信徒(其中有罗奥纳
多?伍尔夫、哈米什?迈尔斯和丽贝卡?韦斯特),这群人如此不懈地赞扬
他的文学成就,如果没有足够的理由来解释这种热情,这么做一定会让人觉
得难以接受。读一遍《印度之行》,这个问题便会迎刃而解,福斯特无疑是
当代英国最出色的小说家之一,《印度之行》则是当代最伤感、最尖锐、方
案最优美同时又颇具讽刺意味的小说之一。既然己说了这么多,我就情不自
禁要再说下去,因为福斯特的才能是无与伦比的。在某些方面,它就像鱼子
酱,不过倒不是因为人们一定要培养自己的口味去喜欢它。很难想象有哪一
种口味的人在读过《印度之行》后不感到满意,当然那些是退休后居住在唐
布里奇和亲友家里的性情粗暴、患着痛风病的盎格鲁印度人除外。
《印度之行》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种控诉,同时也是一次展示。但是作
者在处理这层意义时运用了极其错综复杂的手法,以致于一般读者根本没有
意识到在对两种人性——实际上是两个世界——无情碰撞的细致研究的深
处,隐藏着郁积着的强烈情感。作者像展开一幅精心织成的印度地毯一样,
把客观事件的方方面面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早在情势无法避免义无法收
拾之前就感受到极度的担心和绝望。有一些词能很好地形容此书,其中有这
两个同“微妙”和“敏锐”。不过这种展示有着特有的冷静、清晰,面面俱
到,又充满无法索解的暗示,仅仅用这两个词来描述是远远不够确切的。当
读者对该书的深层含义有了最细致深入的理解时,福斯特也在不知不觉中塑
造出了一个人物。
在《印度之行》一书中,这样一个过程是非常艰难的,因为这本结构细
致的小说塑造的人物大部分是印度人。人们很清楚,印度人充满了神秘色彩,
他们的生活只有他们自己才了解。福斯特了解这一点,也尽可能地将其在书
中表现出来。他也了解印度人的思想,书中的句子像箭一样一次次穿透这些
人物的思想,足以引起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