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西风吹书读哪页-纽约时报书评 100年精选 >

第8章

西风吹书读哪页-纽约时报书评 100年精选-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面的揭露画像,它要求人们对它加以注意。
(罗伯特?杜弗斯,1926 年1 月10 日)
木屋的日子──《亚伯拉罕?林肯:草原上的岁月》,
卡尔?桑德堡著
读卡尔?桑德堡所写的关于林肯的书的读者将会有种新的体验。以前从
未有过与这本书相似的传记作品。不过,要是说桑德堡先生开辟了块新天地
的话,并不是说它像伽玛里尔?布莱德弗得和莱顿?斯特雷奇所做的那样。
这里不存在新的传记创作流派的问题。桑德堡所做的事是无法被很好重复
的。桑德堡的成就极为个人化,充满他做为一名诗人的独特的品性。正如那
些读过他作品的人所感觉到的,这些品性并非传统诗学的特性,他的这本新
书也不仅仅只是对林肯故事的情感上的叙述。它就像杰克?霍纳的派缀满葡
萄干那样装满了事实。在这个汇报工作中,在这个将有关林肯的泛泛故事素
材组织起来的工作中,桑德堡是那么不知疲倦。一种非同寻常的活力弥漫在
这个记录到他离开斯普林菲尔德前往白宫任职的林肯生平故事中。这种活力
部分来自诗人的创造性的风格,那种居于诗歌中心的暗示力量;部分来自它
历史想象力的品质,这历史想象力与诗歌紧密相连,因为那涌动的、不肯安
歇的向西挺进就象交响乐中反复出现的主题一样漫过整部书。它还部分来自
对人物的生动逼真的感觉,这并不只局限于中心人物身上,此外,还有许多
其它因素编人了《亚伯拉罕?林肯:草原上的岁月》一书。卡尔?桑德堡本
人就是在林肯度过大半生时光的那个地区成长起来的。他在心里想写这样的
一本书已经有30 多年了。他写的并不是这位“总统”,而是这个“乡村律师
和草原政治家”。
卡尔?桑德堡更愿意将林肯在很大程度上看作他那些在荒野与草原上度
过的岁月的产物。他着重描写了林肯还是个孩童时所置身于其中的孤独感—
—“荒原孤独感”,“而不是城里人的那种孤独,他们可以透过窗子望到街
上人来人住”。
不过,如果说寂静在他这部小说的创作中占有一席之地的话,他早年所
做的与美国生活移动趋势的接触也同样如此,这是关于林肯值得让人记住的
一个事实。当他还是小男孩,住在肯塔基州诺伯克瑞克农场的时候,刘易斯
威尔与纳什威尔的铁路线正从林肯家的木屋旁经过。坐在有蓬马车里的早期
开拓者们、国会议员们,前往莱克辛顿途中的立法成员们、云游牧师们——
所有这些人都经过林肯家,很多人还在他家停下歇脚。几年后,当这个小男
孩长到10 岁,全家搬到印第安那州,他划着条小渡船穿过了俄亥俄河。这对
一个热切想看想听的孩子来说可算是条了不起的交通干线与很好的有利位
置。人们也能想起,他所做的这趟旅行之后3 年,密西西比败退了,新的地
平线在新奥尔良展现。
当林肯在22 岁离开他的父亲与继母前往新萨兰姆, 去邓通奥福的商店
做员工的时候,他已知道此刻如何在人群中间周旋。卡尔?桑德堡在给这位
“乡村律师与草原政治家”做的画像中并未犹豫留下粗俗、不文雅的言辞。
人们看到林肯这个精明的与人交通的人,这个不知疲倦的讲故事者,他讲的
故事大多数时候都是粗俗的,看到这个毫不掩饰追求官职的林肯,他从不犹
豫写信敦促考虑他的请求。但是,公平说来,书中在今天能诋毁指谪的东西
却又少得可怜。卡尔?桑德堡所著的这本书值得每一个美国人去读去思考,
首先由于他所描画出来的林肯的非凡的生活热情;其次由于书中的这样些故
事:对南希?弗兰克的令人钦佩的温柔的对待处理,林肯与安?路特莱杰间
的伤感的爱情故事等等。
对林肯生平的这段悲剧,桑德堡在写时运用了一流技巧将情感与节制完
美地结为一体。他就这一悲剧所写的那短短一段文字包含了刺透人心的锋利
与尖锐。
“安?路特莱杰躺着,因发热而火烧火燎地烧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医
生来救护过但却毫无用处。她呻吟着,想见她全心思念的这个男人。他们派
人去找他了。他从新萨兰姆向山德里奇农场飞奔而来。人们放他进了屋,让
他们俩在这个木屋子里一起单独度过最后的时光。光从门上开着的护墙板中
透进来,照在她的脸上。两天之后,她死了。”
我这里对卡尔?桑德堡这本书的更为广阔的方面讲的太少了。现在只要
说这一句就够了:没有人读完了这上下两册书而不会对这位先驱总统的真实
面貌有更为逼真的了解,也没有人不会对一年年分裂这个国度直至当初割离
的鸿沟出现的那些势力有更为清楚的认识。
(佚名,1926 年2 月14 日)
创 新──《面具:艾兹拉?庞德诗集》,
艾兹拉?庞德著
1908 年,艾兹拉?庞德在威尼斯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作品《火烛熄灭》,
这是一本小书,由于当时的大众早已满足于过渡时期那种矫揉造作的风雅文
学,因此,这本书很可能没给他们留下任何印象。的确,谁能料到那个精瘦
的红胡子艾兹拉日后竟会成为1908 年才上小学的整整一代诗人的先驱和领
袖呢?如今,19 年过去了,艾兹拉?庞德也将自己的诗作汇集成册,称为《面
具》,从某一角度来考察其人其诗已成为可能。任何形式的概括最终都会纠
缠不清,因为庞德从来就没有停止探索。他的生涯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
他是创建文学新秩序,促使了改变文学信仰的布道者、论战先锋,另一方面
他又是个诗人。我们这里考虑的是他作为诗人的一面。
像某些现代作家一样,庞德是个创作成规上的异端。为了达到他追求的
效果,他自由融合了诸多传统,吸收了中国古典诗歌、普罗旺斯行吟诗及最
现代的自由诗的风格。他着重的是效果,是捕捉住某一瞬间,并用清晰的形
式将它揭示的情感内涵表达出来。然而他也能写出最细腻,最犀利,充满了
黄昏里的乡思和羽翼的阴影的诗行。他对最微妙的情绪极为敏感,同时又对
其进行提炼,使之上升到知性化的层面。那绝不是枯燥的思维的层面,而是
哀伤而严肃的境界,是心灵的学园。
除了翻译和对古典文学进行再创作以外,庞德的作品全是个人对生活、
爱情和艺术的激烈观点的忠实再现。因此他最上乘的作品总体现出一种生命
的活力,一颗永不停息,永远和故作多情、愚蠢、崩溃的传统以及思想的混
乱作斗争的心灵。这一态度很自然地引人了他对现代生活某个阶段的讽刺性
考察。这种讽刺时而是狂轰滥炸,时而是点到即止,不论是哪一种,其效果
都令人叹为观止。他最关注的是语言表达的解放,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不加
修饰,不为妥协加破布所累的艺术。对他而言,美的召唤高于一切,感情的
美,智慧的美,他都孜孜以求,如猎狗追逐胞子。感情的红线贯穿他全部的
作品,尽管这种感情也许受到抑制,经过提炼,它的感染力却丝毫未减。
别的作家在艺术上日臻成熟,确立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后便裹足不前。庞
德不同。他并非没有发现自己的风格,他是在不断地发现,永远也不会停止。
他为自己不安分的生命力所驱使,不得不向前,去进行新的试验,寻求新的
表达方式。他不断发掘以前的文献及历史,从中发现无数最原始的细微差别,
这些他都必须加以改造以适应自己独特的个性。
现在对庞德作为一个诗人的地位下结论还不可能。也许它比人们想象的
要高得多,尤其对那些只注意到他作为一个鼓吹者,为其他诗人,为一系列
连续不断地转变的运动而战的人来说,情况更是如此。然而,也有人开始怀
疑庞德作为先知的活动浪费了他的诗歌天才,如果他不曾奋勇无畏地挺身而
出,捍卫英语诗歌的文艺复兴,他本人很可能会成为诗歌领域的文艺复兴。
庞德就是庞德,我们必须因此而心存感激,并意识到他在经受小智之人多年
的奚落之后,终于无可争议地站到了别人无法轻易撼动的高度。而且,他献
给公众的《面具》是诗歌上的丰收,与当今时代的任何现代诗歌选择相比都
毫不逊色。这本书蕴藏的是力量、气魄、美、敏感、思想的热忱、诗歌的创
新。别的书也许能使人想起高入云天的山峰,但它们很少能像这本书一样,
令人想起既高耸人云又绵延不断的山峰。目前,像艾兹拉?庞德的某些热情
的朋友坚持的那样,奉他为美国诗歌第一人还不可能,但称他为一位很好的
美国诗人却并非不恰当。同时,给他一个为当代诗歌语言的自由化而战的最
佳美国斗士这一封号绝对是合适的。
(赫伯特?戈曼,1927 年1 月23 日)
疾病:一种隐喻──《魔山》,
托马斯?曼著
现代小说经常采用极端巧妙的方式,来清晰地凸现那些价值观,即表达
人和这个世界的深刻关系。而托马斯?曼发现并运用了一个最奇特的视角:
一个肺结核疗养院。小说的主人公,汉斯?卡斯托普,是瑞士阿尔卑斯山脉
中贝尔戈夫地区疗养院的一个病人。通过他,作者使其视角更加超然,超脱
于平原地区人们的所思所虑,而更倾向于去思考较抽象的问题,汉斯?卡斯
托普通过对自身的透视,思考其自身的来源,自己在世界上的存在意义,以
及世界对他的意义,来打发疗养院中漫长的、一成不变的时光。卡斯托普还
和其他病人接触。他们代表了生活哲学的各个层面,不管是有条有理的,思
想明晰可辩的,还是在生活中不自觉地表现出来的生命观。作者逐步地,最
后让人强烈认识到:在这个远离尘嚣,静止如水的疗养院里,通过汉斯?卡
斯托普消极倦怠的人格,作者从纷繁的现代实在中塑造了一个体现各种价值
观的综合体。
在小说的开端,汉斯?卡斯托普正在趋于康复,他是“一个谦逊有礼的
年轻人”,唯一引人注目的特征就是钟爱某一型号的雪前。他出生于汉堡一
个古老的市民家庭,这些家庭生活井然有序,讲求实际,多少代来一直是商
业寡头的支柱。汉斯?卡斯托普刚修完工程学,他家的世交所开的一家造船
厂正有一个职位在等着他。他要在他不走运的表兄维阿希姆?齐格森的公司
里待3 星期。从表兄把他领出窄轨火车车厢那一刻起,汉斯就明显感到这些
遥远的,魔幻的山峦有其特定的存在方式。维阿希姆评论道:“我们在这上
头,时间的量度都变得很大。3 个星期简直不值一提,只是一个周末而已。”
托马斯?曼将汉斯?卡斯托普,这个欲在汉堡活跃的商界占一席之地的
一个市民,转变为一个思考着的、试探着的旁观者。这种转变是逐步的,也
是完全自然的,刚开始,卡斯托普仅仅是一个参观者,只是为适应新环境作
了些临时性的调适,这种调适仅出于渡好假期的自然愿望,但他被新奇的环
境所愚弄,乃至完全迷失了,他身体忽冷忽热。经过体检,X 光拍片显示出
肺中的小湿点使他注定要在贝尔戈夫呆上7 年,而不是原先所想的3 周。
贝尔戈夫可触的、有形的世界是由以下的人和物来界定的:疗养院的外
科医生和内科主治大夫;霍夫拉?贝伦,心理分析学家克罗考斯基;每日五
顿丰盛的饭食;卡斯托普饭桌上的同伴;严格的疗程:按时休息,酒精擦身,
测试体温等,还有面临死亡。
汉斯很快就凭其独特的品性适应了这里的一切,这更加揭示和凸现了他
内在的人格。他父母双亡,在他还是小孩时,祖父就过世了。他自己很虚弱。
病后不久,他即发现自己对死亡和痛苦有一种说不出的关切,敏感到几乎病
态。他为自己设定义务,去拜访那些与死亡斗争将至终结的同伴们。他们在
病友不在场时,被轻轻送出房,放到大雪橇上。雪橇将滑下白雪覆盖的山坡,
直到铁道旁。
托马斯?曼谨慎地、最大限度地保持公平。他竭力把卡斯托普放在聚光
灯下,不带任何偏见。同时,他使贝尔戈夫所有的观察家、理论家充分暴露
自己。他们不可避免地闯入卡斯托夫的生活,并为他的谦逊、年轻、礼貌所
吸引。结果是卡斯托普聆听来自意大利的自由意志论者,古典人文主义者的
后代的高谈阔论。他感到鲁多维可?塞塔布里尼让人兴奋,促人思考,而有
时又使人愤怒。汉斯同时使思想精微的诡辩家拉夫塔对他大开心扉。汉斯还
是一位言行奇特的荷兰上校皮帕科恩的忠实朋友和同盟。
读者只要稍加留心,就会意识到托马斯?曼是一个默默的、然而孜孜不
倦的贵族原则的鼓吹者。塞塔布里尼的民主精神得到了充分的表述,但拉夫
塔总是在那里取笑他,使这位言辞华丽的意大利人看起来颇有些滑稽。还有
那位令人着迷的俄罗斯女人克拉夫迪亚?肖夏,她代表着生活感和欲望的一
面,以其绿眼红发的魅力,改变了塞塔布里尼禁欲苦修的性情,并影响了敏
感的卡斯托普。最后还有皮帕科思,他使贝尔戈夫的病友们意识到:仅仅体
格上的强健——它来源于未知的原始力量,自身即为主宰——对理性和辩证
法足以构成无法抗拒的挑战。
然而,一旦作出以上的结论,小说的主题思想好像已如水晶一样清澈,
但这种精心的组织即刻就被打破了,一切又得重头开始。皮帕科恩先生,虽
然他统治着这个奇怪地拼凑起来的小集团,但他正是被使他上升到统治地位
的力量所削弱了:他已上了年纪,而且这很可能是对他所代表的贵族原则的
最后回答。
皮帕科恩的完结这一镜头,可能会诱使一个稍逊功力的作家在此自吹自
擂。但托马斯?曼把一切控制得很好。他在早期的叙述中,就隐含了对贝尔
戈夫“永恒不变的日子”的接受。
读者若想在《魔山》中寻觅托马斯?曼固定程式的、老一套的观点,只
会是枉然。只要考虑到这本书的选材主题和性质,人们就得承认它有值得称
道的成就。读者所发现的,是汉斯?卡斯托普在精神上,思想上,和肉体上
的无与伦比的冒险。
对汉斯?卡斯托普的认识,使读者感到惊险刺激,这几年是对整个现代
社会的探索。汉斯在短暂的,孤独的人生顶峰,尽兴地探索和参与了形形色
色的生活与思想,这在平原地区是绝对不可能的。这是托马斯?曼给予生活
的一个精美,高贵,令人振奋的肯定回答。但是《魔山》还不足以使纷繁芜
杂的现代社会中的思想漫游者达致对生活平和宁静,不受纷扰,宽容的接受。
所幸的是,它在这方面己给了我们相当的启示。
(约翰?克劳福,1927 年5 月8 日)
斗士回忆录──《为控制生育而奋斗》,
玛格丽特?桑格著
真的,做一个斗士真难。甚至谚语里离经叛道者的苦难也比不上那些踏
着石头前进,一路忍辱负重的人所遭受的种种痛苦。如果不信,你不妨去读
一读桑格夫人的传记,那里面记载了她为使传播控制生育知识合法而努力奋
斗将近20 年的故事。熟知她的运动的人都知道,这真正是一场她倾注了全部
勇气、决心、精力和执着的热情的奋斗。从一开始,她就为对那千百万挣扎
在贫困线上的不堪重负的妻子和母亲的同情所激励,她曾努力使另外的“半
边天”相信她们对自己的生活一无所知,使她们相信现在有了减轻贫穷、犯
罪、以及慈善事业和社会福利工作强加在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