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466-仲景伤寒补亡论 >

第13章

466-仲景伤寒补亡论-第13章

小说: 466-仲景伤寒补亡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痞耳。常氏曰。宜小陷胸汤。增损理中丸。雍曰。先枳实理中汤。不 
解。用半夏泻心汤。 
又曰。伤寒。吐下发汗后。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 
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常氏云。可茯苓桂 
枝五味甘草汤。成痿者。振痿汤。(甘草汤未见方。疑用茯苓桂枝白 
术甘草汤。) 
又曰。阳明病。不能食。若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 
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常氏云。可温中汤、小半夏汤。雍曰。 
宜理中汤。 
又曰。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 
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常氏云。可茵陈 
汤、五苓散。雍曰。此当煎茵陈汤一物调五苓散。作茵陈蒿汤也。 
又曰。夫病阳多者热。下之则硬。汗多极。发其汗亦硬。常氏云。 
可小柴胡汤。 
又曰。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 
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常氏云。可生姜半夏二泻心汤。 
又曰。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 
下之。必胸下结硬。常氏云。可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雍曰。 
本太阳病。反下之。因腹满痛。转属太阴者。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 
实痛者。用桂枝加大黄汤。今证吐而食不下。自利。腹满自痛。皆无 
实证。不可便用桂枝加大黄汤。有微寒者。当宜桂枝加附子汤。存芍 
药而不去也。 
又曰。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出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 
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常氏云。可小 
温中汤。雍曰。胃寒甚者。理中汤。哕者。小半夏汤、五苓散。 
又曰。吐利。发汗后。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常氏 
曰。可调胃承气汤。雍曰。勿服药。夺其食则愈。以脉平。不可再损 
也。 
又曰。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 
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 
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常氏云。可小柴胡汤、桂枝龙 
骨牲蛎汤。雍曰。心下痞者。枳实理中丸。烧针胸烦。桂枝加龙骨牡 
蛎汤。外证未除者。桂枝加人参汤。 
又曰。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 
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一作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 
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属桂枝麻黄各半汤。 
又曰。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 
满。微痛。小便不利者。属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又曰。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下之。脉浮者。为不愈。浮为在 
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 
汤。雍曰。此证本当先汗。所谓若先发汗。治不为逆也。 
又曰。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 
无表证。脉沉迟。身无大热者。属干姜附子汤。雍曰。此证本当先下。 
所谓若先下之。治不为逆也。 
又曰。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 
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属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又曰。发汗。若下之后。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 
又曰。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属栀子豉汤。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若吐者。栀子生姜豉汤。 
又曰。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属栀子豉汤证。 
又曰。太阳证。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胸中痛。大便反溏。 
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当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 
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证。以呕。故知极吐下 
也。雍曰。庞氏云。属调胃承气汤。误也。本论原无属字。不可妄加。 
此一论当分作二证。所以本论继之以承气方者。谓前证当用之方。 
非后证所属也。自若不尔之下。非柴胡汤证。为后证本论门治法。宜 
生姜橘皮汤、大半夏加橘皮汤。 
又曰。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 
日晡所小有潮热。(一云日晡所发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 
痛不可近者。属大陷胸汤。 
又曰。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后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 
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属柴胡桂枝 
干姜汤。 
又曰。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属 
旋覆代赭石汤。 
又曰。伤寒大下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 
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 
连泻心汤。 
又曰。伤寒。若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结热在里。表里俱热。时时 
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 
又曰。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其 
人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 
衣摸床。惕而不安。(一作循衣妄撮怵惕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 
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属大承气汤。 
又曰。三阳合病。腹重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属白虎汤。 
又曰。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而不 
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而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 
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下懊 。舌上苔 
者。属栀子豉汤。庞氏根据论云。凡用栀子汤得效。即止后服。病患旧 
微溏者。不可与之。 
又曰。阳明病。下之。心中懊 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其人 
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者。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又曰。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 。饥 
不能食。但头汗出者。属栀子豉汤。 
又曰。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 
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又曰。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属四逆汤。 
又曰。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若不上冲。不 
得与之。雍曰。不上冲者。根据后三证。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 
加浓朴杏子汤、葛根黄芩黄连汤。 
又曰。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促一作纵)属桂枝去芍药 
汤。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本论二证脉经合为一) 
又曰。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一作纵)者。 
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属葛根黄芩黄连汤。 
又曰。太阳病。下之微喘。表未解也。属桂枝加浓朴杏子汤。 
又曰。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 
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常 
氏云。疑其误。当用麻黄汤及各半汤取大汗。雍曰。有汗当用桂枝。 
无汗当用麻黄也。详见衄血门中。 
又曰。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 
也。属栀子豉汤。 
又曰。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属栀子浓朴汤。 
又曰。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属栀子干姜 
汤。 
又曰。伤寒。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 
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又曰。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 
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其人郁郁微烦者。为未解。可 
与大柴胡汤下之愈。雍曰。与小柴胡汤。呕止小安者。勿服大柴胡 
也。 
又曰。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 
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 
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 
之。 
又曰。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 
便利者。大盒饭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 
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属调胃承气汤。 
又曰。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 
重。不得转侧者。属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又曰。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属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又曰。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 
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更恶寒。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 
变迟。膈内拒痛。(一作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烦躁。 
心中懊 。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属大陷胸证。若不结胸。 
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常氏云。可茵 
陈蒿汤、调五苓散。 
又曰。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 
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 
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若 
但满而不痛。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属半夏泻心汤。 
又曰。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 
烦。小便不利者。属五苓散。(脉经云。一方言忍之一日乃愈。) 
又曰。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 
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 
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属甘 
草泻心汤。 
又曰。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 
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 
焦。服赤石脂禹余粮汤。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庞氏云。可五苓 
散。 
又曰。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 
下痞硬。表里不解者。属桂枝人参汤。 
又曰。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属麻黄杏 
子甘草石膏汤。 
又曰。病患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脉虽浮数者。可下之。假令 
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 
属抵当汤。 
又曰。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脓血。 
又曰。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 
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属桂枝加大黄汤。 
又曰。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冷。下部脉不 
至。咽喉不利。吐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属麻黄升麻汤。 
又曰。伤寒本是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 
口即出。属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此证根据脉经定。 
千金翼曰。大下后。口燥者。里虚故也。 
庞氏曰。因发汗时。汗出如水漏下。还复汗少。喘促不止。脉促 
而按之濡者。合当汗而解。脉促而按之实者死。若脉浮。手足微厥。 
面垢唇青。昏愦而喘者。阴阳未和。气阻升降。宜服顺阴阳五味子 
汤。 
又曰。发汗。或下后。痞满。或成结胸。气塞不通。宜槟榔散。 

卷十二
病可温十三条
属性:雍曰。仲景本论门自三阴三阳。至发汗吐下以后证而终。自病 
可温以下。本论原无门目。其论说皆仲景之言。其见于三阳三阴诸 
门者。王叔和重出于脉经以备仓猝寻按。今根据脉经所撰录诸后。 
仲景曰。大法。冬宜服热药及灸。 
又师曰。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 
温药。四逆汤。雍曰。凡温药。皆用四逆汤。厥脉细者。宜当归四逆 
汤。凡脉微欲绝。及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内有久寒者。当归四逆 
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又曰。下利腹胀满。身体痛。先温其里。宜四逆汤。 
又曰。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 
辈。 
又曰。少阴病。其人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 
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当温之。 
宜四逆汤。 
又曰。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又曰。下利。欲食者。就当温之。 
又曰。下利。脉迟紧。为痛未欲止。当温之。得冷者。满而便肠 
垢。 
又曰。下利。其脉浮大。此为虚。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尔 
肠鸣。当温之。宜当归四逆汤。 
又曰。少阴病。下利。脉浮涩者。必呕。汗出必数。更衣反少。当 
温之。 
又曰。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急当救里。 
宜温之以四逆汤。 
庞氏以凡病发热头疼。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者。脉浮迟。 
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汗出热不去。内拘急。支节疼。四逆者。下 
利。厥逆恶寒者。下利。腹痛胀满。身疼痛。脉浮者。凡五证。先用四 
逆汤温其里。得利止。乃可随证用药攻表也。 

卷十二
病不可灸七条
属性:仲景曰。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 
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常氏云。宜桂 
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欲其有汗。宜柴胡桂枝汤。 
又曰。脉浮。当以汗解。而反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 
以下必重而 。名为火逆。若欲自解。当先烦。乃有汗。随汗而解。何 
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当解。 
又曰。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又曰。脉浮热甚而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 
吐血。 
又曰。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 
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庞氏曰。灸及烧针之后证以火劫者。并宜火劫法治之。烦躁惊 
及狂。用六石风引汤尤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亦通用。 
又曰。不当灸而误灸。令火邪入腹。干错五脏。重加烦死。雍曰。 
凡火邪逆证者。宜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卷十二
病可灸八条
属性:仲景曰。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 
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 
又曰。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 
又曰。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 
灸少阴七壮。雍曰。凡灸少阴下利诸证。皆兼服四逆汤。 
又曰。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当温 
其上。灸之。一云。灸厥阴五十壮。(当灸百会) 
又曰。诸下利。皆可灸足大都五壮。(一云七壮)商邱阴陵泉皆 
三壮。 
又曰。下利。手足厥无脉。灸之不温。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 
负趺阳者为顺也。 
又曰。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为灸少阴厥阴。主逆。 
庞氏曰。当灸不灸。令病患冷结。久而弥固。气冲心必死。 

卷十二
病不可刺八条
属性:雍曰。脉经与可刺不可刺二门所载素问灵枢经语又有异者。今 
改从本经。字有当者。即从脉经。仍据所出之处。以别非仲景之言。 
灵枢经曰。九刺之禁。新内勿刺。已刺勿内。大怒勿刺。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