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466-仲景伤寒补亡论 >

第6章

466-仲景伤寒补亡论-第6章

小说: 466-仲景伤寒补亡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汤。 
又曰。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唾血。常氏云。可根据前救逆汤。 
又曰。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 
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常氏云。可根据前救逆汤。欲其有汗。宜柴胡桂枝汤。 
又曰。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 
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 
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雍曰。宜少与救逆汤。(活人书第十方) 
又曰。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 
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 
又曰。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又曰。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常氏曰。可根据前救逆汤。 
又曰。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 
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 
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 
逆。常氏曰。可与小半夏汤、小温中汤。亦可与半夏干姜汤。(出金匮 
方)雍曰。活人书大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生姜汤。皆可选 
用。 
又曰。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 
此为吐之内烦也。常氏曰。可与竹叶石膏汤。 
又曰。病患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 
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 
也。常氏云。可与小半夏汤、小温中汤。 
又曰。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 
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 
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证。以呕。故知极吐 
下也。雍曰。与调胃承气汤者。谓前证也。后证但欲呕以下。非柴胡 
证。宜桔皮汤、大半夏加桔皮汤。 
又曰。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 
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 
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又曰。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 
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常氏云。小便不利 
无血者。与五苓散。 
又曰。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 
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又曰。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 
里急也。常氏曰。可茯苓桂枝甘草生姜汤、猪苓汤。雍曰。小便利。用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小便少。应用猪苓汤。 
仲景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 
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又曰。何谓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口脉 
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常氏曰。可刺关元穴。 
又曰。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 
上苔滑者。不可攻也。常氏云。可刺关元穴。雍曰。宜灸。 
又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 
之。(一作汗之千金方同)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又曰。结胸者。项亦强。如柔 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又曰。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不。下之则死。常氏云。可与增 
损理中丸并蜜丸服。如未效。用黄连七寸。巴豆七粒。二味捣如泥。 
封脐上。灼艾灸热。渐效。 
又曰。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又曰。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 
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 
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则眩千金方同)胃中空虚。客气动膈。 
短气躁烦。心中懊 。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 
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也。常氏云。发黄者。与茵陈蒿汤。煎茵陈浓汁调五苓散亦可。 
又曰。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又曰。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 
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又曰。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 
日哺所小有潮热。(一云日哺所发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又曰。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又曰。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其脉微弱者。 
此本有寒分也。常云。可增损理中丸。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常 
云。可大小陷胸汤主之。利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常云。白头翁汤。 
又曰。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一作纵)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 
脉浮者。必结胸。常云。可增损理中丸。脉紧者。必咽痛。常云。可桔 
梗甘草汤。脉弦者。必两胁拘急。常云。小柴胡汤。脉细数者。头痛未 
止。常云。可葱须汤。脉沉紧者。必欲呕。常云。可七物黄连汤。脉沉 
滑者。协热利。常云。可白头翁汤。脉浮滑者。必下血。常云。可与类要柏皮汤。 
又曰。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 之。若灌之。其热被劫 
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 
瘥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 
服。 
又曰。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 
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 
五六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又曰。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 
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 
随其实而泻之。常氏云。随其实而泻。谓针家当行泻法也。亦可用小 
柴胡汤。 
又曰。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 
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又曰。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 
状。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雍曰。上焦中焦。 
营卫所出也。如不自愈者。服小柴胡汤。 
又曰。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 
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又曰。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 
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 
汤主之。 
又曰。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 
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 
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 
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 
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雍曰。 
实者。大柴胡。虚者。蜜煎导之。 
又曰。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 
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 
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 
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又曰。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 
浆不下。其人心烦。常氏曰。可半夏生姜二泻心汤。 
又曰。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 
痞耳。常氏曰。可小陷胸汤、生姜泻心汤。雍曰。宜半夏泻心汤、枳实理中丸。 
又曰。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 
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 
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雍曰。十枣汤太峻。后人未易用。当以槟榔汤代之。 
又曰。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 
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 
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常氏曰。可生姜泻心汤、小柴 
胡汤、桂枝去芍药加龙骨牡蛎救逆汤。雍曰。此难治之证。一言不可 
尽。临时更详轻重。痞甚则先泻心。发热恶寒甚。则先柴胡。火逆甚。则先救逆。从所重治之。 
又曰。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又曰。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又曰。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一方云。忍之一日 
乃愈。 
又曰。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又曰。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 
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 
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又曰。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 
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 
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者小便。常氏云。可五 
苓散。 
又曰。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 
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常氏云。可茯苓 
甘草白术生姜汤。成痿者。振痿汤。雍曰。当作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汤。 
又曰。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 
覆代赭汤主之。 
又曰。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 
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又曰。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 
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又曰。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 
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又曰。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 
汤主之。 
又曰。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 
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又曰。病患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 
结。死。常氏云。可刺大赫。在腹部第二行。 
又曰。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 
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又曰。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又曰。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 
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又曰。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 
俞。慎勿下之。 
又曰。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 
半夏生姜汤主之。 
又曰。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又曰。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 
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 
之。 
又曰。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雍曰。此 
一证传写之误。校正者谓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此即仲景吐下后。 
欲饮水数升。白虎加人参汤之证。又非此也。仲景别条云。伤寒脉 
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表不解者。尚不可服。况里 
有寒者乎。详此证。当作伤寒脉浮滑。此表里有热。白虎汤主之。是 
亦仲景之言。故仲景厥阴论中。脉滑而厥。亦为里有热。亦用白虎 
也。 
又曰。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又曰。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 
止。更来小数。中有远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 
还。因而复动。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雍曰。宜炙甘草汤。 
难治者。谓代阴脉也。金匮要略云。脉结心悸。炙甘草汤是也。仲景 
曰。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 
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 
加白术汤主之。雍曰。桂枝附子汤。非桂枝加附子汤也。朱氏名曰桂 
附汤者是也。所主不同。而世多误用。故朱氏少辨其名。今桂枝加附 
子汤。系桂枝第六方。桂枝附子汤。系桂枝第十七方。去桂加白术 
者。谓自桂枝附子汤中去桂枝加白术。非谓桂枝加附子汤中加减也。宜详之。 
又曰。病欲吐者不可下。常氏云。可小半夏加橘皮汤。 
又曰。太阳病。有外证未解。不可下。下之为逆。常氏云。可桂枝麻黄各半汤。雍曰。根据可汗证中。用桂枝二麻黄 
一汤。 
又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官本及脉经汗之皆作下之)因作痞。脉浮而紧。 
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常氏云。可小陷胸汤、泻心汤。雍曰。宜用半夏泻心汤。 

卷六
阳明经证治八十七条
属性:仲景曰。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侠鼻。 
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庞氏曰。此证恶寒。可发汗。若 
恶寒罢。反自汗恶热者。为胃家实。属正阳阳明。宜调胃承气汤。 
仲景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 
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 
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庞氏曰。本太阳病。若 
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名曰太阳 
阳明也。本传到少阳。因发汗。利小便。胃中燥。大便难者。名曰少阳 
阳明也。病患本风盛气实。津液消烁。或始恶寒。汗出后。恶寒既罢。 
而反发热。或始得病。便发热狂言者。名曰正阳阳明也。凡阳明证。 
俱宜下。唯中寒恶寒为病在经。与太阳合病属表。可发其汗。 
又曰。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千金作胃中寒者非。 
又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 
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 
名阳明也。 
又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又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又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又曰。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又曰。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 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又曰。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又曰。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