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

第4章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第4章

小说: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家,批判阿达仔只能活三岁,没想到会因麻关麻煞而死的阿达仔,竟被一句阿弥陀
佛的圣号而消灾解厄,逢凶化吉。但也许有人会怀疑:‘念佛就不死吗?’当然我不
敢这样断言,因为人生有生必有死。不过佛经上说:‘以至诚心念一句阿弥陀佛,
能消灭八十亿劫的生死重罪。’只要看念佛的人是不是至诚心,假如心不诚恳,念
了没感应,不怨自己又能怨谁?(以上摘自念佛感应见闻录)

 

丁、净空师父

 

净空大师,俗姓徐,名业鸿。民国十六年二月十五日生于安徽省的庐江县。

 

他毕业于国立三中,是国立三中的高材生。

 

民国卅八年随军来台,四十二年先从方东美先生学习哲学,后来又从章嘉大师学
佛,并且听南亭、印顺、演培和李炳南先生讲经。民国四十四年起开始研读大藏经
和二十五史。

 

民国四十八年发大心出家以后,专心致力于讲经说法,宏法利生,二十多年来不曾
间断。并且不辞劳苦到国内外各地讲经说法。

 

他创办了‘华藏法施会’和‘华藏视听图书馆’,所印赠的佛经善书达六十余种二十余
万册。

 

他说他年轻时又瘦又干,曾经有算命先生说他只能活到四十五岁左右,没想到他出
家学佛和讲经说法以后,他的身体竟然发生一百八十度的转变。现在已经五十四
岁,不但身体十分健康,红光满面,讲话的声音还非常的宏亮。

 

第四章  改变命运的原理

 

一、吉凶祸福的根源—心念

 

为什么会有吉凶祸福的现象呢?原来只要我们一动念,我们的心地中就留下印象
(种子)。所以古代人把心称为‘心地’或‘心田’,真是太有道理了。

 

我们每起了一个善念,就会在心地中留下一个好的种子。起了一个恶念会在心地留
下坏的种子。起了无善无恶的念头也会在心中留下不好不坏的种子,将来(可能在
今生或来生)遇到适当的因缘,就会开花结果。善的种子结的是快乐和吉祥;恶种
子结的果实是苦恼和灾祸,不善不恶的种子结的果实是不苦不乐的中性感受。所以
六祖坛经上说:‘一切福田,都离开不了心地。’(注十二)忠心经上也说:‘心念
是语言和行为的根本。心是一切现象的总源头。有了恶念就会遭受苦报;有了善
念,就会遭受乐报。’(注十三)

 

举个简单的譬喻,起了善念就好比在心地上播种好花的种子,动了恶念好比在心地
上种毒树,起了无善无恶的念头好比在心地种杂草。因为我们一般人在过去世都起
了许许多多的善恶念,所以今生有苦乐、凶吉、祸福的现象。

 

总而言之,善念会产生仁慈的行为,由施舍而使人产生愉快的影响力,这愉快的影
响力又产生吉祥和福气。

 

恶念产生破坏性的行为,由破坏而使人产生憎恨的影响力,这影响力将来会导致忧
苦和凶祸。

 

无善无恶的念头会产生杂七杂八的行为,由这杂七杂八的行为产生没忧没喜的影响
力,造成不苦不乐的感受。

 

所以华严经上说:‘你应当观察世界的种种现象,都是由心念造成的。’(注十四)

 

二、心地的清净与污染

 

佛经上把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分为‘清净的造作’(净业)与‘污染的造作’(染业)两种。

 

‘善念’、‘恶念’和‘无善无恶的念头’通通是属于‘污染的造作’

 

‘心不动念’、‘了知境界而不起分别心’(离念灵知)、‘行善而不执著善相’才是
‘清净的造作’。换句话说,清净的造作超越了善恶的对待。

 

这个观念也许诸君不易明白,让我举个简单的譬喻吧;大家都知道莲花出淤泥而不
染,污泥就是恶业,清水就是善业,莲花不但不染污泥,也不染清水。这才是真正
的清净。所以真正的清净超越染净的对待。真正的善也超越善恶的对待。这超越对
待的善,我们姑且叫它‘清净’。

 

为什么要超越善恶呢?因为造恶得苦固然不好,造善执著我在行善也有许多烦恼,
譬如心中受了‘我啦’、‘善啦’、‘多少功德啦’这些名相的干扰。再者,行善虽然将
来有福报,可是当这些福报来的时候,一个人难免被福报‘乐’昏了头,以致于物质
享受太过份,起了骄傲心,忘记再继续种善因,大吃大喝种其他恶业。。。。。。等。人
一种了恶业就会堕落。所以佛家把行善求富责的人形容为‘三世怨’。其意义就是:
今生行善求富贵,来生有钱没智慧,有钱没智慧就会造恶业,所以到了第三生便又
穷苦了。这样打转总不是办法吧!所以佛菩萨告诉我们行善而不希望回报,甚至不
执著善的名相和有我在行善。行善不执著我相和善相才有智慧,才有眼光。

 

总括一句话:‘心地清净才是最大的福气。行善不执善相才是绝对的净业,才是超
越对待的最大吉祥。’

 

三、一动念就有果报

 

不只做坏事情才会产生报应,连一动恶念也会产生恶果。诸君如果不信,我引用两
个故事来说:

 

(一)卖瓜的故事

 

从前梁武帝在世时,有一天他看见一桩奇怪的事情。某甲在卖瓜,某乙先来向他买
瓜,某甲说不卖。后来某丙来向某甲买瓜,某甲却很高兴的卖给他。梁武帝看见这
种情形,他大惑不解,于是就去问志公禅师。志公禅师是得道的高僧,有了解过去
世的神通智慧。志公禅师告诉梁武帝说:‘这卖瓜的某甲很多世以前是死刑犯,当
他要被处死刑时,很多人都在围观,当时某乙和某丙也在场。某乙心里认为:‘这
个家伙罪有应得,活该!’某丙却认为这死刑犯很可怜,因此就对他产生同情心。
因为这种缘故,所以某甲今生不把瓜卖给乙,而却喜欢卖给丙。

 

(二)卫仲达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名叫卫仲达,他在翰林书院里面当官。有一次被阴司的官派小鬼把
他的魂引到阴间来。阴间的官,吩咐手下把他在阳间所做的善事恶事的档案都送上
来。等到册子送来时,那里知道他做恶的档案堆积如山,而做善的档案却只有一小
卷而已。

 

阴司的官吩咐拿秤来,把两种册子称称看,没想到那一大堆坏事的档案反而比这一
卷善事的档案轻。

 

卫仲达感到大惑不解。他问阴官说:‘我年纪还不到四十岁,那里会有这么多过失
和罪恶呢?’,那官司回答:‘只要起一个不正的念头就是罪恶了,不必等到实际行
动产生。譬如看见女色动了坏念头,就已犯了天庭的法律了。’卫仲达接看又问:
‘那这一卷善事的档案里面是记载那一件事呢?’阴官说:‘有一次皇帝想在福州府
大兴土木,叫很多百姓去做苦工。你上书建议皇帝不要这么做。那一卷档案就是你
的奏章底稿。’接著又说:‘你那次建议皇帝并没有采纳,但你这一心念,究竟是为
大众著想,以免老百姓受苦,所以是大善事。如果皇上当时能依照你的建议去做,
那善的力量,可比现在大多了。’(见感应笃汇编卷一)

 

由上面这两个例子,我们不难知道起心动念的重要性。要念念常行善事,时时为利
益众生著想,我们的福德才能积得广大。诸君要行住坐卧处处不离善念,请详阅华
严经的净行品!

 

譬如:当我们睡醒时,应常愿一切众生早日觉悟永恒的真理。当我们下床时,应常
愿走路不会伤到任何小昆虫。万一有小动物无意中被我们踩死了,我们则愿它往生
佛菩萨的净土。当我们步行时,应常愿一切众生都能出离生老病死的苦海。当我们
出门时,应常愿一切众生能免于烦恼的逼迫。当我们大小便时,应常愿一切众生都
能舍弃贪爱和憎恨。当我们洗去污秽时,应常愿一切众生身心清净,没有瑕疵或污
垢。当我们开灯时,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运用智慧的光芒,照破一切幽暗迷惑。当我
们就寝时,愿一切众生身体安稳,心不散乱。

 

古代有一首诗偈描述:动了善恶的念头,将来遇到适当的机缘一定会产生果报,
‘假使千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所以欲知祸福先问自心。

 

‘行藏虚实自家知,      ‘湛湛青天不可欺,

祸福因由更问谁?        未曾动念已先知,

善恶到头终有报,        劝君莫做亏心事,

只争来早与来迟。’      古往今来放过谁?’

 

所以陈希夷的心相篇上说:‘相貌是从内心产生的。心里头有了善恶厚薄,因此相
貌也可以看出吉凶祸福。’(注十五)又说:‘心地和念头是相貌的根源,明白心
念,善恶自然可以分辨得清楚。行为是由内心引发的,仔细观察一个人的行为,自
然就可以知道吉凶祸福。’(注十六)正法念处经第二十卷上说:‘心能造作一切善
恶业,由于心地的好坏所以能产生各种不同的果报。’(注十七)

 

四、心念→行为→习惯→性格→命运

 

就某方面来说,人实在很像电脑,譬如,电脑能贮存一切‘资料’,人心能贮藏一切
‘善恶种子’。

 

电脑依靠‘方程式’来工作。我们则依照‘习惯’来产生行为模式。

 

明白这个道理以后,我们的起心动念、语言和行为一定要特别的谨慎。譬如,选购
书本要特别慎重,因为一旦看了不好的书,就可能心地中播下不好的种子。看电视
也要特别的谨慎,因为假如看了没有意思的连续剧,不但浪费时间和精力而且还会
做恶梦。

 

我们时时观照自己的心念,严防恶念(损人自私的都叫恶念)的产生。因为念头重
覆出现几次以后就会造成行为,行为重覆出现几次以后就会产生习惯,习惯根深蒂
固以后就会变成性格,有了什么样的性格就会造成什么样的命运。

 

所以经上说:‘心地不清净、不明了’(惑)就会‘造作有善恶力的行为’(业)。善
恶的行为发出影响力就会产生苦乐和凶吉的结果(果)。所以业报差别经上说:
‘一切众生都被业力牵引著走,随著自己所造的善业恶业而转动,因为这种缘故,
所以有上中下的种种差别。’(注十八)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的第二卷也说:‘大家
千万不可轻视任何一件微小的恶业,以为做一点坏事不会受罪报。再小的罪,死后
不但都有报应,而且丝毫不能幸免,也无法由别人代受果报。’(注十九)

 

‘心命歌’讲得非常好:

 

‘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

命好心不好,福变为祸兆。

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

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

心可挽乎命,最好存仁道。

命实造于心,吉凶惟人召。

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

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

 

五、惜福才不会折福

 

现在的物质文明很发达,很多人都沉迷在物质的享受里,生活越来越奢侈浪费,这
并不是一个好现象。

 

诸君必须明白我们今生所享用的东西,无一不是前生种福所感的果报。过分享福和
尽情享乐的后果是可怕的。所以古代有一首诗告诉我们在富足时常要为贫困设想:

 

‘处世持家年复年,

总须虑后更思前。

有钱常想无钱日,

莫待无钱想有钱。’

 

宋代的高僧法演禅师说得好:‘福不可以享受到尽头,假如福享受尽了,幸福和快
乐的泉源就会枯竭!’所以,要好好爱惜我们的福,绝不暴殄天物或丢弃任何能用
的东西。例如:我们绝不剩过多的饭菜。每餐都不可在碗里留下饭粒。吃剩下的饭
菜宁可留到下一餐食用,千万不可吃得过饱。吃得过饱和丢弃食物都是折福。吃得
过饱不但伤胃,而且损寿致病。人的胃像气球一样,气球的气打得饱饱的,经过一
段时间后,把气放掉,那气球的弹性就会丧失了。同样的道理,经常吃得过饱的人
胃一定很差,他的消化能力一定不好。况且吃得过饱或者在肚子还没饿以前就吃东
西,他一定无法感受食物的美味。

 

不但饮食方面要惜福,其他日常衣著和用具也都要惜福。不要看到东西就想买。因
为如果买的东西不实用,再便宜也是一种浪费。买东西也不是便宜的就好,要考虑
到东西的价钱和品质耐用是否恰当。

 

同时要敬惜字纸,不要随便或丢弃字纸。关于爱惜字纸的因果,请详阅惜字征验录。

 

总而言之,要时时养成敬事惜物的心。下面是一个惜福的感人故事:

 

有一位日本青年,名叫中岛光藏,他为了学习雕刻佛像,就去拜访日本优秀的雕刻
家高村东云,想拜高村东云为师。高村东云只教他到井边学习汲水,并没有对他说
什么话。

 

但他看了中岛光藏的汲水动作以后,就破口大骂,叫中岛光藏回去,不要学雕刻
了。其余的弟子看到中岛光藏那副可怜的样子,就留他住宿一夜。半夜时,中岛光
藏被人叫醒,带去见高村东云,高村东云温和地对他说:

 

‘白天我声骂你,你大概不知道我骂你的原因吧,现在我解释给你听。

 

佛像是神圣的东西,因此雕刻佛像的人绝对不能没有一颗虔诚高尚的心。虽然水不
怎么值钱,可是你却不能随便加以浪费。我看你汲水的时候,水泼到地上,你都毫
不在意。一个把东西糟蹋而不知反省的人,怎能刻佛像呢?’

 

听完了这一番话,中岛光藏深受感动,痛改前非。高村东云看他还是可造就之材,
乃准许他投入门下。后来中岛光藏也成为有名的雕刻家,大家都叫他‘高村光云’,
他与他师父只差一个字而已。(见英凯译禅语百选)

 

诸君假如想明白惜福和奢侈的感应故事,请参阅崇俭篇。

 

六、施比受更有福—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施舍就像把钱存入银行,接受别人的施舍就像领取存款,享受福报就像把领出来的
钱花费掉,所以施舍越多的人他的福报就越大。常接受别人的施舍就是在消福。所
以聪明的人喜欢施舍,而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施舍。当他接受别人的施舍时,他是为
了广结善缘,而且会很快的把所接受的财物又转施出去。

 

真正会施舍的人不会爱好名利,而且不贪求福报。因为如果为了求功德而行善,为
了福报而施舍,那么他施舍的善行将是虚伪而且有烦恼的。行善希望果报和名利,
只不过是利己主义为求其私心之满足所做的表现而已。所以我们施舍行善时,要把
积功德的念头和贪求名利果报的意识一并摒弃,这才是真正的大施舍。这种无心的
善行才是最自然、最高尚的。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施舍不为人知,才是真正的善行。只施舍了财物,而不能舍弃
了名利果报,并不是完全的施舍。所以说:心地清净才是真正的施舍,心地清净才
是最大的福气。

 

关于接受别人的施舍,古代有一副很深的对联:‘三心未了水难消,一念不生金易
化。’这意思就是说:有了贪心、憎恨心和愚痴心的人,纵使别人只给你一杯白开
水,你把白开水喝下去也是很难消化的。假如你心地清净,没有丝毫的妄念,纵使
别人给你贵重的金子,你也是很容易消受的。

 

又有一首类似的诗偈:‘施主一粒米,大如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