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新建高校校长论坛.新建高校国际化战略的思考王英杰等-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2月17日 新建高校校长论坛。新建高校国际化战略的思考 王英杰等
主讲人简介王英杰: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孔繁敏: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院长谢练高:汕头大学党委书记舒 扬:广州大学副校长内容简介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和加入世贸组织的冲击,使得我国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机遇与挑战,成为摆在我国教育事业面前的一个重要命题。特别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更是重中之重的讨论话题。在这样的一种形势下,我国高校的发展便成为瞩目的焦点。其实从整个世界大的趋势来看,高教发展已是一个潮流话题。当然,我国高等教育院校当中不仅包括重点大学,也包含着数量众多的新建院校。
新建院校是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建立的一批普通高等院校。新建院校和重点院校以及有相当校龄的院校相比,客观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但是在我国实现大众教育的道路上,它们担任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而且入世带来的机遇,使得这些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的新建院校,获得一次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机。它们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程度,对中国教育的整体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当众多的焦点和目光都投向清华、北大等国内一流大学时,我们也不应该忘记和忽略这些新建院校。
本次论坛的举办,就是要让大众对这些新建院校引起重视,让新建院校重新进入大众关注的视线范围,以形成一个客观正确的理解和评判。本次论坛请到了教育界的专家、官员和众多著名的新建高校的学院领导,他们将一起就新建院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进行探讨,为新建院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阻碍寻找理论上的解决方案,并为新建院校下一步的改革提供思想上的准备。
本期论坛的话题是《新建高校国际化战略的思考》。就目前来讲,我国的高校和国际高校还是有一定差距,从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上都是如此。因此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现代化和科学管理水平,以适应时代需要,是我们高校,尤其是新建高校的当务之急。如何提高办学能力和办学现代化水平,向名牌高校靠拢。
我们请来四位新建高校的校长和教育专家,他们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英杰,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院长孔繁敏,汕头大学党委书记谢练高,广州大学副校长舒扬。
四位嘉宾从教育学理论出发阐述了新建高校走国际化道路的重要性,并结合工作实践,阐述了新建高校走国际化道路的途径,以及在走国际化道路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相信一定会使您有所收获。
全文
观众朋友你好,欢迎收看《百家讲坛》,也欢迎您收看《新建高校校长论坛》。在全球化的形势下,现在,每一个学校都面临着培养国际视野的人才,都提出这样一个口号,那么新建高校在现在一个新的竞争环境下,如何培养这样的人才,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了。那么今天呢我们论坛的主题呢,就是这个。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来到论坛的四位嘉宾。坐在我身边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王英杰教授,欢迎您!第二位嘉宾是来自汕头大学的党委书记谢练高,谢书记欢迎您!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的孔繁敏院长,欢迎您!还有来自广州大学的副校长舒杨教授,欢迎您!
我们今天这话题可能大家都比较关注,就是说我们新建的高校如何更好地国际化?那么如何更好地培养国际性这样的人才,国际视野的人才?那么国际化它的含义到底是怎样?我们是不是先请王教授给我们讲一讲?
这个话题要谈呢,我想要从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开始谈起。所谓本质特征我认为就是高等教育所与身具有的特征。那么如果我们看看高等教育史的话,现代大学是在中世纪,欧洲建立起来的,当它建立的时候,就是国际性的,是跨越国境的。它的教师,它的学生都是从整个欧洲来的,那么我们说,这是它与身具有的特征,同时我们从高等学校的使命来看,那么它也必然是国际性的,因为高等学校的使命主要是创造知识,传播知识,而知识是没有国界的,所以我们讲,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国际性。
那么在当前我们特别地关注这个话题,那是因为,整个世界经济都在向全球化的发展,那么,整个的世界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加速了这种全球化的步伐,高等学校要引领社会的发展,要走在社会发展趋势的前面。因为我所说,高等教育必须加速国际化,那么对于新建院校来讲,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新建院校发展重要的战略,就是要实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那么高等教育国际化,我想无非是包括这么样一些方面:我们已经加入世贸组织,我们政府庄严地承诺,世贸组织所规定的各项条款,从高等教育来看,一个是教育资金的自由流动,一个是自由人的自由流动,一个是境外的办学,那么我想这些方面都和高等学校的发展密切相关。
那么除此之外呢,我想这些人员的流动也好,境外的办学也好,势必会引起高等学校校园制度,校园文化的变化。对于新建院校来讲,我觉得要特别关注这一点,因为有时候我们觉得,新建院校特别是在内陆,内地的一些新建院校,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可能会滞后一点,但是我觉得我们培养的人才,不管是在内地,还是在沿海,都不能够滞后,都要认清这种国际化的形势。所以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一个国际性的视野,我们这些学生要有一个国际性的理解,对于国际重大事务的发展。对于像人类所面临的共同的问题,环境问题、饥饿问题、战争问题、和平问题等等,我们的学生,都要有一个准确的把握。
那么对于我们的教师来讲,我想这也是一个挑战,也许我们新建院校对于多数教师来讲,他们还不能够在知识的制造当中走在世界的前沿,但是,他们一定要有国际性的视野,了解自己本学科、本专业世界发展的最前沿是什么,教给学生的这些知识必须是在世界的前沿,不能再把这些落后的过时的知识拿到课堂里来了。那么对于学校来讲,我觉得,要建立一种国际化的环境,有利于国际化发展的这种环境,要学习非常成熟的世界现代高等教育制度当中的一些基本内涵,在社会各个机构当中,大学是一个最稳定的最成熟的制度,为什么?因为它们具有国际性的特质,如果你去考察大学的话,世界各国,特别那些比较发达的国家,比较优秀的大学,它们都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我觉得这是我们新建的大学所要研究的,比如说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在大学内部,教授治校的问题,学术自由的问题,学术自治的问题,行政权利与学术权利之间的分割的问题等等。我们在这些方面,要有制度性的创新,这样我们的新大学就可以发展得更快一点,新大学和我们传统的大学相比,它负担比较轻,制度的建设相对来讲,比较容易一点,障碍小一点。所以我们心中要有国际性,要有大学国际化这样一种总体发展的趋势,那么我们新建的大学就可以有一个非常迅速的发展,超越式的发展。
王教授刚才这么一说,我觉得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心中要有国际性,刚才提到学生要有国际意识,老师要有国际视野,那么我们所有在新建高校也好,在传统高校也好,都应该把自己作为地球人,应该心中要有国际性。我不知道三位嘉宾听了王教授对国际化它的含义的阐释,你们有没有一些还要补充或者是一些要表达的观点?
刚才王教授从高等教育与身俱来的本质特征来说明了国际化的问题,因为各国的情况不同,因为欧洲中世纪它是一个开放的,当时它办的高等学校就是一个国际化的,就是面向世界的这么一个高等教育,那么在今天的形势下,国际化的程度更加加深了,所以我想从办学方向来说,国际化的含义教育国际化的含义。
能不能概括这么几句话,就是作为本国教育,面向世界的办学过程,作为本国教育,容纳世界先进教育资源的这么一个活动过程,也是本国的教育融入世界国际教育的这么一个过程,就是国际化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的核心呢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我是对国际化的理解这样概括这么几句话,作为新办院校,刚才王教授也谈到了,也很有必要走国际化的道路,王教授就是从高等教育的功能这方面谈了几点。我想就是说,新建院校,它也是高等教育,同样要坚持三个面向,要面向世界,在世界的大背景下,做好学校的建设和改革工作。另外呢,新建院校它主要是地方性的,应用型的学校,它要更好地为地方服务,办好应用型的学校,同样需要国际的视野,有国际的眼光才能更好地为地方服务。
另外一点,我想作为地方性的,就是新建的应用型的院校呢,它要实现跨越性的发展,它如果说能够走国际化的道路,善于吸收国外的教育资源,就像类似经济上引进外资一样,它做好引智工作,那么它就有可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所以新建院校走国际化的路子也是同样十分必要的。
刚才两位专家都从教育的规律高等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来谈了国际化的问题,那我想从一个新办的院校产生和发展,从它的内动力上来讲,新办院校必须抓住国际化这么一个发展的契机,然后才能够找到自己发展的阶梯。我们说新办院校有这么一个口号,就是不要重复名牌老校的路子,因为名牌的老校它都有百年的历史,几十年的历史,但是这个历史尽管很辉煌;但是,这里面也有包袱,我们回顾一下中国的高等教育,应该说在体制内,微调式的 渐进式的改革是从来没有停止过的,为什么我们的管理者,我们的教育者,我们的受教育的对象,大家都感觉到,微调式的改革,渐进式的改革,成效不是太显著?几十年一贯制地变化,不是很明显,这里就存在一个改革的因素,被一种传统的力量体制内的力量,所消磨了,甚至有的是抵消了,这个是一些名校比较苦恼的一个问题。
那么我想,(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想是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教育要国际化,但这个教育包括高等教育,那么这个国际化,就是引入了国外的先进的理念,先进的制度,先进的文化,先进的方式,甚至先进的质量标准。那么这个是一个外来的压力,观念的冲撞,甚至是市场的开放带来的一种产品的竞争,这个压力我想对于我们渐进式微调式的改革,这个所起的作用是所不能够比拟,所以我们新建院校在老校都在充分利用国际化这么一个契机这个基础上,新建院校更应该把它作为一个必由之路,把它作为一个改革的突破点,把它作为发展的一个切入点。这是我从学校发展的这个角度谈的这个体会。
我有一个疑问,咱们在谈具体经验的时候咱们先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很多人会这样说,说你这种新建高校往往它的区域性比较强,那么就是说它可能更多地为某一片地方或者是某一区域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好像大家也达成一定的共识。那么这个和你走向国际化会不会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有些人说你本来就是服务地方,或者你未来有一定的区域性,那么你又好大鹜远,这个太贪图国际化的口号,提得太高。这种提法,这种观念,你们同意吗?或者你们有没有听到过?
有这种提法,但我想国际化跟区域化应该是可以统一的,您觉得不矛盾,应该不矛盾的,为什么?比如我们沿海地区,随着经济全球化我们引进外资,引进高科技企业,这些企业里面很多设备是国际水平的,先进的。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跟国际接上,或者我们培养的学生没有这种国际能力,你谈的为区域服务,那么怎么为本地服务,这个目标可能就比较难实现。所以通过国际化可以实现我们学校发展,然后为地区服务,我觉得是没有矛盾的。
我很赞成谢书记讲的,可是这个问题一提国际化的时候,总会冒出来提地方化,民族化,区域化。
对,这个好像是一对矛盾一样。
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呢,这可能还是要从我们的观念上,从认识上来解决一些问题。区域化也好,地方化也好,民族化也好,本来都不错的,但是,如果用这个民族化地方化,来掩盖自己的不足,而强调某些先进的经验,不适用本国的话,那么我觉得这是我们民族心理的一种困惑,一种问题。
可是有人可能会这样认为,这些新建的高校也好,就是我们说你不得不承认它确实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区域性。那么这种区域性和咱们提出来的国际化,刚才谢书记说不矛盾/我们想知道这个不矛盾到底不矛盾在什么地方?因为很多人从形而上的这个概念上,他可能就认为你这个区域化,为什么还要做国际化?
我理解,我们讲区域化,是讲我们高等学校,在某一个区域的高等学校的服务对象问题。我们讲国际化,并没有改变我们这种服务对象,我们讲国际化,是讲我们培养的人才,首先是讲这个问题。我们培养的人才要有国际理解的意识,有了国际理解的意识,我想应当能够更好地为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而不是说为本地经济发展和服务设置了障碍,所以这应该是既是一对矛盾的问题,又是一个不同层面的问题,不能把它混淆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你更国际化了,你会地方服务得更好了,而为地方服务并不排斥国际化,我觉得是不是这样的一种关系。
它是对立统一的,对,可以这么去理解,可以这么理解,但是这是问题的一方面,从问题另一个角度来讲,它又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
这个问题我补充一句,就是关于区域化与国际化的问题。从广州这个区域来讲,应该说这个问题是结合得比较好。因为广州大学在组建的时候,广州市委市政府给广州大学的定位就是地方性,市场性,国际化。为什么?因为广州是一个国际化因素比较多的一个城市,广州它要建立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那么广州大学作为广州市的市属的一所学校,它就要适应这个城市的发展战略,所以,从广州大学来讲,它是区域性的。但是,广州地区对广州大学培养人才的目标要求,它把区域性和国际性这两个很好地结合起来。我想从我们学校的实际可以来说明这两个问题是不矛盾的。
就是它不应该是完全对立的,它其实两个层面上的问题。刚才王教授说的我们解决了观念上的这种认识之后,我们不妨再问问四位嘉宾,新建的高校为什么一定要提出走国际化的道路?
我想新建高校不是惟一地提出自己的发展。就是国际化的,新建高校跟名校相比,有它自身的弱点,它文化的积淀不厚,办学的历史不长,师资队伍还不是很壮大,甚至到新建院校学习的学生,入学的门槛不高,或者按我们中国的话来讲高考的分数并不高,它有一些这样的问题。那么新建学校如何赶上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能够发展得快一些,它在提出自己的发展目标当中,我想都把国际化这个问题作为发展的内动力,或者目标性的东西提出。这个是跟新建院校本身发展的特点,和它在高等教育大的格局当中它所处的地位是相适应的。
因为新建高校从整体上讲,它无法跟他人相比较。我们每一个新建院校好像在突出自己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