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文艺 2009年第01期-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今;故居已不复存在。为彰显英烈事迹;弘扬革命精神;鹤峰县老区建设促进会、扶贫开发办公室、建设局策划并集资;在英雄的出生地旁修建了五虎亭;如今已成一景。本县作家龚光美先生撰《五虎亭记》云:
此亭五柱挑檐;雕梁画栋;彩绘龙虎图腾;造型古朴典雅;依山峡之险;据省道之便;瞰土司洞城;邻“西阁”遗址;居高临下;视野壮阔;四顾奇石嶙峋、溪流蜿蜒、长桥如虹、群峰叠翠;容美古今胜迹历历在目。
诵读着碑文;我们在五虎亭久久驻足;凭栏临风;凭吊英雄和英雄母亲;感怀那段峥嵘的岁月。
对范家来讲;那是一段撕心裂肺的日子:从1929年到1933年的四年间;范辉炎、范辉强、范辉元、范辉久、范辉国同胞五兄弟参加了贺龙领导的红军;在反围剿的军事斗争中;出生入死;英勇杀敌;先后壮烈牺牲。牺牲时他们中年龄最大的才36岁;最小的只有18岁。那是多么年轻的生命!他们的母亲谭良玉;一个普通的土家农村妇女;四年之内痛失五子;如五雷轰顶般的打击没有使她倒下;她信念不移;依然坚定地支持红军;坚定地支持革命;贺龙称她为“英雄母亲”。至今;她的名字仍传扬于武陵地区的山水之间。
我知道了脚下这片土地的分量;懂得了什么是我们民族的血性!
这村庄还钩连着几个世纪以前的记忆。早在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土司就在云来庄构筑了与容阳中府(今容美镇)西阁相配套的生活与休闲设施;专供官员娱乐和接待之用。有乐天园、吉祥阁、钓鱼台、戏楼、守梅阁等大大小小的建筑;功能齐全;规模不小。加之天空有珍禽飞翔;四周有异兽出没;桃李芬芳;环境优美;俨然一土家风格的官家园林。土司及其幕僚们每每徜徉其间;皆神清气爽;流连忘返。
那时;在村子的山项上有一个去际庵;又名留云院;常常在雨前出现一种特别的天象。每当山雨欲来;则云灌入院;人全沐于云中仅可露出人头; “大雨倏过;西风骤来;劈云为千百道;皆东走。俄顷;屹如奇峰立东西则霁矣;当云行时;急闭窗;则留云一片;挂窗牖间不去”;云来庄即得名。—位酉阳的冉姓土司来此;触景生情吟出过“落花无拘花又落;云雾有约去还来”的诗句。
云来庄的文化得以传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顾彩的到来。1704年3月;诗人兼戏剧家的顾彩;应同为诗人的土司田舜年之邀;受戏剧家孔尚任的委派;跋山涉水;长途苦旅;来到容美土司。在容阳城、细柳城考察游历之后来到云来庄;下榻吉祥阁一住40天。
在云来庄的40天里;顾彩白天寻访周旋;探幽揽胜;夜晚或与田舜年吟诗唱酬;或观戏赏月。更多的时间是用来改造与排练他自己的《南桃花扇》。他心情舒畅;所谓“小阁亭亭碧嶂间;淹留天放此身闲。”“径痕藏万马;石势集群鸟……处处云连屋;家家水抱村。”他相信;容美就是陶渊明笔下的那个桃花源;惊叹:“人言此是桃源地;不信桃源如许奇!”顾彩根据他的所见所闻写成《容美纪游》;洋洋5万言;为我们研究容美土司的政治、经济、文化留下了珍贵的史料。其容美之行;是—次土家族与汉族文化在较高层面进行交流的破冰之旅。
从容米部落到容美土司的文化创造似乎总与洞穴密切相关。土司利用洞穴因险绝而易守难攻的天然优势;在洞中构筑完善而庞大的生活与军事设施;创造了神奇而辉煌的洞府文化。云来庄的万人洞即是这样—个洞穴;它与屏山的万全洞、太平的情田洞合称“容美三洞”。
洞穴镶嵌在峡谷右壁的悬崖上;站在五虎亭俯视峡谷;万人洞大致在视野内;但难以看得清晰真切。我们顺着小径披荆劈丛;攀藤跳沟;艰难抵达。
站在洞口;但见洞府幽冥;感觉阴气森森;寒风飕飕。洞中有一条长不见源头的伏流;伏流出洞作飞泉姿态喷向深谷。洞内钟乳倒悬;石笋林立;千姿百态。——“四壁多题咏”;各种建筑遗迹依稀可辨。可见;在土司或更早;洞内就有人居住或游览。而各代土司则更精心营构;在洞里洞外修筑了大量生活与军事设施;以作防御之用;号称“磐石重城”。田舜年在洞记中说:“感天造就;磐石重城;楼台庵观;比比皆成”。顾彩游此;见证了当时洞内的热闹与繁复。他在《容美纪游》写道:“洞口有街有门楼;守洞者众焉。客至具酒果;食毕登洞……最高处有寨楼;梯悬十仞;攀之惴惴;寨上亦有人居。”可见万人洞不但自然景观奇特壮观;人文气象亦是浓郁多姿。
走出洞口;天近黄昏;晚雾渐起;雾卷雾舒的姿势低眉顺眼般;轻柔舒爽;沁人心脾。雾耶?云耶?亦雾亦云;亦云亦雾。
余秋雨先生在他的《行者无疆》中写道:“看城市的潜力;拥挤的市中心不是标志”;“真正的潜力忽闪在小巷的窗台下;近郊的庭园里。”
云来庄;就是这样一个近郊庭园;它离县城的窗台不远……
责任编辑 易山
一路春色一路歌 作者:向端生 文章来源:长江文艺 《长江文艺》
2008年4月;由湖北省作协、《民族文学》杂志社、《长江文艺》杂志社、鹤峰县委县政府联合主办的鹤峰特色文化旅游文学笔会拉开帷幕。
鹤峰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县;全国一类革命老区县和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不断更替的历史变迁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和生态旅游文化;以其独特的民风民俗、人文精神、文学景观;为文学艺术的发展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上千年的土司辖治中;土家民族思想开放;土家文化与汉文化交融相长;文人墨客辈出;诗文结集;出现了世界罕见的田氏家族文学奇观。改革开放以来;鹤峰形成了以地方民族文学艺术著述见长;在全国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界享有盛誉的鹤峰作家群。
根据鹤峰文化事业发展实际;鹤峰响亮地提出了建设特色文化名县的新目标;其主要任务是:围绕光大鹤峰文化现象;用文化的思维培育壮大鹤峰作家群;发掘研究土司遗迹群;保护利用革命旧(遗)址群;围绕弘扬开放包容、勤劳朴实、执著追求、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鹤峰精神;用文学的形式彰显以创业典型、公仆典型、村官典型等为代表的时代典型;围绕完善独具特色的鹤峰经济模式;用文艺的手段着力推介发展思路;推介投资环境;推介市场主体;最终实现以文化的大繁荣推动鹤峰的经济大发展。
这次笔会的举办;对于鹤峰更好地挖掘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培育特色文化品牌;加快特色文化名县的建设进程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同时;也为各位作家提供了一个切磋交流、学习借鉴、共同提高的平台。
笔会期间;来自作家出版社、《民族文学》、北京报业集团、省作协、省文联、《湖北旅游》等单位的著名作家;以及恩施州、鹤峰县的知名文学创作者;共60余人;举行了一系列采风活动。参观董家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踏访容美土司屏山遗址;游览自然山川风光;欣赏鹤峰地方特色山民歌……
品尝了鹤峰茶叶的芳香甘醇
4月17日;艳阳高照;鹤峰县走马中学宽大的运动场上;两万多人汇集;欢庆鹤峰县首届茶叶节的开幕。接下来参观游览了木耳山万亩茶园;然后回到设在走马广场旁的鹤峰茶炒制展销会场;一股股青香扑鼻而来。“这真的是龙井茶的味道!”来自北京的张水舟、兴安等老师由衷地赞叹。十几个展厅;他们一个也不放过;每到一处;都要炒茶师为他们炒上新鲜茶叶泡上;慢慢品尝;慢慢感受;由衷地赞叹;然后解开钱包;掏钱买上一二斤。作家诗人们便即兴写诗赋词;讴歌茶叶节的盛况。
饱览了鹤峰的山水美貌
4月18日清晨;文朋诗友们驱车来到了董家河;在游船上;大家为董家河的奇水怪树所陶醉;摄影的尽情抓紧拍照;不忍心放过每一个镜头。董家河原本不过是一条静默的坡立谷河流;几经伏而又现的长途奔流;到了董家河形成了一个小水湾的格局。又因了源源泊泊的河水的律动;便让这个小水湾增添了几分宁静和清幽。加之被淹没在水中的杨柳树群总是那么的青郁翠绿;点缀在水面的各个角落;便成了现在的“山中有水;水中有树;树影成趣”的自然景观。烟雨笼罩下的董家河显得那么的虚无缥缈;就宛如一位披着轻纱的少女;姿容俏丽却深藏闺阁;空灵、曼妙、轻盈而绰约……
到了屏山;在黑龙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创造出来的世间少有的地缝使笔友们真正地产生了震憾。虽然天下着大雨;大家都移开雨伞;仰头朝天观看;一座悬空而挂的石桥犹如一弯弦月展示着鹤峰建桥人的胆识与技艺。来自北京的客人们说:我们真的相信鹤峰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领略了鹤峰人民热情豪放
参加笔会的文朋诗友们虽然来的时间很短暂;但在与鹤峰的朋友们在一起的时候;总有一种亲和友善的感受。在木耳山的茶园里;漂亮干练的采茶姑娘;阵阵热情嘹亮的山歌;使文朋诗友们真正领会到了“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的精辟论断。在董家河;村民们为游客不仅准备好了雨伞;还热情地为客人撑伞遮雨。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还一直陪在游船上为朋友们唱他自己创作的山歌。
在屏山;有一位来自北京的客人不小心跌了一跤;鹤峰的朋友们赶紧将他拉了起来;几个人扶着他上了公路;还将他送到县中心医院检查;当检查出来仅是肌肉扭伤且无大碍;大家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还有一位女士不慎把脚崴了;大家硬是把她背上了山。
激情泼墨;抒发旅鹤峰感怀
在走马镇政府七楼举行的笔会开幕式上;省作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程源斌;省作协副主席、长江文艺杂志社长、主编刘益善;《民族文学》总编室副主任赵宴彪等讲话后;文朋诗友的激情勃发;踊跃泼墨写茶。鹤峰籍著名作家、原省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现任省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李传锋;首先泼墨抒情。州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梅玉成紧随而上;然后大家纷纷一展才华;一共写了50多副书法作品。
坦诚建言;为鹤峰事业支招
4月18日晚上;大家不顾一天的长途奔波的疲劳;聚集到县委四楼会议室;听取鹤峰县四大家领导对切实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民“解八难”情况、着力打造“鹤峰特色文化”情况;以及鹤峰旅游资源开发情况的介绍。然后;与会作家们踊跃发言;坦诚地对鹤峰举办茶叶节的举措表示赞赏;对鹤峰的经济发展表示赞赏;对鹤峰的特色文化名县建设表示积极参与;对鹤峰的旅游开发充满希望。
4月19日;由来自北京、武汉、恩施的作家诗人们与鹤峰作者们交流;介绍他们的创作经验;指导业余作者的创作及投稿途径。还由作者们提出问题;知名作家们一一解答。会场荡漾着祥和、友谊、传教、互动的热烈氛围。笔会也就在这样一种氛围中落下帏幕。
责任编辑 易 山
容美土司的人与事(组诗) 作者:杨秀武 文章来源:长江文艺 《长江文艺》
屏山遐想
远古飘来一艘巨轮
停泊在容美的港湾
就是一个土司王朝的爵府
我爱上了船头两根石柱
像醉酒的汉字斜立在山的额头
山高水长的苍劲
抒发出永远的碎光
像在一个民族的烛台上
燃起一个思想者的远见卓识
不灭于世
那位大清的诗人
把囚禁在京城的《桃花扇》
营救到陶渊明的梦中仙境
扇起孔尚任的文化旋风
贴近我脸飞行的时候
就让我坠入一种彻底的联想
杜鹃的翅膀
把我的诗在这石头上反复磨砺
历史张开深情的手臂
搂住远去的诗魂
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
就这样同时走入文化的婚床
九峰桥探古
在历史的尽头
一道雨后彩虹被一个思想者反复打磨
如一帧烟雨中褪色的远景
勾勒出我凌空的跨越
我没有去追溯
那一些筑桥的琐碎细节
透过水
那一些石头的裂变
相互排斥又相互融合的演变经历
在大地的皱纹里
固执地留守着
土家民族合拢的日月
在青苔着力掩饰的世间沧桑
沉甸甸的锤痕
凸现土司文脉与汉文化
握手的灿烂瞬间
两个民族唱合的诗章里
武陵腹地的壮烈色彩
一条河的章回情节
全是陶渊明笔下圣地
桃花源卖弄风骚的极至
田九峰的真实面目
在岁月的剥蚀中含蓄了
那一种很真实很个性的感觉
诠释了彩虹不朽的记忆
遥望大崖关
固守土司王朝的疆域边关
是大自然的恩赐
难以辨别开天辟地的风采
只有排山倒海的绝壁
大写着土家人的理念
一条盘旋而上的天路
有马蹄踏出的汗迹
在张之洞的沉浮岁月
散发万象更新之气
如风猛击我颤抖的脊梁
我想一步跨越
拥有刺激和悬念的大地
在视空的辉煌里
最早的茶马古道
清香夺人出入无踪
旭日东升
唯有大崖关的影子
在一马平川的绿色画卷
涌出黑色的波浪
抖出了绚丽的辽阔
消失了土王的威严
相约西府遗址
旅游与考古
在西平府寨不期而遇
苍老的面颊
被阳光之手抹去风尘
如刚刚苏醒的眼睛
疲惫地盯着我的镜头
栈道的古藤
像硬化的动脉
爬满金戈铁蹄的脚印
土司凯旋的雄风
在城墙的断痕
如战马嘶鸣的遗迹
血色在石壁上凸现
断头台前的狰狞刀影
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
如狂草在石缝里疯长
一直漫延到我的唇边
我看见光滑的马车
在滚过抗倭的辙印之后
土王那道响亮的鞭声之外
西平府寨的辉煌
消失在自己点燃的火光里
责任编辑 易 山
小河中秋夜(外一首) 作者:杨大美 文章来源:长江文艺 《长江文艺》
曾经有过许诺
月圆的夜晚
相约于小桥流水
宇宙周而复始地
循环着
月缺月圆
小桥仍然孤零零地
倚立在河床上
幽暗的水潭里
一轮圆满月
在波光里荡漾
轻风拂过发际
适才想起
今夜
是兑现承诺的时候
我尽力向前倾身
欲照亮暗淡已久的心灵
只见清冷的摇曳
小桥弯下腰身
试图从水中搜寻
你迟来的倒影
恰与来自自身的弧形影子
勾勒出一轮
明晃晃的圆月
我亦随小桥鞠躬
终没有画成
向往已久的那个圆
索性蹲下身子
掬一捧甘洌的清泉
今夜与嫦娥相邀
却饮不尽
秋夜里
那份绵延的孤寂
化 石
在历史的长河里
保留着物种的原形
地壳裂变的那一瞬
将机体无情吞没
形骸被精心包裹
成就了爱也永恒
恨也永恒的境界
凝视清晰的靓影
我读懂了
生物进化论
抚摸光滑的形体
思绪已穿越时空
渗入盛极一时的辉煌
假如珍贵的东西
都能在美好的环境里
变成永恒
想把那份别样的美丽
往石头里藏
等到若干个世纪后
再向世界倾情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