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教理(佛协-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着大乘教义的开展,佛不仅在本世界有,而且在十方世界都有;佛的体性也有
二身、三身等分别,所居的刹土体性也随着不同。因此,关于佛土的差别,体
性,
分量,处所,共与不共等法门分别也随着展开了。
佛土的差别和佛身的差别有紧密的联系。佛身的分类很多,佛土的分类也因
之有异。依佛身有生身和法身的分别,佛土就可以分为生身土和法身土两种,其
中生身土通于净秽,法身土唯是清净。又生身也可叫做权身,法身也可叫做实
身,
所以佛土也有权土和实土的不同。又佛身可有三种,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
相应的佛土也可分三,一、法性土为自性身所居;二、受用土为受用身所居,这
二土唯属于净;三、变化土为变化身所居,通净及秽。在《佛地经论》和《成唯
识论》中又述四身和四土。四身是将三身另开,一、非受用非变化名自性身;
二、
受用非变化名自受用身;三、亦变化亦受用名他受用身;四、变化非受用名变化
身。这里,自性身依法性土,如《称赞大乘功德经》说:“是薄伽梵住法界
藏”,
公元533年菩提流支译《深密解脱经》说“婆伽婆住法界殿如来境界之处”
(唐译缺此一语,《佛地经论》解此为受用土);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如密严
世界;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如《佛地经》说所居十八圆满的世界及华严世界;
变化身依变化土,如释迦牟尼所化娑婆世界南瞻部洲等。于公元565年译出的
《胜天王般若经》就菩萨十地立十佛身,一、平等身,二、清净身,三、无尽
身,
四、善修身,五、法性身,六、离寻伺身,七、不思议身,八、寂静身,九、虚
空身,十、妙智身。此十身皆唯法身别开,佛土也随之而有十种,一、遍行土,
二、最胜土,三、胜流土,四、无摄受土,五、类无别土,六、无染净土,七、
法无别土,八、不增减土,九、智自在土,十、业自在土。《佛地经论》卷七引
经(《华严经》)说十种佛,一、现等觉佛,二、弘誓愿佛,三、业异熟佛,
四、
住持佛,五、变化佛,六、法界佛,七、心佛,八、定佛,九、本性佛,十、随
乐佛。此中,初五可配化身,次二可配法身,后三可配受用身,因之土别仍只三
种。隋智者大师曾纂集经义创立四土之说,一、常寂光土,相当于法性土;二、
实报庄严土(一作实报无障碍土),相当于受用土;三、方便有余土,为二乘果
地所居;四、凡圣同居土,相当于变化身土。
佛土的因缘,窥基法师曾总摄经论之义说净土因有二,一由善根,二由大
愿。
由修善根为佛土因,《摄大乘论》和《佛地经》皆说佛土为胜出世间善根所起。
又由发大愿为佛土缘,《对法论》说佛土由大愿清净善根之所引发。佛土因的总
相如此,但四土的胜因也各不同,一法性土唯以二空无分别智为因缘,因为证法
性理只有这一无分别智;二自受用土唯以自利后所得智为因缘,因为证事五蕴只
有这种后得智;最后他受用土及变化土同以利他后所得智为因缘。圆满法性土,
十地菩萨不生,但以无分别智为因缘,十地亦可分别证会(参看上文引《胜天王
般若》十土义)。自受用土,十地菩萨不生,知而不证。他受用土,十地菩萨以
后得智为因缘,无分别智加行智等为助因。变化土,地前凡夫以加行智为正因
缘,
二乘以后得智为正因缘。诸佛土的果相,依《佛地经》说是以最极自在净识为
相,
这就是说以佛的无漏心为净土的体相。经文的识字原文作了别,这是说净土的体
相是从认识(了别)方面加以判别安立的,离开认识的作用,也就没有这些刹土
的分别,所以说非离识外别有其土。这里,法性土就是法性心,因为这种刹土的
体相不离无分别智相应净识,没有这种无分别智,这种土相也就无从认识。自他
受用及变化土都不离于佛后得智相应净识,但因识有多种,若分别安立则自受用
土即第八识(赖耶即密严),他受用土即第七识(华严,极乐),变化土即前五
识(娑婆)。上文所说,十地菩萨见法性土(分证)和他受用土,地前三乘见变
化土,都是不离能见者的有漏无漏能观净识的。土的净秽既因认识(了别)而
异,
所以诸菩萨要想严净佛土,先要以方便严净自心,随着诸菩萨自心严净得怎样,
就可以得到怎样的严净佛土。
各种佛土的主,伴,眷属等,因土的体性不同也各有异。一、土主,法性土
以法身为主;自受用土虽遍法界,然为一一佛自变,各自为主,不相障碍;他受
用土及变化土,虽是各佛自变,然而是一合相,各随所应摄受为主不相障碍。
二、
辅翼,法性土和自受用土只有佛居没有辅翼,十地菩萨虽能分证但不能为辅;他
受用土由地上诸大菩萨为辅翼;变化土由三乘等众(即二乘圣人,菩萨,凡夫
等)
为辅翼。三,眷属,法性土和自受用土没有眷属;他受用土唯有天人以为辅翼。
这有二义,一因他受用土虽超三界,但仍属三界摄(一类),所以三界中的天人
得为辅翼;二是佛为成熟所化有情示现这样的天人等;变化土中以真实天龙八部
为辅翼。在他受用土中,菩萨是真,二乘八部是权现;变化土中,二乘八部是
真,
十地菩萨是权迹。四、任持,法性土不需要任持,自受用土由佛的自法乐来任
持,
他受用土由佛及诸大菩萨广大法味喜乐所持,变化土以四食为任持,也可说以法
味为食。五、事业,法身唯自利或通自他二利,自受用身唯自利,他受用身及变
化身唯利他,刹土为身之依,利益事业相同。六、摄益,自性身土及自受用身
土,
唯佛自证,断障圆满,不说摄益;他受用土灭诸烦恼灾横缠垢;变化土中,二乘
圣者亦灭烦恼,地前菩萨及凡夫等烦恼灾横虽未永断,制伏现行亦为摄益。七、
无畏,内有摄益,外无怖畏。法性土及自受用土唯佛所居,佛已远离众魔(四
魔),
无怖畏因故无怖畏;他受用土中十地菩萨离粗四魔无五怖畏;变化土中三乘圣者
也能分离诸魔,都可以无畏。八、游路,佛以大念慧行为游路,大念行即无分别
智,为法性土之游路(游路之游依藏译本即出离,故游路即指出离之路),大慧
行即后所得智,为二受用土及变化土之游路。十地菩萨则大念即闻慧,大慧即思
慧,大行即修慧,以此三慧为游路而诣佛土。变化土中三乘皆以三慧为游路。
九、
所乘,有路必有车乘,《佛地经》说大止妙观以为所乘,止即三摩地(等持),
观即般若(慧),佛之三身乘此入三佛土,十地菩萨乘此入他受用土,地前二乘
乘此入于净土。十、入门,诸佛土以大空无相无愿为所入门,这有两解。一解,
因无相门入法性土,因无愿门入自受用土,因大空门入他受用土及变化土。二
解,
三门皆入三种佛土,详如《大乘法苑义林章》辩。
经论中常说到的几种佛土还可略加解释如下:
一、法性土,这种刹土本身就是真如理,所以无处可言,又因非色所摄,不
可说它的形量大小,但依事相说,其量无边,如太虚空遍一切处。这土是一切如
来共同所证,所以体无差别。又因自性身依法性土,而这里的身土体无差别,不
过能所依立名有异,以觉相为身,以法性为土。这一句义(范畴)在经论中有许
多异名,如真如、法界、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
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无我性、空性、无相、胜义实相、自性清净心、佛
性、
法身、如来藏、自觉圣智、内证智、涅槃等。后世密宗且根据这种身土一如之
义,
指其即因位之菩提心,或更立名为法界体性智,或立名为法界身,或指为理法
身,
其后更人格化而为大乐金刚萨埵(见《五秘密经》)。天台智者大师曾立常寂光
土相当于这法性土。考常寂光土初见于《观普贤菩萨行法经》,经说释迦牟尼名
毗卢遮那遍一切处,所居佛土叫做常寂光。汉土初以毗卢遮那为法身,故以常寂
光为法性土,但据后来翻译的显密经论,毗卢遮那实是他受用身,所以常寂光土
的原义只能是他受用土了(公元376年竺佛念译《璎珞经》说毗卢遮那是法身
佛,卢舍那是受用身佛,释迦牟尼是化身佛,但毗卢遮那和卢舍那梵文一名,故
其说可疑)。
二、自受用土,本刹土即第八识阿赖耶转依大圆镜智相应净识,由昔所修自
利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所变,自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无断,唯以无漏色蕴色香
味触相续四尘,及声一种有时间断,共五尘为性,体具事相色法功德,唯佛所
觉,
非静虑者静虑境界及寻伺境界。它的分量,周围无际,随法性土其量无边,充遍
法界别无处所,虽一切佛各变不同,但都无边不相障碍。这一刹土依义来说即密
严刹土(玄奘法师未译此经,故窥基法师《大乘法苑义林章》于此土未举刹
名),
因为密严经中明说赖耶即密严,与自受用之义相合。在这一刹土中身土也是无别
的,唐代密宗即依此而立智法身,并人格化为普贤。如金刚智译《金刚顶经》
说:
“普贤法身遍一切,能为世间自在主,无始无终无生灭,性相常住等虚空。”后
代解释,或指为四面毗卢遮那,或指为一印会的大日如来,或说为普贤金刚性
海。
三、他受用土,这一刹土即第七识转依平等性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
漏纯净佛土因缘成就,随于十地菩萨所宜变为净土,器土即以无漏色蕴四尘或五
尘(同上)为体性,有十八圆满,如《佛地经论》所说。本刹土即一般所说的华
藏世界,分量的大小依窥基解为随十地菩萨所宜,大小不定。《智度论》卷五十
说:
(一)三千大千世界名一世界(化佛世界)一时起,一时灭;
(二)如是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是一佛世界;
(三)如是一佛世界数如恒河沙等世界,是一佛世界海;
(四)如是佛世界海数如十方恒河沙世界是佛世界种;
(五)如是世界种十方无量,是名一佛世界(报佛世界);于一切世界中取
如是分是名一佛所度之分。
龙树菩萨在这里举出了三千大千世界,佛世界,佛世界海,佛世界种,报佛
世界,共五个次第。西藏译《金刚手灌顶续》说一日月所照临为一世界,百俱胝
(十万万下同)世界为一三千大千世界,百俱胝三千大千世界为一华藏世界系,
百俱胝华藏世界系为一中系(佛世界海),百俱胝中系为一大系(佛世界种),
百俱胝大系为一圆满华藏庄严世界相(见克主结《密宗道次第论》,法尊法师
译)。
这一次第和龙树菩萨所说相合,但数量更为明确。此一圆满华藏庄严世界种即为
他受用身佛毗卢遮那所应化的范围,详细的安立如《华严经》广说。后代密宗立
五部如来的他受用佛土,中央为毗卢遮那佛土,另外东方有阿閦佛土,南方有宝
生佛土,西方有阿弥陀佛土,北方有不空成就佛土。实际上,依《华严经》意,
象华藏世界这样的佛土,在十方也是无量无边不可数计的。他受用身和他受用土
也是一合相,因此他受用身量的大小也即以刹土的大小为范围,随地上菩萨的根
机而所见不同。这他受用身,在经论中也说住色究竟天。这色究竟天依《长阿含
经》卷十八,《大智度论》卷七,《大毗婆娑》卷一百三十三和一百三十四,
《俱舍论》卷十一,以及《华严疏抄》等所说,千四洲日月乃至千梵天为一小千
世界,百万(千千)日月乃至百万初禅天及千二禅天为中千世界,十亿(百俱胝
=千千千)日月乃至百万二禅天及千三禅天为三千大千世界,第四静虑其量无边
(经论各说数量不同,兹略取一义)。大毗婆娑说:“由此若依第四静虑起有身
见极难除断,以执无边地为我故。”色究竟天为第四静虑之极顶,依其为毗卢遮
那住处之义,当即以圆满华藏庄严世界种为范围。这一天是色界的边际,依义当
为一报身佛所化有情所感色法的边际,所以形量极大。
四、变化土,就上面所说的他受用土,地前所见即为化土,但有广狭之异。
在小乘中唯言释迦牟尼一佛,没有许多化身。大乘资粮道菩萨可见,四天下有一
主佛,加行道中即见三千大千世界有一主佛。初地以上所见佛土渐渐增广即为他
受用土,详如《十地经》说。如人类所居的四洲即属于名叫娑婆世界(堪忍世
界)
的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为化身佛释迦牟尼所应化的佛土。其余无量无边的三千大
千世界,或已有佛,或现有佛,或当有佛,各为一化佛的佛土。一般所说的西方
极乐世界也有报化二义。后来在密宗中分无量寿和无量光二名,前者为报身佛,
所居土为他受用;后者为化身佛(现比丘像)所居为变化土。阿弥陀经所说西方
去此过十万亿(依梵本为百千俱胝=万万万)佛土,按照上文所举他受用土各级
世界的大小,仍和娑婆世界同属于一个世界海而为化土之一。另外如东方药师佛
的净琉璃世界,其体相也和极乐世界相同。大乘经中还说到在娑婆世界的兜率天
上有宫名内院,是一生补处菩萨弥勒的住处。极乐世界和兜率内院是大乘兴起以
后一般佛教徒欣愿往生的处所,如相传龙树菩萨即往生极乐世界,而无著菩萨即
往生兜率内院。
对于这些刹土的体性,我们不要忽略了经论中解释的色法(物质)意义。法
性土和自受用土体性是一,不过就认识(了别)方面加以区别。所谓法性土即真
如理,自受用土以无漏色蕴四尘五尘为体性,就是肯定了这种刹土的物质性。如
果我们把法性根据字义解为概念的本性(法为意识之境相当于概念),法界解为
内在的规律或本质,则所谓法性土或自受用土其意义不过是理智的认识对象,属
于高级认识的范围。至于地上菩萨所见的他受用土,范围广大,也只能是理智的
认识对象(见上文他受用土段二级至四级)。地前菩萨二乘圣者以及凡夫则可见
的范围自四洲以至三千大千世界,这是一般耳目所可接,一分理智所可及的。佛
教大乘对于刹土的这种分类是有其现实意义的。所谓各土皆不离识,一方面是指
出各土的不同是就认识(了别)的程度和范围来区分,另一方面也是对于不可知
论的一种否定,遮遣了有不能认识的存在。
这样,由凡夫,二乘,地前菩萨,地上菩萨,以至佛地的安立,从佛土的分
别来看,毋宁说是认识真理的一种由略到广、由浅入深的上升发展过程。由地前
认识耳目所可接的四洲开始到佛地以自受用身受用无量无边的自受用土和以自性
身亲证法性土真如理为止,显然含有对于真理无限地接近的意义。我们也可以这
样说,地前的对于刹土的认识,只不过是感觉的认识(前五识—变化土),地上
则达到理智(逻辑、思惟)认识的领域(末那识—他受用土),在十地中逐渐扫
除认识上的障碍(所知障),步步深入(十地分证法身),同时感觉认识的范围
也逐渐扩大(刹土地地增广),但每一阶段仍是有限有量的。到了佛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