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7-类经-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益脑髓,外而润泽皮肤,皆谓之液。愚按∶津液本为同类,然亦有阴阳之分。盖津者,液之清者也;液者,津之浊者也。
津为汗而走腠理,故属阳;液注骨而补脑髓,故属阴。观五癃津液别篇曰∶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留而
不行者为液。其义正与此合。详疾病类五十八。淖音闹。 ,泄同。)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
血。(中焦者,并胃中,出上焦之下。凡水谷之入,必先归胃,故中焦受谷之气,取谷之味,输脾达脏,由黄白而渐变为
赤,以奉生身者,是谓之血。)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壅遏者,堤防之谓,犹道路之有封疆,
江河之有涯岸,俾营气无所回避而必行其中者,是谓之脉。然则脉者,非气非血,而所以通乎气血者也。)黄帝曰∶六气
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前言一气,总言之也;此言六气,分言之也。盖精
气津液血脉,无非气之所化也。)岐伯曰∶精脱者,耳聋;(肾藏精,耳者肾之窍,故精脱则耳聋。)气脱者,目不明;(五
脏六腑精阳之气,皆上注于目而为睛,故阳气脱则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汗,阳津也,汗大泄者津必脱,
故曰亡阳。)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 ,耳数鸣;(液所以注骨益脑而泽皮肤者,液脱则骨髓无以充,
故屈伸不利而脑消胫 。皮肤无以滋,故色枯而夭。液脱则阴虚,故耳鸣也。)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血之荣在色,
故血脱者色白如盐。夭然不泽,谓枯涩无神也。)其脉空虚,此其候也。(脉贵有神,其脉空虚,即六脱之候。)黄帝曰∶
六气者贵贱何如?岐伯曰∶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部主,谓各部所主也,
如肾主精,肺主气,脾主津液,肝主血,心主脉也。贵贱善恶,以衰旺邪正言,如春夏则木火为贵,秋冬则金水为贵,
而失时者为贱也;六气之得正者为善,而太过不及者为恶也。贵贱善恶,主各有时,故皆可为常主。然六气资于五谷,
五谷运化于胃,是为水谷之海,故胃气为脏腑之本。)
四卷藏象类
二十六、肠胃小大之数
属性:(灵枢肠胃篇 全)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愿闻六腑传谷者,肠胃之小大长短,受谷之多少奈何?(此以水谷之自口而入,以至广肠所出
之处,而统问其详也。)伯高曰∶请尽言之,谷所从出入浅深远近长短之度∶唇至齿长九分,口广二寸半。(长,深也。
广,阔也。)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会厌在咽喉之上,乃所以分水谷,司呼吸,而不容其相混者也。)舌
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咽门重十两,广二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咽门,即食喉也,其名曰咽。至胃长一尺六寸,
乃并胃脘而言。)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纡曲,曲折也。大言周遭之数,
径言直过之数,余准此。平人绝谷篇曰∶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纡音于。)小肠后附脊,左环回周叠积,
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回运环十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小肠居胃之下,在脐上二寸所,
后附于脊,左旋而环。其下口注于回肠者,外附近于脐上一寸,当水分穴处是也。八分分之少半,言八分之外,尚有如
一分之少半也。余彼此。)回肠当脐,左环回周叶积而下,回运环反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回
肠,大肠也。叶积,如叶之积,亦叠积之义。大肠上口即小肠下口,当脐左旋,而下接广肠也。)广肠传脊以受回肠,左
环叶脊上下,辟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太半,长二尺八寸。(广肠,大肠下节也,亦名直肠。直肠居后,绕脊而下,故曰传
脊。传,布也。叶脊上下,言叠于脊之上下而至尾 也。辟, 同。以其最广,故云辟大八寸。)肠胃初入至所出,长六
丈四寸四分,回曲环反三十二曲也。(此总结上文自口而入、自便而出之全数。三十二曲,合小肠大肠而言也。)
四卷藏象类
二十七、平人绝谷七日而死
属性:(灵枢平人绝谷篇 全)
黄帝曰∶愿闻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伯高曰∶臣请言其故。
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上焦泄气,出
其精微 悍滑疾,下焦下溉诸肠。(精微 悍滑疾,言水谷之质粕也。)
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分,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
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肠胃之长,凡五丈八尺四寸,受水谷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此肠胃所受水谷之数也。(五丈八尺四寸,乃止合肠胃
之数,非若前篇总计唇口咽门而言也。)平人则不然,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
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上文云受水谷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者,乃言肠胃能容之总数也。若平人常
数,则不皆然。盖胃中满则肠中虚,肠中满则胃中虚,有满有虚,则上下之气得以通达,五脏血脉得以和调,而精神乃
生,故神为水谷之精气也。)故肠胃之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后,后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
三斗五升,而留水谷尽矣。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平人肠胃之中,所存水谷,惟三斗五
升而已;然人之二便,大约日去五升,当七日而尽,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也。古今量数不同,详见附翼二卷。)
四卷藏象类
二十八、本藏二十五变
属性:(灵枢本藏篇 全)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奉,养也。周,给也。人身以血气为本,精神为用,
合是四者以奉生,而性命周全矣。)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脉者,即营气之道。营,
运也。濡,润也。营行脉中,故主于里而利筋骨。)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阖者也。(肉有分理,
故云分肉。卫行脉外,故主表而司皮毛之关阖。)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御,统御也。
适,调燮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复,包藏也。)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
调柔,腠理 密矣。( 音致。)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专直,如易系所谓其静也
专、其动也直,言其专一而正也。)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凡此者,
是皆常人之平者也。)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如疾病类宣明五气所谓。)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此人之所以具受于天也,无愚智贤不肖,无以相倚也。(倚,偏也。一日当作异。)然有其独尽天寿 而无邪僻之病,百
年之衰,虽犯风雨卒(猝同)。寒大暑,犹有弗能害也。(此言天禀有出常之强者。)有其不离屏蔽室内,无怵惕之恐,然
犹不免于病何也?愿闻其故。(此言天禀有出常之弱者。)岐伯对曰∶窘乎哉问也。五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连
四时,化五节者也。(窘,言难也。参, 同。副,配也。连,通也。化五节者,应五行之节序而为之变化也。)五脏者,
固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者,六腑亦有小大长短浓薄结直缓急。凡此二十五者各不同,或善或恶,或吉或凶,请言其
方。(言所以为强弱者,皆由脏腑之气致然也。)
心小则安,邪弗能伤,易伤以忧;心大则忧不能伤,易伤于邪。心高则满于肺中, 而善忘,难开以言;心下则藏
外,易伤于寒,易恐以言。心坚则脏安守固,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心端正则和利难伤,心偏倾则操持不一、无守司也。
(心小则怯,故必多忧。大则不固,故邪易伤之。高则满于肺而窍多不利,下则阳气抑而神必不扬,心脆者火必易动,
偏倾者不得其中,此其所以各有病也。 ,闷也。消瘅,内热病也。 ,美本切。瘅音丹,又上、去二声。)
肺小则少饮,不病喘喝;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肺高则上气肩息咳;肺下则居贲迫肺,善胁下痛。肺坚
则不病咳上气,肺脆则苦病消瘅易伤。肺端正则和利难伤,肺偏倾则胸偏痛也。(喘喝,气喘声急也。肩息咳,耸肩喘息
而咳也。居当作苦,肺下则气道不利,故苦于贲迫而胁下痛也。贲,奔、秘二音。)
肝小则脏安,无胁下之病;肝大则逼胃迫咽,迫咽则苦膈中且胁下痛。肝高则上支贲切,胁 ,为息贲;肝下则逼
胃,胁下空,胁下空则易受邪。肝坚则脏安难伤,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肝端正则和利难伤,肝偏倾则胁下痛也。(上支
贲切,谓肝经上行之支脉,贲壅迫切,故胁为 闷、为息贲喘急也。左右两胁皆肝胆之经,所以肝病者多见于胁。)
脾小则脏安,难伤于邪也;脾大则苦凑 而痛,不能疾行。脾高则 引季胁而痛;脾下则下加于大肠,下加于大肠
则脏苦受邪。脾坚则脏安难伤,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脾端正则和利难伤,脾偏倾则善满善胀也。(凑,塞也。 ,胁下
软肉处也。季胁。小肋也。 音秒。)
肾小则脏安难伤;肾大则善病腰痛,不可以俯仰,易伤以邪。肾高则苦背膂痛,不可以 仰;肾下则腰尻痛,不可
以仰,为狐疝。肾坚则不病腰背痛,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肾端正则和利难伤,肾偏倾则苦腰尻痛也。(膂音吕,夹脊
肉也。 ,俯同。尻,开高切,尾 骨也。)凡此二十五变者,人之所苦常病。(五变者,曰小大,曰高下,曰坚脆,曰
端正,曰偏倾也。人有五脏,脏有五变,是为二十五变,人所苦于常病也。)
黄帝曰∶何以知其然也?岐伯曰∶赤色小理者心小,粗理者心大。无 KT 者心高, KT 小短举者心下。 KT
长者心下坚, KT 弱小以薄者心脆。 KT 直下不举者心端正, KT 倚一方者心偏倾也。(理,肉理也。 KT
,音结于,鸠尾骨也。)
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张胁者肺下。好肩背浓者肺坚,肩背薄者肺脆。背膺浓
者肺端正,胁偏疏者肺偏倾也。(胸前两旁为膺,胸突而向外者是为反膺。肩高胸突,其喉必缩,是为陷喉。合腋张胁者,
腋敛胁开也。胁偏疏者,胁骨欹斜而不密也。)
青色小理者肝小,粗理者肝大。广胸反 者肝高,合胁兔 者肝下。胸胁好者肝坚,胁骨弱者肝脆。膺腹好相得者
肝端正,胁骨偏举者肝偏倾也。(胫骨近足之细处曰 ,今详此反 兔 以候肝,似以胁下之骨为 也。反 者,胁骨高
而张也。兔 者,胁骨低合如兔也。 音敲。)
黄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揭唇者脾高,唇下纵者脾下。唇坚者脾坚,唇大而不坚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
唇偏举者脾偏倾也。(脾气通于口,其荣在唇,故脾之善恶,验于唇而可知也。)
黑色小理者肾小,粗理者肾大。高耳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耳好前居牙车者肾端
正,耳偏高者肾偏倾也。(肾气通于耳,故肾之善恶,验于耳而可知也。)凡此诸变者,持则安,减则病也。(凡以上诸变,
使能因其偏而善为持守,则可获安;若少有损减,则不免于病矣。)
帝曰∶善。然非余之所问也。愿闻人之有不可病者,至尽天寿,虽有深忧大恐怵惕之志,犹不能减也,甚寒大热不
能伤也;其有不离屏蔽室内,又无怵惕之恐,然不免于病者何也?愿闻其故。(减,损也。不可病者,病不能入也。不免
于病者,常多病也。二者相远,故以为问。)岐伯曰∶五脏六腑,邪之舍也,请言其故。五脏皆小者,少病,苦 心,大
愁忧;五脏皆大者,缓于事,难使以忧。五脏皆高者,好高举措;五脏皆下者,好出人下。五脏皆坚者,无病;五脏皆
脆者,不离于病。五脏皆端正者,和利得人心;五脏皆偏倾者,邪心而善盗,不可以为人平,反复言语也。(五脏六腑,
所以藏精神水谷者也,一有不和,邪乃居之,故曰邪之舍也。不可以为人平,谓其心邪多昧,便佞不可化也。)
黄帝曰∶愿闻六腑之应。岐伯答曰∶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心合小肠,小肠者脉其应。肝合胆,胆者筋其应。
脾合胃,胃者肉其应。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肺本合皮,而大肠亦应之,心本合脉,而小肠亦应之,
胆胃皆然,故表里之气相同也。惟是肾本合骨,而此云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何也?如五癃津液别篇曰,三焦出气以
温肌肉、充皮毛,此其所以应腠理毫毛也。肾合三焦膀胱义,见本类前三。)
黄帝曰∶应之奈何?岐伯曰∶肺应皮,皮浓者大肠浓,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里大者大肠大而长,皮急者大肠急而
短。皮滑者大肠直,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此下皆言六腑之应。肺与大肠为表里,肺应皮,故大肠腑状,亦可因皮而知
也。不相离者,坚实之谓。)
心应脉,皮浓者脉浓,脉浓者小肠浓;皮薄者脉薄,脉薄者小肠薄。皮缓者脉缓,脉缓者小肠大而长;皮薄而脉波
小者,小肠小而短。诸阳经脉皆多纡屈者,小肠结。(心与小肠为表里,心应脉,故小肠腑状,亦可因脉而知也。然脉行
皮肉之中,何以知其浓薄?但察其皮肉,即可知也。冲,虚也。诸阳经脉,言脉之浮浅而外见者也。纡屈,盘曲不舒之
谓。纡音于。)
脾应肉,肉 坚大者胃浓,肉 么者胃薄。肉 小而么者胃不坚;肉 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肉 不
坚者胃缓,肉 无小里累者胃急。肉 多少里累者胃结,胃结者上管约不利也。(脾与胃为表里,脾应肉,故胃腑之状,
亦可因肉而知也。 ,肉之聚处也。么,细薄也。约,不舒也。少里累之义未详,高志斋谓揣其 肉而少有累然结实者
之谓。 ,劬允切。称,去声。)
肝应爪,爪浓色黄者胆浓,爪薄色红者胆薄。爪坚色青者胆急,爪濡色赤者胆缓。爪直色白无约者胆直,爪恶色黑
多纹者胆结也。(肝与胆为表里,肝应爪,故胆腑之状,亦可因爪而知也。结者,胆气不舒之谓。)
肾应骨,密理浓皮者三焦膀胱浓,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
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结也。(肾与膀胱为表里,而三焦亦合于肾,故上文曰肾合三焦膀胱,腠理毫
毛其应,所以三焦膀胱之状,可因腠理毫毛而知也。)
黄帝曰∶浓薄美恶皆有形,愿闻其所病。岐伯答曰∶视其外应以知其五内,则知所病矣。(外形既明,五内可察,病
亦因而可知矣。所谓病者,如上文二十五变之类皆是也。)
四卷藏象类
二十九、身形候脏腑
属性:(灵枢师传篇)
黄帝曰∶本藏以身形支节 肉,候五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