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悟:传统宗教文化丛书-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譬如一个女人,对其父亲而言是女儿;对她的丈夫而言她是妻子;对她的儿女而言,她是母亲;对她的老师而言,她是学生等。虽然是同一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层次,见到的并不是同一个人。因此,由于宗教立场或身份立场的不同,见到的环境、对象便不一样。如此,怎么可能无分别呢?
虽然,一切事、一切现象、一切人有不同的位置、立场和不同的环境,但对自己的感觉而言,不要当作是和自己有冲突或无冲突。这种感觉越减少,见到的世界越和谐。
“你家有事,他家有事,我家没事”,我曾经用这三句话疏导你我他之间的问题。虽然有你我他的分别,可是自己不生烦恼,这是菩萨的心境和心量。我们虽不是菩萨,但是也可以学习、模仿。他家有事,帮助他;你家有事,帮助你;但是自己没有事,自己所做的,都是为了你、为了他。用这种心态,多关怀他人,则会减少与他人起冲突或矛盾的机会,较不会产生烦恼。
贪瞋痴是你我他的具体表现。所谓你我他,其实就是“我执”。有“我”才知道有“你”、有“他”、有“我希望……”、有“我不希望……”等念头。
一般劝人不要贪、不要瞋的人,若要他本身完全不贪不瞋,是很不可能的。若能完全不贪不瞋,就是圣人。若以圣人的尺度期许是对的,却不必要求他人或自己都是圣人。
凡人即使不贪财,也贪名、利;不贪名、利,也贪五欲,身体是依五欲而生存,既然生在欲界,未真正入定或解脱时,对于色、声、香、味、触任何一样,无不是贪。一般人贪五欲,修行的人,即使修苦行不贪求五欲,也有贪,贪的是圣果、圣位。得解脱,才真不贪。
《禅与悟》 第二部分 心净国土净(2)
对于不喜欢的人、物或环境等,欲离不能离,想要而得不到,就有瞋心。这和身体与观念有很大的关系。身体和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对生活有利的就贪,贪不到就瞋。对自己身体有利的,不希望离开,强迫离开,便起瞋心。与自己的名利起冲突,和自己的想法不一样,生不欢喜心,也是瞋。
二、智慧如镜子,烦恼如尘土
清净心也是智慧的佛心。烦恼心使我们痛苦,使我们生生流转六道中。烦恼心越少,投生的层次越高,智慧越增长。智慧如镜子,烦恼如尘土,镜上蒙尘是愚痴,拭去尘埃现智慧。六祖惠能大师到五祖弘忍大师的道场时,曾发生一个故事:
五祖将入涅槃,欲传衣钵,便命弟子们各作诗偈一首。大弟子神秀在墙上作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其意是将心的烦恼去除以显现智慧。五祖看了这首偈,令弟子们点香勤念熟记,会有很大的功德。
六祖另作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认为菩提本来没有树,心也没有镜,既无树也无镜,不会有尘埃,也不必拂拭,这种境界更高。
但是,法身应依色身修,要以血肉之躯的色身修行佛道,才有可能开悟、解脱、成佛,所以身体是很重要的,它是修行的工具,也是烦恼的渊薮。
我们的心,非贪即瞋,愚痴而不知智慧,所以从减少贪瞋着手,才能发现智慧是什么。有人在念佛或诵经时,生不清净的杂念、妄想,这是正常的情况。就是因为心不清净,所以要修行。开始修行的人应该相信自己有烦恼,才要追求智慧。烦恼断尽则见智慧,智慧圆满便与佛心相同,佛心与众生心原是一样,不同的是众生心有烦恼、佛心无烦恼,这就是明心、明佛的清净智慧心,便能见佛的不动性和空性。
清净心是自照照人的智慧,佛性是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的本来面目。有位禅师开悟以后,有人问他发生了什么事,他回答:“早晨起床后,转身碰到墙壁,才发现我的鼻孔是朝下的。”意谓佛性到处存在本来具足。当烦恼心还在的时候,即在迷中,就看不到佛性。智慧显现时,即已开悟,不论看到什么,什么都是佛性,那又称为无分别心,或无差别性。
三、不起贪执便是清净心
“心净国土净”出自《维摩经》的《佛国品》,即是“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的经句。那是说心清净后环境也清净。所谓环境,是指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舌所尝,身所触到的五欲境界,又称五尘。好看的彩色及形色就是好看,好听的声音就是好听,美味的饮食就是美味的饮食,面对这些种种,心虽明白而不起爱着贪执,便是清净的不动心,所谓心不动或心不污染,不在于我们对环境的接触,而在于我们放不下、丢不开。若能慢慢地练习,不为过去的事烦恼,也不为未来的事烦恼,心就渐渐地与清净的境界接近了。
《禅与悟》 第二部分 心净国土净(3)
在日本的禅宗公案中,有这样的一则趣谈:有两位努力修行的和尚,一是师兄,一是师弟。有一天的行脚途中,走到河边要过河,遇到一位年轻女子也急欲过河,但那是在大雨之后,河面水涨而又无船可乘。其中的师兄自告奋勇将女子抱过了河,然后各走各的路。然而在路上,师弟不断地向师兄抱怨:“出家人怎么可以接触女子,你今天抱了女子过河,是犯了大戒。”师兄不予理会,行事如常。到晚上,师兄一觉睡到天明,而这位师弟辗转难眠,对于师兄白天的行为,耿耿于怀,认为他犯了戒,尚不知忏悔。师兄醒来见师弟一夜不眠,问明原因。师兄便说:“我抱女子过河后已放下,为什么你到现在仍紧抱着她不放。”
这个故事,便是在说明不受环境污染。虽然对环境有接触到,但不因接触到而心波动,或生瞋心或生贪心,当时接触什么就是接触什么。其次,对接触的环境,过去的已过去,不在心里牵挂着,这样,就是心清净。也许经常保持心清净,并不容易,但是按照上述的观念试着做,虽然对所有的事不能常保心不动摇,但总可以借此减少一些烦恼。
心清净并不是非常困难,不能永远清净,能得一小时清净,乃至一分钟清净也好,只要练习了清净,就能享受到一分钟清净自在的快乐。
误解佛法或不会修行的人,很可能与现实的世界产生隔阂、讨厌、逃避的现象。因此,再以一则故事供大家参考:
唐朝时,有一对母女供养一位修行人许多年。有一天这位母亲想试探修行人是否修行成功。母亲告诉女儿:“今日送饭过去,你紧紧抱他一下。”女儿照做了。第二天,母亲问这位修行人:“我的女儿怎么样?”修行人告诉她:“枯木倚寒崖。”
一般人认为能对美色不动心,已是很有修行的人了。但是,这位母亲认为他并未修好,所以拿起扫帚便将他赶走,并放一把火把供给修行人居住的草寮也烧了。
这个故事说明,像这位修行人是已有工夫的,但尚没有开悟。虽然心不动,却违背了常识和现实生活,那是死修行。所以,不受环境污染的意思是需要认识环境,但不受其动摇。心净后,环境就可清净。
四、从内至外潜移默化
如何使环境清净、国土清净,首先要从内心开始,那便是从观念的纠正和信心的建立,同时要用戒定慧的修行方法来净化身心。在修行过程中,便会发觉身不清净、心不清净,当发觉身心不清净时,就是渐渐趋向清净的表征。由个人的自我清净,再用关怀和劝导,付出时间与耐心,影响各自的家庭和生活环境内所接触到的人。也就是自己本身要在行为上、观念上、心念上,渐作检讨。同时潜移默化,影响所及,便能使得国土清净了。
建设法鼓山的活动已开始推动,法鼓山建设的目标是:“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其意义是从每个人的内心开始改善,当有烦恼时,对人不友善时,要及时发现自己正在起什么心、动什么念。我们当然无法如圣人一般地不动坏念头、坏举动,可是要渐渐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经常要反省,或许是说错话,或许是做错事而生惭愧心、忏悔心。能坦白、诚恳,人的品质一定提升,人格一定比一般人高尚,所以会受敬重。作为佛教徒的,若能人人都朝这方向走,环境就会越来越清净。“建设人间净土”不是口号,不是空洞的理想,乃是全体关怀现代社会的全民,每人都应努力的事业,人间净土,方能很快地实现。
(一九九○年七月十九日讲于板桥体育馆的“佛法满人间”系列演讲,杨慧媖整理)
《禅与悟》 第二部分 人间净土(1)
人间净土
一、人间是什么?
一般我们讲人间,好像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在佛学上,是当“人”的意思,在日本“人间”也是作“人类”解释。
人类是众生的一类,在佛法中,众生可以有三种分法:
(一)五趣即五类的众生。
(二)六道即六类的众生。
(三)十法界即十类的众生。
五趣和六道都是指凡夫,十法界则包括凡夫和圣人。人是五趣之一,五趣乃从因的立场来看不同的果。此趣位的“趣”,也就是去向的“去”之意。端视我们一生中究竟造了什么不同的业,就去到我们应该去的地方。通常五类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因此,由这五个地方,就可知道我们造了哪一类的因。例如:造了地狱的因就到地狱,造了人的因就到人道上。
人是六道之一。道是“路”的意思,从果位上而言,我们正走在什么路上就称什么道。例如:前生造了人类的因,即到人道,也就是走在“人”的路上。为何称为“六道”?即是五趣再加阿修罗。为何五趣没有阿修罗趣?因为阿修罗可以在人间,也可以在天道;可以在畜生道,也可以在饿鬼道。凡是非常凶的人、鬼、神,或凶而灵的动物都可以称“阿修罗”。
根据佛经中记载,阿修罗常在人间作祟,又到天上像孙悟空般闹天宫和天人作战,而每次和天人作战时,他一定是打败,之后就逃到人间,人间无处躲就躲在水里,或植物或藕孔去,他可大又可小。
就十法界而言,人是十法界中的一界。所谓十法界包括四圣、六凡。就是六道称为六法界,再加上小乘的声闻和缘觉、大乘的菩萨和佛四类圣人而成。凡所有一切众生——包括从最低层次到最高层次,均在十界之内。
“人间”的意思在经中的根据,如:
(一)佛在《长阿含经》卷二○《世记经·GFDA2利天品》云:“我昔于人间,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我”是指佛。佛在人间修行时,身、口、意都是善,亦即十善业。修十善业就可得人天果报。
(二)《中阿含经》卷三六《闻德经》云:“天上人间,七往来已,则得苦边。”是说入道圣人要证得四果须到人间七次,直到证得阿罗汉果后就不再来人间,而解脱生死苦海。
人间的定义可由几方面来看:
(一)“人间”乃由梵文翻译而来,梵文叫“摩奴阇”(manusya)。
(二)《立世阿毗昙论》卷六,解释“人道”一词有八义:聪明、胜、意细微、正觉、智慧增上、能别虚实、圣道正器、聪慧业所生。这些看似复杂,其实很简单。因为人有这些能力,可以分别、分析、记忆、思考,所以称为人。更重要的是六界众生之中,只有人是修行佛法的道器,也就是说人的身体是修行佛法的工具,而其他众生却不容易成为修行的工具。也正因为众生可得不同的身体,此生为人,来世不一定为人,故得人身时是最好修行的时候。
(三)《大涅槃经》卷一八谓:“人者名曰能多恩义,又复人者身口柔软,又复人者名有傲慢,又复人者能破傲慢。”其实应还有很多特性是人所具有的,如傲慢外还有嫉妒。或许其他动物也会有嫉妒心,但人的嫉妒心更强。其他的动物可能有怀疑心,但傲慢惟有人类才有。为何有傲慢?因为人有思想的能力,他是以自我为中心,加上判断,就比较会产生傲慢。
(四)由以上可知梵文“摩奴阇”——“人间”,翻译成中文是“思考”及“思考者”。动物的构成条件有四:1。细胞,2。神经,3。记忆,4。思考。越低等的动物,所具备的条件越少,惟有人类四种条件具足。其他高等的动物,如狗、猴,最多仅有少许记忆,惟独人类能够思考。
〖BT3〗二、人间在何处?
我们已很清楚人是住在这个世间,但是不是仅有这个世界有人呢?根据佛经上说,这世界是在一个有形的山丘,但是我们看不见,我们称为“须弥山”。
须弥山的顶层是天人所居,底层是地狱众生所住,须弥山的四方有四大洲可住人。我们是在须弥山的南方,而东方、西方、北方也都各有一个地方可住人。不同地方的人类寿命和福报,以及自然环境都不相同。我们不知道须弥山的东方、西方、北方在那里?但佛经中说人类最长寿的是北方,每个人可以活到一千岁。
除了我们知道的地球以外,其他的地方是不是还有人呢?有人问“人身难得”,还有“人身一失万劫不回”,似乎是说很不容易为人的,失去人身的机会很多,得到人身的机会很少。可是我们地球上的人越来越多,这是否和佛法不相应呢?
《禅与悟》 第二部分 人间净土(2)
其实佛经中曾提到,娑婆世界是以须弥山为中心,而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世界是个小世界,一千个小的世界称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称大千世界,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有多少个像地球这样的地方啊!虽然我们眼睛看不到,但在这整个娑婆世界,就是一个佛所教化的范围,释迦牟尼佛称为娑婆教主。诸位不要误会,认为释迦牟尼佛只是我们地球上的教主,其实是整个大千世界的教主。而在这世界出现以前,已有很多的世界存在,当我们这世界毁灭时还有很多其他的世界将会生起。
三、人从何处来?
人最初是由哪里来的呢?基督教说人是上帝造的,先有地球、世界,然后再造人,不论此种说法是否正确,让我们看佛经里的说法。
根据《长阿含经》卷一四《梵动经》、卷二二《世记经·世本缘品》等,均介绍到人的起源,其中说:世界由存在到毁灭共经四个阶段,即成、住、坏、空。经历这四个阶段称一个大劫。当世界在完成这四阶段时,就有一些众生,从第二禅天的光音天的天人中,因福报享尽,寿命结束,渐往下至梵天,再到有物质的地球世界来。
“天”分为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欲界天人都有形相;色界天人则只有心理、精神的现象,而无物质现象存在。原在二禅天——光音天的众生是无物理现象,即无身体,存在的只是精神、心理现象。但后渐降到了地球,最初仍然飞行自在,未感觉到身体,渐渐在地上沾了地气,吃了地上的东西,身渐粗涩,不能飞行,逐渐也会老化、死亡,那就是我们的祖先。
那么光音天的人是从哪里来的呢?他们是从不同的世界修行禅定,修成之后而生到禅定天。所以众生应是从无始以来就有,并无开始,但地球上的人则是有开始的起点。
四、如何生为人类?
除光音天的众生来成为人类的祖先外,以后所有的人类是怎么来的呢?
(一)《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