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剑桥中国秦汉史 >

第87章

剑桥中国秦汉史-第87章

小说: 剑桥中国秦汉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显然比华北种谷类的产量少。 
        淮河北部的条件虽然不适于用水田种稻,但这决不是说从来没有在那里 
  种过稻。考古调查表明,种稻是龙山文化遗址的特点,而且 《诗经》的确提 
                   ② 
  到过一次稻。汉代华北在灌溉的田地上种稻这一事已从《氾胜之书》和《四 
  民月令》两书中得到证实。 
        这两部书中的有关项目,表明了淮河南北种稻方法的不同。《氾胜之书》 
  的意见是:③ 

               《氾胜之书》曰:种稻,春冻解耕,反其土种稻。区不欲大,大则水深浅不适。冬至后一 
        百一十日可种稻,稻地美用种亩四升。始种稻欲湿,湿者缺其畻,令水道相直。夏至后大热, 
        令水道错。 

  这里没有提到除草,但可以设想,这是把种子直接播在田里,而不是插秧。 
                                                                ① 
  在《四民月令》里,有一个很清楚的种稻方法。 

              崔寔曰:三月可种稉稻,美田欲稀,薄田欲稠。五月可别种稻及蓝,尽夏至后二十日止。 

        为了“别种”,只能进行插秧,由此看来,插秧法首先在快到后汉末期 

③ 见《周礼·地官·稻人》注,《周礼》第四册,第34 页。 
① 石声汉:《齐民要术今释》第1 卷,第110 页以下。 
② 张光直:《古代中国的考古学》,第169、181 页。 
③ 石声汉:《氾胜之书》,第21 页以下。 
①  i。石声汉:《齐民要术今释》第1 卷,第118 页 (11、16、1)引《四民月令》文。ii。石声汉:《四民月 

令校注》,第43 页。 

… Page 375…

  的华北实行,后来才为那时还远为落后的华中所采用。 
        除去这些简单的描写之外,没有其它关于华北稻田种稻的记载,直到6 
                                                                                         ② 
  世纪的《齐民要术》才谈到。它在叙述了淮河南部的水稻收成后,接着说: 

             北土高原,本无陂泽。随逐限曲而田者,二月冰解地干,烧而耕之,仍即下水。十日,块 
       既散液,持木斫平之,内种如前法。既生七八寸,拔而栽之。灌溉收刈,一如前法。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播种的方法虽然和淮河南部的完全相同,但水田种稻只 
  在沿河弯曲处实行,而且等苗长到七、八寸 (16—18。5厘米)高时才移苗。 
  最后一点显然是华北稻田农业的特色,它表明了这个地区在使用移植法上是 
  更为进步的。 
       稻秧移植的真正理由是:能够更精心地培育苗圃中的幼苗;通过分蘖而 
  使苗增多;主要的田地得以保持肥沃,并在育苗期间可用于种植其他的冬季 
  作物。但是这些优点在 《齐民要术》中都没有谈到,这暗示移植的目的与上 
  述的不同,而只是为了便于除草。 
        此外,北方的播种方法实际上与南方的相同,而南方还没有实行插秧法, 
  这暗示没有为种稻而专设的苗圃,播种田与插秧田之间实际上没有区别。北 
  方在6世纪前实行了插秧法,仅仅这个事实不一定表示它事实上优于淮河南 
  部用的方法;插秧法的应用实际上是北方自然条件限制的结果。 
       从 《四民月令》的指导中可以看出,华北的插秧法在这时远不及后来的 
  方法精细。因此在发展稻田耕作上起主要作用的是华中而不是种稻的规模很 
  小的华北。虽然事实上华中实行的“火耕水耨”法一般地被认为落后于华北 
  的旱田农业,但总的说来,汉代华中的农业生产一定有了很大的发展以支持 
  其日益增长的人口。把公元2年的人口调查和公元140年的人口调查作一个 
                                                              ① 
  比较,就可看出后一时期华中户口的数字多于华北。虽然对这些数字可能有 
  不同的解释,但看来应该是,户口的增多需要在农业生产上有一个进展,更 
  要考虑这个进展是怎么来的。 
       应劭和郑玄在后汉末所说的“火耕水耨”方法不一定和前汉时代的完全 
  相同,但是由于其原始性质,两个时期不会大不相同。更引人注意的是,应 
  劭所说的方法和作于6世纪的《齐民要术》所说的几乎相同,这似乎表示在 
  前汉和南北朝之间淮河南部的水田种稻技术没有什么进步。只在唐代中叶, 
  即公元8至9世纪采用的插秧法,才使华中能一年种两次谷物,从而大大增 
  加了这个地区的农业产量。但是鉴于以下这种情况,很难相信在这个时期以 
  前农业生产没有任何进步:正是这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才使后汉时的长江流 

② 石声汉:《齐民要术今释》第1 卷,第111 页 (11、6、1)。 
① 在比较这两个人口数字时应记住这一点:公元140 年的人口调查可能是在非正常情况下进行的,这就是 

外族不久前经常入侵蹂躏华北的结果。这些入侵深入内地,以致在公元139 年命令在京畿或在其附近设立 
300 防守点(见《后汉书》卷六,第269 页)。关于汉代人口调查数字的解释,见劳榦:《两汉户籍与地 
理之关系》,载《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5:2 (1935),第179—214 页。该文的英文节本《两汉的人 
口和地理》,收于孙任以都和约翰·戴弗朗西思合编的《中国社会史》(华盛顿,1956),第83—101 页。 
又见毕汉斯:《公元2—742  时期中国人口统计》,载《远东古文物博物馆通报》,19 (1947),第125—163 
页。还有《汉代的中兴》第3 卷,载 《远东古文物博物馆通报》,39 (1967),第11、第140 页以下。毕 
汉斯认为西北人口的减少是由于匈奴和羌的入侵。又见本书第3 章《边境和邻邦》。 

… Page 376…

域能够开发,才使江南的三国和南北朝的政府能够存在。 
      “火耕水耨”方法对水的需求,必须依靠水利来供给。在华北发展起来 
和为旱田着想的灌溉工程一般要求在河的上流筑水坝,并从那里开一条渠。 
更往南的习惯是在小溪谷末端筑一道水坝,在它后边形成一个陂,水从陂里 
通过一个水闸流出。人们知道,从春秋时代以来淮河流域就有这样的设施, 
从前汉末起它的使用越来越多。 
     这两种水利系统不只在方法上大有不同,而且主持建设的人也不同。开 
渠需要大规模地挖凿,只能通过国家事业来进行;而筑陂则不需要这么大的 
资源,因此常由地方上的势族来担任。华中地区的开发就是由势族用这种方 
法倡导的,光武帝的外祖父樊重就是一个例子,他在南阳地区用这样的陂灌 
溉了他的大片土地。在后汉,很多与此相同的设施是由地方官员建立的,但 
总有势族参加。 
     但是淮河南部农业生产的进步,不是由于什么种稻技术上的大规模革新 
 (种植继续用“火耕水耨”的老方法),而是从汉代起增加水利工程的建设 
而引起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的结果。这样,这个区域的水稻农业逐渐扩展到 
这么大的面积,以致到南北朝时,它在农业的重要性方面终于能和北方抗衡 
了。 

… Page 377…

                          城市、商业和制造业的发展 

                                       城市和商人 

        战国时代以前的中国城市的典型形式(它确实可以溯源到商代)只是一 
  个政权的中心,居民都是贵族成员;它一般不具有大量商业活动的特色。但 
  随着战国时代商业、手工业和货币经济的发展,特别在战略要地和贸易要道 
  上出现了新的城市,它除去作为国家首都或地方行政中心之外,还是重要的 
  商业中心。汉代的大城市就是从战国时代发展而来的,其中包括这样一些地 
  方:在现在陕西的首都长安;在现在河北的涿、蓟、邯郸;河南的荥阳、宛、 
  洛阳;山东的临淄;四川的成都;今广州城附近的番禺等。主要的城市都在 
  华北,这个事实表明了那时的商业大部分限于这个地区,而还没有延伸到长 
  江中、下游区域。 
         《汉书》的数字不都是完整的和准确的,它选列了310个县的户口数字。 
                                                                                       ① 
  按其大小次序排列,户是从40196到80000,口是从109000到246000。可 
  能上述地点只是选出内有非常繁华和人口众多之城市的县作为例子。而不是 
  代表全国的所有城镇,城镇的总数肯定有1500个或更多(至少每个县有一个 
  镇)。可以推测,某些城市的户口数字比这里举出的要多。例如,洛阳为后 
  汉首都时的人口总数据估计有50万左右。② 

                                                               ③ 
       本卷的其它地方已对这个城市作了简短的描述。至于前汉,只有一个城 
  市留下相当多的资料,那就是长安,它建于原来秦的都城咸阳附近,现在西 
  安市西约10公里处。它始建于高帝七年 (公元前200年),在公元前194 
  年开始建造城墙,经过大规模扩建,完成于惠帝时期 (公元前195—前 188 
  年)。公元前192年,征集居住在此城250公里(150英里)范围内的146000 
  个居民据说用30天的时间加固城墙,又用2万个罪犯不断的劳动来加大这个 
  工程。公元前190年,145000个居民又被征用30天时间修城,到同年9月 
  完工。① 
        完成后的城,据说是长宽各32里18步(13300米),形成一个大约44。5 
  平方公里(1100英亩)的区域。近年的发掘表明,东面是5940米,南面是 
  6250米,西面是4550米,北面是5950米,周围总长度实际上达25100米。 
  它的形状不像后来唐代的城市那么齐整,仅东面是直的,那时城市规划的思 
  想还不普及,对形状不整齐的解释是,事实上是先筑的宫殿和街道,后筑周 
               ② 
  围的城墙。城内的准确户数不得而知,但据估计,至少有 8万户,最多达 

① 有一些人口数字是根据户数计算出来的,《汉书》中没有。见宇都宫清吉:《汉代社会经济史研究》, 

第112 页以下。 
② 毕汉斯:《东汉的洛阳城》,载《远东古文物博物馆通报》,48 (1976),第19—20 页。 
③ 见上面第3 章《京都》。 
① 见《汉书》卷一下,第64 页 (德效骞:《汉书译注》第1 卷,第118 页);《汉书》卷二,第88—90 

页 (德效骞:《汉书译注》第1 卷,第179—183 页)。 
② 这些数字和论断,大部分来自王仲殊在1957—1958 年的研究。对长安城规划的最近研究,见古贺登:《汉 

代长安城的建设计划:以与阡陌、县乡制度的关系为中心》,载《东洋史研究》,31:2  (1972),第28—60 
页,《汉长安城和阡陌、县乡、亨里制度》(东京,1980);斯蒂芬·霍塔林:《汉长安的城墙》,载《通 
报》,64:1 — 3 (1978),第1—46 页。后者是对王仲殊的论断的批评和改正,说明那时世界上最大的有 

… Page 378…

  16万户。 
        长安城内分为160个居民区——里,每个里有它自己的墙和门。每个里 
  由一个低级官吏——里正管理,社会秩序可能是由里内一批有影响的人物— 
  —父老来维持。除了各个独立的皇宫和行政区,还有一个由政府管理的市场 
  区,即所谓九市。九市之中最重要的是东市和西市,以前认为这两个市场在 
  长安城内,而其他七个在城外,但近来的研究提出不同的意见,认为这两个 
                                        ③ 
  主要市场包括了其他七个市场。这种城市内的一切贸易都在官方指定的市场 
  内进行的制度,一直延续到唐末。 
        典型的市场是一块方形地,每一边大约367米,分成若干条长巷,商店 
  沿巷林立。商人被组织在同一个地点进行同一种货物的交易;到唐代为止, 
  这种情况形成了商业的联合体——行,但不清楚汉代的市场是否如此。每个 
  市场有一个两层楼的建筑,顶上设有一旗一鼓,这是管理市场的官方机构。 
  前汉时期长安市场的监督制度我们知道得很少,只知道官员包括一名市长和 
                                               ① 
  一名副手;但后汉时期管理洛阳市场 的市长的工作人员由36名不同名称的 
  官员组成,他们的职务是维持秩序和征收商业税。他们还根据每月的物价调 
  查制定每种货物的标准价格和批准买卖双方的契约。 
        政府生产的多余货物如昆明池的鱼,也由这些官员出售,并且必须在武 
                             ② 
  帝的平准制度下出售,因此引起与民争利的责难。这些官员的最重要职责是 
  征收商业税,税收进入少府而不入国库,用于朝廷的支出。长安征收的商业 
  税总额不得而知,但前汉时期临淄的商业税年达黄金千斤或铜钱百万。③ 
        汉代的所有市场只能在政府的控制下营业,这种控制大大缩小了城市的 
  经济作用。政府的控制也延伸到商人身上,这一时期的商人可分为两大类型, 
  一是在城市市场商店里的坐贾,一是流动于城市之间和到外国的行商。前者 
  只拥有少量的资本,而且必须向官方登记和交纳商业税;后者一般更富有, 
  不一定都登记为商人。这些大规模的经营者靠投机和囤积发了大财,并常与 
  势族和官员合作。《史记》和《汉书》的《货殖传》中的大多数人物就属于 
  这一类型。④ 
        那些登记作商人的,他们的社会地位很低,并经常受到各种处罚。例如, 
  在公元前97年武帝时期,在征集从军远征的所谓“七科谪”的人时,最后四 
  类人是:登记的商人、过去曾登记为商人的人、父母曾登记为商人的人和祖 
                                ① 
  父母曾登记为商人的人。这种对商人地位的限制自战国时代以来就存在,其 
  理由已如上述。在汉初的高祖时期 (公元前206—前195年),发布过一道 
  禁止商人穿丝绸衣服和骑马的法令;他们必须交纳重税,他们的子孙不许作 

墙城市长安,是按方格的体系布局的,每一格500 步(690 米)。城区估计为33。5 平方公里(8200 英亩), 
长安是由160 个里和4 个大小不同的宫殿禁区组成的。见上面第2 章,地图4。 
③ 见王仲殊:《中国古代都城制概况》,收于西嵨定生编:《奈良、平安的都城和长安》(东京,1983)。 
① 关于洛阳的城市,见毕汉斯:《东汉的洛阳》,第58—59 页。 
② 详见下文。 
③ 见《汉书》卷三八,第2000 页。这些可疑的完整数字是用以作为专门抗辩的一部分,所以只能看作是一 

种浮夸的说明,而不表示精确的价值。应该记住的是,对关于临淄居民有10 万户之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