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讲记+济群法师-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像莲花、日月那样。虽然自己身在红尘世俗,但要洁身自爱,做到人在红尘,心
离红尘,不被红尘世俗中不良环境所污染,摆脱人世间各种功名利禄对我们的干
扰和诱惑,保持自己清净的人格,像莲花那样出污泥而不染。
有些在家居士,责怪、埋怨自己修行的环境不好,想出家修行。如果想完善
人格,为了寻求真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而出家,佛门
为你广开,欢迎你进来!反之,如果出家,是为了回避现实,逃避喧嚷远离尘俗,
想找一个清静的环境落脚,想在清静的地方去修行,我劝你最好放下出家的念头。
我实话告诉你,你进去用不了多久,就会自动出来。为什么呢?因为寺院也是社
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并非净土。有的人以为寺庙无比清净,那里没有烦恼,到佛
门中去寻找一片净土,好像寺庙中一切都无比的好,那是佛的世界。我觉得未必。
为什么呢?出家人,也是人,他们毕竟没有脱离常人的生活,不是生活在真空里
边。他们也是血肉之躯,跟常人一样,是有肉、有血、有感情的高级动物。
再说出家人中,素质高低不同,佛法上的修养、表现出来的气质也不相同,
并非僧人个个都是十全十美,功德圆满。其实僧团中,僧人的佛学修养参差不齐,
就像在同一块地里,有的庄稼长得高一点,好一点,有的长得矮一点,这种现象
很正常。出家人通过修学佛法,接受佛法的教育和学习的时间相对比在家人要多
一些。因为经常受到佛法的洗礼,他们的道德、修养确实要比一般人强一些,人
格上的污点相对要比一般人少一些。出家人也有出家人的烦恼,只不过,烦恼、
忧虑的事比在家人相对要少一些。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不可能没有恩怨、是非、矛盾、烦恼、痛苦和忧虑。
学佛的人,关键要用佛法的智慧去观照人生,去观照生活,改变心境。烦恼的根
源来自于内心,而不是外界条件和环境,心随境转是烦恼,放下烦恼是菩提!如
果你带着烦恼的心态去寻找摆脱烦恼的方法和环境,那烦恼上又会重叠烦恼。如
果你不去执著烦恼的人和事,如果能用智慧去观照烦恼,当下就是菩提。所谓烦
恼即菩提,心净则佛土净。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禅师碰见一个老太太,见她愁眉苦脸,唉声叹
气,一筹莫展的样子,就上前去问:老人家,您在愁什么呀?老太太告诉他,我
在愁今天是晴,还是阴?禅师说,晴如何?阴又如何?她说,因为我有两个闺女,
老大嫁给做雨伞的,老二嫁给烧砖瓦的。我在愁今天是晴天,大女婿的伞就卖不
出去。要是今天下雨,大女婿的伞虽然能够卖出去,但二女婿的瓦,就晒不干。
请问禅师,有什么办法能解开我的苦恼吗?禅师告诉她,现在我教你一个办法:
你把心情调换一下,想到天晴时,二女婿的瓦就可以晒干;如果下雨,想着大女
婿的雨伞有人买。这样不就开心了吧!的确,同是一件事,由于观念不同,心境
不同,给人带来的苦乐也截然不一样。
古代圣贤庄子,是怎样看待、处理烦恼和痛苦的事?说起庄子,知道的人很
多。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代宋国蒙地人,具体生死年代不详,是著名的思想家。
庄周的著作只有《庄子》一书,其思想渊源于老子学说,因此后世称为〃老庄学
派〃。《庄子》一书流传很广,在思想界、文学界影响很大。《庄子·至乐篇》
里有一则故事: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去吊唁,看到庄子却正坐在地上,敲打着
瓦盆在唱歌。
惠子说:〃你和妻子居住生活在一起,她为你生儿育女一直到老,现在她死
了,你不哭也就罢了,还要敲着盆子唱歌,这岂不是太过分了吗?〃庄子说:〃非
也,在她刚死的时候,我怎能没有感伤?然而推究起来,她起初本来是没有生命
的,不仅没有生命,而且也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而且原本没有气息。在恍
恍惚惚,若有若无之间,无为之道变化而有了气,气变化而成形,形变化而有了
生命,现在又变化而为死,这种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像春夏秋冬四季交替运行一
样。人家静静地安息在天地之间,而我还在啼啼哭哭,我以为这是不能通达生命
的道理,我所以不再哭泣。〃
通过故事可以看出,痛苦、烦恼、悲伤之事,通过思想的转化,心境的改变,
是可以不烦恼、不痛苦的。庄子在对待妻死的事情上,起初也痛苦过、感伤过。
后来因为转化,改变了心境,才不再痛苦、烦恼,而敲盆唱歌。难道说庄子对妻
子的死,感到幸灾乐祸吗?显然不是。在庄子看来,人的生死犹如春夏秋冬四季
运行的规律一样,生从宇宙自然界中来,死又回到自然界中去。庄周从自然界万
物生生不已的变化中,找到了超越烦恼与痛苦的方法。
学佛最重要的是培养一种良好的心境,坦然地去面对人生,面对生活,面对
社会,面对遇到的各种灾难,这才是最重要的。有的人,忧愁的事很多,今天孩
子的事,明天丈夫的事,后天工作、生意上的事情。。。。。。事事重重叠叠山。一件
事还没完,另一件事又来了,一天到晚,那颗心七上八下,没有一刻宁静过,烦
恼的事情总是很多。一会儿激动,一会儿苦恼,一点儿定力都没有,那智慧从哪
儿来呢?智慧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求佛、菩萨帮忙就可以得到的,智慧
是从清净心中生出来的。我们通过学佛修行,培养自己良好的心态;通过学习佛
法,提高自己的认识,然后运用佛法的智慧去透视、观照宇宙人生的真相,不被
世间的假相所迷惑;通过念佛、打坐培养一种平稳的心态和定力,使自己这颗清
净的心不被外境所动摇,随遇一境就在一境中得解脱。
宋代著名大文学家苏东坡,为后人留下一首赞佛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
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其意思是说,面对现实人生,不为环境变迁
动心,不为种种物质的诱惑、刺激而改变自己的本色。
八风吹不动,是这首偈的的核心内容。八风是什么呢?八风是最容易破坏人
们心境安宁的八种环境。八风是利、衰、讥、赞、毁、誉、苦、乐。利,是利益,
得到好处,比如说你一下中奖了,得到一辆轿车。衰,是坏处,就像你买的股票
一下子暴跌了,或者你的公司倒闭了。讥,是受到别人的讥笑、挖苦、讥讽、嘲
笑、嘲弄。赞,是得到别人的赞叹、恭维、表扬,说一些使你高兴的话。毁,受
到人家的诽谤、伤害。誉,是荣誉,被社会或单位评为先进人物,受到表彰、奖
励。苦,困苦的环境,让人痛苦、难受,生活上受到折磨、灾难、苦恼、烦
闷。。。。。。。乐,是让人感到心情愉快、快乐、高兴、心情舒畅的事物。这八种事
物称为八风,修学佛法,没有定功的人,很容易被八风吹得头晕脑胀,不能自主。
学佛的人要用智慧去观照八风,不被其假相所迷惑,才能从世间道中解脱出来。
在中国佛教中,禅宗六祖慧能也很重视入世修行。在《坛经》中,慧能明确
宣称:〃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自家修清净,即是西方。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这里慧能把修行和现实生活相结合,
大力宣扬法法是心,尘尘是道,主张随缘修行,随机参禅证悟。〃行也禅、坐也
禅,语默动静皆安然〃,这是生活禅最好的说明,这就告诉我们,行、走、坐、
卧,乃至吃饭、穿衣、拉屎、种地、砍柴、游山、玩水。。。。。。无不是禅,生活中
每件事都可以参禅悟道。其实,人在〃道〃中不知道,就像鱼在水中不知水一样。
一个真正修道的人,离开现实生活去寻道,反而离道甚远。
佛教中有一部经书叫《维摩诘经》,经中塑造了一个居士菩萨维摩诘的形象。
这部经的主要内容是说:维摩诘他的家庭,资财无量,十分富有,他虽然不是出
家人,却遵守沙门的戒律;虽在红尘中生活,却不贪著留恋红尘。维摩诘是我们
红尘中居士学佛的典范。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世间与出世间,烦恼与不烦恼,在于你的认识,而不在
于环境修行好与不好。比如说,柏林禅寺就比较清净,大家都出家,到这个环境
中来修行,来的人多了,行不行啊?不行的。中国的寺院多的是,我到那里总可
以吧?但很多寺院未必很理想。假如你出家之后,能够碰上一个理想的寺院,当
然好了;反过来说,碰上一个不理想的寺院,你这个时候该怎么办?那时再出去,
到哪里去啊?
对佛法的信仰,主要是对法的内涵的认识,亲近善知识,依法得解脱。但出
家人未必都是善知识,不要太迷信出家人,也不要去分别出家人的是与非。作为
僧团的僧人来讲,有好、有不好,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如果出家,遇到好的环境,
寺院道风好,这是你的福报;反之,事与愿违,出家的环境不清净呢?寺院道风
一塌糊涂,即使出了家,也很难进步。从这个角度来说,在没有遇到理想环境之
前,劝你最好暂时不要出家。
事实上,世间的许多烦恼都是人自找的。比如像经济条件,有的人家庭收入
低,他们过得怡然自得,日子虽苦,但夫妻很和睦,生活得非常快乐和自在。相
反,有的家庭经济条件非常好,收入很高,但夫妻一见面就吵架,一天到晚闹得
不可开交,鸡犬不宁。另外还有一种人,攀比心比较重,见人家有这有那,自己
这也没有,那也没有。没有钱,他想尽办法弄钱,贪心特别的大,烦恼也就特别
的多。为什么第一种情况的人,他们就生活得愉快?同样的环境,你为什么生活
得那么苦恼呢?这就是心境的不同所造成的。
有两个家庭主妇,在一起聊天,有个主妇说:我看你们夫妻恩爱,家庭和睦,
从来没见你们吵过架,这是什么原因?这个主妇说,我们家不吵架,处得和睦的
原因,是因为我们夫妻都是坏人。而你们爱吵架,处得不和睦的原因,是因为你
们夫妻都是好人,好人一见面,就会吵闹。对方听不懂这话是什么意思,就说你
别取笑我吧,人家在跟你谈正经的。这个主妇说:举一个例子,比如摔坏一件值
钱的东西,这个说是他的不对,那个说是我的不对,大家都从自己的身上寻找原
因,承担过错,觉得自己不好,这样还能吵得起架来吗?导致你们夫妻不和睦的
原因是一旦出事时,你们双方都认为自己是好人,你推我不好,我推你不好,推
来推去,肯定要吵架。
这说明一个家庭处得和睦不和睦,问题不在烦恼本身,而在于强烈的我执,
以自我为中心造成的。男方希望女方随顺自己,女方希望男方顺从自己,如果大
家都以自己为中心的话,这样的家庭再有钱,日子肯定过得不幸福。相反,如果
家庭双方的人,把以我为中心的我执,转化为尊重、顺从、理解对方,家庭就和
睦了。其实烦恼与不烦恼,主要是看你的心境,看你对烦恼在不在意。比如说有
人骂你,侮辱你,如果你不在意,他爱骂多久,就让他骂多久,等他骂够了,他
就不骂了。你坐在那里,洗耳恭听,一言不发,对他的骂,没有一点反应,我看
对方要气死了,他不是白骂了吗?可是你一烦恼,正好上了他的当!对方就是要
使你烦恼,才达到他的目的,如果你不介意他的骂,他一定气得没办法。所以烦
恼是自己找来的,在客观上并没有固定不变的烦恼。
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逆境对自己也不是什么坏事。比如说你生病,如果你
能这样想,生病消除业障,就能坦然去面对,接受病苦对自己的折磨。另一方面,
你没有生病,一天到晚,东奔西忙,没有机会休息,现在生病了,正好借这个机
会,能够静静地在床上躺一躺,静静地休养,这不是一件好事吗?烦恼痛苦也可
以把它想得很开心。学佛的主要意义是培养自己一种良好的心态,这个非常重要。
尽未来利乐有情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
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
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
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
不管自己是出家修行也好,还是在家学佛也好,我们修行的目的都是为了上
求佛道,下化众生。学佛度众生,就是〃顶天立地〃。顶天,是上求佛道;立地,
是下化众生。佛道虽然遥远,但要从你的生活中去做起,从度众生开始做。众生
怎样度?你学佛之后,把你懂得的佛法的道理和好处,去人群中广泛宣传,让大
家知道学佛的意义、好处和目的。自己受益,让大家也受益,让更多的人跟自己
一起学佛。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愿我在修学菩萨道的过程中,彻底地
消除三恶道众生的痛苦,把众生从痛苦的深渊里解救出来,给予他们利益和快乐。
像地藏王菩萨一样,为了度化众生,干脆就住到地狱里面去了。〃地狱不空,誓
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藏王菩萨这种悲愿,要把地狱里边的众生度
尽、度完,自己才成佛!地藏菩萨的行为充分地展现出,佛教大慈大悲度化众生
的愿心牺牲个人的利益,把方便和欢乐带给众生,把痛苦和困难留给自己。菩
萨这种舍己为人,度化众生的行为,是消极,还是积极呢?积极得不得了!说佛
教消极的人,只能说他太无知,太不了解佛教,对佛教是一种极大的误会。
〃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救度众生苦,给众生带去快乐的这种
修行,是永远、永远的,不是短时间的,而是经过刹尘劫的时间,周遍到十方世
界。给众生的种种利益,是永远没有穷尽的。利乐众生的修行是无穷无尽的,永
远没有止境的,尽未来际的。你看菩萨度众生的悲心,这种胸怀多么宽广、伟大!
〃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我愿常常顺从一切众生的愿心,就是
随着众生的需要,无条件地为众生服务,给他们利益和快乐;引导众生走上解脱
痛苦的光明大道,一直到未来的一切时劫,没有穷尽的时候。希望自己尽未来一
切劫,尽未来际不断地去为众生服务,去随顺他们,不是一生,不是几十年,而
是永远、永远的事。世间的事业跟佛教救度众生的事业相比,简直太渺小了。
〃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普贤菩萨很慈悲,怕你又忘记修行的
目的,这里又提醒我们:还是我的这个法门好,你永远修行普贤菩萨的广大行愿,
通过我的十大行愿去修行,就能够修到圆满无上的佛道了。
常得善友提携
【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
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
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
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
在修学佛法行菩萨道的过程中,善知识对我们很重要!善知识包括好的老师
及同参道友。同参道友,是志同道合,在一起共修的同伴。在修学佛法没有达到
相当的成就之前,遇到不良环境,或由于自身的烦恼,难免会迷失自己。所以,
需要善知识、善友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