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普贤行愿品讲记+济群法师 >

第2章

普贤行愿品讲记+济群法师-第2章

小说: 普贤行愿品讲记+济群法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愿以后,普贤又按自己的发心去修行,所以叫做普贤行愿。

  中国佛教里有四大菩萨:观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
四位菩萨的道场成了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观音的道场在普陀山;地藏王的道场
在九华山;普贤的道场在峨嵋山;文殊师利的道场在五台山。这四位大菩萨中,
观音代表大慈大悲:一是无缘大慈,另一个是同体大悲。无缘就是没有任何条件
地去帮助别人;慈就是给你快乐,无条件地给你快乐;悲是拔苦的意思;同体是
把自己与众生看作是一个整体,把众生的痛苦看做是自己的痛苦,众生的困难就
是自己的困难,众生的快乐就是自己的快乐。如果我们都有这种精神,那么,我
们大家都是菩萨啦!文殊师利代表智慧,智慧在修学佛法里非常重要。我们学佛
的目的就是为了成佛。成佛,其实是智慧的成就。

    记得拿破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
兵。”那么,我认为一个不想成佛的人,就不是佛的好弟子。成佛要具备成佛的
资粮,换句话说要具备成佛的条件。我们要学习诸佛菩萨大慈大悲的精神;我们
要学大行普贤的十大愿王。大行,不是帮助一两个人,而是要帮助一切人,要以
一切众生作为我们帮助的对象。

  我们学《普贤行愿品》,就是要学普贤的“愿”和“行”。行和愿如鸟的双
翼,车的两轮,缺一不可。因为没有宏大而正确的“愿”,“行”就很盲目,在
修行上就没有方向和目标可循。但是如果光是发愿,而没有实际行动,发心只是
一句空话。因此,我们在学习《普贤行愿品》时,特别要注意行持。我们只有按
照自己的发心,用实际行动去实践普贤大愿,才能功德圆满,最终成佛!

本经的组织与内容

  学习一部经典,了解它的组织结构,有利于把握其整体及思想脉络。《普贤
行愿品》的组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长行,二是偈颂。长行是前面的散文部
分,偈颂是后面的诗歌部分。偈颂基本上重复长行的内容,但并不完全相同。在
语言上表现得比较精炼,内容方面也有一些新意。《普贤行愿品》的整体内容,
主要是由十大愿王组成。十大愿王是:“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
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
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第二章 序分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
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
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
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
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菩萨资格的考察

  一般经典的开头,总是“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可是
《普贤行愿品》没有这个开头。为什么没有呢?前面讲过,这部经是《华严经》
中的一品,是从中间开始的。这一段经文有点序分的味道,先把一种一种的行愿
说出来,然后再依次解说,像是一本书的总目。

  “尔时”,是指佛陀说法的那个时候。“菩萨摩诃萨”,是梵语。菩萨是觉
悟的有情,不但自己觉悟了,也要使众生觉悟。菩萨摩诃萨,是指大菩萨。菩萨
与阿罗汉的区别在于:菩萨自己觉悟了,并发心去帮助世界上所有的人,希望他
们也能觉悟。相反的,自己觉悟了,不去帮助别人,没有去度化众生,就自称证
入了,称为阿罗汉。佛跟菩萨又有什么区别呢?佛的觉悟是圆满的觉悟,而菩萨
的觉悟还没有圆满。就像十四以前的月亮和十五的月亮相比,虽然它们也放光,
却是有缺陷的。而佛的觉悟如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圆,它放出的光是圆满的。

  菩萨,有小菩萨、大菩萨、新菩萨、老菩萨之分。比如学佛的人发菩提心,
受菩萨戒,将来去度化众生,帮助世界上的人,这人现在就是菩萨了。但是他是
属于初发心的菩萨。虽然也叫菩萨,但是跟普贤、观音菩萨一样不一样呢?不一
样的。因为他的功德、智慧、能力都不能同这些大菩萨相比。就拿忍辱来说,假
如人家需要你的眼珠,你能把眼珠挖出来吗?对于一个大菩萨来说就很容易办到。
但对于小菩萨,尤其是一个初发心的菩萨而言,就很难做到了。所以,同样是菩
萨,境界却有高低之分。

  菩萨这个概念,许多人往往不能正确的理解。一提到菩萨,就觉得他们是来
无影去无踪。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高僧大德就是菩萨。像太虚大师,他一
生的修行是完全按照菩萨的标准来修持的。他在一首诗里说到:“比丘不是佛未
成,请你呼我为菩萨”,所以,大家都称他太虚菩萨。又如台湾的慈航法师,人
们都称他为慈航菩萨。

  我们大家如果能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也可以称为菩萨。从小菩萨、新菩萨
开始做起,将来随着智慧和功德的成就,也像普贤菩萨、观音菩萨那样,成大菩
萨了。所以,菩萨是由普通人开始做起的;菩萨是从日常生活中修行得来的,是
非常现实的。只要我们能用菩萨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那我们每个人都是菩萨。菩
萨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呢?就是无私奉献的精神。像雷锋那样,牺牲个人的利益,
甚至自己的生命,去帮助别人,给社会大众带来幸福和欢乐的人,就是菩萨。我
们不妨把雷锋称为雷锋菩萨,因为他具有菩萨的精神。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到:观音菩萨为了度化众生,示现各种各样的身相。
经中说:“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观音菩萨为了方便善巧度化
众生,有时当国王,有时当男人,有时当女人,有时当乞丐,有时当畜生,有时
当佛教徒,有时则示现其他身相。因此,看一个人是不是菩萨,不能只看他是不
是学佛的,而是要看他的所作所为,符不符合菩萨的精神和标准。这才是最重要
的!

佛陀的功德有多大

  “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称,是称赞。叹,是佩服、赞扬
的意思。普贤菩萨听了释迦牟尼佛说法后,称颂赞叹佛的功德。胜功德的“胜”
字,是说如来的功德,超过寻常人的功德。普贤菩萨称赞如来功德无量无边。世
界上谁的功德最大呢?如来的功德最大!

  我们经常念的一个偈子:“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
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这是说,不管天上还是地上没有任何众生的功德,比
得上如来。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向佛陀学习呢?因为佛陀的道德已经彻底圆满了;
我们假如不向佛陀学习,还向谁学习呢?

  世界上尽管有成就、有道德修养的人也不少,像古代的圣贤,如孔子、老子,
佛教中的一些高僧大德,以及我们现前的师长等。虽然他们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但是我们从他们身上多多少少总能挑出一些毛病。总的来说,他们的道德是有缺
陷的,是不圆满的。然而,我们在佛陀的人格中,找不出任何的缺陷,佛陀的起
心动念、一举一动都是圆满无缺的。所以,普贤菩萨称赞如来的功德,胜过所有
的人。把如来的功德告诉参加华严法会上的许多菩萨,还有善财童子。但善财童
子是此次法会的当机者,因此特别提出善财的名字,向他说法。

  “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
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普贤菩萨在说
法前,对法会上许多听法的人,先叫了一声“善男子”。指以善财为代表,所有
参加这次法会的听众。如来的功德到底有多大呢?佛教认为:在宇宙中,不是只
有一尊佛,而是十方(东、南、西、北,还有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方、
下方)世界都有佛陀的存在,就像微尘那么多,是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普贤菩
萨告诉我们,这么多的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如
来的功德,还是演讲不完的。

  什么叫佛刹?刹,是梵语,是国土的意思。佛刹,是佛所住的国土。那么,
宇宙中有多少佛刹呢?宇宙中佛的国土,无法用数字来说明。一个佛刹,在佛经
里面叫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究竟有多大?佛教以须弥山为中心,一个太
阳,一个月亮,众多的星球构成一个世界。一千个世界为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
小千世界为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个大千世界,是为三千大千世
界。地球是人类所住的地方,地球主要由地壳、地幔、地核所组成。如果把地球
剖开,一直剖到最小的程度,化为众多的极微尘,那么试想,把一个佛刹,也就
说把众多的星球剖成微尘,这个数量是不是很大啊?实在是太大了!何况用这么
多的数目,来比劫数的长久。

  劫,是一个时间单位。一劫到底有多长时间呢?劫有大劫、中劫和小劫。佛
教所说的小劫,是怎样计算的呢?是根据人的寿命来计算的。佛教经典里说,人
的寿命从84000岁开始,然后每100年减一岁,一直减到人的寿命10岁为止,称为
减劫;再从人的寿命10岁开始,每过100年增加一岁,一直增加到84000岁,称为
增劫。把一减劫和一增劫加在一起为一小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八十中劫为一
大劫。佛教所说的芥子劫,时间就更长了,长得难以计算。佛教只用比喻来说明,
就是在一座方圆40里的城市里,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有,全部堆放的都是芥子,天
上的人每过五百年下来一次,从这里拿走一粒芥子,一直到拿完这座城里的所有
芥子为止。从拿走第一粒芥子,到拿走最后一粒芥子,这么长的时间,就是一个
劫,这叫芥子劫。现在说的是极微尘数劫,不是一个劫,那就可想而知这个极微
尘数劫的数目实在太大了,这种时间实在太长太长了。

  上边这一段经文的主要意思,简单总结和归纳就是:如来的功德无量无边,
倘使十方世界的许多佛,拿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的时间,接连不断地去
演讲佛的功德,还是永远讲不完的。换而言之,佛陀的功德简直大得不得了!佛
陀的功德不可穷尽,没有办法说尽和说完。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呢?因为佛
陀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如何成就佛果功德

  那么如何才能成就佛陀的功德呢?这是佛教徒都很关心的问题。普贤菩萨告
诉我们:“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倘若有人要成就佛陀广大
无量的功德,应该要依普贤的十种广大行愿去修,从内心深处发出这样的十种大
愿,然后按照所发的大愿,至诚恳切地去修行、去实践。那么,就能够成就佛的
功德,可以成佛。  

  “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
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
十者普皆回向。”这一段经文,是普贤菩萨接着上边所说的十种行愿,把每一种
的行愿说出来,像是一本书的目录,或是一篇文章的题目,先让读者知道,到后
边再详细地讲解明白。

  普贤菩萨前面只说了十种广大的行愿,并没有说明是哪十种。那么听法的人,
一定急着想知道。所以普贤菩萨又接上面的话题说道:我上边说的十种广大行愿,
是哪十种呢?然后把这十种行愿的名目,一个一个地说出来。下文将对十种行愿
的内容进行具体介绍和说明。


第三章 礼敬诸佛愿

【善财白言:大圣!云何礼敬,乃至回向?

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
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
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
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
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
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
业,无有疲厌。】

礼敬的意义

  “礼敬”什么呢?礼就是顶礼、礼拜(问讯、合掌、低头、鞠躬)。礼的意
义在哪里?礼的意义表示恭敬,礼跟敬必须配合在一起。光有礼而不敬,行不行
啊?不行。

    记得《六祖坛经》有记载:永嘉玄策去参访六祖,他磕头的时候,头不点到
地上去。六祖说:“礼拜表达恭敬,本来是为了制伏我慢,可是你拜我,头都不
点地,这算什么礼拜呀?”这段话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就是说礼要跟敬结合在
一起,礼敬的意义主要在恭敬。我们学佛首先要对佛陀生起恭敬心,包括对三宝。
恭敬,也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很平常的礼貌。就像世界上的人,对自己的长辈,或
是有德行的人,我们都要恭敬他们。所以,礼敬是一种很平常的法门,并不是佛
法特有的。

  修学佛法首先要对三宝产生恭敬心、虔诚心。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才
能依教奉行。就拿社会上的人来说吧!一个学生,他在学校里,瞧不起他的老师。
那么,对老师讲课会不会接受,乃至会不会按照老师所说的话去做呢?我看是不
大可能的。一个孩子在家里对他的父母,没有丝毫的恭敬心,你说他会不会听父
母的话呢?自然也是不会的。同样的道理,我们学佛对三宝缺乏恭敬心,那么能
依教奉行吗?我看是很困难的;即使能的话,也要打折扣。恭敬的意义,主要是
为了我们更好的修学佛法。

拜哪些佛

  第一大愿:“礼敬诸佛”。诸,是所有、全部、众多的意思。诸佛,不是指
一尊佛或两尊佛,而是指十方三世一切佛。我们礼敬的佛陀,到底是什么样的佛
陀呢?一般社会上的人,由于不了解佛教的关系,对佛教徒的礼佛,往往会产生
一种误会,他们以为学佛的人是把木头、石头雕塑的泥像,作为崇拜的偶像,这
是对佛教极大的误会。其实,我们拜的并不是偶像,佛教寺院中之所以供着偶像,
那是佛弟子表达对佛陀的追思!同时也是仰慕佛陀的智慧和道德,起到见贤思齐
的作用。

  我们拜佛,应该拜哪些佛呢?“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
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们所拜的佛陀,不是一尊两尊,而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有很多人拜佛,只想着眼前的某一尊佛,如观音菩萨、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
只局限于拜某一尊佛。有的人甚至会用一种凡夫的心态去衡量佛的思想和境界。
担心现在拜观音菩萨,没有拜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会不会生气呢?在拜阿弥陀佛
的时候,没有拜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会不会生气呢?没有拜到其他的佛、菩
萨,如果得罪了他们,佛、菩萨怪罪下来怎么办呢?

  其实,这种担心和顾虑是多余的。因为我们拜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