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现代后期艺术史 >

第8章

世界现代后期艺术史-第8章

小说: 世界现代后期艺术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特征的影片。因为这些影片都以散文式的手法对生活中的人、日常的事物和 

环境作了诗意的再现。一般认为,“诗意现实主义”一直延续到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影片大量涌入法国,使法国电影业又面临 

危机。 



                                2。英国电影 



      (1)20、30年代的电影状况 

     面对20年代英国电影衰落的状况,英国当局于1927年正式通过了电影 

法案,规定限额分配比率,使英国影片在全国影院的上映比率逐年提高,到 

1935年须达到总数的20%。这一法律使英国影片的产量由1927年的26部 

提高到1929年的128部,其中很多作品是平庸之作。当然,也出现了一些 

引人注目和很有希望的作品。如希区柯克的《决斗场》、阿斯奎斯的《流星》、 

 《地下》、杜邦的《皮卡迪利大街》等。 

     这一时期,有声影片问世,英国电影也进入了有声影片的时代。被公认 

的英国第一部有声片是希区柯克导演的《讹诈》,在这部影片中,希区柯克 

表现了一个设计得很巧妙的侦探故事,并且在运用摄影角度、蒙太奇及音响 

对位等技术方面,特别是对音响效果的匠心独运,给其他导演以很大的启 

发。于是,一批较为成功的有声片诞生,主要有阿斯奎斯的《逃出达特穆尔》、 

 《正告英格兰》、萨维尔的《W计划》、《办公室的少子》、福特的《罗马 

快车》、威尔科克斯的《神奇之夜》等。 

     到了30年代,英国电影出现了短期繁荣景象。1937年,英国影片的产 

量达到了225部,已占世界第二位;英国电影工业拥有23个制版厂和75个 


… Page 38…

摄影棚。《亨利八世的私生活》(即《英宫艳史》)被认为是这一繁荣时期 

的开端。 

      《亨利八世的私生活》是由定居英国的匈牙利制片人柯达于1933年导 

演的。这部影片在国际上赢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且风行于美国。在此之前, 

英国电影是一直不能进入美国电影市场的。 

    柯达(1893——1956)生于匈牙利。早年当过新闻记者。1916年进维也 

纳萨沙电影公司,开始执导影片。1933年定居英国,并创办了伦敦电影制片 

厂。他的勤奋进取精神,促进了英国电影艺术专业水平的提高,为英国电影 

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柯达的《亨利八世的私生活》之后,英国涌现出了一大批非常成功的 

影片,如希区柯克的《三十九级台阶》、《破坏》、萨维尔的《好伙伴》、 

 《长长青树》,威尔科克斯的《涅尔·格温》、门德兹的《犹太人苏斯》、 

本特利的《老古玩店》、维尔特尔的《罗得岛》等。其中,《三十九级台阶》 

被认为是一部杰作。希区柯克被认为是战前英国电影界最优秀的导演。 

      (2)战前英国电影界最优秀的导演希区柯克 

    希区柯克 (1899—1980)生于伦敦,卒于美国。早年求学于伦敦圣伊格 

内修斯学院,后又进工程航行学院,学习机械、电力、动力和航海。曾在伦 

敦大学进修艺术课程。1920年跨入电影界。1926年拍摄的《房客》是他的 

成名之作,并从此开始拍摄“惊险片”。他的影片构思巧妙,富于幽默,曲 

折跌宕,充满悬念,其导演手法风靡于世界各国。《三十九级台阶》和《失 

踪的女人》是他去美国之前在英国拍摄的最后两部传世之作。到好莱坞以 

后,导演的《蝴蝶梦》获奥斯卡最佳影片金像奖。他在好莱坞导演的30多 

部影片中,有四部都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提名。 

    希区柯克对年轻一代导演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如法国的特吕弗和夏布罗 

尔、英国的安德森、美国的波格丹诺维奇等都承认他们的个人风格曾受到希 

区柯克的影响。 

     为了表彰希区柯克对电影事业的贡献,1967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 

院授予他撒尔伯格纪念奖;1979年,美国电影研究院授予他终身成就奖;1980 

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封他为爵士。 

      (3)格里尔逊和英国纪录电影学派的历史地位 

    30年代初,英国纪录电影学派的创立,被认为是英国电影界的一件大 

事,创始人是格里尔逊。 

     格里尔逊 (1898—1972)原是苏格兰的一位优秀的评论家和作家,直到 

1929年才开始从事电影工作,摄制了第一部由他导演的以捕渔为题材的影片 

 《飘网渔船》,此片反映渔民的生活,富有诗情画意,使他成为英国纪录电 

影学派的创始人。 

     “英国纪录电影学派”一开始就曾仿效华尔特·罗特曼的“交响乐式” 

蒙太奇的手法,偏重形式美,对于构图和摄影的兴趣超过了对主题的兴题, 


… Page 39…

但是追求形式的纪录片缺乏真实性的艺术生命。1932年,格里尔逊与弗拉哈 

迪合拍的 《工业的英国》,使英国纪录电影学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弗拉哈 

迪着重表现人及其生活,富于现实主义精神。这种倾向深刻地影响了英国纪 

录电影学派,使他们从偏重形式美的思想框框中解放出来。据格里尔逊自己 

说:“从此以后,我们的注意力就不再贯注在那些交响乐式的效果上,而是 

放在主题上了,不再侧重于美学形式的结合,而是对现象进行有意识的和直 

接的观察了。”在格里尔逊的引导下,英国纪录电影学派更多地关心普通人 

和劳动者的社会生活和艰苦劳动,逐渐形成自己的美学特征。并且拍出了很 

多有影响的纪录片。如《夜邮》、《锡兰之歌》等,1941年为加拿大制作的 

纪录片《丘吉尔岛》曾获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英国纪录电影学派的主要人员还有罗塔赖特、恩斯特、埃尔顿、沃特、 

莱格、卡瓦尔康蒂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电影业受到严重影响,故事片生产从1940 

年的108部下降到1942年的46部。然而纪录片却非常发达,并给予故事片 

以很大影响。纪录影片工作者拍出了一批优秀的纪录片,使电影观众有增无 

减,如卡瓦尔康蒂的 《最初的日子》、詹宁斯和瓦特的《伦敦必胜》、杰克 

逊的《西方进军》等。这些纪录片在战时起的作用很大,这一期间故事片的 

创作受纪录影片的影响,使有些故事片也有很大的纪实和宣传的性质。与此 

同时,英国电影界也拍出了不少其它题材的影片,使英国的电影在大战期间 

也获得了发展,较为突出的影片有柯达的《巴格达窃贼》、迪克森的《煤气 

灯》、帕斯卡尔的《巴巴拉少校》、奥立弗的《亨利五世》以及豪华历史剧 

 《恺撒和克列奥帕特拉》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英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又面临危机。 



                          3。意大利书法派电影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书法派”电影的影片。 

这类影片只注重对艺术形式方面的探讨,这是一些电影导演对法西斯官方电 

影采取消极态度的反映。为了拒绝拍摄庸俗的商业性影片和回避拍摄鼓吹法 

西斯思想的宣传片。“书法派”的电影导演们主要致力于改编古典文学作品。 

在这方面比较著名的导演有卡斯戴拉尼和拉都达。 

     卡斯戴拉尼(1913—1985)独立执导的第一部影片《射击》就是根据普 

希金的小说改编的。后来又拍了 《莎莎》和《山上来的女人》,都属于书法 

派作品。1948年,他创作了《在罗马的阳光下》,开始转向现实主义手法, 

开创了一种新型意大利喜剧电影。1954年导演的影片《罗米欧与朱丽叶》, 

又恢复了书法派风格,该片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奖。 

     拉都达的第一部故事片是1942年拍摄的《空想家贾柯莫》。后来执导 

的影片《匪徒》和《铁石心肠》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 Page 40…

    这一时期的主要影片还有索尔达蒂的 《以往的小世界》、波乔里的《是 

太太》和《嫉妒》。 

    在这期间,一些青年电影工作者由于反对法西斯的官方电影,无法在实 

际中通过拍片来实现自己想法的机会,便在电影杂志《白与黑》和《电影》 

上经常发表有关电影理论和美学方面的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些文章为 

后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原则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意大利电影工作者拍摄了几部预示新现实主义 

诞生的影片,主要有勃拉塞蒂的《云中四步曲》、德·西卡的《孩子们注视 

我们》和维斯康蒂的《沉沦》。 



                               4。瑞典电影 



      (1)褒曼成为瑞典电影界的骄傲 

     世界进入有声电影时代以后,瑞典电影仍处于衰落状态,在国际市场上 

没有竞争能力。但是,也开始了有声电影的尝试。瑞典第一部有声电影片是 

斯约史特洛姆1930年从美国回瑞典后拍摄的《瓦德雪平的马库雷尔一家》。 

除此之外,30年代还产生了一些以社会问题为内容的影片和一些喜剧片与闹 

剧片,但产量不多,而且质量都不高。 

    这一时期,瑞典电影界值得骄傲的事情是出现了褒曼这样一位光彩照人 

的电影明星。 

    褒曼(1915—1983)1933年考入斯德哥尔摩皇家剧院,不到一年便成为 

瑞典影坛新星。1936年莫兰德尔拍摄的他的成名作《午夜琴声》就是由褒曼 

主演的。1939年以后,褒曼应邀赴美国主演的著名影片《插曲》,获得成功, 

她在美国主演的著名影片包括《卡萨布兰卡》、《煤气灯下》、《声名狼籍》、 

 《圣女贞德》等,其中1944年的《煤气灯下》使她首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 

演员奖。1956年因主演《阿娜斯塔茜娅》第二次获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1974 

年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出演配角,又获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 

      (2)斯约堡和“四十年代学派”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外国影片对瑞典的进口停止,使瑞典本国电影 

的生产有所增加。1940年开始,瑞典电影复兴起来。反映尖锐社会问题的现 

代题材的影片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如汉力克孙的 《一件犯罪案》、《第56 

号列车》,莫兰德尔的《诺言》,与此同时,也产主了一些描写被侵占国家 

的抵抗运动的严肃作品。如汉力克孙的《危险的道路》、艾克曼的《第一师 

团》、莫兰德尔的《永恒的火焰》等。 

    这一时期最著名的导演是斯约堡。 

     斯约堡 (1903—1980)曾就学于斯德哥尔摩的皇家剧院附属学校。早年 

当过演员,后当导演。1940年以后拍摄了心理戏影片《花开时节》,寓意式 

幻想片《神秘的游戏》;惊险式历史片《宫廷狩猎》。1944年,他拍摄了被 


… Page 41…

称之为40年代学派的宣言的作品《折磨》,编剧是后来成为国际著名导演 

的伯格曼。这部影片,剧情紧凑,情绪感染力强,讲究视觉效果,蒙太奇处 

理大胆,是瑞典的优秀影片之一。1951年,斯约堡拍的《朱丽小姐》在戛纳 

国际电影节获大奖。 

     40年代学派的诞生,也标志着瑞典电影由低潮转向了复兴。 



                                5。美国电影 



      (1)美国电影的兴盛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对于美国电影而言,是一个征服全世界、并 

确立世界电影霸主地位的时期。在世界各国,美国影片占着上映节目的 60 

%—90%的优势,从而使电影事业成为美国最大规模的工业之一。 

     在美国电影兴盛时期,被称为“美国电影艺术界泰斗”的格里菲斯的导 

演生涯却逐渐走向没落,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和战后在观 

念上有了变化的观众的距离越来越远。与此同时,美国电影业开始实行制片 

人制度,也就是说,影片真正的主人是制片人,导演也成了受雇者。这样一 

来,制片人便成了决定艺术成败的一切因素的主人,制片人最关心的是票房 

收入,为此,制片人自己只在幕后指挥一切,而在好莱坞露面的是电影明星, 

明星制则成为美国电影征服世界的基础,这一制度使电影明星成为真正被崇 

拜的偶像。一些编剧和导演也不得不依附于这些明星偶像,为了能够创造更 

高的票房价值而创作。所以随着好莱坞的建立和发展,格里菲斯的衰落带有 

一定的必然性。 

     战后的好莱坞已不再是洛杉矶郊外的一个无名小村,它已经成为“美国 

电影”的同义语,成为世界电影帝国的首都。好莱坞成为国际上的强大势力 

以后,它摄制的题材也逐渐国际化。在它最卖座的无声电影中,以美国为背 

景的为数很少。美国电影这种失去本国特性的倾向成了一种普遍趋势。由于 

明星制度、专门追求上座率等原因,美国电影的艺术水平受到一定影响。但 

在整个无声艺术的时期,美国的喜剧影片却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一辉 

煌业绩应首先归功于卓别林。与卓别林同时的喜剧演员还有:哈洛德·劳埃 

德、勃斯特·基登、哈莱·朗东等人。其中,勃斯特·基登被认为是战后美 

国最著名的喜剧演员。 

     除了喜剧影片之外,西部片和历史片也取得了一些成就。西部片较为著 

名的是克鲁兹导演的《蓬车》和福特的《铁骑》;历史片较为著名的有地密 

尔的《十诫》和《万王之王》;英格兰姆的《启示录的骑士》等。 

      (2)外国人为美国电影所作的贡献 

     美国电影对世界电影市场的垄断地位的巩固,与战后不少欧洲导演和演 

员陆续来到好莱坞有极大的关系。他们为美国电影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好 

莱坞为了大量吸收外国籍的优秀导演和演员,大开门户不惜重金。最初来到 


… Page 42…

美国的是瑞典人。 

     瑞典最著名的导演斯约史特洛姆、斯蒂勒和最著名的演员嘉宝来到了美 

国。特别是嘉宝给美国电影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好莱坞的广告宣传,更使嘉 

宝成了传奇式的人物。她所主演的影片主要有《诱惑的女人》、《肉与魔》、 

 《急流》、《圣洁女》、《安娜·克利斯蒂》、《安娜·卡列尼娜》、《卡 

米尔》、《妮诺契卡》等。嘉宝为好莱坞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 

促进了好莱坞电影艺术水平的提高。 

     除嘉宝之外,德国的斯特劳亨、刘别谦、斯登堡,也都对美国电影的发 

展作出了贡献。 

     斯特劳亨 (1885—1957)生于维也纳。演员出身,然后作导演。他一生 

共导演了9部影片,影响最大的是《贪婪》(根据弗兰克·诺利斯的小说《麦 

克·梯格》改编)。在这部电影中,斯特劳亨第一次使用小说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