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实录 作者:李亚平-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IMG'gb。chinabroadcast/mmsource/images/2004/12/08/rb041208002。jpg'/IMG'
比小说还好读的历史,比影视还好看的画卷。读来很有《万历十五年》的味道,娓娓道来,隽永通达,形神俱似。李亚平让我们随着那些大名鼎鼎的古人共同活了一遭。
著名学者,《潜规则》《血酬定律》作者 吴思
简介
楔子
公元1127年,即北实靖康二年,南宋建炎元年。
这一年,北宋帝国覆灭,南宋帝国在风雨飘摇中宣告诞生。
中国人陷入长达10余年的兵凶战乱,血雨腥风之中。
先是头年底,帝国首都汴京(又称汴梁,即今日开封)沦隐敌手,进入正月,金国骑兵将首都的金银宝货,文玩古物,仪仗图籍搜罗一空,二月,金人立原来的帝国宰相张邦昌为太楚皇帝,三四月间,我们帝国的两位皇帝-当了1年多太上皇的宋徽宗赵佶,和他的大儿子,只当了1年多皇帝的宋钦宗赵桓-全部成为大金骑兵俘虏,被掳掠到了金国。一同被掠去的还有在汴京的皇家宗室,妃嫔宫女,文武百官,工匠艺伎等14000多人。北宋帝国就此灭亡。
这是中国人从未遭遇过的耻辱。
从此,“靖康之耻”刀子般刻进了中国的记忆。
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康王赵构侥幸脱身,旋即逃往南京,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当年五月一日,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建立南宋帝国,改年号靖康二年为建炎元年。当时赵构刚满21岁,他成了大宋帝国的第十位皇帝,也是南宋的第一位皇帝,史称宋高宗。
这一年,本书所涉及到的人物,情况各不相同。他们当中,有一些被认为需要对本年发生的一切负责,有些则被本年度发生的一切改变了命运,这种改变有时表现得相当彻底。
遂成为令人无法释怀的帝国政界往事。
楔子
第一章 好汉赵匡胤的“卧榻”情结
第1节 好汉赵匡胤的“卧榻”情结(1) 第2节 好汉赵匡胤的“卧榻”情结(2) 第3节 好汉赵匡胤的“卧榻”情结(3)
第4节 好汉赵匡胤的“卧榻”情结(4) 第5节 好汉赵匡胤的“卧榻”情结(5) 第6节 好汉赵匡胤的“卧榻”情结(6)
第7节 好汉赵匡胤的“卧榻”情结(7)
第二章 都是王安石惹的祸?
第8节 都是王安石惹的祸?(1) 第9节 都是王安石惹的祸?(2) 第10节 都是王安石惹的祸?(3)
第11节 都是王安石惹的祸?(4) 第12节 都是王安石惹的祸?(5) 第13节 都是王安石惹的祸?(6)
第三章 宋徽宗的浪漫生活
第14节 宋徽宗的浪漫生活(1) 第15节 宋徽宗的浪漫生活(2) 第16节 宋徽宗的浪漫生活(3)
第17节 宋徽宗的浪漫生活(4) 第18节 宋徽宗的浪漫生活(5) 第19节 宋徽宗的浪漫生活(6)
第20节 宋徽宗的浪漫生活(7) 第21节 宋徽宗的浪漫生活(8)
第四章 童贯,阉割过的王爷不孤独
第22节 童贯,阉割过的王爷不孤独(1) 第23节 童贯,阉割过的王爷不孤独(2) 第24节 童贯,阉割过的王爷不孤独(3)
第25节 童贯,阉割过的王爷不孤独(4) 第26节 童贯,阉割过的王爷不孤独(5) 第27节 童贯,阉割过的王爷不孤独(6)
第五章 解读赵构:骑泥马渡江的皇帝
第28节 解读赵构:骑泥马渡江的皇帝(1) 第29节 解读赵构:骑泥马渡江的皇帝(2) 第30节 解读赵构:骑泥马渡江的皇帝(3)
第31节 解读赵构:骑泥马渡江的皇帝(4) 第32节 解读赵构:骑泥马渡江的皇帝(5) 第33节 解读赵构:骑泥马渡江的皇帝(6)
第34节 解读赵构:骑泥马渡江的皇帝(7)
第六章 岳飞必须死
第35节 岳飞必须死(1) 第36节 岳飞必须死(2) 第37节 岳飞必须死(3)
第38节 岳飞必须死(4) 第39节 岳飞必须死(5) 第40节 岳飞必须死(6)
第41节 岳飞必须死(7) 第42节 岳飞必须死(8) 第43节 岳飞必须死(9)
尾声
后记
-----------------------
楔子
公元1127年,即北宋靖康二年,南宋建炎元年。
这一年,北宋帝国覆灭,南宋帝国在风雨飘摇中宣告诞生。
中国人陷入长达十余年的兵凶战危血雨腥风之中。
先是头年底,帝国首都沦陷敌手;进入正月,金国骑兵将首都汴京城内的金银宝货、文玩古物、仪仗图籍搜罗一空;二月,金人立原来的帝国宰相张邦昌为大楚皇帝;三、四月间,我们帝国的两位皇帝——当了一年多太上皇的宋徽宗赵佶,和他的大儿子、只当了一年多皇帝的宋钦宗赵桓全部成为大金骑兵俘虏,被掳掠到了金国。一同被掠去的还有在开封的全部皇家宗室、妃嫔宫女、文武百官、工匠艺伎等一万四千多人。北宋帝国就此灭亡。
这是中国人从未遭遇过的耻辱。
从此,“靖康之耻”刀子般刻进了中国的记忆。
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康王赵构侥幸脱身,旋即逃往南京,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当年五月一日,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建立南宋帝国,改年号靖康二年为建炎元年。当时赵构刚满21岁。他成了大宋帝国的第十位皇帝,也是南宋的第一位皇帝,史称宋高宗。
这一年,本书所涉及到的人物,情况各个不同。他们当中,有一些被认为需要对本年发生的一切负责,有些则被本年度发生的一切改变了命运,这种改变有时表现得相当彻底。
遂成为令人无法释怀的帝国政界实录。
第一章好汉赵匡胤的“卧榻”情结
公元1127年的大祸发生时,距离大宋帝国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死,已经过去了一百五十一年。仔细检视大祸发生的经过和这一百五十一年的帝国历史,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其实,早在一个半世纪以前,太祖皇帝就已经为今天这场大祸种好了祸根。
祸根的根系则深植于皇帝的那张卧榻。
赵匡胤祖籍涿州,就是今天的河北省涿县。公元927年,出生在河南洛阳夹马营。还有一个说法,认为夹马营应该叫甲马营才对。按照后一种说法,则很有可能是军队的一个后勤基地,和他的武将世家出身有些相符。据说,他出生时身带异香,三日不散。因此,乳名叫“香孩儿”(1)。
年轻时的赵匡胤曾经相当困窘,原因是他父亲本来是后唐庄宗皇帝李存勖的战将,后来屡遭变故,家道中落,家境变得十分艰难。
公元947年,赵匡胤21岁。史书说他“容貌雄伟,器度豁如”。学习骑射武功,常常出类拔萃。有一次,他飞身跃上一匹没上笼头的烈马。马狂奔,逸上城墙斜道,将他在门框顶上迎头撞将下来,观者皆以为那脑袋必定已经撞得粉碎。片刻,此人徐徐起立,腾身跳上马背,复驰骋如电。人皆异之(2)。就在那一年,他离开越来越窘迫的家,开始风风火火闯荡九州。随后两年的江湖闯荡,令他饱尝人间冷暖,遍历世态炎凉,吃了不少苦头。当时,他父亲过去的一些好朋友已经相当有权势,赵匡胤去投奔时,时常遭遇白眼冷遇。其中最好的一位算是凤阳节度使王彦超,给了他十贯钱,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不到两千元人民币,把他打发了。致使我们未来的赵家天子极为困窘。最惨的时候,曾经靠在街边设赌局来维持生计(3)。因此,我们千万不可小瞧今天在马路边上,时常可以看到的那些用扑克牌与象棋残局引人上钩的此类人士。
公元949年下半年,赵匡胤流浪到了汉水边上的重镇襄阳,没有钱住店,栖身在一座寺庙里。寺庙的住持年近百岁,饱经沧桑,阅人无数,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他一看赵匡胤,风尘满面,难掩英挺之气;破衣一身,全无寒酸之态。就知道这个年轻人必非池中之物。于是,老和尚与他谈古论今,点拨他说:汉水以南社会稳定,水至清则无鱼;北方却兵荒马乱征战不休,乱世出英雄。少年英雄奈何南下,却不北上建功立业?赵匡胤一听,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他也不客气,拿了老和尚赠送的一大笔重金厚礼,骑上寺庙里唯一的一匹毛驴,拜别老和尚,雄赳赳地就奔北方来了(4)。
公元950年,赵匡胤来到河北邺都,投军在后汉枢密使郭威手下,当了一名普通士兵。赵匡胤这厮魁梧雄健,有一身上好的骑射武功,读过不少书,偏偏打仗还不怕死。当兵第二年,郭威发动武装政变,三下五除二把后汉收拾成了后周,作了后周太祖。赵匡胤作战不含糊,也因军功被提拔成了禁军东西班行首,大约相当于警卫队队长的样子。
公元954年,后周太祖郭威病死,他没有儿子,由养子柴荣继位,史称周世宗。这位周世宗柴荣在历史上口碑不错,赵匡胤当兵后一直跟着他干,此时成为他的亲信,被调到中央禁军中任职。
同年,北汉趁后周太祖刚死,发兵攻打后周。赵匡胤随柴荣出兵迎敌。两军在高平,即今天山西晋城东北部发生激战。这场战役对赵匡胤影响巨大。当时,北汉军队占据上风,后周的两员大将见势不好,临阵脱逃。导致整个部队阵脚大乱,极为危急。赵匡胤临危不乱,高喊“主危臣死,拼死尽忠的时候到啦,”带领所部骑兵直冲敌阵。北汉军队经受不住这种不要命的打法,一败而不可收拾。后周军居然扭转败局取得大胜。
战后,赵匡胤被周世宗柴荣破格提拔为殿前都虞侯,大约相当于皇家直属部队的第三把手,职责有些类似我们今天部队里的参谋长,一下子成了高级将领。这还不算,柴荣还委托他整顿军队,组建殿前司诸军。据说,赵匡胤平日为人质朴豪爽,重朋友讲义气慷慨大方,有酒大家喝,有肉大家吃,有钱大家花,因此结交了一大批朋友。有一种说法,认为梁山泊好汉最喜欢说的那句话:四海之内皆兄弟,特别受赵匡胤欣赏并身体力行。不管怎样,现在,利用主持军队整顿的机会,他将许多可以交心的部下安排到掌实权的重要岗位上担任领导职务。又与十位中、高级将领结拜为著名的“义社十兄弟”,从而形成了在后周军队中极大的潜在势力。
此后,从公元956年到958年,周世宗柴荣对南唐发动过三次进攻,赵匡胤身先士卒,敢打敢拼,而且有勇有谋,表现极佳。公元958年,在攻打南唐的寿春时,赵匡胤乘坐一个皮筏子突入护城河指挥登城,要不是一个叫张琼的亲兵舍身护主,那如雨的矢石可能早就把他射成刺猬或者砸成肉酱了。
经过这些战役,赵匡胤攻城略地大难不死,很快就被提拔成了忠武军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已经成了军队系统中最重要的几个将领之一。在此期间,赵匡胤本人也开始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他不光江湖义气豪迈依旧,还结交了一批文人雅士,并把一些这样的人收为心腹,如赵普、王仁赡等。后来,此二人分别成了大宋帝国的宰相副宰相。而且,最重要的一个变化是,他还捧起书本,开始读书。这使周世宗柴荣很奇怪,问他:“你不好好舞枪弄棒,怎么居然读起书来?”
须知,此时的文人地位相当卑微,正是武夫们横行天下的时代。没有什么人把读书人放在眼里。
当上皇帝以后,赵匡胤曾经万分感慨地说:“天命这玩意儿,求之不得,拒之也不成。世宗是多么英明的一个人,见到方脸大耳的人就要干掉。可是我整天就在他身边,却安然无事。这就是天命呀。”事实上,赵匡胤取得周世宗柴荣的信任相当不容易,除了万死不辞、忠心耿耿的冲锋陷阵之外,他对人情世故烂熟于心的洞察力和随机应变的弹性能力,显然作用不小。
有一次,柴荣召赵匡胤喝酒。醉眼蒙眬中,柴荣盯着相貌堂堂的赵匡胤打量了半晌,突然说道:“你这小子方面大耳,好一派帝王气象。说不定今后也有九五之尊呢。”赵匡胤一听之下,吓得汗流浃背,酒也吓醒了。他端起酒碗猛喝几大口,然后,看着皇帝柴荣的眼睛说道:“臣不仅方面大耳,而且体壮如牛。这些都是属于陛下的,臣随时准备把这一切奉献给陛下。别说耳朵脸面,臣的心肝也很肥厚,皇上要是需要,任何时候只管命人来取就是,臣绝不会皱一下眉头。”一般说来,很少有人能够在这种表白面前毫不动容;而赵匡胤还没完,他相当动感情地继续演讲:“皇上所言,令臣如万箭穿心。臣方面大耳,乃父母所赐;皇上身登大宝,却是天命所归。臣不能违父母之命,只能生成这个样子;就像陛下不能违背天命而拒绝皇位一样。请陛下指点迷津,臣该如何是好?”据说,周世宗柴荣乃大笑,曰:“酒后戏言耳,何必当真?”(5)
就赵匡胤而言,他不可能把这样的谈话看成是酒后戏言,他必须当真。甚至,即便说,他以前还没有这样想过的话,这种谈话之后,也很有可能会撩拨起他的念头,使他真的开始往这个方面想。毕竟那句名言几乎是人人皆知:天子者,兵强马壮者为之;宁有种乎?尽管周世宗柴荣但凡活在世上,他就不能也不敢做这件事。但他是不是不敢想,就很难说了。实际情况是,他可能不但在想,而且还在悄悄地做。
公元959年春天,周世宗柴荣在进军契丹的路上,莫名其妙地拣到一块木头牌子,上面写着“点检作天子”的字样。点检是个职务名称,大约相当于皇家直属部队司令员的样子。这个职位掌握的军队人数虽然不是最多,但是在几路大军中,装备最好,也最精锐;而且就在皇帝身边,地位极其重要。一般情况下,这个职位只能由皇帝最为心腹的人物担任。如今,看到这么一块东西,不由得柴荣心里不七上八下。回军的路上,柴荣突然生病。于是,他立即下令将目前的点检撤职,换上他信得过的赵匡胤。就这样,赵匡胤变成了全国最重要的一支部队的一把手。
就好像真有天命似的,当年三月,当朝宰相王朴脑溢血突发死去。这是除了周世宗柴荣之外,赵匡胤最为畏惧的一个人。当上皇帝后,有一天赵匡胤到昔日的功臣阁去,看到了王朴的画像,他在画像前面肃立良久,然后整理衣冠,毕恭毕敬地向画像鞠躬。礼毕,他感慨万端地指着自己身上的龙袍对周围的人说:“这位先生如果还活着的话,我是穿不上这件龙袍的。”(6)
当年六月,赵匡胤敬畏的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人周世宗柴荣病逝。年仅七岁的皇子柴宗训继位。一时间,人心惶惶。史书说:“时人咸谓天下无主”。就是说,当时的人们一下子慌了,没了主心骨,觉得自己和偌大个中国突然没有主子了。
随后半年,军队的中枢机关和中央禁军的各级将领陆续换成了赵匡胤的弟兄们。
半年后,公元960年大年初一,后周君臣正在庆贺新年,突然接到辽国与北汉联军入侵的紧急战报。小皇帝和宰相范质,王溥等当即命令赵匡胤率军前往御敌。立刻,京城里谣言四起,到处哄传:“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当年,太祖郭威就是借口“边防有警”而发动兵变,建立了后周政权的。如今的情形与当年几乎一模一样。不同的是,赵匡胤自己装作愤愤不平的样子,唠唠叨叨地说:“人们怎么能这么说我?我该怎么办?”
据说,他那和他长得很像的妹妹从厨房里冲出来,挥舞着擀面杖大吼一声:“大丈夫临大事要当机立断,别婆婆妈妈地说这些废话!”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