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名作者由于报纸之助可以天天 找 到机会去说 (甚至关于智性的、德性的以及宗教性的事 物)他喜欢说的任何话,而这些或许是他作为一个个人所远 不敢说出的;每一次他张嘴 (或者我们不可说是他地狱式的 沟渠吗?)他即刻是向千千人演讲,他可以使得万万人在后面 重复他的话—— 而这一切没有一个人负责,因此,它还不象 古时候那拥有无上能力却仍相对地不知悔改的群众;不是,这 是一个绝对不知悔改的东西,是一个“无人”,是一个匿名, 它是演出者(actor),而另一个匿名者呢,是公众,有时甚至 是匿名赞助者—— 而这一切,是无人,无人!哦,我的上帝。 然而我们的国家却称自己为基督教国家!让没有一个人以为, 有了这样的称呼“真理”就可以因报纸之助而战胜谎言与错
…
存 在 主 义
3 1 1
误。啊!你们这些满口如是说的人,你们敢否断言人类 (将 它做为群众而论)之取用并非总是美味的真理是如取用鲜美 的虚妄一般急切?—— 更不用说,接受真理由于首先必须承 认自己原先是被欺骗了而变得多么困难!或者你们敢于断言 “真理”可如虚妄一般易于被了解,而为了解后者却根本无需 初步知识,不必上学,不必做学徒,不必下节制工夫,不必 自我否弃,不必对自我做关怀,也不需耐心的劳苦工作?
非也,真理—— 它厌恶那一心想广泛传播的虚妄—— 的 足尖是不轻盈的。首先它不会以虚妄的报纸为方式而工作;真 理的沟通唯有单独的个人能承当。其次,真理的沟通也只能 伸向个人;因为真理正正是包含于仅被个人才能表现出来的 生命概念之中。若没有上帝—— 其本身即是真理—— 的看顾, 没有他的帮助,没有他参加做为中介,则真理既不能被沟通 亦不能被接受。因此它唯有能被“个人”所沟通与接受,而 这一种个人,就事实而言,是每个人都能去成为的。将这样 一个个人与众人加以区别的标记正正是真理的标记—— 与抽 象的,虚幻的,非人格的群众相对照,而这个群众排拒上帝 做为中介 (因为人格神的上帝不可能在非人格的关系中做为 中介),并因之排拒了真理,因为上帝是具时为真理自身并为 它的中介,并把此中介处理完善的。
去尊重每一个人—— 确确实实每一个人—— 是一项真 理,而这乃是敬畏上帝并爱自己的“邻人”的含意。然而从 伦理—— 宗教的观点,把“群众”视为最高法院,却是否定
…
4 1 1 存 在 主 义
了上帝,并且也不能确切地说是爱了“邻人”。而“邻人”是 人类平等的绝对真实的表白。如果每一个人事实上都爱他的 邻人如爱他自己,则完全的人类平等已可达到。每一个真正 爱邻人的人,都绝对地表现了人类平等。若每一个人,象我 一般,承认自己的脆弱与不完美,然而又明晰个人的任务是 去爱邻人,他即明晰人类平等是何等含义。然而我永未在圣 经中找到过这一条戒律,即,你须爱群众—— 更不曾找到,你 须在伦理—— 宗教的意义上认群众为“真理”之事物的最高 权威。而真正的情况却是极其单纯的:爱你的邻人乃是一种 自我否弃;对于群众的爱,或对它装做的爱,或把它视为真 理之事物的权威,乃是一条指向物质力量,一切世俗及俗世 利益路径—— 而在同时它是虚妄,因为群众乃是虚妄。
然而那承认此一观点之真实性的人—— 这是极少见的, 因为以为群众是虚妄的人是常见的,但如果群众en masse (一同)接受了他的意见,则一切都雨过天晴—— 他必承认自 己的脆弱及无能;因为一个个人如何能够反抗拥有力量的群 众呢!而他又绝不能因向群众确保,就伦理宗教的观点言,群 众是一种虚妄,而把群众赢取得到他这一边—— 如果他做此 想即是愚弄自己。然而虽则自始这一点观点就承认着脆弱与 无能,似乎很不够美妙,因之可能极少有人提及,它却有一 个优点,就是它一视同仁,它不触怒任何人,它不作令人厌 恶的分别—— 即使世间最小的分别。事实上,群众是由个人 组成的;因此去做每个人所当做的—— 一个个人—— 必然是
…
存 在 主 义
5 1 1
在每个个人的能力之内的。没有一个人,决无任何人是被排 拒于成为个人这一行为之外的—— 除非他已变为群众而将自 己排拒于其外。去成为一个群众,去把群众聚集于自己周围, 乃是肯定人类生命的区别。即使最善意的人,如果他谈起这 种区别也非常容易触怒他人。然而拥有力量,影响力,声誉 以及人的统御力的并非群众,而是那对人类生命的可厌的区 别—— 这种东西专横地网顾单独的个人,并以俗世的以及世 俗的利害关系网视那永恒的真理—— 单独的个人。
“个人”,以宗教的观点而言,是这个时代,一切历史以 及人类全体必须通过的范畴。而站在德谟庇勒(Thermo py A lae ① )的那个人,并没有如我站在我的隘道——“个人”—— 上来得安全,我站于此处至少可有一件好处—— 使人注意到 它。德谟庇勒的守护者是要防阻人群从那条隘道通过。但如 他们强行通过,他就失守了。而我的任务至少不至于暴露于 被践踏足下的危险,因为我的工作是做为一个卑微的仆人 (然而,如我一再重复的,不具“权威”),假若可能,去激使, 去邀请许多人来通过这一条“个人”的隘道,这一条隘道之 通过是除了成为个人之外别无他法的,否则就绝对不可能。然 则,如果我能要求在我的坟墓上有一个墓志铭,我唯一的希 望乃是“那个个人”(“That Individual”)—— 如果这个字
① 德谟庇勒是一希腊隘道,从娄克里斯通到奥塔山及马利亚克海峡之间的 泰萨利;因斯巴达王李奥尼达斯 (Leonidas)之英雄事迹而出名,公元前四八○ 年,他率领三百战士抵挡波斯王进攻希腊之军队于此。—— 中译注
…
6 1 1 存 在 主 义
现在不被了解 ① ,将来总会。这个用了许多假名的人,当在此 处他的久居地,一切人们都谈论,经常谈论系统之际,用 “个人”的范畴对系统 ② 做当头棒喝。现在几乎再听不到人们 提起系统了 ③ —— 至少不再把它当作时髦压轴话或时代之 所需了。我以“个人”的范畴标明我的文学作品之始,而且, 这一直是一个典型公式,表示着“个人”这件事并非我后来 的发明,而是我最先存的思想。我一切可能具有的伦理重要 性都已包藏于此一范畴。如果此一范畴是对的,如果此一范 畴是适当的,如果我对此点看得正确,并且正确地认识了唤 起人们对它的注意是我的任务 (当然不是一项愉快的和令人 舒服的任务),如果这是赋予我必须去做的责任,纵令我忍受 着极少有人忍受过的经验,并忍受不是一个人每日都能够愿 意忍受的诸种牺牲,—— 若是如此,则我屿然站立,我的作 品亦将与我一同屹然站立。
读者当记得这篇文章是写于一八四七年。一八四八年的世界动乱把对于 它的了解很可观地带进了。 每一个具有些许辩证思想的人都会看出来,要想从体系之内攻击体系是 不可能的。然而在它外边有一个小小的立足点,真正可说是精虫似的立足点,即 是个人- 伦理上及宗教上孕育的,并且在存在上强调的。
①
②
③ 而现在是一八四八年!
…
存 在 主 义
7 1 1
四、尼采:“生活在险境中”
C 前言: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于一八四四年生于 德国,一九○○年逝世。任何时代很少思想家能够和他的影 响力相等,在英国和美国,长久以来都惯于把他和纳粹党连 在一起,就如把圣·法兰西斯 (At.Francis)和宗教裁判所 连在一起一样,在这宗教裁判所中,法兰西斯所创立的神职 团体担当了重要的角色。除此之外,这两个人就没有什么相 同的了。尼采影响力的特异之处并不是纳粹党—— 整个说来, 纳粹党对于他的任何一本著作都没有作用—— 厚颜无耻地利 用他,而是在他死后的一世代中,他深刻地影响到如里尔克, 赫塞,汤玛斯·曼,司蒂芬·乔治,萧伯纳,纪德,和马尔 卢这样的人物—— 的确,他的影响力及于德、法的整个文学 界和思想界。雅斯培,海德格和沙特的存在主义只不过是这 多方面影响的一面而已。
以下所选译各篇文章的目的,不是要显示这种多样性,而 是要表明出他的思想是不可避免归入于存在主义范围的一 面。
第一辑是论“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Schopenhauer as Educa-tor),这篇文章是从“不合时宜的观察”中选译出 来的,此书在尼采三十岁的时候出版,那时的尼采还在巴塞 尔(Basel)当古典语言学教授。如同以后的一些译文一样,它
…
8 1 1 存 在 主 义
也是特别为本书而加以译述的。第二辑所选出来的四篇译文, 是从《黎明》(The Dawn) 的第一七三节,和 《愉快的智 慧》(The Gay Science)中的125,283,以及290各节选 译出来的。题目是尼采自己定的—— 紧接着下面那篇是从他 的《查拉图斯特拉》中选译出来的,题目也是尼采自己定的。
《冲创意志》(Teh Will to Power)一书是由他妹妹 从他所留下的摘记中编录的,这些摘记,有的尚未加采用,有 的则已编入他的著作中。序言则是他的希望撰写的一部巨著 的草稿之一。第一册的开始,就像目前这种情形,可说是他 无法于有生之年写成的一部巨著的一些摘记。于一八八八年 完成的自传《瞧,这个人》《Ec-ce Homo)只在一九○八 年出版过,这已在作者极要防止的误解根深蒂固之后了。 D
(一)“对每一个伟大哲学的挑战”
一个游历过几个大洲,见过许多国家和民族的旅行者,当 别人问他在各地所发现的人类共同的特性是什么,他回答说: “人们都倾向懒散。”有些人会觉得如果他更公正的话他会说: 他们全都是胆小的。他们都躲在习惯和意见的背后。终究,每 个人都清楚地知道他在这世界上只活一次,象某些独一无二 的东西一样。并且知道没有任何的意外,不管是多么惊奇的, 会再度把这奇妙而散乱的杂多摆在一起:他知道这点,但是 却把它象坏心眼似地隐藏起来,这是为什么呢?由于他害怕 他的邻居,邻居总是固执习俗躲在习惯的背后,将自己隐藏 起来。但是什么东西使得单独的个人去害怕他的邻居,并以
…
存 在 主 义
9 1 1
群众的模式来思想来行动而不乐于成为他自己的呢?在一些 稀有的例子里,也许是一种羞耻之感,但在绝大多数情形下, 乃是一种寻求安逸,惯性的意欲—— 简单地说,就是那个旅 行者说过的,倾向于懒散。他说得对:人们的懒散更胜过于 他们的胆小。而他们所最惧怕的是任何无条件的诚实和坦白 所可能加予他们的烦恼。只有艺术家才恨过这种在人云亦云 的态度及易于被采纳的意见下的懒散生活,才揭露隐秘,揭 露每一个人的劣根性,同时道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 的奇观。他们敢于向我们显示出人的真相,彻头彻尾地,他 自身,而且只有他自身,甚至更展示出在这种独一无二的严 格的合一中,他是美好的和值得沉思默察的,如同自然界每 一件作品一样的新奇和不可思议,更是一点也不乏味。当一 个大思想家看不起人类时,那是由于他们的懒惰为他所看不 起:因为他们的行为表现恰如工厂的产品,看起来一无差别, 也不值得与之为伍。如果人们不希望从属于群众,那就必须 停止自我的安逸;让他跟着向他呼喊的良心行事吧:“保持本 色!你目前的所作所为,都不是真正的你。”……
我对于哲学家的态度,是只有在他能够成为一个典范时 才投以关注。……康德依附于大学,臣属于政府,停留在宗 教信仰的表面上,并且容忍同僚和学生:无疑的,他的典型 产生了主要大学中的教授们和教授们的哲学。叔本华对于学 者的身分毫不考虑,远站一旁,追求着不依赖国家和社会的 独立性—— 从最外表的特征来说,这是他的典型,他的模型 ……他是彻底的孤独。没有一个真正性情相投的朋友来安慰 他。在1与0之间,就常常如同在有与无之间一样,有一个
…
0 2 1 存 在 主 义
无限大的裂隙。没有一个有真正朋友的人能知道真正孤独的 滋味,就算整个包围着他的世界都充满了敌人。呀!我知道 你不懂孤独的意义。只要有权力的社会、政府、宗教或舆论 —— 总之,只要有任何种类的暴政,都憎恨孤独的哲学家;因 为哲学给人们打开了一处暴政所不能到达的避难所:内心的 洞穴,胸中的迷宫,这些触恼了所有的暴君。那就是孤独者 的存匿之地。但是,也就在这里,遭遇到了他们最大的危险。 ……
第一个遮蔽叔本华发展的危险便是孤立。第二个危险则 是对真理的绝望。每一个从康德哲学出发的思想家都遭遇过 这个危险,认为他们都是在苦难和期望中的有活力和健全的 人,不仅仅是个儶嗦的思想机器或计算机而已……一旦当康 德开始发挥他的普遍影响力时,我们就发现它在一种苦恼的 怀疑论和相对论中反映出来。只有在从不容怀疑的最积极和 最高尚的灵魂中,你才会发现克里斯特 (Heinrich von Kleist)所体验为康德哲学之结果的那种真理的高扬和绝望。 克里斯特有一次曾以激动的心情写道:“不久以前我开始认识 康德的哲学。而现在我必须告诉你其中的一个思想,如果我 不怕此一思想将会深入而痛苦地撼动你如同撼动我一样的 话。我们不能决定我们称之为真理的,是否真正为真理,或 者是否只是对我们显得是这样。假使后者是对的,那么我们 在这里所获得的真理在我们死后将化为乌有。因而欲抓住一 些能跟着我们进坟墓的切望也就成为徒然了。假使这观点不 深入你的内心,不要笑那在他神圣的深处感到受了这观点伤 害的人,我唯一的,我最高的目标已经下沉,而我已无所遗
…
存 在 主 义
1 2 1
留。”何时人们会再有克里斯特的自然感情呢?何时他们再学 到以他们“神圣的深处”来衡量一个哲学的意义呢?
我们该研究一下,在康德之后,叔本华对于我们究竟有 何意义?他可能是引导我们走出怀疑的苦恼或可怕的消极以 至陷于极度悲观洞穴的指南针,而重新看到那星光灿烂一望 无垠的晚空。他就是第一个带领他自己走这条路的人。他的 伟大处在于他为了要解释整个生命形象而面对整个生命形 象。然而,最精细的心灵也不能免于这种错误,即以为使人 们苦心地研究所用以涂抹这形象的色彩以及其下的质料,人 们就会更接近这种解释。
所有科学的整个未来都紧系在一个企图上,那就是要去 了解这个画布和这些色彩,而不是这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