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449-灵枢识 >

第12章

449-灵枢识-第12章

小说: 449-灵枢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正谓此耳。此外诸脉。凡浮露于外而可见者。皆络脉也。分肉、言肉中之 
分理也。马云。脾经之脉。过于外踝之上。与胃脉相通。无所隐焉故耳。简案、今从张注。 
x六经络x(止)x上合肘中x 张云。此举手络之最大者。以明视络之法也。手足各有六经。而手六经之络。 
则惟阳明少阳 
之络为最大。手阳明之络名偏历。在腕后三寸上侧间。别走太阴。手少阳之络名外关。在臂表腕后二寸两筋间。 
斜行向内。历阳明、太阴。别走厥阴二络之下行者。阳明出合谷之次。分络于大食二指。少阳出阳池之次。散 
络于中名小三指。故起于五指间。其上行者。总合于肘中内廉、厥阴、曲泽、之次。凡人手背之露筋者。皆显 
然可察。俗谓之青筋。此本非筋非脉。即蓄血之大络也。凡浮络之在外者。皆可推此而知耳。 
x饮酒者x(止)x经脉大盛x 甲乙。盛下有也字。张云。卫气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 疾滑利。不入于经。 
酒亦水谷之悍气。其 疾之性亦然。故饮酒者必随卫气。先达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则卫气已平。而后 
营气满。经脉乃盛矣。平、犹潮平也。即盛满之谓。愚按、脉有经络。经在内。络在外。气有营卫。营在内。 
卫在外。今饮酒者。其气自内达外。似宜先经而后络。兹乃先络而后经者何也。盖营气者。犹源泉之混混。循 
行地中。周流不息者也。故曰营行脉中。卫气者。犹雨雾之郁蒸。透彻上下。遍及万物者也。故曰卫行脉外。 
是以雨雾之出于地。必先入百川而后归河海。卫气之出胃。必先充络脉而后达诸经。故经水篇以十二经分发十 
二水。然则经即大地之江河。络犹原野之百川也。此经络营卫之辨。 
x脉之卒然x(止)x脉之动也x 志云。假邪以分别经脉。与络脉各别。如十二经脉之卒然盛者。皆邪气居于脉 
中也。本末者。谓十二经脉之有本标也。如留于脉而不动则热。不留于脉则脉不坚。而外陷于肤空矣。此十二 
经脉之流行出入。不与络脉大络之众同也。是以知何脉之动也。简案、马张以邪气为酒邪之气。不允。 
x气口x 张云。气口者。手太阴肺经也。肺朝百脉。气口为脉之大会。凡十二经脉。深不可见。而其 
虚实。惟于气口可知之。因其无所隐也。若其他浮露在外而可见者。皆络脉而非经也。 
x诸络脉x(止)x皆见于外x 张云。大节、大关节也。绝道、间道也。凡经脉所行。必由溪谷、大节之间。 
络脉所行。乃不经大节。而于经脉不到之处。出入联系。以为流通之用。然络有大小。大者曰大络。小者曰孙 
络。大络犹木之干。行有出入。孙络犹木之枝。散于肤腠。故其会皆见于外。志云。绝道者。别道也。 
x故诸刺络脉者x(止)x发为痹也x 张云。凡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此以血之所聚。其结粗突倍常。是 
为结上。即当刺处也。若血聚已甚。虽无结络。亦必急取之。以去其邪血。否则发为痹痛之病。今西北之俗。 
但遇风寒痛痹等疾。即以绳带紧束上臂。令手肘青筋胀突。乃用磁锋于肘中曲泽穴。次合络结上。砭取其血。 
谓之放寒。即此节之遗法。勿谓其无所据也。 
x凡诊络脉x(止)x少气也x 手鱼之下。甲乙有际字。留久痹、作久留痹。张云。诊、视也。此诊络脉之色。 
可以察病。而手鱼之络。尤为显浅易见也。寒则气血凝涩。凝涩则青黑。故青则寒且痛。热则气血淖泽。淖泽 
则黄赤。故赤则有热。手鱼者。大指本节间之丰肉也。鱼虽手太阴之部。而胃气至于手太阴。故可以候胃气。 
五色之病。惟黑为甚。其暴黑者。以痹之留久而致也。其赤黑青色不常者。寒热气之往来也。其青而短者。青 
为阴胜。短为阳不足。故为少气也。简案、汉艺文志师古注云。诊、视验。谓视其脉及色候也。 
x其小而短者x(止)x急坐之也x 楼马志。小、作青。张云。 
视其络脉之小而短者。气少故也。不可刺之。虚甚而泻其气。重虚必致昏闷。甚则运仆暴脱。不能出言。急扶 
坐之。使得气转。以渐而苏。若偃卧则气滞。恐致不救也。简案、此即后世所谓针晕也。金针赋云。其或晕针 
者。神气虚也。以针补之。以袖掩之。口鼻气回。热汤与之。略停少顷。根据前再施。诸注不及之者何。 
x手太阳之别x(止)x散入于鱼际x 马云。此下十二节。详言十二络穴。而此先以肺经言之也。夫不曰络而 
曰别者。以此穴由本经而别走邻经也。手太阴肺经之别穴。名曰列缺。(去腕侧上一寸半)起于腕上分肉之间。 
并本经太阴之经。入手阳明大肠经。以直入掌中。而散入于鱼际。张云。人或有寸关尺三部脉不见。自列缺至 
阳溪见者。俗谓之反关脉。此经脉虚而络脉满。千金翼谓阳脉逆。反大于气口三倍者是也。 
x其病甚x(止)x别走阳明也x 甚、诸本作实。根据下节文例。当改作实。甲乙。锐下有骨字。半寸作一寸。 
马云。KT 、 同。去腕半寸。当作寸半。张云。掌后高骨为手锐骨。欠KT 、张口伸腰也。通俗文曰。体倦 
则伸。志倦则KT 也。治此者取列缺。谓实可泻之。虚可补之。后诸经皆准此。半寸当作寸半。此太阴之络。 
别走阳明。而阳明之络曰偏历。亦入太阴。以其相为表里。故互为注络以相通也。他经皆然。简案、正、脉本 
音注。KT 、音去。开口也。藏经音义引桂苑珠丛云。引气而张口曰欠KT 。 
x手少阴之别x(止)x属目系x 马云。去腕一寸半。其半字衍。观下掌后一寸可见。此言心经之络穴也。 
通里穴为络。去腕一寸。别而上行。循本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 
x支膈x 马云。膈间若有所支而不畅也。 
x手心主之别x(止)x络心系x 马云。此言心包络经之络穴也。 
夫手厥阴心包络经。而谓之手心主者。以其代心经以行事也。(本经邪客篇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诸邪之在心 
者皆在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皆如手少阴心主之脉行也)其别名曰内关。去手腕上兼二寸之两筋间。循本 
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如心系间邪气盛而实。则心必痛。简案、张本心系下句。据前后文例。张注为是。 
x头强x 甲乙作烦心。张云。此经系心包络心系。又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故邪实则心痛。虚则 
头强不利也。志云。此不曰别走少阳。或简脱也。 
x手太阳之别x(止)x络肩 x 马云。此言小肠经之络穴也。支正、上手腕外廉五寸。内注于手少阴心经。以 
心于小肠为表里也。 
x节弛肘废x 甲乙。节、作筋。张云。脉络壅滞。而节弛肘废。志云。手太阳小肠主液。实则津液留滞。 
不能淖泽与骨。是以节弛肘废。 
x疣x 马云。海篇释为赘。盖赘留之类。张云。疣、音尤。赘也。瘤也。简案、 、与瘤自别。巢源疣 
目候云。疣目者。人手足边忽生如豆。粗强于肉。楼氏纲目云。疣、俗称鸡眼子。藏经音义。 、疣同。埤苍 
云。皮上结也。庄子云。附赘悬疣。或作HT 。今俗谓之侯。志云。即 痤之类。误也。 
x如指痂疥x 马云。小者为指间痂疥之类。张同。简案、此谓疣之多生。如指间痂疥之状。马张以为痂 
疥。误也。 
x手阳明之别x(止)x合于宗脉x 马云。此言大肠经之络穴也。偏历、去手腕后三寸。别走入于手太阴肺经。 
其支别者。上循臂之温溜、下廉、上廉、三里、曲池。以乘肩 。上曲颊。入上齿缝中。又其支别者。入耳合 
于宗脉。(玩各节皆腑合于脏脏合于腑则此宗脉宜是肺经之大脉犹言大气为宗气也本经口问篇有云目者宗脉之 
所聚)张云。 
按本经筋脉皆无入耳上目之文。惟此别络有之。宗脉者。脉聚于耳目之间者也。偏齿之偏。马本作遍。志同。 
简案、此盖谓本经偏止于曲颊之处。而非言遍循上下齿也。马本恐非。 
x龋聋x 甲乙作龋齿耳聋。说文。龋、齿蠹也。 
x痹隔x 马云。为内痹。为隔塞不便。志云。痹闭阻隔也。 
x取之所别也x 尚 云。谓遍齿入耳之别络。非偏历也。十二络皆同。 
x手少阳之别x(止)x合心主x 马云。此言三焦经之络穴也。外关去手腕外廉二寸。外绕于臂。注于胸中。以 
合手厥阴心主之脉。以三焦与心包络为表里也。 
x足太阳之别x(止)x别走少阴x 马云。此言膀胱经之络穴也。飞扬去足外踝上七寸。别走少阴肾经。以膀胱 
与肾为表里也。 
x 窒x 甲乙作窒鼻。张云。 、鼻塞也。此经起于目内 。络脑行头背。故其为病如此。 
x足少阳之别x(止)x下络足跗x 马云。此言胆经之络穴也。光明穴去外踝上五寸。别走足厥阴肝经。以胆与 
肝为表里也。下络足之跗面。即侠溪、地五会、临泣等处也。 
x足阳明之别x(止)x下络喉嗌x 马云。此言胃经之经穴也。丰隆去外踝上八寸。别走足太阴脾经。以胃与脾 
为表里也。循胫骨外廉之上下巨虚等穴。上至头项而络之。以合于诸经之气。盖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海也。其头 
项之下。则络于喉嗌。张云。喉嗌、缺盆。为诸经之孔道。故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 
x瘁喑x 马云。瘁、当作猝。张云。瘁、悴同。病乏也。志作卒痛。简案、马注是。 
x足太阴之别x(止)x入络肠胃x 马云。此言脾经之络穴也。公孙去足大趾本节后一寸。别走足阳明胃经。以 
脾与胃为表 
里也。其别者。入络于肠胃之中。 
x足少阴之别止外贯腰脊x 马云。此言肾经之络穴也。大钟穴当内踝后绕跟处。别走足太阳膀胱经。 
以肾与膀胱为表里也。又其别者。并本经脉气之行。以上走于手厥阴心包络经之下。而外则贯于腰脊间。 
x足厥阴之别x(止)x结于茎x 循胫、甲乙作循经。马云。此言肝经之络穴也。蠡沟去内踝上五寸陷中。 
别走足少阳胆经。以肝与胆为表里也。经于足胫。以上于睾丸。(阴丸俗云阴子)结于茎垂。(见邪客篇有茎垂) 
x挺长x 志云。茎、阴茎。乃前之宗筋。挺、即阴茎也。简案、此注似未允。经筋篇云。足厥阴伤于 
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治法详见医学纲目)盖此指睾丸而言。 
x任脉之别x(止)x取之所别也x 志云。按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 
上颐循面入目。所谓尾翳者。即鸠尾之上。盖任脉之别络。出于下极并经而上。复下于鸠尾。以散于腹络。气 
实则肠皮急。虚则痒搔。当取之所别络也。简案、甲乙云。鸠尾、一名尾翳。一名 KT 。在臆前蔽骨下五分。 
任脉之别。由此考之。尾翳即蔽骨。犹 KT 即蔽骨。而又为鸠尾。一名也。张改屏翳为会阴穴。非也。 
x督脉之别x(止)x入贯膂x 马云。此言督脉经之有络穴也。长强(脊 骨端)挟膂上项。散于头上。下则 
当于肩脾之左右。其别者。则走于足太阳膀胱经。以入贯于膂筋之间。 
x高摇之x 甲乙注云。高以下九字九墟无。张云。头重高摇之谓。力弱不胜而颤掉也。 
x脾之大络x(止)x百节尽皆纵x 张云。脾之大络。名大包。在渊腋下三寸。布胸胁。出九肋间。总统 
阴阳诸络。由脾灌 
溉五脏者也。故其为病如此。 
x此脉若罗络之血者 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x 马云。此脉若罗纹之络。其络中必有血。皆当取此穴以治之 
耳。张云。罗络之血者。言此大络。包罗诸络之血。故皆取脾之大络以去之。大络即大包也。简案、据马注罗 
字下句为是。 
x凡此十五络x(止)x络脉异所别也x 张云。十二经共十二络。而外有任督之络。及脾之大络。是为十五络 
也。凡人之十二经脉。伏行分肉之间。深不可见。其脉之浮而可见者。皆络脉也。然又必邪气盛者。脉乃壅盛。 
故实则必见。正气虚者。脉乃陷下。而视之不见矣。故当求上下诸穴。以相印证而察之。何也。盖以人经有肥 
瘦长短之不同。络脉亦异其所别。故不可执一而求也。愚按、本篇足太阴之别。脉曰公孙。而复有脾之大络。 
脉曰大包。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而平人气象论。复有胃之大络。名曰虚里。然则诸经之络唯一。而脾胃之 
络各二。盖以脾胃为脏腑之本。而十二经皆以受气者也。马云。按此篇以督之长强。任之尾翳。为十五络。难 
经以阳跷、阴跷之络为十五络。殊不知督脉所以统诸阳。任脉所以统诸阴。还以灵枢为的也。 

卷三
经别篇第十一
属性:诸本无篇字。当删。 
x五位x 志云。五方之定位。 
x六律建阴阳诸经x 甲乙。建、作主持二字。志云。创建六阴六阳。以合诸经。 
x十二辰十二节x 周礼 簇氏十有二辰注。辰、谓从子至亥。左传成王九年浃辰之间。注、浃辰十二日 
也。邪客篇云。辰有十二。人有足十趾。茎垂以应之。又云。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又生气通天论。五脏 
十二节。 
x十二经水x 详于经水篇。 
x十二时x 顾炎武日知录云。古无所谓时。凡言时。若尧典之四时。左氏传之三时。(桓公六年三时不 
害)皆谓春夏秋冬也。自汉以下。历法渐密。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盖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遵用不废。 
x离合出入奈何x 张云。十二经脉已具前经脉篇。但其上下离合。内外出入之道。犹有未备。故此复明 
其详。然经脉篇以首尾循环言。故上下起止有别。此以离合言。故但从四末始。虽此略彼详。然义有不同。所 
当参阅。 
x粗之所过上之所息也x 张云。过犹经过。谓忽略不察也。息如止息。谓必所留心也。 
x足太阳之正x(止)x皆为正也x 张云。此膀胱与肾为表里。故其经脉相为一合也。足太阳之正。入 中。与 
少阴合而上 
行。其别一道下尻五寸。当承扶之次。上入肛门。内行腹中。属于膀胱。散于肾。循膂当心入散。上出于项。 
而复属于本经太阳。此内外同为一经也。足少阴之正。自 中合于太阳。内行上至肾。当十四椎旁肾俞之次。 
出属带脉。其直者上系舌本。复出于项。合于太阳。是为六合之一也。然有表必有里。有阳必有阴。故诸阳之 
正。必成于诸阴之别。此皆正脉相为离合。非旁通交会之谓也。余仿此。志云。正者谓经脉之外。别有正经。 
非支络也盖从经而别行。复属于太阳之经脉。故名。经别谓经脉之别经也。马氏以正为正经。宜与经脉篇之直 
行者相合。别者为络。宜与经脉篇之其支者其别者相合。噫。经脉血气之生始出入。头绪纷纭。不易疏也。甲 
乙无成以以下九字。注云。九墟曰。或以诸阴之别者。皆为正也。 
x足少阳之正x(止)x此为二合也x 张云。此胆肝二经为表里。经脉相为一合也。足少阳绕髀阳入毛际。与 
足厥阴合。其内行而别者。乃自季胁入胸属胆。散之上肝。由肝之上系贯心。上挟咽自颐颔中(图翼云颔中为 
颐颔腮下也虎头燕颔义即此)出。散于面上。系目系。复合少阳本经于目外 、瞳子 也。足厥阴之正。别足 
跗内行。上至阴毛之际。合于足少阳。与别者俱行。上布胁肋。是为六合之二也。简案、肝上之上衍。 
x足阳明之正x(止)x此为三合也x 甲乙。太阴之正。下有则别二字。结、作络。舌中、作舌本。额 、正 
脉道藏熊本张本并作 。马本志本作额颅。张云。此胃脾二经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