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后期艺术史-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轴方向的教堂,日后遂成为中世纪的拜占庭教堂的主要形制。
早期拜占庭的雕刻也是按君士坦丁时形成的古拙风格发展。在建都之
初,宫廷和帝国政府的设施需用雕像之处仍有不少,除了搬来古典遗物外,
也不得不新刻一些以应急需,但新刻作品就像罗马君士坦丁凯旋门上的浮雕
那样,与古典之作相比有天渊之别,人物呆滞,构图堆砌,标志着古典艺术
在这个号称第二罗马的新都城毫无振兴而只有凌落。君士坦丁时期的作品现
已荡然无存,但从较后时期的一些遗物上我们仍可看到类似情况。例如,在
390—393年间,提奥多西一世建于君士坦丁堡赛马场上的一个方尖碑基座的
浮雕,现仍存于赛马场遗址,这个作品规模可谓浩大 (高达4。3米),整体
构图一如君士坦丁凯旋门浮雕的图解式,以密集的人头排列表示众多士兵簇
拥皇帝观看比赛,完全丧失了古典艺术的气韵。更有甚者,在拜占庭的宗教
艺术中,雕像和浮雕也被视为邪物而遭严禁,因此雕刻技艺日后更为衰落。
拜占庭艺术唯一较发达的体裁是镶嵌画,由于它能适应基督教的要求,又吸
收了东方艺术擅长图案和色彩绚丽的传统优点,它在中世纪的拜占庭艺术中
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艺术形式,水平也达于空前绝后之境。早期拜占庭的镶嵌
画制作,从各种迹象看,已经相当开展,只是君士坦丁堡的早期遗物已完全
毁失,只能从其他两个较重要的艺术中心知其概况,它们就是希腊的萨隆尼
加和意大利的拉文纳。萨隆尼加当时还是北希腊的重镇和宗教中心,拉文纳
则是意大利的皇室驻地 (当时罗马皇帝已不常驻罗马而以拉文纳为久留之
地),后来又是拜占庭统治意大利时的总督驻地,因此发展为仅次于君士坦
丁堡的拜占庭艺术中心。萨隆尼卡的早期拜占庭镶嵌画主要是圣乔治教堂圆
顶上留存的部份 (约作于4世纪后期);拉文纳的早期拜占庭镶嵌画则有较
多传世,其中最好的是嘉娜·普拉西迪娅陵墓中的一组(约作于430年)和
东正教洗礼堂的一组(约作于5世纪前半期)。萨隆尼卡之作以圣徒形象置
于宫廷建筑背景之前,亭台楼阁的刻画相当精彩,色调尤为绚丽。普拉西迪
娅的陵墓则贯彻了基督教要求外表极为质朴,内部极尽辉煌的要求,建筑外
部仅露一色清砖,内部却遍布五彩缤纷的镶嵌画,屋顶以图案装饰为主,窗
间壁则绘以基督或圣徒形象,是早期镶嵌画的代表作。拉文纳东正教礼拜堂
的镶嵌画以图案花纹饰其基座,宫廷建筑图景饰圆顶下部,圆顶上部则画以
圣徒形象,可说是前两者的综合,但技艺的精到又有过之。显而易见,这些
镶嵌画表现的高度水平已为日后拜占庭镶嵌画艺术的发展奠定基础。
… Page 68…
六、古代后期的西亚艺术
1。安息王国的艺术
古代后期 (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5世纪)西亚地区王朝兴替比较频繁,
但这一地区的古老艺术传统,从古巴比伦、亚述到波斯一脉相传的古代东方
艺术仍是古代后期西亚艺术发展的主流。尽管在此时期之初,由于希腊化的
塞琉古王朝统治了西亚广大地区,希腊艺术的影响一度比较显著,但在安息
王国兴起后,波斯一系的古代东方艺术传统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安息王国是由与波斯人血缘较近的帕提亚族建立,西方史书通称之为帕
提亚国,中国史书则以其王朝始祖阿尔萨息之名称之为安息。公元前250年,
阿尔萨息率众起义,摆脱塞琉古统治而独立,并于公元前247年称王。安息
王国建立后,不断开疆扩土,把塞琉古占领的中亚和伊朗地区逐一夺回。公
元前175年,安息得中亚的马尔吉安那;前155年得伊朗的米底地区,打开
了向两河流域进军之路,成为西亚大国。安息终于在公元前141年深入两河
流域,夺塞琉古建于其地的都城塞琉西亚,随即占领古巴比伦文明的核心地
区。公元前1世纪时,安息领土从中亚直达南高加索和小亚一带,定都于底
格里斯河畔的泰西封,开始以西亚帝国的雄姿和罗马相抗,罗马常遭失败。
此后安息与罗马帝国沿叙利亚东部至幼发拉底河一线相持达两百余年,安息
与罗马东部各行省经济、文化交流皆称频繁,而往东则通过丝绸之路与中国、
印度交通。在这几百年的世界历史舞台上,安息与中国、印度、罗马同为影
响最大的四大帝国,它位于四国之间的中心位置更突出了它在东西方文化交
流中的桥梁作用。
安息文化基本继承波斯帝国的传统,因此,在艺术方面,波斯建筑、雕
刻与工艺美术始终是安息艺术师承的主脉,但也有来自中亚和帕提亚所在的
伊朗东北部的地方特色。安息立国之初,建都于尼萨城,其地在今中亚土库
曼首都阿什哈巴德附近,原为古波斯的帕提亚行省北部重镇,与另一行省马
尔吉安那的首府木鹿城同为中亚大城,在塞琉古时,两地受希腊文化影响亦
较著。这些历史背景使都城尼萨的建设反映出波斯、希腊和中亚本土的多种
色彩。较后,木鹿亦归安息统治,遂与尼萨共同发展为早期安息艺术的两大
中心(公元前2—1世纪)。迨安息西占两河流域,成为西亚帝国而与罗马抗
衡时,安息艺术亦进入其盛期或后期阶段(公元1、2世纪,直到224年萨珊
波斯兴起),这时的艺术中心是建于两河流域的都城泰西封以及两河的其他
城市如哈特拉 (今伊拉克北部)等。安息王国立国至此已历数百年,又奄有
西亚及中亚广大地区,其艺术也具有自己的特色,在建筑和工艺美术方面尤
为突出。
以尼萨、木鹿为代表的早期安息建筑,由于两座古城的考古发掘已有所
开展,使我们获知较多信息。尼萨古城占地约14公顷,四周筑有厚达10米
的土坯城墙。城内建筑分南北两部份,北为王室宝库所在,南属宫殿庙宇区,
有方殿、圆殿各一座。王室宝库呈方形,外部绕以柱廊,形制近似于希腊柱
廊,但柱子与装饰带本地风格。方殿各边宽约20米,总面积400平方米,内
有四根高达12米的四棱砖柱,形制有点像波斯王宫的接见大厅,但四壁的双
层半圆柱装饰则有混合本地与希腊、波斯风格之处。这些柱子形制有的近似
于希腊的多利亚式或科林斯式,有的则杂以波斯兽形柱头,而下层半柱涂以
… Page 69…
白色,上层涂红色并在柱间置泥塑男女彩像却属本地特色。圆殿的分层列柱
与方殿同,但圆形殿堂(或神庙)的形制本身似乎来自帕提亚或中亚的原有
建筑。因此,这些建筑除了其规模而外,风格与形制的混杂也很值得注意。
木鹿城的遗址比尼萨大得多,分卫城、城区和外郭三部份,总面积竟达 60
平方公里,表明它当时是中亚最重要的战略要地和贸易中心之一,有丝绸之
路最重要的中间站之称 (其地在今土库曼的巴伊拉姆阿里城附近)。此城由
远古的寨堡发展而来,它的卫城即寨堡原址,呈圆形,占地约12公顷,中央
筑堡楼,城垣以土坯筑成,这种本地寨堡起源的圆形卫城形制也普遍见于其
他安息和中亚的城市。卫城南面的城区是主要的工商业区和官署区,呈方形,
占地达3。5平方公里,城垣也用土坯砌筑,每边各有一座城门,有两条大道
从四门通至城区中央成直角相交,以此为中心建筑街坊。城区的建设显然有
统一规划,大约从波斯在此设省时便已开始,塞琉古统治时更大有发展,而
这种方形棋格式布局与希腊城市规划流行的希波达穆斯模式相近,有较明显
的希腊影响,同时也可见于塞琉古在东方建立的其他城市。城区有多处宫殿
遗址,以靠近卫城南墙者最为宏伟,此宫以砖砌筑,高达26米,有五彩壁画
装饰天井和屋檐,其装修曾使用来自罗马东部行省的玻璃,按厅堂形制看,
可能是一间礼仪用的接见大厅。城区四周向外延伸甚广,形成外郭,也有城
垣绕其边缘,是各族商族及农、牧民杂居之地,建筑比较分散,风格也多样
化,其中发现的一个柱头取希腊科林斯式的茛苔叶纹,却又在中央置一妇女
头像,反映了波斯或本地的习俗(波斯柱头喜用夹插的兽形、人形纹)。由
此可见,木鹿城的规模在中亚可位居前列,它与尼萨构成安息东部的两颗明
珠,连同其他城镇,从中亚到伊朗形成一片城市连绵的繁荣地带,在丝绸之
路中段尤为引人注目,因此也给翻山越岭由东而至此地的中国人留下深刻印
象,所以《史记》谈论它说:“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数千里。……其属小大数
百城,地方数千里,最为大国。”①
公元前1世纪中叶,安息占领两河流域广大地区已有较长时期,对波斯、
亚述乃至古巴比伦的建筑传统的吸收更进一步,另一方面,这时从西方来的
不仅有希腊的影响,还有罗马、埃及、叙利亚等地在希腊化统治时期积累的
较高水平的石砌工程技术也传于两河流域一带,从而促使安息建筑发展到一
新的阶段。这时安息已定都于底格里斯河畔的泰西封,把原是一个村镇的无
名之地变成了可和罗马对称的帝国都城,因此罗马地理学家斯特拉波称赞它
说:“巴比伦是古代亚述的首都,现在的首都则是塞琉西亚,又称底格里斯
河畔的塞琉西亚。它旁边有一个大村镇泰西封,帕提亚国王(亦即安息国王)
把这个村镇变成了其冬都。……帕提亚人的强大使泰西封由一个村庄变成了
城市。后者是这样的辽阔,它迁入了大量的居民,国王又在城中建筑了许多
建筑物,提供货物,关心为其制造必需品的手工业。真的,由于当地气候温
和,帕提亚国王通常在这里过冬,夏天他们则住在顾克巴丹或赫卡尼亚。因
为他们尊重这些地方古老的荣耀。”②正如斯特拉波所说,泰西封的特点是
辽阔、富庶,工商业繁荣。此城后来继续作为萨珊波斯的首都,繁荣连续六
七百年,但安息时期的建筑日后多遭拆毁,我们要了解它的情况还不得不求
之于其他两河地区的城市。其中有一点是这些两河地区城市建筑共有的特
色:由于这儿是一片冲积平原,木、石都很稀罕,砖砌是最常用又最发达的
① 《史记·大宛列传》。
… Page 70…
建筑技术。早在古巴比伦时期,在亚述、巴比伦的建筑中就有以砖砌拱顶代
替木构梁架的趋势,到安息时期,砖砌拱顶更见普遍,几乎是王宫、神庙、
寨堡等重要建筑必备之制。砖砌之拱可大可小,而且能够大小结合以适应不
同面积之需要,具有安息特色的建筑便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它广泛动用
砖砌拱顶作屋顶,柱子扣以半柱形式砌于墙面,大小不一的拱门不仅是建筑
结构的主要部份,而且是决定建筑外部的一大特色。在重要厅堂和门楼上,
砖砌大拱达到覆盖整个厅堂的宽度,拱的外沿构成建筑的门面,于是整个建
筑高敞明亮,左右及后面筑墙,前面则形成高大的拱廊。这种三面有墙,前
面敞开的拱顶厅堂称为“依旺”,在安息时期形成后,萨珊波斯进一步发展
了它,由拱顶演变为穹窿圆顶,并以内角拱作方形墙壁之上的圆顶的支撑,
遂使依旺式大厅更为完善,日后的伊斯兰教建筑便用它作为主要的结构形
式。砖砌拱顶和依旺的技术,到石料较易获得的两河流域北部和叙利亚一带,
又发展为砖石并用或细方石的技法,即把石料切割为近似砖块的形状,用它
砌筑拱顶既有砖砌的灵活又更为牢固结实。这类砖石并用和细方石建筑的代
表便是哈特拉城堡,它位于今伊拉克北部大城摩苏尔附近百余里,平面呈圆
形,直径约1。6公里,犹保持安息古堡皆取圆型之制。它的内外两层城墙都
以细方石筑成,城中心是一长方形的神庙区,其中两个大殿皆取依旺厅堂形
制,周围较小的殿堂厅房有以依旺式构筑者,也有一般拱顶而开置门窗者。
在安息城市遗址中都有一些雕刻,绘画的残片出土,尽管它们破损严重,
却说明安息的造型艺术也有相当程度的发展。一般而言,早期的安息艺术受
波斯、希腊影响较大,雕像制作多委之于在安息工作的希腊匠师,与罗马使
用希腊艺术家的情况相仿,后期安息艺术便具有较鲜明的民族特色,人物皆
身着典型的安息服装,神态庄端,动作平稳,衣褶纹理细密规整,这些风格
特色使安息艺术汇入了东方艺术的洪流。早期的安息艺术以尼萨古城发现的
遗物为其主要代表,在尼萨王宫宝库中,曾发现银质镶金的雅典娜女神像和
小爱神像,显然为希腊匠师所制。此外,还有一尊名为《尼萨女神》的雕像
(其名为今人虚拟,不一定准确),表现为一着希腊式衣衫的少女,神情端
庄而微带笑容,可认为是借用希腊雕像表现本地神祗的佳作。有一尊类似希
腊的阿鞭芙洛提特女神 (维纳斯女神)的雕像,上半身以白色大理石刻成,
取裸体姿态,下半身以灰色大理石刻成,取着衣姿态,头微向前倾,身侧转
而双手向上。除双手姿势外,这尊雕像的形制使人想起那尊著名的希腊雕像
《米洛的维纳斯》,然而,它双手向上高举似握头的姿势,却使人联想到安
息历史上的一位著名公主,她就是安息王密特里达斯一世 (约公元前171—
139年在位)之女罗多古娜,据说有次她正在洗头之时突传敌人进攻的消息,
她便祈祷待她洗完头后敌人即将消灭,因此人们称此像为《罗多古娜像》,
以纪念她洗发退敌之事。此像很可能是希腊匠师按安息宫廷要求而作,把古
典的维纳斯女神装扮成一位安息公主,和当时流行的以希腊雕像表现本地神
祗如出一辙,可见一些国王、贵族之像也必然喜欢模仿希腊雕像。这种安息
宫廷的时尚说明当时西亚到中亚的统治者对希腊艺术有一定的欣赏,因而整
个时代具有希腊化的特色。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希腊化雕像一般都不大,高
仅两尺左右,可见它们不用于公共场所,而仅作宫廷室内陈列赏玩。至于神
庙大殿中的众多泥塑雕像,以其泥塑技法和五彩着色的传统,就更多地带有
本地特点。这种本地传统与希腊化传统的进一步融合,才促成了后期安息具
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艺术。这方面的代表作可举伊朗西部埃里迈达地区的沙米
… Page 71…
出土的一尊安息贵族的青铜巨像。”这位贵族身着典型的安息服装,衣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