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剑桥中国明代史 >

第23章

剑桥中国明代史-第23章

小说: 剑桥中国明代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在1381年皇帝改组了政府之后,他想诉诸兵力来降服云南诸民族,消灭 
  蒙古人在他们西南根据地区的控制。那时,云南的主要城市一为昆明,即梁 
  王宫廷所在地,一为大理,即古代大理王国遗址。虽然它名义上是一个行省 
  并且有血族梁王坐镇于此,但云南地区不是像元朝其他行省那样由元朝统一 
  的文武官署统治,而是由梁王松散地统一起来的一些部落组织治理。除了梁 
  王自己的一套统治机构外,还有一个以大理段氏为首的土著的统治机构。这 
  两套组织都必得战而胜之,才能使云南归并于明帝国。 
       1381年9月,傅友德被任命为征南将军,蓝玉和沐英两人为副将军。和 
  北伐之战一样,这一次也是皇帝指授征讨的大政方略,而把细节留给将军们 
  自己处理。讨伐军人数达30万。皇帝命令主力军应通过湖广省之辰州和沅州 
   (分别为今湖南之沅陵和芷江)接近云南,并指向普定(在贵州省安顺附近)。 
  他们从普定准备直下“云南咽喉”而趋曲靖,此地在云南省昆明之东北约125 
  公里。另一支小部队则要从永宁 (今四川叙永县附近)前往乌撒(今贵州西 
  部之威宁)。据皇帝计算,当北面的小部队在吸引防军的注意力时,主力军 
  会轻易地攻克昆明。昆明拿下以后,主力军应派兵立即驰援乌撒方面的小部 

④ 关于四辅官,见《明纪》'53',4,第18 页;黄章健:《论明初的四辅官》'239',重印于他的《明清史 

研究丛稿》'242'  (台北,1977 年),第57—119 页。 
① 四辅官于1382 年8 月取消。见《明纪》'53',4,第22 页。 
② 传记见 《明人传记辞典》'191',第1444—1447 页;《明史》'41',289,第7414—7415 页。 

… Page 97…

  队,但主力军的主体仍应直趋西北150英里处的大理。                    ① 
        计划实现了。他亲自给将军们在京师城外的龙江送行。傅友德的军队在 
  10月份开抵湖广。12月,他派遣一支小部队前往永宁和乌撒,他本人则亲统 
  大军按计划开进云南。把匝剌瓦尔密以10万人守曲靖,但傅友德和沐英生擒 
  敌将,俘获其众2万人。傅友德于是马上率领一支偏师去乌撒,同时,蓝玉 
  和沐英急趋昆明。1382年1月6日,把匝剌瓦尔密已逃离昆明城,焚毁了他 
  的龙衣’把他的妻子赶入湖中淹死,他自己也和大臣们都自杀身亡。蓝玉和 
  沐英再移师大理,此城于1382年4月归降。段氏王朝的头目和他的亲属均被 
  押解至南京。 
        与此同时,麓川(今云南西南部腾冲附近)掸邦土著酋长思伦发(死于 
                                                         ② 
  1399年或1400年)被立为平缅宣威司土司。 “土司”是元、明两代在中国 
  南部和西部任命的本地酋长,他们在那些汉民农业人口尚少而不足以为地方 
  政府提供税收基础的地区实施土著人的行政权力。思伦发于1386年叛变,因 
  此必须用武力平叛。云南历洪武朝一直是一个军事难题。事实上,沐英以其 
  余年不断举兵征伐掸族和那里的其他少数民族,特别是征讨汉…藏人种的罗罗 
  族 (即彝族的旧称——译者)。1383年4月,傅友德和蓝玉从云南被召还, 
  只留沐英在那里镇守,让他做世袭的军事长官,以监督与其他地方省级政府 
  平行的文职行政机构。 

                                                                                 ① 
        1382年,皇帝显然偏施恩宠于佛教,但受到高级官员李仕鲁 的攻击。 
  李仕鲁,山东人,是一位朱熹(1130—1200年)学派的学者。1382年他被任 
  命为大理寺卿;大理寺自 1368年以来第一次又开始办公。李仕鲁强烈地认 
  为,皇帝对佛教僧徒尊崇过当。许多和尚被授以政府中的重要职位,还有一 
  些和尚则享有宫中特权。1382年,皇帝改组了监督全国佛教和道教活动的帝 
  国的这两个机构,给它们命以不那么刺眼的新名称——僧录司和道录司。 
        1382年,皇帝命令全帝国崇祀孔子——或许他是把这当做对付儒士批评 
  的一个打狗的肉包子。1369年的政策是只准山东曲阜孔府族长祭孔,现在皇 
                                                                        ② 
  帝一改前辙,要全帝国的一切孔庙都在秋、春两季祀孔。 1382年6月,在 
                                                                           ③ 
  他向孔子致敬以后,他据说又亲往国子监讲《尚书》三篇。后来在9月份, 
  他又重开在前10年已经停止举行的科举。④ 
        不仅是李仕鲁一个人反对皇帝偏爱佛教。他的大理寺下属、学者陈文辉 
  也正式上疏责备皇帝把佛教徒提升到关键职位上。皇帝没有听从他的批评, 
                                                                            ⑤ 
  陈文辉本人因害怕皇帝震怒,就在南京一个桥头跳水自杀了。李仕鲁攻击皇 
  帝弃“圣贤之学而崇外夷之教”。他当着皇帝的面指责他亲近佛教道教;目 
  中无人地掷笏于殿阶的地下,请求退隐。皇帝果然大怒,立命军官们徒手把 
  李仕鲁捶打致死。李仕鲁死于殿陛之下。 

① 见《明通鉴》'210',1,第396 页。 
② 关于思伦发,见《明人传记辞典》'191'中他儿子思任发(1400—1445 年)的传记,第1208—1214 页。 
① 本传见《明史》'41',139,第3988—3989 页。 
② 《明通鉴》'210',1,第396 页。 
③ 《国榷》'498',7,第620 页。 
④ 《明通鉴》'210',1,第402 页。 
⑤ 《明通鉴》'210',1,第398 页。 

… Page 98…

        李仕鲁和陈文辉的观点是对的;皇帝确实是偏宠佛教僧徒。但是,皇帝 
  之所以出此是因为他有一个把三教 (释、道、儒三教)合为一个伦理教义的 
  观点。1382年,福建学者沈世荣被召来南京。他给皇帝讲了许多关于三教合 
                ① 
  一的道理。 1375年,沈世荣曾经请皇帝给《道德经》作注疏,现在做了翰 
  林待诏;皇帝在撤消中书省之后因为急需一些文人学士备顾问,所以翰林院 
  重新充实了起来。 
        洪武帝的马皇后于1382年9月17日去世。她死之后,皇帝和诸王子更 
  加依赖和尚们参加意见。这些亲骨肉王子都奉旨来南京奔丧。葬礼在 10月 
  31日举行,这时她的遗体被埋葬在孝陵,即皇帝命令在京师东郊兴建的陵 
  墓。皇帝指示每一个王子须选择一个和尚做宗教事务上的顾问,并在返回各 
  自王国时把和尚随身带走。刚从西藏回京的宗泐和尚就皇后葬礼的细节给皇 
  帝出了些主意,并介绍一些有学问的高僧来唪经。其中有陪伴燕王朱棣的道 
                       ② 
  衍参加这些活动。当燕王在丧礼过后返回北京时,道衍作为宗教顾问也跟着 
  来到北京。他卜居在一个庙内,不管在燕王夺权以前或以后,他都在各种问 
                     ③ 
  题上出谋献计。 朱棣后来在叫他还俗和从政时给他赐名为“广孝”。 
        洪武帝的第一次内阁制试验在1382年8月结束,那时他废除了四辅官。 
  但是,他马上设立了另外的组织来更加专业化地实施内阁的职责。11月,在 
  废除了统一的御史台之后,紧接着他又废除了他在1380年7月建立起来的谏 
  院。然后又设立了都察院,有监察御史8人,分巡12道。第一批监察御史中 
  有一个学者名詹徽 (1393年死),安徽婺源人,是安徽著名文人詹同之子。 
  ①在几个月以前的1382年10月,南京吏部曾举行特科考试,詹徽被推荐来应 
  试。通过这次考试,约3700名秀才进政府做了官。许多人被任以极其重要的 
  行政职务,其中也有人做了尚书。这次特科选拔的士子论其才干有以下6个 
  方面:(1)经明而行修者;(2)擅长书法者;(3)对经书意义有深入了解 
  者; (4)人品俊秀者;(5)有治国才具者;(6)语言有条理者。 
        但是在关于日常行政的谘询方面,洪武帝没有切实可行的其他途径,而 
  不得不又来依靠特殊的学者…顾问集团——这些人最终组成了非正式的内 
  阁。1382年12月,他设置了大学士之职,其职责是提出建议和批阅国家的 
  公文。大学士们被任命为紫禁城内各宫殿中随时应召的官员:最典型的一个 
  职称便是文华殿大学士。1382年,皇帝从翰林学士中提升了四名大学士。由 
  于大学士分散在各宫各殿,不聚集在一处,因此不能向皇帝的旨意提出统一 
  的挑战。② 

① 《明通鉴》'210',1,第405—406 页。关于沈世荣,见明太祖:《谕翰林待诏沈世荣》,载《御制文集》 

'392'  (台北重印本,1965 年),8,第17—18 页。沈世荣著有《续原教论》'467',其序为1385 年 (出版 
地点不详,1875 年木刻本)。 
② 道衍的传记可见之于 《明人传记辞典》'191'中的姚广孝条,第1561—1565 页:《明史》'41',145,第 

4079—4082 页。 
③ 《明纪》'53',4,第23 页;《明通鉴》'210',1,第405 页。 
① 关于詹同的传记,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43—44 页,及《明史》'41',136,第3927—3929 页; 

詹徽的传记见《明人传记辞典》,第35—36 页,及《明史》,136,第3929 页。 
② 《国榷》'498',7,第630 页。 

… Page 99…

               1383年至1392年:监视和恐怖加剧的年代 

        洪武帝显然在14世80年代越来越从他的高级追随着中间发现不顺心的 
  纪律问题,经过了 10年时间他蛮横地消灭了他们。他的外甥李文忠 (1339 
  —1384年)在1370年被封以公爵,年俸高得不同寻常,为3000担禄米,1383 
  年被任命为国子监祭酒。他的这一项特殊任命是要恢复学校中的纪律,因为 
  皇帝得出结论,认为纪律已经极端松弛了。李文忠是皇帝至亲中唯一有点学 
  识的人,曾在1358年至1362年从浙江金华学者胡翰(1307—1381年)和范 
  祖干学习过。但是从很早时候起,他对他舅父的忠诚就有些不肯定。可是, 
  皇帝还是把他安放在极重要的位置上。1383年,当他被要求兼任国子监祭酒 
  时,他已经做了大都督。但是到了这一年年终之时,他开始越来越对皇帝持 
  批评态度,并纠集了一些认为他有可能成为皇帝而追随他的人。① 
        当刑部尚书洛阳人开济被捕入狱,而其侍郎和主事在1384年1月被处死 
  时,这可能给李文忠发出了一个警告。开济在1381年中式明经科后就登上了 
          ② 
  仕途。他是个极有才干的行政官员。根据史籍所载,他擅长搞钱粮和刑名事 
  务,也善于搞大项目公共工程。但是在1384年秋开济被弹劾,说他恶意而残 
                                            ③ 
  忍地利用刑法制度加害他的敌人。他曾经很得皇帝的信任;1382年,正是 
                                                       ④ 
  开济给在南京举行的特科考试制定了程式。但是在1384年,一位御史指责 
  他窜改臣下上报的奏章以诱使皇帝做出错误判断。这些指控马上导致他的垮 
  台。 
        李文忠也在1384年因为失宠而倒台,并在可疑的情况下死去。据正史中 
  李文忠的传记的作者所说,他曾因皇帝在处理重要政治事务时过于依赖宦官 
  方面,以及因在处死官员和处理其他事项方面批评过皇帝。或许正是这种批 
  评引起了他的事变,虽然他的批评比起从前其他学者们所提出的批评似乎要 
  和缓一些。史料还提出,皇帝可能命令处死李文忠的许多随从者,因为显然 
  他已在他的京师府第中网罗了一大批党羽。① 
        李文忠的指责可能是有事实根据的,因为洪武帝本人最后认定宦官已经 
                                                                      ② 
  取得过大的权势。1384年7月,他下令禁止宦官干政。可是,作为协助皇 
  帝处理政府文牍的官员,他们是不可或缺的,并且其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尽管皇帝声称要尊重正统做法和力求处事平允,但还是有人批评他方法 
  粗暴。1384年,江西泰和学者萧岐(1325—1396年)呈上了一份长篇奏疏谈 
                                                                 ③ 
  为政的10个要点,在奏疏中他指出皇帝用刑过重。他要求终止这种专断和 
  不正规的刑罚,并且敦促应按照法典来量刑。1385年,另一位江西新淦的学 

① 《明人传记辞典》'191',第886 页;《明通鉴》,'210',1,第424 页。 
② 他的传记见 《明史》'41',138,第3977—3978 页。又见《明纪》'53',4,第22 页。 
③ 《明通鉴》'210',1,第421 页;《国榷》'498',第638 页。 
④ 《明通鉴》'210',1,第403 页。 
① 《明通鉴》'210',1,第424 页。 
② 《明纪》'53',5,第2 页。宦官在洪武年间确实被用在很重要的任务上,见黄章健:《论〈皇明祖训录〉 

所记明初宦官制度》'241',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2   (1961 年),第77—98 页,重印 
于他的《明清研究丛稿》'242'  (台北,1977 年),第1—30 页。 
③ 《明史》'41',139,第3874 页;《明通鉴》'201',1,第431 页。 

… Page 100…

                                                                                   ④ 
  者练子宁 (1402年死)也提出了同样是指责性的和直率的批评。练子宁在 
  1385年通过了会试,然后进入殿试。他在殿试文章中说,帝国的人才资源是 
  有限的,因此皇帝不应该以琐琐细故便置大批人于死地。他明显地暗示,这 
  在事实上就是皇帝在此时的所做所为。两人都没有因为公开批评皇帝的粗暴 
  统治而受到处罚。 
        在这些谏议之后不久,皇帝严惩了户部侍郎郭桓。他于1385年5月被处 
  死,因为他被指控贪污了700万担谷子。数以百计的人受到连累,并被处死。 
  ⑤这些人包括许多高级官员,例如礼部和刑部尚书以及兵部和工部侍郎。1385 
  年11月,皇帝透露郭桓贪污的数字要多得多。皇帝的《大诰》宣称,郭桓实 
  际上贪污了2400万担谷米;原先之所以只宣布700万担,是因为怕人们不相 
  信这个实际数字。皇帝指出,腐化的仓库吏员使得这一贪污案件成为可能, 
                               ① 
  他们均已被置之重典。 到了后来,在1387年发布的《大诰三编》中皇帝也 
  承认,他曾经使用过下列大刑,诸如断指、刖足、髡首和黥面等。同时他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