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唯识学上的我法 >

第2章

唯识学上的我法-第2章

小说: 唯识学上的我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降伏,但要到十地才能永远伏尽。
  六、七二识都有所知障,要到那一地断什么障,  《成唯识论》说;八地以上,假如是与第六识相应的俱生所知障,那就不再现行。因二空无漏观智,能违第六识相应的俱生所知障,使它没有活动的余地。如果是与第七识相应的俱生所知障,在八地位上还可生起现行,那么第七识的法执,要到法空智果生起的金刚道位才能伏断,因为法空智及果,于法执相违使它不能起活动。第七识的生空智及果,·行相都是很粗显的,还没有力量使第七识相应的我执不发生活动。前五转识相应的所知障,在十地中,如果还未转依而得无漏智的话,由第六识的无漏道殊胜势力而降伏它,使这二障不能现起。
  再说明断烦恼,所知的二障种子,是渐是顿,没有分别,以及大小渐顿断惑的差别。
  二障有与第七识相应的,有与第六识;帼应的,现在先说明第七识俱的二障,完全是顿断的,没有渐断之义。
  如果是与第七识相应的烦恼障种子,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圣者,在将要得无学位时,一刹那三界所有的烦恼全部顿断。如果是与第七识相应的所知障的种子,庄菩萨将要成佛的时候,  一刹那一切都断。为什么呢?因为与第七识相应的俱生所知,任运内执第八识以为实我实法而现起的,不缘外境,没有粗细品类的差别,所以一时顿断。如果是与其余六识相应的烦恼障种子,那就有顿断与渐顿的差别!
  分别烦恼种子而为见道所断的,在三乘圣人见道位中,就可同时顿断。如果是修所断的烦恼障的俱生种子,那就随其根性的利钝而有渐顿的差别。如有一类渐得果的钝根二乘行人,由于三界九地的各有九品修所断惑,一一地中渐次的九晶别断。还有一类利根的二乘修行人,将三界九地的八十一品的修所断惑,合为二聚共成九品,于一生中别别而断,不要经过七生来断。上面是说二乘行人利钝根断的惑不同,如果是大乘菩萨行人,要到现起金刚喻定时,  于一刹那,三界九地的烦恼,同时顿断,无有渐断义。因为烦恼在初地时顿伏,到金刚定顿断彼种。六识相应的烦恼,二乘行人在见修二位都是可以断的,因他们没有金刚位。大乘菩萨行者,在见道位断及金刚位断,没有修道断的道理。上面是说与第六识相应的烦恼障断除情形,现在来说与第六识相应的所知障是怎样断法。所知障的断除,在唯识学上,二乘人是无分别的,只是菩萨所断的。
  如果是与六识相应分别而起的所知障种,在菩萨初地的最初入心,顿断一切见所断障,没有一点留存。至于修所断的俱生种子,后于十地的修道位中渐次而断。直到金刚喻定时与前烦恼种子,在一刹那完全断尽,入究竟位。这是因为第六识不同第七识只缘内境,境无粗细,类无差别,而且通缘内外一切境而起的,同时彼所缘境,不论是内是外,都有粗细晶类差别,所以在十地中分别而断。粗的就顿断,细的就渐除;缘外的就顿断,  缘内的就渐除。因此,第七识所知障种就一时顿断,六识所知障种有顿断渐断的差别。
  这说明了六识相应的所知障种有顿断渐断的差别,其次就是三乘四道的相同与不同。如果二乘行者的根机是钝的,那么在渐次断障时,必先各别生起无间道与解脱道,加行道与胜进道。无间道是断惑的道,解脱道是证真的道,必先断惑而后证真,所以无间道后的道为解脱道,到了解脱时,显示已经断除所应断的惑障。但加行道和胜进道或总或别,是没有一定的。《唯识述记》说;“二乘加行、胜进,可有别别起,九品为九品,加行及胜进者,或但一加行,及但一胜进故。加行、胜进,总别不决定也。”
  如果是菩萨利根行者,在渐次断障的阶位,并不须要各别生起无间道与解脱道,所以与二乘行者是不同的。因为前品的解脱可作后品的无间,刹那刹那的能够断惑证真,所以加行、无间等四道,刹那刹那的前后相望,皆容具有。如二品解脱可作三品无间,望起于后,成为加行,望;初无间,成为胜进。《述记》曰:“如初品无间,至第二念即为解脱,此初品无间,望第二念即为加行,此解脱道,望自第二品即为无间,望初为解脱,望后为加行。至第三无间道,望第一为胜进,与第二品为解脱,自品为无间,与第四为加行。第二无间,望前即非胜进,但是解脱。此是菩萨十地位中,断所知障时分品类,排次断法。若别别断,一一别起。由能印证及能断惑,复能容豫,复能欣求,故具四道。不尔!便无四义具足。”
  综上所述,可以知道“我”、“法”二执在我们的心灵中,根深蒂固,若想破除十分不易。我们非得利用根本智的力量,用功修持,学菩萨行,最终达到无我的境界,证得无上菩提。上面所说唯识学上的我法义,只是对我法的基本义略为说明,不够全面,有待继续学习和探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