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587-石室秘录 >

第15章

587-石室秘录-第15章

小说: 587-石室秘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盖人之反胃,乃是肾中阴水竭也。肾水不足,则大肠细小,水不足以润之,故肠细而干涸。肠既细小, 
则饮食入胃不能下行,必反而上吐。治之之法,不可治上,而宜治下。方中用熟地、山茱之类,纯是补肾 
中之水也。肾水足,而大肠有水相资,则大肠仍复宽转,可以容物。水路既宽,则舟楫无碍,大舸小舶, 
可以顺行,又何惧区区小舟不可以转运粮食哉。此肾中虚而水不足以润大肠者,宜如是治法。若肾中寒凉而 
虚者,又不如是治也。盖翻胃之名虽同,翻胃之实各异。肾中无水而翻胃者,食下喉即吐;肾中无火而翻 
胃者,食久而始吐也,譬如今日食之,明日始尽将今日之物吐出者是也。方用熟地一两,附子一钱,肉桂 
一钱,山茱萸四钱,麦冬五钱,北五味一钱,茯苓二钱,山药二钱,丹皮一钱,泽泻一钱,牛膝一钱,水 
煎服。此方八味丸汤也,妙在用附子、肉桂于补肾水之中,使去水中补火。补火者,补命门之火也。盖脾胃 
之气必得命门之火始生。譬如釜下无火,何以煮爨,未免水冷金寒,结成冰冻,必得一阳初复之气,始 
解阳和。人身脾胃亦然。然而寒凉之病,止该腹痛心疼,今反无此症,乃上越而吐者何也?盖脾胃有出路, 
则寒邪之气不留于中,今日日 
上吐,将胃口咽门已成大道熟径,往来无所阻滞,则径情趋奔,其势甚便,又何必积蓄于中州,盘踞于心 
腹,颠寒作热,以苦楚此脾胃哉。此翻胃下寒,心腹之所以不痛也。此又不治反胃,而所以治反胃也。此 
变法治病之端也。 
张公曰∶说得我闭口无言。汝知而不能言,今可以言矣。无可一言,惟有三叹顿首而已。惟圣者知 
之,予亦不能言之也。 
华君曰∶余虽有传,不及君之多而且畅。 
雷公曰∶无一论不奇辟。真圣人之言,不可测也。 
(反胃而用逍遥加黄连,赵养葵先生亦主此方,但此必食入即吐之症,如朝食暮吐者,又为命门无 
火,当是八味汤症矣。李子永识。) 

卷三(射集)
初治法
属性:x论伤风初治 论伤寒初治 论伤食初治 论伤暑初治 论伤湿初治 论燥病初治 论火病初治x 
天师曰∶初治者,首先宜以此治之也。初病伤风,即以伤风治之;初病伤寒,即以伤寒治之;初病 
伤食,即以伤食治之也。凡人病初起之时,用药原易奏功。无如人看不清,用药错乱,往往变症蜂起。苟认 
得清,用得当,又何变症之生耶。如伤风之症必然头痛身疼,咳嗽痰多,切其脉必浮,此伤风也。即以防 
风一钱,荆芥一钱,柴胡一钱,甘草一钱。黄芩一钱,半夏一钱,水煎服。(〔批〕逐风散。)一剂即止, 
不再剂也。 
伤寒之初起也,鼻塞目痛,项强头亦痛,然切其脉必浮紧,此伤寒也。若以伤寒治之即愈。方用桂枝 
一钱,甘草一钱,陈皮一钱,干葛一钱,水煎服。(〔批〕荡寒汤,)一剂即愈。 
伤食之症,心中饱闷,见食则恶,食之转痛,此伤食也,即以消食药服之立已。方用白术一钱,茯 
苓一钱,枳壳一钱。山楂二十粒,麦芽二钱,谷芽二钱,神曲三分,半夏一钱,甘草五分,砂仁三粒,水 
煎服。(〔批〕食食散。)一剂快,二剂愈。此初治之法,人易知之不能知,即知而不肯用,行医者无 
轻易此初治法也。 
张公曰∶又不必言。甚矣,圣人之言入也,三方而初症定之矣。初病伤暑,必然头晕、口渴、恶热,甚 
则身热、痰多、气喘是也。方用青蒿一两,香薷三钱,白术五钱,陈皮一钱,甘草一钱,茯苓三钱,有参 
加一钱,无亦可。(〔批〕青香散。)一剂即愈。 
伤湿初起之时,必然恶湿身重,足肿,小便短赤。方用白术三钱,泽泻三钱,猪苓三钱;肉桂五分, 
茯苓五钱,柴胡一钱,车前子一钱,半夏一钱,水煎服。(〔批〕引水散。)一剂立愈,二剂脱然。 
燥病初起,咽干口燥、嗽不已、痰不能吐、面目红色、不畏风吹者是也。方用麦冬五钱,桔梗三钱, 
甘草一钱,天花粉一钱,陈皮三分,元参五钱,百部八分,水煎服。(〔批〕宁肺汤。)一剂燥立止,二剂 
嗽止,三剂全愈。 
火症初起,必大渴引饮,身有斑点,或身热如焚,或发狂乱语。方急用石膏三钱,元参一两,麦冬 
三两,甘草三钱,升麻三钱,知母三钱,半夏三钱,竹叶百片。(〔批〕平乱汤。)一剂少止,二剂即安, 
三剂全愈,不可四剂也。若初起之时,大势少衰,减半与之,乘其火势初起,胃气未衰,急用此汤以 
遏之,则火自然骤灭而不为害矣。方即竹叶石膏汤,妙在加入元参。麦冬数两,使石膏不为主帅,而反 
为偏裨,听麦冬、 
元参之差遣,则止去火而不损肾中之阴。又妙加入升麻,引其外出而不能入,止祛火而不损肾水,所以 
更奏功如神也。倘疑升麻太多而少减之,则转不奏功之捷。予所以又戒世人之不知用升麻者。 
华君曰∶余未传。 
(暑症未有不兼湿者,故方中多用术苓,李子永识。) 

卷三(射集)
终治法
属性:x论伤寒调理 论中暑调治 论中风调治 论中湿调治 论火症调治 论燥症善后x 
天师曰∶终治者,病已愈而为善后之计,故曰终治。如伤寒愈后,作何调治;中暑之后,作何汤饮∶ 
中风之后,作何将息是也。伤寒邪已尽退,正气自虚,理宜补正,但胃强脾弱,多食补剂,恐能食而不能 
受。法当用补胃之药少,而补脾之药多,尤不宜补脾之药多,而补肾之药少。盖肾能生土,而土自能生 
金,金旺则木有所畏,不至来克脾土,然则补肾正所以补脾也。方用熟地一两,麦冬三钱,五味子五分, 
白芍三钱,肉桂三分,白术三钱,薏仁三钱,白芥子一钱,水煎服。(〔批〕脾肾至资汤。)此方专补肾脾 
二经,不去通补各脏,而各脏无不治之也。 
中暑伤气,而调治之法不可以治气为先,当以补血为主。盖阳伤则阴血亦耗也。方用当归一两,白 
芍三钱,川芎一钱,熟地一两,五味子一钱,麦冬三钱,水煎服。此方即四物汤也,妙在全是阴经之药,又 
加之麦冬、五味以养肺金。金既 
旺,可以制木之克脾,则四物生肝而安于无事之福也。 
中风之后,亦气之虚也。此等病断宜补气,不可补血。盖血滞而后中风,不可再补血以增添气滞 
也。方用人参三钱。茯苓三钱,薏仁三钱,半夏一钱,神曲五分,白术五钱,甘草一钱,肉桂一钱,陈皮 
五分,水煎服。(〔批〕气血两补丹。)此方妙补胃气,以生肺金之气,补命门以生脾土之阴,又 
何畏风木之旺哉。此三方皆善后至妙者,可以为终治之法。 
张公曰∶妙极矣。予又何言,予当一一补之。中湿之后,水已泻尽,法当健脾。然而不可徒健脾也, 
当补命门之火以生脾土。方用白术五钱,茯苓三钱,肉桂三分,白芍三钱,薏仁五钱,白芥子一钱,水煎 
服。此方专补肾经之火,而又不十分大热,则脾气得温,自然能去湿气而生胃气也。 
火症既已散尽余火,势必气息奄奄,不能坐立。若一味泻火,则胃气必伤,而骨髓耗尽,水何日重 
生。方用熟地一两,元参五钱,麦冬一两,牛膝一钱,白芍三钱,水煎服。(〔批〕济水汤。)此方妙在润 
肺金以生肾水,兼去平肝。三脏既安,则胃气自然得生,又何必再泻其余火哉。 
燥病既除,善后之计,惟大补肾水,水足则肺金有养。方用六味汤,加麦冬、五味子治之可也。 
华君曰∶予亦未传,无可谈。 

卷三(射集)
专治法
属性:x论直中阴寒 论中暑x 
天师曰∶专治者,专治一脏,单刀直入之谓也。如人病直中阴经寒症,势如奔马,不可止遏。倘征 
兵分调于各路,势必观望低徊,而不能急遽以救主,不若止用一二大将,斩 
关直进之为得也。方用人参一两,附子二钱,水煎服即愈,方名参附汤。用之却有至理。盖寒邪直入肾 
脏,邑主外亡,市民逃窜,贼人且驱倾城之民,尽为盗贼,上犯潢池,其锋不可当。此时若号召邻邑之 
兵,则缓不济事,故不若即此具师,推大将登坛,以兵马之权尽归之,令其奋勇当先,突围冲入,斩杀剪 
除,城安民乐,前途倒戈,返兵而逐贼矣。方中用附子者,如大将也,用人参者,乃兵马也。身如城郭, 
药可借观,生死相同,足以显譬。愿人深思,自得之专治之法。 
张公曰∶专治之法,归属直中阴寒之症,绰乎有理。但直中一门,不止一方尽之。吾传一门,可畅观 
之,而治无遗法也。 
华君曰∶余亦同传,然余尚有法。如人病中暑之症,发渴引饮,其势亦甚急。若欲缓兵分治,则暑邪 
不易分散,当用一二味解暑之品,以直逐其邪,则心君庶可以安宁。法当用人参一两,青蒿二两,香薷三 
钱,白术五钱,水煎服。(〔批〕清暑神丹。)此方之妙,妙在人参以固元气,而后青蒿得以散其邪。虽 
青蒿一味,亦能解暑,似不必人参之助。然解暑而不补气,暑虽解矣,人必弱也。惟与参同用,则祛邪之 
中而有补正之道,暑散而不耗散真气,自然奏功如响。方中况有白术以健脾,香薷以追热,又用之咸宜乎。 

卷三(射集)
分治法
属性:x论便血与溺血分治 论腰痛与头痛分治 论遗精与健忘分治 论吞酸与泄泻分治 论中气与中痰x 
分治 
天师曰∶分治者,症犯艰难,不可作一症治之,乃用分治之法。如人便血矣,又溺血;腰痛 
矣,又头痛∶遗精矣,又健忘∶吞酸矣,又泄泻。症既纷出,药难一般,不得不分之以相治也。或治其上, 
或治其下,或治其有余,或治其不足,止正可以混同一例。然而得其道,则分中可合∶不得其道,则 
合处仍分。如便血与溺血不可同论也,然总之出血于下,用生地一两,地榆三钱治之,则二症自愈。(〔 
批〕两地丹。)盖大小便虽各有经络,而其源同,因膀胱之热而来也。生地清膀胱之火,地榆亦能清膀 
胱。一方而两用之,分之中又有合也。 
腰痛与头痛,上下相殊也。然而肾气上通于脑,而脑气下达于肾,上下虽殊,气实相通。法当用温补 
之药,以大益其肾中之阴,则上下之气自通。方用熟地一两,杜仲五钱,麦冬五钱,北五味二钱,水煎服 
即愈。(〔批〕上下兼养丹。)盖熟地、杜仲,肾中之药也,止腰中痛是其专功。今并头痛而亦愈者何也? 
盖熟地虽是补肾之剂,然补肾则上荫于脑,背脊骨梁辘轳上升,是其直路,肾一足则气即腾奔而不可止,故 
一补肾气,腰不疼而脑即不痛也。合中有分,而分中实合,不信然乎。 
遗精,下病也;健忘,上病也。何以分治之而咸当乎。方用人参三两,莲须二两,芡实二两,山药 
四两,麦冬三两,五味子一两,生枣仁三两,远志一两,菖蒲一两,当归三两,柏子仁去油一两,熟地五 
两,山茱萸三两,各为末,蜜为丸。每日早晚各用白滚水送下五钱。(〔批〕遗忘双治丹。)半料两症俱全。 
此方乃治健忘之方也,何以遗精而亦效?盖遗精虽是肾水之虚,而实本于君火之弱,今补其心君,则玉关 
不必闭而自闭矣。此合中之分,实有殊功也。 
吞酸,火也;泄泻,寒也。似乎寒热殊而治法宜变,不知吞酸虽热,由于肝气之郁结,泄泻虽寒,由 
于肝木之克脾。然必一方以治木郁,又一方以培脾土,则土必大崩,而木必大凋矣。不若于一方之中而两 
治之。方用柴胡一钱,白芍五钱,茯苓三钱,陈皮五分,甘草五分,车前子一钱,神曲五分,水煎 
服。(〔批〕两舒散。)。二症皆愈,此方之奇绝,在白芍之妙,盖白芍乃肝经之药,最善舒木气之郁,木 
郁一舒,上不克胃而下不克脾。方中又有茯苓、车前,以分消水湿之气,水尽从小便出,何有余水以吞 
酸,剩汁以泄泻。况又有半夏、神曲之消痰化粕哉。此一治而有分治之功,世人未尽知也。 
张公曰∶何奇之多如此,我是无可再言。远公请益,我有一症增入可也。中气而又中痰,虽若中之 
异,而实皆中于气之虚也。气虚自然多痰,痰多必然耗气,虽分而实合耳。方用人参一两,半夏三钱,南 
星三钱,附子一钱,茯苓三钱,甘草一钱,水煎服。(〔批〕仁勇汤。)中气,中痰之症俱悉矣。盖人参 
原是气分之神剂,而亦消痰之妙药。半夏、南星虽是逐痰之神品,而亦扶气之正神。附子、甘草,一仁一 
勇,相济而成大敌,用之于三味之中,扶正必致祛邪,荡痰必然益气,分合而无分合之形,奇绝而有神化 
之妙,又不可不知。 
华君曰∶与余同,无可讲。 

卷三(射集)
同治法
属性:论四物、逍遥、六君、归脾、小柴胡、参苏。 
补中益气、四君子诸汤加减法。 
天师曰∶同治者,同是一方而同治数病也。如四物可治吐血,又可治下血;逍遥散可治木郁, 
又可治数郁;六君子汤可治饮食之伤,又可治痰气之积。然而方虽同,而用之轻重有别,加减有殊,未 
可执之以治一病,又即以治彼病耳。如吐血宜加麦冬、甘草,便血宜加地榆、黄芩之类于四物汤中也。 
如丹皮、栀子,宜加于木郁之中,黄连宜加火郁之中,黄芩、苏叶宜加于金郁之中,石膏、知母宜加于土 
郁之中,泽泻、猪苓宜加于水郁之中也。伤肉食,宜加山楂;伤米食,宜加麦芽、枳壳;伤面食;宜加 
萝卜子之类于六君子汤内也。同治之法,可不审乎。 
张公曰∶同治法不止三方,予再广之。归脾汤可治郁怒伤肝之人,又可治心虚不寐之症。小柴胡汤 
可治伤风初起之病,又可和伤寒已坏之病。参苏饮可治风邪之侵,又可治气郁之闷。补中益气汤可升提 
阳气,又可补益脾阴,兼且消食于初伤,祛邪于变后,疟症藉之以散邪,泻症资之以固脱也。四君子汤可 
以补气之不足,又可以泻火之有余,诸如此类,不可枚举,亦在人善悟之耳。 
华君曰∶余未传。 

卷三(射集)
异治法
属性:x论中湿 论中暑 论中寒x 
天师曰∶异治者,一病而异治之也。如人病中湿也,或用开鬼门之法,或用泄净府之法是也。虽同 
是水症,何以各施治法而皆效?盖开鬼门者,开人毫毛之孔窍也;泄净府者,泄大小之二便也。治法虽殊, 
而理归一致。其一致何也?盖 
水肿之症,原是土气之郁,土郁则水自壅滞而不流,开鬼门者,如开支河也,泄净府者,如开海口 
也,故异治之而皆效也。方已备载前文,兹不再谈。愿人即此以悟其余之异治耳。 
张公曰∶异治甚多,天师太略,予再广之。如人中暑也,或用热散,或用寒解;伤寒之法,或用 
桂枝汤,或用麻黄汤是也。桂枝与麻黄,寒热各殊,如何用之而皆效?盖二物总皆散药,风寒初入于 
营卫之间,热可散于初,寒可散于后。风寒初入于皮毛,将入胃经,则风邪尚寒,所以可用桂枝以 
热散。风寒既由皮毛而入营卫,则寒且变热矣。盖正气逃入于府、而皮毛躯壳听邪外据,而成内热之 
症,所以可用麻黄而寒散之也。治法虽有不同,祛邪则一,故用之而皆效耳。 
中暑,或用香薷以热散之,或用青蒿以凉散之。似乎有异,不知非异也。盖中暑之症,感夏令之 
热邪也。邪入脏腑,必须祛散。香薷与青蒿,同是祛暑热之圣物,性虽有寒热之分,而祛逐无彼此之异 
也。此异治之宜知耳。其余异治之法,不可因此以更通之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