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587-石室秘录 >

第7章

587-石室秘录-第7章

小说: 587-石室秘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当归以补其血,血足水无所侵,而湿难以入,故用之合宜,而病可速效也。 
脚胫之生烂疮,亦湿热也。往往两腿腐烂,臭气难闻。若止以汤药治之,未易奏效。先以葱汤温洗, 
后以白蜡一两,黄丹二两,韭菜地上蚯蚓粪二两,炒干一两五钱,冰片五分,潮脑三钱,麝香五分,血竭五 
钱,铅粉一两,炒松香三钱,乳香去油三钱,没药三钱,铜绿三分,轻粉一钱,儿茶三钱,各为绝细末。乘 
葱汤洗湿之时,渗在疮口之上,必然痒不可当,但不可用手抓其痒。少顷必流黄水,如金汁者数碗,再 
用葱汤洗之,又渗又流又渗,如是者三次,则水渐少而痛渐止矣。(〔批〕分湿消毒至神丹。)明日用前 
膏药,以浓皮摊膏,仍入此末药,加入二钱贴之,任其水出。倘痒之极,外以鹤翎扫之即不痒,贴二膏 
即止水而愈。腿痈即照多骨治法,不再立方。脚胫烂疮,内服汤药。金银花一两,薏仁二两,茯苓一两, 
生甘草五钱,牛膝五钱,萆 五钱,半夏五钱,肉桂五分,水煎服。(〔批〕分湿内化丹。)自贴膏药, 
连用此方,二 
剂即愈。此方妙在薏仁为君,金银花、萆 为臣,茯苓为佐使。盖薏仁去两足之湿,茯苓能分消脾胃 
中之湿气,生甘草、金银花能解郁热之毒,而萆 又善走足,且能祛湿健胫,又加之牛膝以助其筋力, 
则烂湿之疮,有不去之如失者乎,此下治之最妙者也。 
张公曰∶下治法尽于此矣,余欲尚赞高深。多骨之生也,虽生于湿热,而成之不由湿热也,必有 
人喜饮凉水,好食果品而成之。初生多骨疽之时,即用大黄一两,芙蓉叶晒干为末一两,麝香三分,冰 
片三分,五倍子一两,藤黄三钱,生矾三钱,各为末,米醋调成如浓糊一样。涂于多骨疽之左右四周, 
以药围其皮肉,中留一头如豆大,以醋用鹅翎不时扫之,若不扫,任其干围,则无益也,一日夜即内 
消。(〔批〕消毒散。)疽生于环跳之间,不用此围药,多成多骨疽。故疽一生,无论其有骨无骨,即以 
此药敷之,神效。其余痈疽疖毒,亦以此药敷之,无不神效。 
华君曰∶予无可论。 
雷公曰∶我亦有治多骨之方,用内消之法最奇效。大凡毒至于环跳之穴者,即多骨疽也。用人参三 
钱,大黄五钱。蒲公英一两,金银花二两,天花粉三钱,薏仁三两,先用水六碗,煎薏仁取汤三碗。煎前 
药三碗。分作二次服,二日服两剂即消,神方也。若已溃,用天师方法治之。(〔批〕天师云∶方神奇 
之甚,胜吾方也。) 
(鹤膝风古多用大防风汤,内气血药并用,以病在下焦阴分故也。此除去血药,想用宜于初起之时。如 
病久,古方恐不可废,李子永识。) 

卷二(乐集)
先治法
属性:x论外感初起 论内伤初起 论伤寒初起x 
天师曰∶先治者,宜先而先之也。人病发热,必须散其邪气,俟邪气速去,而后再扶其正气,则正 
气不为邪所伤。方用柴胡一钱,荆芥一钱,半夏一钱,黄芩一钱,甘草一钱,水煎服,则邪散而身凉。 
盖四时不正之气,来犯人身,必然由皮毛而入营卫。今用柴胡、荆芥先散其皮毛之邪,邪既先散,安得入 
里;方中又有半夏以祛痰,使邪不得挟痰以作崇,又有黄芩,使不得挟火以作殃;况又有甘草,调和药味 
以和中。邪气先散,而正气又不相伤,此先治之妙也。一症一方,亦可类推。 
张公曰∶先治法最妙,无奈世人不肯先服药何,所以邪由皮毛而入营卫,由营卫而入脏腑也。倘先用 
此方,又何至传经深入哉。先治法甚多,不能尽,再传二方,触类旁通。无非先治之法。一方用柴胡一钱, 
当归一钱,白芍二钱,甘草、陈皮各一钱,天花粉二钱,栀子一钱,水煎服。(〔批〕内伤散邪汤,神 
妙。)此方凡肝脉郁者,用一剂即快,不必专是外感也,治内伤初起者神效。又一方用柴胡一钱,白芍一 
钱,茯苓一钱,甘草一钱,当归二钱,麻黄一钱,桂枝一钱,陈皮五分,水煎服。(〔批〕外感祛邪汤。) 
此方专治伤寒初起者神效。乘其尚未传经,可从补正之中,兼用祛邪之品,而热散之也。盖初起之邪,尚 
不敢与正气相敌,故一补正气、而邪气自消。及一传经,则正气遁入于脏腑、不敢与邪相争,愈补而愈 
不敢出 
也,故一传经,则万万不可用补药。今乘其初起之时,亟用补剂而加之祛邪之品,用桂枝以热散,用麻 
黄以祛寒,寒热相攻,邪难内入,而又有正气之健助,所以一剂而尽愈也。先治之法,二方最妙,幸留 
意而善用之。 
华君曰∶予未闻师传也。 
雷公曰∶天下最难治者,莫过于伤寒,然得其法,治之又甚易,张仲景论之详矣。今又增一法,以 
治伤寒初起之病,攻补兼施,实有卓见,惜世人未知其论耳。其方可试,无不神效。然而人见白术、当归 
之多用,疑于太补,不知伤寒初起,何畏于补。鄙意尚可加入人参一钱,乘其邪未深入,补正以逐邪,则 
邪易走也,又何疑于术、归之用哉。(〔批〕天师曰∶此予方也。但三日内可加参,三日外者,不可轻用 
也。) 
(治外感初起,用小柴胡汤,人参、姜、枣加荆芥。按小柴胡原治伤寒少阳经主药,此经半表半里, 
寒邪渐逼,而稍稍成热,故用之,亦非外感初起。须知内有湿热之人,而兼外感者,用之则宜。其脉 
左右两寸关俱弦洪者为准。李子永识。) 

卷二(乐集)
后治法
属性:x论补正攻邪x 
天师曰∶后治法者,宜后而后之也。人有正气虚寒,以中邪气风寒,不可先攻其邪。盖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邪之敢入于正气之中者,是人之正气先虚也。不急补其正气,则邪何所畏而肯速去哉。譬如贼人 
入室,主懦而仆从又怯;贼必将安坐门庭,逍遥酒食矣。苟能用一二果敢之士,出死力而争敌,则盗寇且 
急走而不遑也。故必先补其正,而后可以散邪。方用人参三钱,黄 三钱,柴胡二钱,半夏一钱,甘 
草一钱,当归三钱,陈皮一钱,白术三钱,神曲五分,黄芩五分,山楂五粒,水煎服。(〔批〕补正散。) 
此方妙在用参、归、 、术以扶正气,加柴胡、半夏以祛邪,加陈皮、山楂以消食,加甘草以和中,不治 
邪而邪自退。此后治之妙法也。 
张公曰∶后治法甚多,再传二法。一方用人参一钱,白术三钱,甘草一钱,半夏一钱,柴胡三钱,茯 
苓三钱,水煎服。(〔批〕扶正散邪汤。)此方专治正气虚而邪入之者。如头疼发热,凡脉右寸口大于 
左寸口者,急用此方,无不全愈。盖虽有外邪,不可纯作邪治,当以补正为先,治邪为后。又一方∶用当 
归三钱,白芍三钱。枳壳一钱,槟榔一钱,甘草一钱,水煎服,(〔批〕补血荡邪汤。)此方治痢疾之病 
最妙。以补正为先,荡邪为后。其余后治之法,可意会而默通之也。 
华君曰∶予未传。 
雷公曰∶后治法有疟疾方。用人参五钱,白术一两,青皮一钱,柴胡一钱,半夏三钱,水煎服。疟 
病虽有痰邪,不可先治邪。此方一味补正,略为祛邪以消痰,然正足而邪自退矣。更有阴虚而发热如疟者, 
亦以前方加熟地一两,生何首乌一两,去半夏,换白芥子三钱,治之亦效。 

卷二(乐集)
急治法
属性:x论风邪作喘 直中阴寒 中心卒痛 中痰 中邪 中气 论气喘非外感 论腹痛非内伤x 
天师曰∶急治者,不可须臾缓也。乃外感之喘胀,气不能息之类;如直中阴寒,手足厥冷,小腹冷 
痛,而欲死者 
是也;如心中卒痛,手不可按,气闷欲死者是也。凡人忽感风邪,寒入乎肺经,以致一时抬肩大喘,气 
逆痰吐不出,人不能卧是也。方用柴胡一钱,茯苓二钱,当归一钱,黄芩一钱,麦冬二钱,射干一钱,桔 
梗二钱,甘草、半夏各一钱,水煎服。(〔批〕灭邪汤。)此方妙在用柴胡、射干、桔梗,以舒发肺金 
之气,用半夏以祛痰,用黄芩以去火。盖外感寒邪,则内必变为热症,今用黄芩以清解之。然徒用黄芩, 
虽曰清火,转足以抑遏其火气。妙在用桔梗、射干、柴胡,一派辛散之品,转足以消火灭邪。此急治之一 
法也。 
直中阴寒之症,乃寒邪直入于肾经,不由皮毛而入营卫,不由营卫而入脏腑也。乃阴寒之邪,直中于 
两肾之中,而命门之火,无可藏之地,乃奔越星散,而寒邪乘其真火逃亡,趁势赶逐。于是入腹则腹痛, 
入肝则肝绝,入心则人亡。此至急之时,不可用药之须臾缓也。方用人参五钱,白术一两,附子一钱, 
肉桂一钱,干姜五分,水煎服,(〔批〕逐寒回阳汤)。此方妙用人参、白术。盖寒邪直入,宜止用附、 
桂以逐之,何必用参、术,而且多加之也。不知寒邪直犯肾宫,元阳遁出于脾胃之间,止此一线之微气在 
焉,若不用人参以救之,何能唤回于无何有之处,不多加白术,何能利其腰脐而回其元气。故又加附子、肉 
桂,以祛散其寒邪也。 
中心卒痛,手不可按者,乃火邪犯心也。若不急救息其火,则脏腑内焚,必致身殉。方用栀子三钱, 
白芍五钱,甘草一钱,良姜三分,天花粉二钱,苍术一钱,贯众一钱,水煎服。(〔批〕泻火定痛汤。) 
此方妙在用栀子以清火。或疑心经之热,宜用黄连以凉之。何以不用黄连,而反用栀子耶?盖心中火 
发,用黄连固宜,然黄连性燥,心火正在燥烈之时,以燥投燥,正其所恶,不特不能去火,而转助其焰 
矣。不若桅子泻其肝木之邪,母衰则子亦衰,不泻心火,正所以泻心火也。且栀子能泻六经之郁火,原不 
专入肝经,亦能入心经也。一味而两用之,此用药之奇妙∶况又与白芍共享以泻肝,又加良姜数分,以引 
入于心中;复增天花粉,以逐其火热之痰,则痰去自然火散,而郁气益舒。此急治肝,而正急治心也。 
又是急治之一法,余可类思。 
张公曰∶急治之法妙矣,而余更有法。如人中痰、中邪、中气三法、亦不可不讲。中痰方∶用人参三 
钱,白术三钱,茯苓三钱,附子一钱,天南星一钱,半夏二钱,水煎服,下喉即愈。盖痰之生也,由于气 
之虚;而气之虚也,由于脏腑之冷。故方中用参、术以补正气,用半夏、南星、茯苓以祛痰,用附子以温 
中。所以一下喉而痰声静,痰气清也。中邪方∶用人参三钱,白术三钱,半夏三钱,皂角末一钱,陈皮 
一钱,水煎服。(〔批〕开窍消痰饮。)此方之妙在皂角能开人之孔窍,引人参、白术、半夏之类,直入 
心经,而痰之迷滞,无不尽开,痰去邪将何留。中气方∶用人参一两,白术五钱,茯苓五钱,甘草一钱, 
陈皮一钱,附子一钱,半夏三钱,南星三钱,水煎服。(〔批〕助气回生饮。)此方与中痰方相仿佛,而此 
方胜于前者,以分两之多,而又多甘草、陈皮以消中和内也。三法有利于医者不浅。 
华君曰∶予闻之天师矣,尚有二症。一则气喘之不能卧,而非外感也;一则腹痛之不可忍,而非内伤 
也。凡人有气喘不得卧,吐痰如涌泉者,舌不燥而喘不甚,一卧则喘加,此 
非外感之风邪,乃肾中之寒气也。盖肾中无火,则水无所养,乃上泛而为痰,将胃中之水,尽助其汹涌之 
势,而不可止遏矣。法当用六味丸汤,加附子、肉桂大剂饮之,则肾宫火热,而水有所归。水既归宫,喘 
逆之气亦下安而可卧。凡人之卧,必得肾气与肺气相交,而后河车之路平安无奔逆也。方中补其肾火,何 
以安然能卧,不知肾为肺之子,子安则母亦宁,肺金之气可归于肾宫,以养其耗散之气矣。此所以补肾 
火,正所以养肺金也,况六味丸全是补肾水之神剂乎,水火同补,而肺金更安,肺肾相安,有不卧之而甚 
适者乎。 
凡人腹中疼痛欲死,手按之转甚者,此乃火挟痰与食而作祟也。若作直中治之,立死矣。方用甘 
草一钱,茯苓三钱,白芍五钱,枳实一钱,栀子三钱,山楂二十粒,水煎服。加柴胡一钱。(〔批〕纷解 
散。)此方有解纷之妙,乃天师未传者,想于别门见之也。 
岐天师曰∶实未传。孙真君有治心痛方。管仲三钱,乳香末二钱,白芍三钱,炒栀子三钱,甘草五分, 
水煎服。一剂即止痛,此方专治火痛也,治呼号口渴者神效。 

卷二(乐集)
缓治法
属性:x论阳明之火大渴 论大吐 论大泻x 
天师曰∶缓治者,不可急而姑缓之也。如人病火盛之症,大渴引饮,呼水自救,朝食即饥,或夜食不 
止;或久虚之人,气息奄奄,不能饮食者是。前症阳明火盛,故能食善消, 
宜竹叶石膏以治之矣,然而不可急也。盖火盛必然水哀,火之有余,水之不足,石膏辛散之味,虽然去 
火,而势过猛烈,实能铄尽真阴,大热之际,不得已而用之,所以救存肾中之水也,若日日用之,则水不 
能救而反耗真阴之气,真阴之气既耗。则火仍复沸腾,不若缓治之为得也。方用元参一两,麦冬五钱,白 
芥子二钱,竹叶三十片,甘菊花二钱,生地三钱,陈皮五分,丹皮二钱治之。(〔批〕清肃至凉汤。)此方 
之妙。全在元参能去浮游之火,使阳明之余火渐渐消灭;麦冬消肺中之热,断胃之来路;用生地清肾中之 
火,断胃之去路;加丹皮截胃之旁路;竹叶与白芥子清痰行心,又截胃之中路;四面八方,俱是分散其 
势,则余火安能重聚。此缓治法,胜于急遽之功也。至于久虚之人,气息奄奄,无不曰宜急治矣。不知气 
血大虚,骤加大补之剂,力量难任,必至胃口转加臌胀,反不若缓缓清补之也。方用茯苓一钱,白术五 
分,山药一钱,陈皮三分,甘草三分,人参三分,当归一钱,白芍二钱,枣仁五分,山楂三粒,麦芽三 
分,炮姜三分,水煎服。此方妙在用白芍为君,引参、苓入肝为佐。小小使令,徐徐奏功,潜移默夺,使 
脾气渐实,胃口渐开。不急于张皇,而徐能奏功。此又缓治之一法。 
张公曰∶缓治之法,不止阳明之火宜然。天师借而说法,余又广之可也。凡人久病,俱不可急遽用 
药,须缓治为妙。譬如人大渴之后,不可纯用止渴之药是矣。然而大吐之人,岂亦可纯用止呕之味耶,不 
可也。法当用人参五钱,茯苓三钱,白术三钱,甘草三分;陈皮一钱,豆蔻仁三粒,水煎服。此 
方纯用健胃补脾之剂,而人不知其中奥妙也,大吐之后,津液已干,如何又用健脾补胃以重燥之, 
得毋伤子太甚耶。不知脾胃之气健,而后津液能生。苟以润药补之,则脾胃恶湿,反足伤其真气,所以不 
用润剂,而反用燥药也。他脏腑恶燥。惟脾胃脏腑反恶湿而喜燥。以人参、白术投之,正投其所好。 
又安有燥烈之虞哉。 
大泻之后,自多亡阴,宜以补阴药治之矣。然而以补阴之药急治,反足增其水势,法当以温药补之。 
用熟地五两。山药四两,山茱萸四两,白术五两,肉桂一两,肉果一两,北五味一两,吴茱萸一两,人参 
五两,薏仁五两,各为末,蜜为丸,如梧子大。(〔批〕生阴止泻丹。)每日晚饭前吞五钱,旬日即健 
矣。此方之妙,不用茯苓、泽泻、猪苓之类去分消水气,而水气自然分消。盖补肾正所以补脾,而缓治 
胜于急治也。 
华君曰∶未传。 

卷二(乐集)
本治法
属性:x论心惊不安 夜卧不睡 论精滑梦遗 见色倒戈x 
天师曰∶本治者,治心肾之法也。人非心不能宁静致远,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