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中国同性恋研究 >

第17章

中国同性恋研究-第17章

小说: 中国同性恋研究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法例,使之与英国的看齐。1980年,香港法律改革委员会委任了一个小组,专门研究同性恋的法例问题。1982年这个小组将同性恋法例报告书交回法律改革委员会,在这以后的两年,香港各界对同性恋问题出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争论,正反双方都纷纷发起签名运动、民意调查、请愿等活动,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1983年,法律改革委员会公开了这个报告书,建议将成人彼此同意的私底下的同性性行为非刑事化(其他情况仍属刑事案件),并将法例扩展到同性卖淫活动。其后有区议员搞民意调查,而教会人士纷纷反对非刑事化,并与其他反对团体组成“各界关注同性恋法例联合委员会”,这些团体坚持认为同性恋是病态,应该接受辅导与治疗,并应将刑罚保留。在这时期一连串的争论中,正方是心理学家牟非博士(Dr.Murphy)与香港心理学会,该学会主席黄志荣发表声明,认为同性恋不是病,也不应强制治疗,改变倾向,并支持将其非刑事化。1987年,香港当局再度提议处理同性恋法例的建议,并说已把它呈交到行政局,以后有不少议员表示反对,于是建议再度不了了之。在这过程中,再度引起了一次“舆论战”,有些人继续坚持反对对同性恋非刑事化,而香港性教育促进会会长吴敏伦等则主张对同性恋问题采取一个开明的态度,并赞成取消刑罚;香港家庭指导委员会的立场一向也比较开明。1991年7月,香港当局终于通过并颁布了同性恋非刑事化草案,社会舆论仍不一致,对这个问题的评价、争论很多。有些人认为,“同性恋非刑事化”始终令人担心,有些人则认为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有人曾问那些赞成同性恋非刑事化的人士,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儿子是同性恋者会怎么办,对此,香港性教育促进会会长吴敏伦答道:“对此我当然会很觉遗憾,因为他会属于社会中不幸的少数。我会希望他不是真的同性恋者,会替他尽量找机会或可行方法去转变回异性恋者。但如果确定他已不能改变而再试图改变会使他更痛苦,我会接受他,容许他满足他的同性恋需要,尽量帮助他不因这不利的倾向而发挥不出他其他的能力和对社会的功用。”此外,在赞成者中,有些人认为同性恋非刑事化草案还有不足之处。例如香港大学社工导师何式凝认为,草案规定进行同性性行为的合法年龄,男子为21岁以上,女子为16岁以上,这是十分不公平的,应该同为16岁。因为没有什么理由要男子21岁才可决定与什么人发生性行为,而女子16岁就可以,这是否说男子需要保护多一些,而女子则不用。如果讲生理,男子在十三四岁也已发育,因而如果一个19岁的男子和他人进行同性性行为而被抓去坐监,这是十分可笑的。

/* 52 */
第二部分 中国现代的同性恋
同性恋在香港和台湾(2)(图)


 


周华山在《后殖民同志》中提出了一个鲜明的观点,这就是中西方同性恋文化中的奴役和歧视现象。他说,写作《后殖民同志》一书“开放了我人生历程的另一个阶段”。他结合自己近年对西方文化霸权的思考,并基于“对自己身为亚洲人、华人及香港人文化身份的认同”,不再把西方文化价值奉为恒真长存的客观真理。他的目标“并非追究逐单一化、一体化的‘华人同志理念’,而是深层地反思错综复杂、千丝万缕的文化差异,从而建立切合自身社会文化状态与需要的同志论述”。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对其同性恋研究的评价是:“周华山应该是当今华人社会中研究同性爱、同志运动最有成就的学者。他结合社会学理论及实地调查,又以中西文化的比较观点,来透视华人社会中的同志爱现象,因此,他的著作具有学术知性的广度与深度。又因周华山把同志爱视为人性之一部分,所以他的研究特富人情、人味。” 新闻媒体的报道也多起来了,有人统计,在香港报刊上发表的同性恋文章,2000年与1992年相比,增加了74%。香港卫视中文台几次播出介绍同性恋的专题节目,例如2001年6月,他们再次播出,该台著名主持人许戈辉主持了节目,两位嘉宾是来自中国大陆的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和同性恋者、北京电影学院的崔子恩副教授。公众对这个节目反响十分热烈。香港有一些同性恋组织,他们和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及日本等地的同性恋者有频繁的交往。据不完全统计,香港有同性恋者经常聚集的酒吧、茶吧30多处。不过,有些酒吧往往是鱼龙混杂。2001年5月,香港警方对一同性恋酒吧进行“扫场”,发现不少人可能身怀毒品,并当场抓获携带毒品者7人。搜查时采取了特殊的“探肛搜身”的方式,并从一个男子的直肠内搜出毒品。总的说来,形势是越来越开放了。在香港,有一些同性恋者不再对自己的性取向讳莫如深,甚至公开自己的同性恋身份。例如,著名艺人张国荣2000年8月公开了他与男友唐先生的同居关系,当时,44岁的张国荣的性取向一直是香港媒体关注的焦点。他和唐先生相识已有35年,自1985年起两人感情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张国荣在香港演出时穿女人的裙子,有言语挑逗等大胆招数,引来不少议论。2000年他在马来西亚的演出中被当地政府以宗教为由,禁止他穿裙演出,当地主办单位的负责人说:“政府不鼓励、也不赞成男人穿裙装,因为马来西亚是回教国家。”2003年4月1日,张国荣跳楼自杀,一时成为一个特大新闻。张国荣生前演过许多脍炙人口的电影,有些电影是带有同性恋色彩的,他俊秀的扮相和精湛的演技使不少青年男女为之倾倒,并把他作为崇拜的偶像。他去世之后,有人分析他的自杀与社会对同性恋的压力有关,而主要是同性恋情起了变化以致以身殉情。许多人惋惜他对生活太认真了,他“过路人生”、才46岁就匆匆离去,太可惜了。但是,即使在今日之香港,不少人说到同性恋时仍是采取“摇头”的态度。2001年4月,一个男子在地铁看到一对少女在谈情说爱,当众接吻,于是指责对方“搞鸡”,当一个少女表示他人无权干涉时,竟遭到这个男子殴打。2001年,香港特区文件指出,香港不承认各种事实婚姻关系和同居关系,虽然现行政策不歧视个人的性取向,但由于同性恋伴侣无法出示证实他们相互间的配偶关系的法律文书以及证明这一关系的困难性,所以同性恋伴侣不能申请公有住宅房。台湾地区的同性恋状况,目前缺乏足够的分析资料。在同性恋的问题上,人们既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又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这无论在中国大陆,或是香港与台湾都是一样的。问题在于香港对外开放得最早,台湾次之,大陆再次之。在同性恋的问题上,香港人的态度基本上和大陆一样,但是社会人士的思想较为活跃,在法律上也有考虑;在台湾,情况也应该是大同小异的。台湾学者文荣光教授、王瑞琪女士等对包括同性恋问题在内的台湾人的性问题做过调查,把调查数据和中国大陆的两万例“性文明”调查作了对比,其中有些对比是很有意思的。(见文荣光、王瑞琪:《海峡两岸性爱实况调查》,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4年1月版)。例如,一般居民对同性恋的了解,台湾地区与大陆基本上差不多。没听说过同性恋这回事者:台湾地区17.3%,大陆28.1%;听说过者:台湾地区41.8%,大陆46.8%;略知一二者:台湾地区40.9%,大陆25.1%。就性别来说,的受访者不论男女,对同性恋的认识都差不多,但大陆地区则是男性较“见过世面”,对同性恋的认识比女性多一些。譬如:没听说过“同性恋”的,大陆男性有23.2%。见表2-1。表2-1对同性恋的认识与性别交叉分析对同性恋的认识性别男性女性台湾大陆台湾大陆没听说过17.3%23.2%16.7%33.2%听说过45.0%48.1%38.5%45.5%略知一二37.6%28.7%44.8%21.4%总计99.9%100.0%100.0%100.0%P>0.05就年龄来说,台湾地区或大陆地区的受访者都是年长者对同性恋知道的比较少。以大陆地区为例,“没听说过”同性恋者,20~29岁组有17.4%,30~39岁组有20.9%;到60岁以上组就增加到57.3%了。

/* 53 */
第二部分 中国现代的同性恋
同性恋在香港和台湾(3)(图)

/* 54 */
第二部分 中国现代的同性恋
同性恋在香港和台湾(4)(图)

/* 55 */
第二部分 中国现代的同性恋
同性恋在香港和台湾(5)


 
表2-3 
对同性恋的认识与教育程度交叉分析 
对同性恋 
的认识 
教育程度 
小学及以下 
初中 
高中 
大专及以上 
台湾 
大陆 
台湾 
大陆 
台湾 
大陆 
台湾 
大陆 
没听说过上 
45.4% 
53.0% 
23.3% 
26.3% 
7.4% 
14.7% 
4.1% 
4.0% 
听说过 
40.1% 
34.0% 
40.3% 
49.0% 
44.9% 
53.9% 
39.1% 
55.4% 
略知一二 
14.5% 
13.1% 
36.5% 
24.6% 
47.7% 
31.4% 
56.8% 
40.7% 
总计 
100.0% 
100.0% 
100.0% 
99.9% 
100.0% 
100.0% 
100.0% 
100.0% 
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出,在同性恋问题上,无论是社会对同性恋者的态度,或是同性恋者自身的心态等等,香港、台湾和大陆都没有什么质的区别。 
有香港学者评述说,近十多年来,香港人的性态度进入了一个过渡期(有人称为真空期),旧的一套渐渐瓦解,包括大家庭、多子多孙、两性角色的观念、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等,然而以人性、科学为基础的新的性观念又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而旧的性道德势力正不断地试图收复失去的阵地,对不少性问题的道德评价和法律处置还很不统一,有些人,特别是年轻人,包括异性恋者与同性恋者,可能失却了重心而走向另一个极端,以致出现性滥交,纵欲,物质至上,崇尚肤浅及表面化的人际关系等等,这都是要加以引导、教育和防止的。 
如果说香港人在性态度上进入了一个过渡期,大陆和台湾又何尝不是呢?

/* 56 */
第二部分 中国现代的同性恋
文艺介入同性恋探索领域


 
随着社会对同性恋问题的深入研究,文艺界也开始在这方面日渐活跃起来。 
1979年,香港艺术中心上演了香港第一部以同性恋为题材的英语话剧《Spitting Image》。1981年,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无线电视)制作了第一部探讨同性恋的电视纪录片,开创了在电视上讨论同性恋问题的先河。同年,第一部以同性恋为题材的中文话剧《暗流》上演。1983年,香港无线电视的新闻透视播放了一个探讨同性恋问题的专辑。1984年,有个演艺团体开始放映世界各地著名的同性恋电影。1986年,另一部以同性恋为题材的中文话剧《灯火阑珊处》上演;次年,有关这方面的中文话剧《两个男孩的故事》等上演,但最为大众所知的,却是进念及源流所制作的《传说孽子》及《忘形》(孽子故事)。 
1988年,在筹备香港第一届同性恋电影节1989时,对如何把Lesbian and Gay Film Festivals翻译为中文,颇费踌躇。有人建议借用“同志”一词,想不到这一决定成为奠定华人“同志”运动的一个里程碑。香港的“同民”社团,都是在立法局于1991年通过同性性行为非刑事化后,用“同志”的名义注册的,如“姐妹同志”、“同志健康促进会”等。与此同时,主流媒介也逐渐采用“同志”一词,一时间,以“同志”一词代表同性恋者,也传入中国大陆、台湾及世界各地。 
此后,香港多次举办同性恋电影节,并且拍摄以同性恋为主题的电影,也很有成就。在2000年第5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香港同性恋影片《春光乍泄》导演王家卫获得这届电影节的评委会大奖,该片还获得了最佳摄影奖。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一些有关同性恋的文学作品在香港相继问世。1997年2月,香港华生书店出版了由大陆、香港、台湾作者创作的小说集《他他她她的故事》。以同性恋者身份出现的大陆作家崔子恩即崔子、童戈、石燕等的小说作品公开亮相。 
1997年5月,香港回归前夕,中国大陆第一部当代同性恋长篇小说《桃色嘴唇》由香港华生书店出版,迅速行销港、台地区及北美等地。这本书也是崔子所著,因为这是以同性恋为题材的,所以受到大陆10多家出版社的拒绝,只有大型文学期刊《莽原》在1999年第1期的“崔子恩”小说专栏中选载了该书的前半部分,崔子恩本人戏称它为“洁本”。 
《桃色嘴唇》的出版在全球华语读书圈引起了很大反响,海内外的报纸纷纷评价。这本书不仅引起了“两岸三地”许多同性恋者的共鸣,而且在纯文学圈为同性恋文学赢得了一席之地。 
1997年底和1998年初,香港华生书店又相继出版了大陆作家童戈的小说集《好男罗格》和崔子恩的小说集《三角城的童话》。《好男罗格》以其生活化的表现和讲故事的传统笔法,受到了同性恋人群的喜爱。这本书中的《战地》被译成英文在美、英的主要媒体作为“反战文学”作品刊载。《好男罗格》的畅销书品质,进一步将中国当代同性恋文学推向了公众社会。 
在大陆,同性恋的题材也逐渐地搬上舞台。 
1990年春,由刁亦男编剧、张扬导演、贾宏声和郭涛主演的改编话剧《蜘蛛女之吻》在北京电影学院上演,这是中国戏剧史上第一部探讨以同性恋为主题的作品。1996年,王小波编剧、张元导演的话剧《东宫西宫》在境外上演。1998年4月至5月,冯旭编剧、田沁鑫导演的话剧《驿站桃花》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小剧场公演。1999年,陈兵导演的萨特名剧《间隔》在北京电影学院小剧场上演。2000年,热奈的名剧《女仆》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公演,导演林荫宇全部使用男演员来扮演剧中的男女角色,在艺术探索方面达到很高水平。 
这一时期,以同性恋为题材的电影也不断地拍摄完成,如1996年由王小波编剧、张元导演的《东宫西宫》拍摄完成。1999年,由崔子恩编剧、刘冰导演的《男男女女》问世。2000年,由李玉编导的影片《今年夏天》拍成。以上这些电影都在国际上的一些电影节获奖。 
由大陆电影里,文艺界人士和港、台同行合作拍摄了一些同性恋影片如《滥宇》、《夜奔》等都在21世纪初在港、台上映。在大陆还摄成了一些影片如《合子》、《旧约》、《丑角登场》、《MASS》等,都是以同性恋为题材的。 
20世纪90年代后期,有关同性恋的文艺作品也在中国大陆逐渐开花了。1997年10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