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反恐怖行动写真录 >

第11章

反恐怖行动写真录-第11章

小说: 反恐怖行动写真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调查局的“一号”和“二号”嫌疑犯均已落网。
    但是,继续调查发现,特里和麦克维可能还有同案犯,这就是“三号”。密执
安州的一位地产商回忆说,一年前,麦克维和特里以及另外一个人曾与他有过接触。
当时,麦克维守在门外的汽车里,特里和一个名叫罗伯特·杰奎斯的人走进店中,
与他攀谈。特里不怎么说话,而那个“三号”则是滔滔不绝,像是一个头目。于是,
根据他的描述,联邦调查局又绘出了“三号”的肖像,在全国通缉。这是一个身体
壮实的年轻人,短发、方脸,可能有印第安血统,也可能是夏威夷人。存在“三号”
的可能性也得到另外几条线索的证明。章克欣的一位居民说,他亲眼看到麦克维和
一个人(不是特里)来这里租车,而这辆车就是爆炸前麦克维租的那辆车。有一位
老板回忆,爆炸前不久,有三个人光顾了她的店,点了咖啡。这三个人就是麦克维
和特里,以及那个不知名的“三号”。联邦调查局给她看了“三号”的肖像。结果
她肯定他说,很像这个人。
    “三号”在哪里?麦克维和特里一言不发。从他们的口供中,联邦调查局无法
找到“三号”。通缉令发出一年多,“三号”还是不见下落。也许,这个“三号”
就像美国存在的许多疑犯一样,不会有下落了。《洛杉矶时报》曾统计过,从1886 
年至俄城大爆炸,美国共发生过13  起重大的爆炸事件,其中7 起有凶犯漏网。
    恶有恶报
    1997  年3 月底,经过两年时间的准备,麦克维和特里终于在丹佛受审。
    这是一场艰难的较量,这从审判地点就可以看出。照理,麦克维是在俄城造下
的孽,因此,他应该在俄城受审。但是,麦克维的辩护律师偏说,俄城大爆炸死伤
太多,小城居民的情绪太过激动,因此,麦克维不可能在俄城受到公正的审判,坚
持要让他到千里之外的丹佛受审。仿佛换一个地点,麦克维的罪孽就会减轻似的。
被告律师强词夺理,但也能自圆其说,麦克维如在俄城受审,说不定,俄城的居民
就会要求绞死他,这不利于司法公正,于是,检察机关同意了他的要求,麦克维被
防弹汽车送到了戒备森严的丹佛市联邦法院。为了防止极右民兵组织再次生事,警
方把联邦法院大楼用混凝土障碍物隔开,大楼四周禁止停车,连垃圾箱也搬走了。
    挑选陪审员又是一件难事。根据辩方的意思,在俄城受审已经妨碍司法公正,
如果陪审员对案情过于熟悉,或是有亲人在爆炸中遇难,麦克维恐怕难逃厄运。因
此,在他看来,陪审员离俄城越远越好,最好对俄城大爆炸一无所知,此外,他们
最好对联邦政府和执法人员没有好感,这样,他们在审讯中能照顾到麦克维的利益。
而检方的意见正好相反。挑选陪审员时,最好他们有亲人在爆炸中遇难,或者有亲
朋在联邦政府机构中服务,他们本人最好是具有爱心的教师、护士,或是有同情心
的人。这样,只要他们想到俄城那血淋淋的一幕,就不愁麦克维不被判处死刑。双
方争执不下。最后决定,从1000  名科罗拉多市民中挑选出64  名陪审员候选人,
他们将接受问卷调查,然后经过反复面试和盘问,从中确定12  名正式的陪审员和
6 名候补陪审员。
    12  名陪审员,绝大多数是白人,其中5 位是女性。他们的职业五花八门,有
画家、护士,也有教师。他们中,年龄最小的20  岁,而最大的已是70  岁的老人
了。
    麦克维和特里被关在丹佛市联邦法院的地下室里,地下室的临时监狱里有厨房、
厕所和淋浴间,麦克维在这里享受的待遇与巴拿马的军事强人诺列加相仿,只是,
他们的命运是否一样呢?控辩双方都把希望寄托在陪审团身上。
    31  日,审判正式开始。联邦大法官理查德·梅茨仔细介绍了案情,要求陪审
团全体成员严格按照证据定罪,切不可带有偏见和恻隐之心,从而妨碍司法公正。
检察官莱里·麦基在其起诉书中指控麦克维为右翼极端分子,他之所以制造俄城爆
炸,是因为他仇视联邦政府,并想为两年前覆灭的大卫教派复仇。检察官说,已经
有多项证据表明麦克维就是制造大爆炸的凶手:首先,当俄城发生那场悲剧后,附
近所有的人都赶往现场营救,唯独麦克维一个人驾车外逃。麦克维被捕时,警方曾
发现他的衣服上有与案发现场相同的爆炸物残余,在购买炸药化学品的单据上有他
的指纹。而且,麦克维曾在事发两周前告诉他朋友,他准备装置卡车炸弹,袭击联
邦大楼。而俄城联邦大楼之所以遭殃,是因为在大楼里的人员有十几位参与了围剿
大卫教派。发生爆炸案当天,又正好是韦科庄园事件两周年……麦基最后说,麦克
维既有犯罪的动机,也有犯罪的证据。俄城大爆炸的凶手,确定是麦克维无疑。
    听完莱里·麦基滔滔不绝的指控,麦克维坚决否认。法庭上的他面带倦容,但
有时又故作轻松,以显示自己有足够的信心证明自己能打赢这场官司。
    他的辩护律师史蒂文和罗伯特则口若悬河,为麦克维开脱罪责。他们说,麦克
维是冤枉的,真正的凶手已经在大爆炸中死亡。清理现场时,警方曾发现一条无人
认领的大腿,那就是凶手留下的,否则,怎么会没有人出来认领这条大腿呢?关于
麦克维留在炸药化学品单据上的指纹,律师认为,那是警方实验室根据控方的要求
捏造的,而麦克维朋友的所谓证词,则是他的捏造。
    他想编造一则故事,拿到警方提供的百万赏金,成为一个百万富翁。总之,在
史蒂文和罗伯特看来,麦克维是无罪的。
    6 月1 日,经过几个月的听证,陪审员终于达成一致意见。9 点30  分,面带
倦容的陪审员走进了法庭,他们谁也没正眼看一下麦克维,而是径直走到自己的座
位前,麦克维本人表现出些许紧张,不敢正眼看一眼旁听席上的听众。毕竟,这涉
及到他的生死问题。
    梅茨大法官毫无表情地念起了陪审团的判决结果:控方指控麦克维阴谋推翻政
府、利用一种武器进行大规模破坏等11  项罪名全部成立。法庭上出现一种难以置
信的沉寂。麦克维只说了一句“这很好”,就被送出了法庭,而坐在旁听席上的受
害者家属也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激动。宣判麦克维有罪又怎样,他们的亲人反正是一
去不复返了,留在他们心头的创伤将永远无法抚平,痛苦将伴随他们一生。旁听席
上传来了压抑的啜泣声。
    根据美国法律,陪审团的判决是法官量刑的根据,但是,正式的判决必须由法
官来做。因此,13  日,法庭正式宣布,麦克维罪名成立。坐在旁听席上的麦克维
的妹妹詹尼佛哭了。而麦克维本人则坐在那里,双手紧握,一言不发。没有人能从
他的脸上看出他此时的心情。从旁听席后排的受害者家属席上传来相互握手与拥抱
的响声,有的人脸上绽开了笑容,也有的人流下了眼泪。当判决的消息传到法庭外
边时,大部分人保持沉默,只有一人因喜极而鼓掌。当坐在轮椅上的首席检察官约
瑟夫出现在阳台上时,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麦克维被判处死刑,这是美国自1988  年有些州恢复死刑以来第14  例死刑判
决。如果麦克维不能上诉推翻判决,他将被注射毒药死去。相对于砍头和枪毙的刑
罚来说,这种做法可以说是“文明”到了极点。美国人已经考虑到死刑犯伏法时的
痛苦,但是,麦克维并没有想到死在他手里的那些无辜者的悲惨,更没有想到他留
在人间的苦难。根据美国的司法制度,麦克维可以有多次上诉机会,每次上诉都要
经过重新取证、陪审团裁决、法官宣判等一系列程序,因此,要真正执行死刑,还
早得很呢。只要麦克维不放弃上诉机会,只要最高法院不作出终审判决,麦克维就
可以太太平平地活在为他专门准备的监狱里,不过,麦克维被判有罪,总算让受害
者家属出了一口气,正义得到了伸张。
    世界贸易中心爆炸案发生后,美国对国内的恐怖活动有所警惕,并采取了一定
的防范措施。1994  年7 月28  日,美国众议院表决通过了一项议案,规定凡使用
炸弹或其他恐怖手段伤害人命以及劫机、破坏飞机或其他交通工具,暴力攻击受国
际间保护的人物,利用生物、化学、核武器造成人员伤害的罪犯,就可处以死刑。
这是多年来美国联邦政府第一次提出恢复死刑,尽管在此之前美国已有若干州有过
死刑,但众议院这个议案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俄城大爆炸发生后,美国政府更是
加紧了反恐怖立法。1995  年1 月24日,克林顿总统在他的国情咨文中再次提到这
个问题,并于此后不久向国会提交了一份建议。国会也一反过去的消极态度,对政
府的主张积极配合。4 月25  日,参议院以97  票赞成票一致通过决议,以“最强
硬的措辞”谴责俄城大爆炸,支持总统和司法部门严惩罪犯的立场,并表示要迅速
通过立法加强打击恐怖主义的力度。克林顿政府也提出了一系列的反恐怖主义措施,
包括增加1000  名联邦执法人员,建立一个由联邦调查局领导的国内反恐怖活动中
心,在出现核武器、生物武器、化学武器恐怖活动时,允许军队参与打击活动,允
许联邦调查局拥有某些事先调查恐怖活动的权力,等等。这些措施无疑会加大反恐
怖主义的力度,但是,美国能铲除恐怖主义活动的根源吗?
    那些右翼的民兵组织和黑社会势力如何处置?美国国内存在的种种问题如何解
决?这些都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任务。只有找到了罪恶的根源所在,才能采取行动清
除罪恶。   
      震撼英伦三岛的爆炸声——爱尔兰共和军的恐怖活动
    令人震惊的暴力行动
    一向诡谲的爱尔兰海那一天变得如此宁静,已经熟悉它的凶险的英国人纷纷拥
上海滩,一睹宁静的大海风采。富豪之家则乘上游艇,在碧波荡漾的海面上泛舟。
    洋面上,一艘豪华游艇。艇上有七八个人,看来他们是一家子。他们一边用望
远镜观察着海滩上的人群,一边不时地发出一阵阵开怀的大笑。
    他们不是普通的游客,他们来自一个特殊的家庭——统治英伦三岛和北爱尔兰
的英国皇室。游艇的主人就是那个满头银发的老人,现代史上大名鼎鼎的蒙巴顿勋
爵。他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表兄,也是女王的丈夫菲利浦亲王的叔叔。不过,蒙
巴顿之所以青史留名,并不是因为他的皇家血统,他确实为大英帝国浴血奋战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围困英伦三岛,日本肆虐东亚和南亚,均已威胁到大英
帝国的生存。在这种情况下,蒙巴顿临危受命,出任盟军东南亚战区总司令,为反
法西斯战争,也为大英帝国的生存立下了汗马功劳。战后,作为盟军东南亚战区的
统帅,他曾在新加坡接受过日本的投降,又主持过印度的独立,此外,他还担任过
英国海军元帅、第一海务大臣、海军参谋长和国防参谋长等要职。可以说,他的一
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现在,他已经79  岁,英雄暮年,但依然精神矍铄。现在,大
英帝国风平浪静,也用不着他再出山了,他该享福了。望着身边的女儿、女婿和两
个小外孙,他的心头涌起一股爱意。
    “轰”的一声巨响,顿时打破了洋面上的宁静。爆炸!爆炸引起的冲击波形成
了一股冲天水柱,伴随着一股血腥味。是蒙巴顿勋爵的游艇发生了大爆炸!他的身
体被炸得飞了起来,然后重重地摔入水中。
    救生员火速赶到,可他们只看到了勋爵的尸体,看不到那个几分钟前还谈笑风
生、有血有肉有思想的勋爵了。与勋爵一起遇难的除了他的外孙外,还有他的亲家、
同样出自皇家的多琳女士,女儿、女婿虽然也被炸得血肉模糊,但幸喜还有一口气
在。噩耗传出,举国震惊。女王陛下闻讯如遇雷击,正在法国诺曼底赛马场上搏杀
的菲利浦亲王闻讯立即赶回英国。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代表政府发表讲话,高度评价了蒙巴顿勋爵的一生。她说
:“英国人民感谢他的一生,并为他的遇害而感到悲痛。”前首相威尔逊也发表讲
话,说:“这是战后世界最大的悲剧。”另一位正在亚洲访问的前首相希思,也中
止访问,赶回英国,参加勋爵的葬礼。此外,世界各国政要也纷纷发表声明,谴责
这一恐怖主义行径。
    制造这起恐怖事件的凶手在事发几个小时后发表了声明,承认这起凶案是他们
所为:“爱尔兰共和军对今天处死路易斯·蒙巴顿勋爵一事负责。”人们这才明白,
蒙巴顿勋爵原来充当了英国国内矛盾的牺牲品。
    那个自称为“爱尔兰共和军”的组织究竟为何物?它为何要处死蒙巴顿勋爵?
    殖民者自酿苦酒
    蒙巴顿事件是英国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的产物。它涉及两个民族、
一个宗教的两大教派。
    今天,大英帝国的全称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它由位于不列颠
群岛的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三个部分加上爱尔兰岛的北部6 个郡组成。爱尔兰
岛的南部26  个郡则是爱尔兰共和国的组成部分。因此,实际上今天的英国是由两
大民族组成,一个是英吉利民族,另一个是爱尔兰民族,而前者在英国占有多数地
位。这是英国民族矛盾的根源所在。这种矛盾应该追溯到800 年前。
    公元4 世纪,凯尔特人登上爱尔兰,开始与当地的土著居民共同生活。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他们逐渐融合成爱尔兰民族,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
但是,爱尔兰人的平静生活在12  世纪时被打破。当时一海之隔的英格兰人作为殖
民者登上爱尔兰岛。1170  年8 月,英王亨利二世出兵占领了爱尔兰,并自封为爱
尔兰领主。爱尔兰成了英国的第一块殖民地。爱尔兰人民在各方面都深受殖民者的
压迫。但是,爱尔兰人并没有就此屈服,他们展开了各种形式的反征服斗争。这种
斗争在以后的岁月中从未停止过。从某种程度上说,今天爱尔兰共和军的活动与这
种斗争在性质上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斗争手段、斗争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英国征服爱尔兰后,为了达到永久占领的目的,同时也是为了缓和国内的人口
压力和阶级矛盾,于17  世纪开始向爱尔兰大批移民。这些移民后来成了所谓阿尔
斯特人的祖先。他们大量掠夺当地人的土地和财产,并称之为“十字军运动”,这
实际上与“十字军运动”风马牛不相及。因为爱尔兰人和英国人信仰的是同一个上
帝,只不过英国人信仰的是宗教改革后的英国国教;而宗教改革之风从未吹过爱尔
兰海,爱尔兰人信仰的始终是天主教。因此,殖民者在爱尔兰大搞种族歧视和宗教
压迫,推行民族同化政策,镇压爱尔兰人民的反抗。17  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
期,英国护国主克伦威尔就曾亲自统兵进入爱尔兰,镇压爱尔兰人的反抗,并大批
屠杀爱尔兰人。据说,死在克伦威尔手下的爱尔兰人占当时爱尔兰总人口的四分之
一。1801  年,根据英爱同盟条约,英国又把爱尔兰并入大英帝国,正式成立“大
不列颠及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