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恐怖行动写真录-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略基本上源自她的父亲,但人们仍可以看到英迪拉的印记。如她坚持混合经济政策,
但实际上,她对私营经济也逐渐放松,到80 年代初更实施开放政策。在对外关系
上,她也坚持尼赫鲁的“不结盟政策”,70 年代坚持偏向苏联,80 年代又向回
摆,但主旨只有一个:充分维护印度的民族利益。在对待邻国关系上,英迪拉也超
过她的父亲。如她发动第二次、第三次印巴战争,最终肢解了巴基斯坦,这个目标
是她的父亲想干而没有干成的。由于她的成功,人们送了她一顶“维多利亚女皇”
的“桂冠”。
当然,“女皇”的治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她前面,固然有坦途,但也不乏
崎岖之路。如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就是她竭力想处理好而没有成功的例子,最终
她因这些矛盾而喋血总理府。
印度本来就是个民族、宗教和语言的博物馆,国内民族林立。据统计,印度的
大民族有10 个,小民族有几十个。印度的主体民族是印度斯坦族,主要分布在北
印度,约占全国人口的46%,其他的大民族有泰卢固族、孟加拉族、马拉地族和泰
米尔族,人口都在9 %左右。
宗教信仰更是色彩斑斓。世界各大宗教在印度几乎都有信徒,但印度第一大宗
教为印度教,信徒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83%,此外,穆斯林占了11%,基督徒占了
3%,锡克教徒占了2%。由于历史原因,这些教派之间积怨很深,宗教矛盾十分突
出。民族矛盾再加上宗教矛盾,就使得印度社会动荡不宁,对此,历届印度政府也
缺乏良策,只好任其发展。
在印度的主要宗教教派中,锡克教和伊斯兰教是两个重要的教派。印度的宗教
矛盾,归根到底,就是印度教与这些少数派宗教之间的矛盾。印度独立时,位于今
天巴基斯坦的穆斯林不愿归印度教徒统治,因此,他们在真纳的领导下扯起义旗,
与圣雄甘地倡导的独立运动分庭抗礼,最终成立了巴基斯坦。但尽管如此,由于印
巴分家采取极其野蛮的形式,英国殖民当局用红笔在地图上大笔一划,因此,仍然
把大批穆斯林留在了印度境内,不得与本族同胞聚居,他们心中的愤恨可想而知。
锡克教徒的情况更糟糕。锡克教原是宗教改良运动的结果,是从印度教中产生
出来的。它与印度教之间的关系,就像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关系一样。
15 世纪下半叶,印度大部分地区处于莫卧儿王朝统治下,莫卧儿王朝把伊斯
兰教定为国教,印度教被排斥,宗教迫害事件层出不穷。为了弥合两大教派之间的
矛盾,身为印度教徒的那纳克周游各地,在信徒中宣传和睦共处的精神,从而成了
一种新宗教的开山鼻祖。他的弟子自称“锡克”,意为“弟子”。
第五个师祖阿尔朱·马尔以阿姆利则为中心,将锡克人组成宗教团体,他的儿
子哈尔·戈宾德则为锡克人输入了好斗精神,并力图使锡克人成为一个既不同于印
度教也不同于伊斯兰教的宗教组织,第十代师祖戈宾德·辛格完成了这一进程。他
规定,锡克教徒的名字中必须加上“辛格”二字,意为“狮子”。所有的锡克教徒,
留长发,蓄胡须,戴发梳,佩短剑,穿短裤,以旁遮普语为本教语言。锡克教的主
要经典是《格兰特·沙哈卜》,其教义主要来自印度教虔诚派,并摄取了伊斯兰教
义中的神秘主义。它提倡修行,反对祭司制度,崇拜偶像。
锡克教一般聚居在旁遮普邦。他们身材高大,英勇善战,为了信仰,他们可以
慷慨赴死。在殖民时代,他们是殖民当局主要的兵源,被英国殖民主义者列为尚武
的民族。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印军队的60%是锡克人,到印度独立前,锡克人仍
占英印军队的三分之一。
虽然锡克教是印度教的叛逆,但长期以来,这两大教派之间倒也相安无事。居
住在旁遮普邦的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可以通婚。在一个家庭里,一个儿子信仰印度
教,另一个儿子信仰锡克教,这种现象并不鲜见。但是,随着印度社会政治、经济
的发展,印度教与锡克教之间的和睦关系逐渐变得紧张起来。本世纪20 年代,为
了反对印度教徒的种姓制度和对宗教事务的垄断,锡克教徒与印度教徒发生过流血
冲突。印度宪法甚至宣布,锡克教是印度教的一个分支,锡克人是“带胡子的印度
教徒”,这等于抹杀了锡克教的独立地位,触犯了锡克教的宗教信仰。因此,到印
度独立之时,锡克人就提出,印度教徒有印度,穆斯林有巴基斯坦,锡克人也应该
有自己的国家“卡利斯坦”,否则,锡克人就会淹没在印度教徒的汪洋大海中。到
1951 年,印度进行人口普查,旁遮普邦的印度教徒登记自己的民族语言为印地语,
锡克教徒开始要求成立一个以旁遮普语言占多数的旁遮普邦,但他们的要求没有得
到满足,锡克人认为很不公平。50 年代,孟买也是双语言邦,但到1960 年,英
迪拉就下令将孟买一分为二,分为马哈拉施特拉邦和古吉拉特邦,而旁遮普邦的问
题却一直被拖了下来。为此,锡克教徒多次闹事,几乎重现印巴分治时的混乱状态。
印度中央政府出动了飞机轰炸锡克教徒聚居的村寨。锡克族的阿卡利党领导人桑·
法戴·辛格宣布,如果中央政府不同意建立旁遮普语言邦,他将绝食至死。圣雄甘
地留下的绝招终于取得效果,国大党工作委员会一致通过决议,同意建立以旁遮普
语为正式语言的旁遮普邦,印度教徒则另外建立一个哈里亚纳邦,矛盾得到暂时缓
解。
锡克教徒的主要政治代表是阿卡利党,自印度独立以来,它一直要求建立独立
的“卡利斯坦”,并为此搞过向新德里的示威游行。但1956 年它又放弃了政治要
求,将力量集中在宗教、教育、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其领导人塔拉·辛格甚
至加入了国大党。1966 年旁遮普语言邦成立,大批锡克人当上了邦议员,阿卡利
党还两度与其他政党联合在邦内执政。1977 年至1979 年莫拉尔吉·德赛的人民
党执政期间,阿卡利党人还出任过政府的农业部长。但是到1980 年英迪拉·甘地
重新执政时,阿卡利党失去了邦政权,党内也产生了分裂。以隆格瓦尔为首的温和
派主张开展和平斗争,以争取完全自治;但是,他不主张建立独立家园。此后,该
党通过《阿南德普尔萨希布决议》,要求中央政府只管理国防、外交、交通运输、
货币事务,其他事务交给锡克族自治。以宾德兰瓦勒为首的极端政抬势力则要求完
全独立,建立“卡利斯坦”。另一股政治势力甚至在伦敦建立了“卡利斯坦流亡政
府”。
据说,宾德兰瓦勒还是英迪拉·甘地一手扶植起来的。1977 年阿卡利党进入
政府执政,使英迪拉忧心忡忡。为了分裂该党,英迪拉决定“以夷制夷”,在该党
扶持反对派。她选中的人就是宾德兰瓦勒,他原是锡克教一个普通的传教士,但他
充满激情的讲道和严格按照锡克教规的苦行方式,使他博得了锡克人的好感。仅仅
几年时间,他就由一个普通的传教士变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质朴的语言在
锡克人中广为流传。宾德兰瓦勒博得了“旁遮普的霍梅尼”的称号,只要一听这个
外号就知道英迪拉这个错误有多大。宾德兰瓦勒在英迪拉的支持下,羽翼渐丰。他
向阿卡利党提出了很多难以接受的要求,从而导致了阿卡利党的分裂。英迪拉的国
大党在1980 年的选举中获得胜利,这一目的虽然实现了,但锡克人问题并没有得
到解决,因为宾德兰瓦勒本身就是一头勇猛的狮子,他的要求令甘地夫人更难接受。
“蓝星”行动
1980 年,英迪拉再次上台执政,锡克人的独立运动也如火如茶地开展起来,
英迪拉支持宾德兰瓦勒的后果暴露出来。他公开鼓吹建立一个独立的“卡利斯坦”,
并号召锡克人拿起武器,用暴力实现这一目标。为了便于统一指挥,宾德兰瓦勒于
1982 年7 月来到阿姆利则城的金庙,在这里建立了他的指挥部。
金庙,面积约10 公顷,是锡克教第五代祖师阿尔朱·马尔所建。整个建筑为
长方形,呈乳白色,有大小19 个贴金圆顶,故有金庙之称。它掩映在高大的菩提
树和榕树丛中,远眺似一座绿色山庄,近看又像一座城堡。金庙的四周还围有高4
米的围墙。整个金庙显得富丽堂皇,巍峨壮观,被锡克教徒尊为“锡克教圣冠上的
宝石”,是锡克教的象征,它对锡克教徒的意义,就像穆斯林心目中的麦加圣地,
天主教徒心目中的罗马,犹太人心目中的耶路撒冷。
可是,就是这么一座圣地,在80 年代初却被宾德兰瓦勒当作他建立“卡利斯
坦”的总指挥部,他在那里招兵买马,而政府却无可奈何,因为根据锡克教经典,
军警不得进入金庙,宾德兰瓦勒得意至极,心想,英迪拉虽然知道自己图谋不轨,
但你能拿我怎么办?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流血事件不断发生。
从1982 年8 月到1984 年6 月,两大教徒之间发生了1200 余次暴力事件,死伤
1 万余人。英迪拉忍无可忍,决定采取行动。
1983 年3 月,她借口旁遮普邦的“总统直接治理”期满,强令在旁遮普邦举
行选举。这时,民主、自由之类的东西她都不要了,只要选举的结果符合自己的心
意就行。政府出动了20 万军队,3000 人因此死亡,30 万人无家可归。
局势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更加恶化。1984 年4 月4 日,政府宣布,旁遮普邦
为“危险地区”。6 月2 日,英迪拉决定采取断然措施,实施军方制定的“蓝垦”
行动计划,配有坦克和装甲车的10 万大军在西部军区司令拉吉尼·辛格·达亚尔
的率领下包围了金庙。英迪拉向全国作电视讲话,说政府已经决定用武力对付旁遮
普邦的恐怖行动。4 日,政府军发动宣传攻势,要锡克教徒放下武器投降。6 日晨,
战斗开始,政府军向金庙发动了总攻势,宾德兰瓦勒负隅顽抗,结果被当场击毙,
锡克教徒死伤492 名,而政府军的伤亡人数也达百余人。大批锡克教徒被捕,军队
进入了金庙。这就是震惊世界的金庙事件。
对于英迪拉来说,出兵金庙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举措,可以说是下下之策,
金庙的重要性她不是不知,出兵金庙的利害她也知晓,但为了制止锡克教的分立主
义运动,她只好铤而走险。因此,占领金庙后,她在一次公共集会上讲,这是印度
民族的一场悲剧,不能当作胜利来庆祝。金庙事件激化了印度的民族和宗教矛盾,
印度教徒与锡克教徒变得水火不相容。在一些街头巷尾,锡克教徒围上黑头巾,向
过往行人和警察扔石头,焚烧公共汽车,发泄自己心中的愤怒。在一些锡克教庙宇,
锡克教徒挂起“卡利斯坦”的旗帜,而政府军中的锡克教士兵则成群结队哗变。比
哈尔邦拉姆格拉赫锡克士兵打死了自己的团长,抢劫了军火库,驾驶军车向阿姆利
则城挺进。马哈拉施特拉邦的锡克士兵,则企图冲进机场,劫持飞机飞往阿姆利则。
世界各地的锡克人也对此作出强烈反应,他们纷纷抗议印度政府亵读锡克教宗教信
仰的行为。9 月2 日,世界锡克教大会通过决议,要求政府军于30 日前撤出金庙,
否则锡克教长老将进行一次解放金庙的大进军。甘地夫人为缓和局面,同意了长老
们的要求,军队在29 日撤出,冲突暂告平息。但是,矛盾并没有解决,甘地夫人
“尊重少数民族权利”和“宗教平等”的真面目大白于天下,激进的锡克教徒扬言,
“一个宾德兰瓦勒倒下去,千万个宾德兰瓦勒站起来”。
“卡利斯坦流亡政府”主席贾格吉特·辛格·乔汉在伦敦通过英国广播公司发
表演说,要对英迪拉一家采取恐怖行动,对英迪拉本人,乔汉悬赏10 万英镑。锡
克教徒伤心至极,对甘地夫人失去了信心。这里面就包括她的贴身卫士本特·辛格
等人。
应该说,本特·辛格原来对甘地夫人确实是忠心耿耿的,否则甘地夫人也不会
如此器重他,让他留在自己身边。但是,她不知道,随着事态的发展,她在本特·
辛格心目中的形象已经变了,她的本特·辛格也变了,而甘地夫人对此却没有觉察,
悲剧在悄悄地酝酿着。
甘地夫人对锡克分立主义运动的强硬立场早就引起了锡克教激进主义分子的仇
恨。他们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谋杀总理的阴谋在秘密进行之中,而它的策划者就
是流亡国外的印度前驻挪威大使馆一等秘书艾丁德尔·帕尔·辛格。艾丁德尔·帕
尔·辛格在物色着能接近甘地夫人的人物。事实上,暗杀一直在进行之中,只不过
没有成功罢了。如1980 年4 月14 日,就有一名暗杀者越过警察的警戒线,向甘
地夫人投掷了短剑,但没有击中,甘地夫人的一名保镖受了一点伤。后来,帕尔·
辛格又策划了几起谋杀事件,但暗杀者刚刚越过国境,就被政府军逮捕。这才使他
想到,要成功地刺杀被森严戒备的总理,非得她的贴身警卫下手才行。
真是不巧不成书。正当帕尔·辛格为物色不到合适的对象而烦恼的时候,机会
却送上门来。1983 年,甘地夫人出访欧洲。帕尔·辛格结识了她的贴身警卫本特·
辛格。他乡遇故知,分外亲热,两人交谈之中,竟然发现是同乡,两人的妻子还是
同村人,算起来,两人还有一点亲戚关系,这样,他们就建立起十分亲密的关系。
金庙事件后,帕尔·辛格在挪威申请政治避难,离开了大使馆,开始策划谋杀总理
的行动。他拿出10 万美元,要求本特伺机下手,除掉锡克人心中的仇敌,为锡克
教同胞复仇。本特十分犹豫,毕竟,他已经跟随总理达10 年之久,深得总理信任,
要他下手,实在难以抉择。本特回到家中,遇见了很多锡克教徒,他们都是金庙事
件的幸存者,他们悲愤地控诉着英迪拉的暴行,本特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宗教信仰
终于战胜了感情力量,他同意刺杀甘地夫人,但10 万美金他就不要了。
回到新德里后,本特开始物色同谋。他看上了刚调入总理卫队的萨特万特·辛
格。萨特万特也是锡克人,两人一拍即合。大约10 月上旬,萨特万特回家休假,
家中的很多亲友因金庙事件的牵连,被送入了拘留营,对此,他也感到苦闷。这样,
两人就决定寻找机会,除掉英迪拉·甘地,为锡克人报仇。
根据政府保卫部门的规定,警卫回家探亲回来,保卫部门必须对他的思想行为
进行审查。本特和萨特万特两人回来后,极为激动。按理,不用进行审查,明眼人
只要稍微留心一下,就知道他们的思想已经发生了变化,但保卫部门对他们的反常
行为竟然没有觉察,也没有对他们进行这种例行的审查,这就使得谋杀成为可能。
本特和萨特万特原准备在10 月14 日下手,由本特向甘地夫人投掷手榴弹,
萨特万特和另一个警卫开枪射击。10 月14 日上午,他们已经一切准备就绪,只
待甘地夫人出来,就可付诸行动。但那一天碰巧总理府的卫队长接到一个匿名电话,
说有人要暗杀总理,总理身边的警卫添了几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