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基业长青 >

第25章

基业长青-第25章

小说: 基业长青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恃蹲畛浞值亩圆撸杂兄诩鲇媚芰ψ吭健⒖梢越隒EO办公室的人选。
    摩托罗拉在65年历史里没有遭遇过先力时那样的领导断层,也持续不断地一再创新,扩展业务领域,从为西尔斯收音机修理电池,到制造集成电路和卫星通讯系统,表现卓越、深受核心价值熏陶的最高层从未中断,即使是在突然失去最高的管理人才时也一样。例如 1993年,CEO力公室的重要成员乔治·费舍尔离开摩托罗拉,出任柯达CEO。在大多数公司里,这么能干的CEO突然离开一定会造成混乱、不安和管理断层就像先力时的CEO突然死亡时那样但在摩托罗拉不会,CEO办公室的另两位成员,54岁的盖利·图克和43岁的克里斯托夫·盖尔文就顶起空缺,同时摩托罗拉也开始内部作业,从训练有素、数量庞大的管理人才中挑选一位新人,接任CEO办公事的第三位成员。《纽约时报》在一篇标题为“摩托罗拉将可安然无恙,谢谢”的文章里总结说:“费舍尔先生有幸能够放心地离开,知道摩托罗拉几乎有最万全的准备,承受得住这一令人惊异的事情。”
    
  管理混乱导企业衰落
    在我们的研究中,西屋、高露洁、先力时不是最高管理层动荡和断层仅有的例子,我们发现,对照公司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5O年代的梅维尔公司就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当时华德·梅维尔发现自己没有安排好继承人,但因为他“非常想退休”,便急切地想把公司交给别人任何一个人都行,于是就把职位交给一位没有准备、甚至不想要这个职位的生产经理,结果公司急剧衰落。后来梅维尔评论说:“我震惊地发现,人选不当居然能让业绩恶化得这么快。”接着梅维尔展开一年之久的寻觅,希望找到一位外人当CEO来挽救公司;幸运的是,梅维尔最后明智地放弃寻找外人,改为培养公司内部一位有前途,后来证明非常能干的CEO。
    5O年代未期,道格拉斯飞机公司也有过类似的情况。创办人老唐纳德·道格拉斯把公司交给准备不足的儿子小唐纳德·道格拉斯。“小唐纳德根本无力接替他的老父亲的职位”。一位传记作家写道:“儿子认为是敌人对他施加报复(大多数是他父亲的重臣),……于是把有经验的管理人员赶下台,换成自己的亲信。”在小道格拉斯忙于替亲信安排高位时,能干的经理们纷纷离去,而这时却是公司面临波音毫不容情的屠杀,最需要这些经理的时候。6O年代初期,道格拉斯飞机绝望地设法却没有成功赶上波音时,丧失经营管理人才使道格拉斯束手无策。公司在 1966年遭遇悲惨的危机,小道格拉斯为了救亡图存不得已选择和麦克唐纳飞机合并。
    2O世纪7O年代,雷诺也发生过类似事件。当时曾任联邦百货总裁的公司董事保罗·斯蒂克协助推翻预定继承人的接班规划,然后上下联手,让自己成为总裁。到1985年,雷诺购并纳比斯克食品后,在企业史上著名的高级经理大换血惨剧中,纯粹是公司传统的异类的罗斯·约翰逊成为CEO。布莱恩·宝来和约翰·黑里尔:合著的《开门揖盗:雷诺纳比斯克沦落记》一书里,对这些事情有详细的记载,专长投资理才的柯相柯拉维公司发动购并战,靠着垃圾债券融资买下雷诺纳比斯克,引进了另一位外来的CEO,约翰逊的时代终结。
    美利坚百货也发生过这种事。创办家族亲眼目睹自己创造的公司,因为缺乏能干的继承人,引进外人负责经营,而遭到毁灭。宝来也是如此,因为公司“在我们的管理层结构中面临明显的断层,公司在麦克唐纳独裁统治期间,没有培养新的经理人”。因此,从班迪克斯引进了外人迈克尔·布鲁门撒。大通曼哈顿银行、霍华德·约翰逊、哥伦比亚电影也都发生过这种事情。
    这种事也发生在迪斯尼和IBM这两家最近高度曝光的公司身上,这两家是我们认定的高瞻远瞩公司。
    在迪斯尼,沃尔特·迪斯尼没有培养任何能干的继承人。公司在20世纪7O年代沉沦下去,因为经理人漫无头绪,老是自问:“沃尔特·迪斯尼怎么做?”为了拯救公司,董事会在 1984年3礼聘麦克·艾斯纳和法兰克·韦尔斯。但是,我们乐于指出,迪斯尼即使在选择外人时也刻意尽最大力量保持理念的一贯性。负责指导寻找外界人才的雷·华森找上艾斯纳,不仅因为他在业界有辉煌的纪录,也因为艾斯纳了解和欣赏而且真正毫不保留地拥护迪斯尼的价值观,一位迪斯尼人扼要地说明:“艾斯纳变得比沃尔特·迪斯尼还沃尔特·迪斯尼。”
    迪斯尼的案例显示一个要点:如果你的公司觉得必须外聘最高层经理人,也要找和公司核心理念高度一致的人选,他们的管理风格可能不同,但是应真心地赞同公司的核心价值。
    怎样看待IBM的事例呢?IBM董事会在 1993年决定撤换自行培养的CEO,代之以雷诺出身、毫无电脑工业经验的外人郭士纳。这一重大的异常现象,怎么符合我们在其他高瞻远瞩公司见到的情形呢?我们觉得IBM的决定毫无意义,至少就我们审视过的高瞻远瞩公司合计170O年历史的架构来看,这样做毫无意义。
    IBM董事会这样做,或许是基于激烈变革需要外人带动的假设,对于这个假设,我们只简单地回答:请看韦尔奇的例子,韦尔奇这位“当代企业变革大师”全部的职业生涯都服务于提升他为CEO的公司。IBM拥有地球上最完备的管理人才培养计划,有雇用杰出人才的悠久历史,我们根本不能相信IBM里竟然没有一位才干可匹敌韦尔奇的改革分子;要是IBM在公司里找不出至少一打与外聘人员一样能干的内部人才,才真正叫我们吃惊。
    IBM董事会和求才委员会希望激烈的变革和进步,请来郭士纳后,或许可以达成目标,但是,IBM真正的问题其实是今后10年的关键问题是郭士纳是否能够保持IBM的核心理念,同时带来重大的变革?要是能够,那么IBM或许可以恢复世界最高瞻远瞩公司的崇高地位。
    正如通用电气、摩托罗拉、宝洁、波音、诺世全、3M和惠普等公司一再显示的,高瞻远瞩公司为了获得变革和新构想,绝对不需要聘请外人担任最高管理层的职务。

    >>CEO、经理人和创业家借鉴
    简单地说,我们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想以聘请外贤担任最高经理人成为高瞻远瞩公司并保持这种地位,极为困难;同样重要的是,从内部提升和刺激重大的进步绝对没有冲突。
    如果你是大公司的CEO或董事,你可以直接引用本章的教训,贵公司应该安排好经理人培养程序和继承人的长期规划,以确保一代一代顺利传承。请记住:因为沃尔特·迪斯尼构建滴答作响的时钟时忽略了这个重要部分,以致美国象征之一的迪斯尼陷入了可怕的困境;我们请你不要重蹈高露洁、先力时、梅维尔、美利坚百货、雷诺和宝来等公司的覆辙,不要陷入只有引进外人才能在最高层带来变革和进步的陷价。外人可能淡化或摧毁公司的核心。关键是要培养和提升能够刺激健全的变革和进步,同时又能保存核心的内部干才。
    如果你是一位经理,本章的精义也适用于你。如果你想在一家大公司里建立一个高瞻远瞩的部门或团体,也可以思考培养经理和继承人规划的事情,只是规模较小而已。如果你被汽车撞了,谁能接替你的角色?你要怎样帮助这些人发展?你要做什么规划,以确保你高升时能够顺利而有秩序地传承?(你也可以问上级,看他们采取什么确保顺利传承的步骤。)最后一点是,如果你找到一家真正合得来的高瞻远瞩公司,这家公司或许值得你留下来培养自己的能力,这样或许胜过跳槽。    小公司和创业家如何应用本章内容呢?显然小公司不可能像通用电气一样,在推动继承过程之初就排出96位人选,但是,中小企业一样可以培养经理和规划继承人。保罗·盖尔文细心教导儿子当CEO时摩托罗拉还是一家小公司;默克、宝洁、强生、诺斯特龙和马利奥特等公司传承给家人时也一样;萨姆·沃尔顿在公司只有5O家商店时就开始思考公司未来的管理层;休利特和帕卡德在50年代惠普只有5OO个员工时就正式开始了经理计划和详尽的继承人规划。
    有趣的是,几乎所有构建高瞻远瞩公司的早期人物在职时间都很长(平均32。4年),所以,这些公司在资历浅、规模小的时候很少面临真正的传承,尽管如此,很多公司都在真正的传承时刻之前很久就规划好了继承事宜。如果你是中小企业人士,这一点表明你要采取非常长远的观点。根据一个伟大的构想设立一家公司,迅速成长、赚钱退出、并把公司传交给外来职业经理人的企业模式,很可能无法产生另一家惠普、摩托罗拉、通用电气或默克。
    从构建高瞻远瞩公司的观点来看,问题不在于公司目前这一代表现得多好,真正重要的关键问题是:公司在下一代、下下代、再下一代的表现有多好?个别的领导终究会凋零,但是一家高瞻远瞩公司却可以迅猛前进几个世纪,追求远超出任何领袖任期的目的,并表现其核心价值。

  
  
  
  
  
  9 永远不够好
    “别只追求胜过同辈或前辈。要设法胜过你自己。”
                                威廉·福克纳
    “大家总是对家父说:‘啧,啧,你真是成就惊人,现在你可以休息了。’他一定会回答说:‘噢,不行。还得继续做下去,还要做得更好。”
                马利奥特董事长  小马利奥特
                                          1987年
    高瞻远瞩公司的关键问题不是“我们做得有多好?”或“我们怎么样才能做得很好?”,也不是“我们要有多好的表现才能应付竞争?”。对这些公司而言,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明天怎样做得比今天更好?”他们把这个问题看做生活方式,变成思想和行动的习惯。高瞻远瞩公司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优异的运作和绩效,这种成绩不像是最终目标,反而像因为自求改善、加上对未来投资,在这种永不中止的循环中产生的附带结果。高度高瞻远瞩的公司没有最后的终点线,没有什么“已经做好了”,没有什么时候可以让它们觉得能够悠闲自在,靠着辛苦得来的果实度日。
    我们发现,高瞻远瞩公司能够得到特殊的地位,主要不是目光高人一等,或拥有成功的“秘诀”,而是因为一个简单的事实:自我要求极为严格。要成为高瞻远瞩公司并保持这种地位,极需平凡的、旧式的纪律和辛苦工作,还要有发自内心、对任何自满和沾沾自喜都深恶痛绝的心理。小马利奥特在回顾成功的根本因素时说道:
    纪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没有纪律,就没有品格,没有品格,就没有进步……逆境给我们成长的机会,而且我们通常会得到追求的东西。
    如果我们在问题产生时能够克服,我们的品格会大为提高,促使我们成功的素质也会大为提升。
    “不断改善”在80年代成为管理口号,但是数十年来,在高瞻远瞩公司里,这一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在某些案例中,这种情形甚至超过1个世纪。例如,普洛科特和甘布尔运用持续改善的观念可以回溯到19世纪5O年代!麦克奈特在1910年代,把这一观念引进3M的日常运作;马利奥特1927年开设第一家麦根啤酒小店后不久就采用这一观念;帕卡德从4O年代开始就一再使用“不断改善”这个名词。    我们的研究结果明确支持不断改善的观念,但不是把它当做某种方案或流行的管理方式。在高瞻远瞩公司里,不断改善是制度化的习惯,是一种有纪律的生活方式,它融入了组织结构,并且用有形的机制予以强化,激发对现状的不满,高瞻远瞩公司更进一步把自我改进的观念大大推广,不限于程序的改善、它代表对未来的长期投资,代表在员工的培养上投资,代表应用新构想和新科技。简单地说,就是尽一切力量,使公司在明天比今人更强大。

    >>永不满足的机制
    你很可能产生这样一个印象:高瞻远瞩公司并不是个安逸的地方,这正是你应该有的印象。
    安逸不是高瞻远瞩公司的目标。高瞻远瞩公司设置强大有力的机制来产生永不满足的心态,消除自满从而在外部世界发出要求之前,就刺激变革和改善。
    高瞻远瞩公司就像伟大的艺术家或发明家,永不自满,蓬勃成长。他们明白,满足会带来自满,最后导致衰败。问题当然是如何避免自满,如何在公司成功或成为本行业的老大后自我维持纪律,如何维持公司的活力,靠着从内部燃起的熊熊烈火驱策员工继续前进,永不满足,始终追求改进。
    宝洁的杜普利思考的就是这些问题。宝洁力争上游,在20世纪初取得显赫地位之后,他担心公司可能变得快乐和自满,他该怎么办?他可以四处活动,苦口婆心地宣扬维持纪律的重要性,可以写短文和小册子,说明自满的危险,可以亲自和公司上下的经理见面,让他们深深了解变革和自我改进的真正价值。但是,杜普利知道,公司不只是需要推动改革、迎接未来的良好意愿,他更希望找到有约束力、能够推动内部持续改革的东西。
    因此,1931年,他欣然回应营销经理迈克尔罗伊提出的强烈建议,亦即创立品牌管理结构,允许宝洁的品牌直接和公司的其他品牌竞争,就像不同公司的产品竞争一样。宝洁拥有最好的人才、最好的产品、最好的营销力量,为什么不让宝洁内部最好的东西之间互相竞争呢?如果市场不能提供足够的竞争,为何不创造一种内部竞争制度使任何品牌都不能以既有的成就自满自安呢?品牌管理互相竞争的制度在3O年代初期实施,成为宝洁从内部刺激变革和改进的强力机制。事实证明,这种制度极为有效,因此,最后几乎每一家美国消费品公司包括高露洁在内都模仿采用,只不过高露洁是在将近3O年后才这样做。
    这里的重点不是成功的公司一定要创造内部竞争,以保持公司生机勃勃,重点是应该建立某种永不满足的机制,对抗自满顽症这种疾病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所有成功的组织。内部竞争是这种机制的一种,但不是惟一的一种。我们发现高瞻远瞩公司有很多种不同的机制。
    1950年代默克采取了一种策略:在产品成为低利润率的普通商品后,故意让出市场占有率,籍以迫使自己创新发明,获得增长和繁荣。摩托罗拉运用和默克类似的“创新或死亡”机制,加上废弃占销售比重高的成熟产品,迫使自己用新产品填补差额。摩托罗拉在电视机和汽车收音机上采取了这种做法(董事长罗伯特·盖尔文把美国厂生产的最后一部汽车收音机放在自己的桌上,提醒自己摩托罗拉是“以高科技先锋的身份重新创立”的)。摩托罗拉应用一种叫做“科技地图”的机制,填补放弃成熟产品所造成的缺口。科技地图是一种全面的工具,标出自己在科技上比竞争对手进步的地方,并且标明未来10年预期的市场需求。
    通用电气采用一种叫做“动脑会”的程序,把内部的永不满足制度化。先由员工各自组成小组,讨论有什么改善的机会,并提出实质的建议,上级经理不能参加讨论,但必须当场在整个小组面前对建议做出决定不能逃避、躲藏、回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