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03_10317810_0-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这种拒绝可能在事实上起到的效果是促使被拒绝者更多地接触前者(可能被拒绝终究比被忽视好)。如果拒绝起到了加强两人之间更多接触的效果,那么它就是一种正强化物。
同样的,那些通常被认为是负面的刺激或事件不一定就是负强化物。例如,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儿子而言,倘若平日父母对他关爱有加(尤其是在他朋友面前也表现出对他的关爱),那么如果突然间他失去了父母对他的爱,他就会表现出较多的攻击性行为。再次重申的是,正强化物和负强化物是依它们的效果定义的,而不是依据日常概念。这一点很重要。
任何一种东西,在没有观察到它的效果之前,我们都不能对它是正强化物还是负强化物(或是厌恶刺激)给以判断。只有当这种刺激物的出现确定增加了一种反应出现的可能性时,我们才称它为正强化物。也只有当除去这种刺激的确减少了反应出现的概率时,我们才称其为负强化物。之所以作出这样明确的区分是为了防止在试图预测或控制行为时出现混乱。
有一种对斯金纳所提出的这些概念的草率的解释很容易误导人。例如,我们不能随便假设说偶然使用的强化物会有效,或者说同一件刺激物在所有情况下对任何人都有强化作用。例如,有时父母对付不了也不能理解孩子们无理取闹和不负责任的行为。他们可能会这样说:我们尽量满足孩子们的耍求,给他们买名牌衣服,给他们足够的钱花,让他们开家里的车,送他们上好的私立学校,可他们怎么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这里隐含着的一个假设就是:我们给了他这么多正强化物,他就应该按照我们的意愿来行事。对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的一知半解,可能导致他们对斯金纳的理论产生怀疑,使他们认为正强化物不起作用。对操作强化过程的细致全面的了解,将有助于阐明事情的原因。
可能家长并没有依孩子是否作出理想的行为而给予衣服和钱之类的东西。也就是说,家长可能仅仅是向孩子们提供这些东西,而没有把它当作是对某种行为结果的强化。另一种可能是这些东西中至少有一部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正强化物。“名牌衣服”和“有名气的私立学校”,对家长而言可能是有效的强化物,对孩子则不一定是。而且,来自同伴的赞同可能对孩子们“无理取闹和不负责任的行为”有很大的强化作用。
在不同情况下负强化物也有不同的含义,因此对这个概念的全面掌握可以帮助理解许多行为控制上的问题。斯金纳自己大力支持使用正强化物。他认为最好的情景是我们作出某种行为之后得到了某种东西,而我们作出某种行为是为了逃避某种东西则不如前者令人满意。有些情景中却布满了负强化物。在有的学校中,教学任务繁重,学习任务枯燥乏味,任何能帮助学生逃离学习任务的行为,都是一种负强化物。注意负强化物的作用:当撤除负强化物时会增加一种行为的出现概率。如果早退,上课开小差,或在课堂上制造混乱,可以使学生逃离这种令人厌恶的学习环境,这即是一种负强化物,那么这些行为就有望增加,孩子们就会被条件反射,不断地做出这些行为。在许多乏味的工作中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为了逃离这种工作(即是负强化物),员工们可能故意拖延休息时间,借口身体不适,缺席或干脆辞职。所以说不论是正强化物还是负强化物对人类行为的形成和改变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解释人类行为受强化影响的程度,斯金纳提出了二级强化物的概念,例如金钱、学历、关注、赞同和关爱等就属于二级强化物。这些二级强化物是由于和如食物和性欲之类的一级强化物相匹配而具强化作用的。金钱是和许多生活必需品(一级强化物)的提供联系在一起的。学历虽然不如金钱那么直接,但也是和一级强化物的获得联系在一起的(通过考试就可以得到文凭,进而可以有利于找到工作,可以自立门户,可以自己买食物和所需要的其他东西,可以有吸引配偶的能力)。
来自他人的关注、赞同和关爱之所以成为二级强化物,是因为它们与来自他人的对一级强化物的满足联系在一起。例如,那些给予孩子赞同和关注的父母也能够给孩子提供食物、温暖和抚摸之类的一级强化物。而且,来自异性的关注、赞同和关爱的信息是和性欲联系在一起的。这里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和一级强化物发生关联,各式各样的刺激都可以具有强化的作用,然后这些刺激就可以独立地运转来控制行为。我们这里讨论的二级强化物也是概括性的强化物,因为他们是和多种一级强化物联系在一起的。这里需要提到的一点是,有人认为关注、赞同和关爱不仅仅是二级强化物,它们也具有一级强化物的一些特征,换句话说,它们可能和基本的生物因素相关。
影响人类行为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强化物是在控制环境上取得胜利。斯金纳指出:仅仅是“有效果”或“做得对”就可以强化人的行为。他认为人类以这种方式强化自己的行为可以追溯到我们进化的历史。也就是说,以这种方式强化行为的有效性可能部分是先天的。可能成功地控制外在环境而使自己生存下来的价值已经通过进化的人类行为倾向于以这种强化的形式保存了下来。他举例说:一个婴儿不断地摇响手中的玩具,很明显能将这个东西弄响的结果在强化他摇的动作。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说明在我们所做出的这些行为之中很可能有一大部分是由于行为的结果改变了我们的环境。当然,只有通过有效地控制环境我们才可以获得一级强化物,如水、食物、性的满足等。
另一种控制行为或者试图控制行为的方法就是惩罚。但斯金纳认为惩罚的效果是有限的,因而也不是一种理想的控制行为的方法。他认为作为行为结果出现的惩罚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在行为出现之后呈现负强化物,另一种方式是行为出现后撤走正强化物。前一种情况比较常见,比如说孩子做错事后惩罚他,工作上出差错的员工受到上级的责骂,对超速的驾驶员处以罚款等。对于后一种情况,适当的例子是当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跟大人顶嘴时就不让他开车;一个孩子在吃饭时不懂规距,家长就罚他不准吃饭;给迟到的员工扣除奖金或者当有人谈到你不想讨论的问题时离他远去。
只有当呈现一种已知的负强化物或撤除一种已知的正强化物时我们才可以使用“惩罚”一词。仅仅靠我们自己的观念来判断某种刺激物具有惩罚作用是不可以的。惩罚最常见的结果是使受到惩罚的行为(至少是暂时地)受到抑制。但是许多惩罚行为却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那些受到过批评审查的学生仍旧在课堂上调皮捣蛋,关入监狱中的犯人出狱后仍然会再次犯罪,一些因为工作业绩不佳而受到训诫的员工并未因此而有所改变。这些例子中所采取的措施并不见得有效,所以它们不能叫做“惩罚”。事实上,有些行为看上去好像是对不良行为的一种惩罚,然而它却起到了强化的作用。一个学生被叫到校长办公室受训,但这种行为可能被认为是“强壮”或“勇敢”的表现,因而获得同学们的敬佩。这样,那些最终导致学生被学校开除的行为就会逐渐增多。那些被判入狱的人在监狱中发现自己的反社会行为受到狱中犯人的接受和认同,这样在他被释放之后,这些行为就很可能再次出现,而且可能在他作案时,会更加小心谨慎以防被捕。那些受到老板大声斥责的工人,可能因此获得了工友们的注意和同情,他们共同抱怨工作环境差,工作压力大,这样也导致了工作中出现更多的错误。
在下面的部分中我们将详细讨论斯金纳对惩罚的观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斯金纳对负强化和惩罚所作的区分:前者是撤走一种厌恶刺激,使得在此之前发生的那种行为的出现概率增加;而后者是增加一种厌恶刺激或撤离一种正强化物,引起的结果是先行行为的抑制,这种抑制至少是暂时的。对于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初识者而言,这两种行为控制技术常易搞混,可能是因为“负强化”一词看起来指的不是一种强他的情景。但是,依据斯金纳的用法,事实却并非如此。
我们现在需要回到对“刺激〃的详细讨论上。还记得在反应性条件反射过程中一个特殊的刺激可以引发一种反应吗?在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中事情并非如此。因为操作行为是自发的,不是被引发的。但是操作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某种刺激的影响。例如,处于斯金纳箱中特殊环境下的一只鸽子,只有在指示灯亮时去啄键才会得到食物强化。指示灯没亮时,它的啄键动作不能得到强化。这样,最终鸽子会学会只在灯亮时才去啄键,而且灯亮的结果也是鸽子的啄键行为。灯光已经成为一种辨别刺激,它对鸽子的啄键行为施加了控制。在刺激和反应之间这种关系的建立过程,不同于在反应性条件反射过程中那种刺激和反应间关系的建立过程。此时啄键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而不是由某种刺激引发的行为。只有先由鸽子发出啄键动作再受到灯光伴随的强化,这时这种行为才和灯光刺激产生关系。当呈现一种特殊刺激的同时使用了强化,而使一种反应可能发生时,我们就称已经建立了一种辨别刺激。例如,一个婴儿在他父母出现时才会叫“妈妈”、“爸爸”,因为父母的出现是和对他所做的语音反应的强化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对他更加注意或关爱。(区别和泛化金纳心理学中两个相关的概念。泛化是指在某种特殊刺激控制下出现的行为在相似的刺激物出现时也会出现。这种现象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不必经过训练去适应每一种“新的”情景。例如,一个人可以开小车就可以开大车。或者一个人在一种社交场合中受强化以某种方式和他人交往,在另一个相似的场合中也会以相似的方式作出反应。很显然,泛化也有自己的优点。但是区别也很重要。如果不存在区别,就会出现许多不适当的行为。对于某种反应的强化和其他反应的消退才能导致区别。)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进行更多刺激辨别,而这都是以往条件反射的过程形成的。这些辨别包括那些相对而言微小的刺激,到一些比较重要的刺激,例如在开车时要遇红灯停、遇绿灯行。吃香蕉这种行为部分是由香蕉的黄色所控制,香蕉处于某种特殊的黄的时候吃起来味道不错,这个行为就受到强化。我们对待陌生人的方式部分是由他们的面部表情所控制的,一个对我们报以微笑的陌生人(这表明我们被接受)我们通常更愿意接近,而对我们横眉竖眼的陌生人则不愿接近,因为前者的微笑强化了我们与他接近的行为。门铃的响声控制了开门的行为。由于在过去的经历中,门铃响了我们去开门会发现有人在门外,这样使得开门的行为受到强化。因此在门铃再次响起的时候,就使个体作出开门的行为。去邮箱取信的行为受时间的控制。由于在某个特殊的时间我们在邮箱中可以取到邮件,而强化了在这个时间点上去取邮件的行为。在上面的例子中,辨别刺激是某种黄色,微笑或皱眉的表情,门铃的响声或是特殊的时间。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其他的例子来说明辨别刺激,但每个例子都会表明环境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的。斯金纳通过本节中所讨论的辨别过程和几个其他的概念,阐明了环境控制的几个重要方面。他还强调了一点就是环境因素而非“内部机制”决定了我们的行为。
以下是本节的重点:
1.操作行为是自发的并受到行为结果的影响;
2.操作行为的最重要的结果是强化(包括正负两种),通过强化使该行为得到加强,这个过程被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
3.条件反射(或称强化)形成的行为组成了人类行为体系中的主要部分;
4.迷信行为的形成是行为和强化物之间的偶然关系的结果;
5.我们作出的许多反应由于未受到强化,强度逐渐减退,也就是说发生了行为的消退;
6.个体特殊的“个性”正是我们生活经历中不同的强化所造成的;
7.许多二级强化物,如金钱会影响我们的行为,这些强化物是由于和食物之类的一级强化物发生联系而具有强化意义的;
8.惩罚是一种抑制行为发生的行为控制技术(斯金纳不主张使用惩罚);
9.只有在一类或一个特殊刺激呈现的同时施加强化,才会发生辨别作用。
第三章 B。F。斯金纳和激进的行为主义 行为的形成
斯金纳认为一位雕塑家塑造一尊雕像,与运用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形成行为存在相似的地方。在斯金纳箱中白鼠按压杠杆的行为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读写行为都属于操作行为,它们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一系列的过程循序渐进地形成的。“形成”一词指的就是相邻的强化情景,表面看起来相似,但实则不同。为了要得到强化,个体必须作出的反应将越来越和最终的反应接近。就拿婴儿学说话为例:刚开始的时候只要他说得有一点相似我们就给它强化;后来就不行了,他必须说得比较像才给强化;最后则是只强化它的准确发音。
形成可以导致良好行为的表现,例如教孩子说话,正确地写字,怎样运动,怎样小心开车,怎样很好地工作。但是,它也可能导致一些不良行为的表现。例如当一个小孩轻言细语地问家长要某样东西时,家长可能不理不睬;可是当孩子大声嚷嚷时,家长就有了反应。这时就给予了强化。为了继续受到家长的关注,孩子会逐渐学会大声吵闹来向家长要东西。殊不知这一行为正是家长自己无意之中形成起来的。
在20世纪60年代发生于校园和城市中的暴力事件,可以认为至少部分地是形成的结果。一些学生、美籍非洲人和其他的少数民族,受歧视的民族的合理要求经常受到政府的忽视。只是当民众的呼声比较大的时候才会有人听,问题才可以得到解决。但是,这样的反应从没有为这些不满的人带来足够的强化。于是他们提高抗议的强度,最终导致了暴力事件和大规模的破坏行动。对于当局而言,比较明智的做法是在这种合理的需求的程度较小,尚处于非暴力的状态中时,给予认真的对待,而不是对此视若无睹,充耳不闻(不给予强化),直到它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才向激进的、攻击性的行为投降(即给予强化)。这个过程会不断进行下去:开始只是对当局的不满,当压力增加时让一步,然后又反复,当行为强度增加时又让步,直至行为的紧张程度增加到了暴力事件和社会破坏行为被逐渐地形成出来为止。
在教育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形成的积极利用。斯金纳曾大力倡导使用程序化教学,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将知识学习细分为一系列过程,每下一个过程的复杂程度都比上一个过程深。每一次学习的知识量都是比较合适的。依照这种安排,学生每次学习的量不大,学习由易到难,学习内容环环相扣,这样循序渐进使得学生学习起来不会出现过多的困惑。对于和学习材料对应的各种问题(按照复杂程度的顺序编排),学生作出的正确反应的比率也会比较高,这样下去就可以逐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