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623-医旨绪余 >

第11章

623-医旨绪余-第11章

小说: 623-医旨绪余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膝内 厥,足大指不用。 
x手少阴心经脏象x(是经多气少血) 心形如未敷莲花,居肺下膈上,附着于脊之第五椎。 
其经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 
却上肺,下出腋下(肺脉从肺系横出腋下,心脉从肺而出于腋下,包络脉从胁下抵腋下),下循 内后 
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少海穴也),循臂内后廉(臂内后廉上脘一寸半,灵道穴也),抵掌后兑 
骨之端(神门穴也),入掌内后廉(掌内后廉小指本节陷中,少府穴也),循小指之内出其端(少冲穴也 
,在小指内廉之端)。 
是动则病咽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 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 
x手太阳小肠经脏象x(是经多血多气) 小肠长三丈二尺,左回迭积十六曲,胃之下口,小肠上口也, 
在脐上二寸,水谷于是入焉。复下一寸为水分穴,则小 
肠下口也,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入膀胱,滓秽入大肠。 
其经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少泽穴也),循手外侧(小指本节前谷穴也,本节后陷中,后溪穴也), 
上腕(臂下掌上节处曰腕,腕前起骨中陷中,腕骨穴也。当腕中陷处,阳谷穴也),出踝中,直上循臂 
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少海穴也),上循 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 
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 ,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 抵鼻, 
至目内 ,斜络于颧。 
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回顾,肩似拔, 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 
肩、 、肘、臂外后廉痛。 
x足太阳膀胱脏象x(是经多血少气) 膀胱纵广九寸,居肾之下,大肠之侧,小肠下口,乃膀胱上 
口,水液由是渗入焉。盛溺九升九合。 
其经之脉,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 
肩,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 中(腿下 上接处约 
文中央动脉曰 中,委中穴也)。其支者,从 内左右 
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窦云∶髀,骨节也),循髀外,从后廉下合 中,以下贯 内 
(足肚曰 ),出外踝之后(昆仑穴也),循京骨(京骨穴也),至小指外侧(小指外侧本 
节后陷中,束骨穴也;本节前,通谷穴也;小指端,至阴穴也)。 
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 如结, 如裂,是为 
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颠疾,头囱顶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 
、 、脚皆痛,小指不用。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x足少阴肾脏象x(是经多气少血) 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状如石卵,附着于脊之十四椎, 
当胃下两旁。 
其经之脉,起于小指之下,斜走足心(涌泉穴也),出于然骨之下(然骨,穴也,在内踝前 
起大骨下陷中),循内踝之后(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动脉,太溪穴也;上太溪二寸,复溜穴也) 
,别入跟中,以上 内,出 内廉(阴谷穴也),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 
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黑如地色,咳唾则有血, 
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KT KT 如无所见,心如悬,病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 
是谓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胆,肠癖, 
脊臀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 
人迎也。 
x手厥阴心包络之经x(是经多血少气) 滑伯仁曰∶心包,一名手心主。以脏象校之,在心 
下横膜之上,竖膜之下,与横膜相粘,而黄脂漫裹者,心也;其漫脂之外,有细筋膜如系,与 
心肺相连者,心包也。君火以名,相火以位,手心主代君火行事。以用而言,则曰手心主;以经 
而言,则曰心包络。一经二名,实相火也。 
其经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 
腋下,循 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曲泽穴也),下臂,行两筋之间(两节之上腕三寸, 
间使穴也;当腕中,大陵穴也),入掌中(劳宫穴也,穴有动脉),循中指,出其端(中冲穴也) 
。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 
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 
x手少阳三焦之经x(是经多气少血) 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在心下下膈, 
在胃上口,其治在膻中,直两乳间陷者中。中焦在胃中脘,当脐上四寸,不上不下,其治在脐旁。 
下焦当膀胱上口,其治在脐下一寸。 
其经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关冲穴也),上出两指之间(两指之间陷中,腋门穴也;上 
两指本节后间陷中,中渚穴也),循手表腕(阳池穴也),出臂外两骨之间(两骨之间上腕二寸 
,支沟穴也),上贯肘(天井穴也),循 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 
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 
以屈下颊至 ( ,颊骨也)。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 。 
是动则病耳聋,浑浑 ,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 痛,颊痛,耳后、肩、 
、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x足少阳胆脏象x(是经多气少血) 胆长三寸,在肝之短叶间。包精汁三合,为清净之府。诸 
府皆传秽浊,独胆无所传道,故曰清净。胆汁减则目昏又吐,伤胆倒则视物倒植。 
其经之脉,起于目锐 ,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 
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 后。其支者,别锐 ,下大迎,合手少阳, 
抵于 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 
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窦氏云∶腹下腿上节处是也) 
,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外辅骨之前膝之下一寸,阳陵泉穴也,伸足取之) 
,直下抵绝骨之端(阳辅穴也),下出外踝之前(丘墟穴也),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 
(小指次指之间本节前陷中,侠溪穴也;本节后陷中,临池穴也;小指次指之端,窍阴穴也)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岐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 
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角颔痛,目锐 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 
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x足厥阴肝脏象x(是经多血少气) 肝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其治在左,其脏在右,附着 
于脊之第九椎。 
其经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大敦穴也),上循 
足跗上廉(足跗上廉大指间陷中,行间穴也;大指本节后间陷中,太冲穴也),去内踝一寸, 
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内踝前一寸,中封穴也),上 内廉(曲泉穴也),循股阴,入 
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 
,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 
肺(《经脉篇》)。 
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 疝,妇人小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主肝所 
生病者,胸满,呕逆,洞泄,狐疝,遗溺,癃闭。 
x督脉x 督之为言,都也。行背部之中行,为阳脉之都纲,奇经八脉之一也。 
督脉者,起于下极之 ,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脑,上巅,循额至鼻柱,属阳脉之海也。 
脊之为骨,凡二十一椎,通项骨三椎,共二十四椎。自屏翳而起,历长强穴,并脊里而上 
行,循腰 、阳关、命门、悬枢、脊中、筋缩,至阳陵、灵台、神道、身柱,过风门,循陶道、 
大椎、哑门,至风府入脑,循脑户、强间、后顶上巅,至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循额至 
鼻柱,经素 、水沟、兑端,至 交而终焉。云阳脉 
之海者,以人之脉络周流于诸阳之分,譬犹水也,而督脉则为之都纲,故曰阳脉之海。 
x任脉x 任之为言,妊也。行腹部中行,为妇人生养之本,奇经之一脉也。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喉咙,属阴脉之海也。 
任与督,一源而二岐,督则由会阴而行背,任则由会阴而行腹。夫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有子 
午也。人身之任督,以腹背言,天地之子午;以南北言,可以分,可以合者也。分之以见阴阳之不杂 
,合之以见浑沦之无间,一而二,二而一者也。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会阴之分也,由是循曲骨,上毛 
际,至中极,行腹里,上循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 
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上颐,循承浆,环唇上,至 交分行, 
系两目下之中央,会承泣而终焉。云阴脉之海者,亦以人之脉络周流于诸阴之分,譬犹水也,而任脉 
则为之总会焉,故曰阴脉之海。 

下卷
七十六、附王好古类集五脏苦欲补泻药味
属性:x肝苦急x 急食甘以缓之,甘草;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以辛补之,细辛;以酸泻之,芍药。虚, 
以生姜、陈皮之类补之。经曰∶“虚则补其母”,水能生木,肾乃肝之母,肾水也,苦以补肾, 
熟地黄、黄柏是也。如无他证,钱氏地黄丸主之。实则白芍药泻之,如无他证,钱氏泻青丸主之 
。“实则泻其子”,心乃肝之子,以甘草泻心。 
x心苦缓x 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芒硝;以咸补之,泽泻;以甘 
泻之,人参、黄 、甘草。虚,以炒盐补之。“虚则补其母”,木能生火,肝乃心之母,肝木也, 
以生姜补肝,如无他证,钱氏安神丸主之。实则甘草泻之,如无他证,钱氏方中重则泻心汤,轻 
则导赤散。 
x脾苦湿x 急食苦以燥之,白术;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草;以甘补之,人参;以苦泻之, 
黄连。虚,则以甘草、大枣之类补之,如无他证,钱氏益黄散主之。心乃脾之母,以炒盐补心。 
实,则以枳实泻之,如无他证,以泻黄散泻之。肺乃脾之子,以桑白皮泻肺。 
x肺苦气上逆x 急食苦以泻之,诃子皮;一作黄芩。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药∶以辛泻之 
,桑白皮;以酸补之,五味子。虚,则五味子补之,如无他证,钱氏阿胶散补之。脾乃肺之母, 
以甘草补脾。实,则桑白皮泻之,如无他证,以泻白散泻之。肾乃肺之子,以泽泻泻肾。 
x肾苦燥x 急食辛以润之,知母、黄柏;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知母;以苦补之,黄柏;以 
咸泻之,泽泻。 
虚,则熟地黄、黄柏补之。肾本无实,不可泻,钱氏止有补肾地黄丸,无泻肾之药。肺乃肾之母,以 
五味子补肺。 
以上五脏补泻,《内经·藏气法时论》中备言之,欲究其精,详看本论。 

下卷七十六、附王好古类集五脏苦欲补泻药味
脏腑泻火药
属性:黄连泻心火 木通泻小肠火 黄芩泻肺火(栀子佐之)黄芩泻大肠火 柴胡泻肝火(黄连佐之) 
柴胡泻胆火(亦以黄连佐之) 白芍药泻脾火 石膏泻胃火 知母泻肾火 黄柏泻膀胱火 柴胡泻三焦火 
(黄芩佐之) 
以上诸药,各泻其火,不惟止能如此,更有治病,合为君、合为臣处,详其所宜而用,勿执一也。 

下卷七十七、附李东垣药类法象
用药法象
属性:天有阴阳 风、寒、暑、湿、燥、火,三阴三阳上奉之。 
温、凉、寒、热,四气是也。温热者,天之阳也。凉寒者,天之阴也,此乃天之阴阳也。 
地有阴阳 金、木、水、火、土,生、长、化、 
收、应之藏下。 
辛、甘、淡、酸、苦、咸,五味是也。皆象于地,辛、甘、淡者,地之阳也,酸、苦、咸者, 
地之阴也,此乃地之阴阳也。 
味之薄者,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 
味之浓者,为阴中之阴。味浓则泄,酸、苦、咸,寒是也。 
气之浓者,为阳中之阳。气浓则发热,辛、甘、温,热是也。 
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凉,寒是也。 
轻清成象(味薄茶之类),本乎天者亲上。 
重浊成形(味浓大黄之类),本乎地者亲下。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 酸苦涌泄为阴。 
清阳发腠理,清之清者也;清阳实四肢,清之浊者也。 
浊阴归六腑,浊之浊者也;浊阴走五脏,浊之清者也。 

下卷七十七、附李东垣药类法象
药性要旨
属性:苦药平升 微寒平亦升 甘辛药平降 甘寒泻火 苦寒泻湿热 苦甘寒泻血热 

下卷七十七、附李东垣药类法象
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
属性:肝、胆∶味,辛补、酸泻。气,温补、凉泻。 
心、小肠∶味,咸补、甘泻。气,热补、寒泻。 
脾、胃∶味,甘补、苦泻。气,温、凉、寒、热,补泻各从其宜。 
肺、大肠∶味,酸补、辛泻。气,凉补、温泻。 
肾、膀胱∶味,苦补、咸泻。气,寒补、热泻。 
五脏更相平也,一脏不平,所胜平之,此之谓也。故云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水去则荣散, 
谷消则卫亡;荣散卫亡,神无所居。又仲景云∶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故 
血不可不养,卫不可不温,血温卫和,荣卫将行,常有天命矣。 

下卷七十七、附李东垣药类法象
五味所用
属性:苦泄 甘缓 酸收 咸软 淡渗泄 辛散 

下卷七十七、附李东垣药类法象
药类法象
属性:风,升,生(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 
防风(纯阳,性温,味甘辛) 升麻(气平,味微苦) 柴胡(气平,味苦平) 羌活(气微温, 
味苦甘平) 威灵仙(气温,微苦) 葛根(气平,味甘) 独活(气微温, 
味苦甘平) 细辛(气温,味大辛) 桔梗(气微温,味苦辛) 白芷(气温,味大辛) 本(微温, 
味大辛) 鼠粘子(气平,味辛) 蔓荆子(气清,味辛) 川芎(气温,味辛) 天麻(气平,味苦) 
秦艽(气微温,味苦辛平) 荆芥(气温,味苦辛) 麻黄(气温,味甘苦) 前胡(气微寒,味苦) 
薄荷(气温,味苦辛) 
热,浮,长(气之浓者,阳中之阳;气浓则发热,辛、甘、温、热是也)。 
黑附子(气热,味大辛) 乌头(气热,味大辛) 干姜(气热,味大辛) 良姜(气热,味辛; 
一本味甘辛) 干生姜(气温,味辛) 肉桂(气热,味大辛) 桂枝(气热,味甘辛) 草豆蔻(气 
热,味大辛) 丁香(气温,味辛) 浓朴(气温,味辛) 木香(气热,味苦辛) 益智(气热,味 
大辛) 白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