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623-医旨绪余 >

第5章

623-医旨绪余-第5章

小说: 623-医旨绪余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卷
三十、咳嗽
属性:生生子曰∶古云∶咳者,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者,谓有痰而无声,脾湿动而生 
痰也。今曰咳嗽者,既有声而复有痰也。然其病不一,有五脏咳,有六腑咳,有六气咳,有虚咳,有 
实咳,有水咳,有火咳,种种不同,用药亦异。观古人立方,多所重于肺部,有清肺者,有保肺者, 
有敛肺者,有泻肺者,有补肺者。五者,谓肺属金而主乎声者也。惟肺也,外统皮毛,为一身之护卫, 
内为华盖,作五脏之至尊,肺受百脉之朝,故病每干于肺,设不干肺,抑何咳焉?是以治咳必兼于肺 
。至于清痰降火,流湿润燥,补肾疏风者,莫明于《丹溪纂要》,条分列治,极为详尽;但主嗽多, 
咳少耳。学人宜于是而扩充之,则思过半矣。 

上卷
三十一、哮
属性:生生子曰∶丹溪云∶“哮者,专主于痰,宜用吐法。亦有虚而不可吐者,必使薄滋味;不可纯用寒 
凉,必兼散表。”此深造病情者也。其间,亦有自童幼时,被 
酸咸之味,或伤脾,或抢肺,以致痰积气道,积久生热,妨碍升降,而成哮症。一遇风寒即发,缘肺合皮 
毛,风寒外束,弗得发越,内热壅郁,新痰复生,因新痰而致旧痰并作也。是以气高而哮,抬肩拮项, 
不得仰卧,面赤头疼,恶寒发热,治宜散表,表散热解,气道流通,庶亦暂可。有饮食浓味伤脾,不能运 
化而发者,脾伤则津液不得布散而生痰涎,壅塞经隧,肺气为之不利,则胸满腹痛,盗汗潮热,昼夜发哮 
,声如拽锯,治宜消食健脾,清痰利气,斯亦定矣。有房劳太过,肾水衰少,不能制火下降,火寡于畏, 
而侮所胜,肺金受伤,金伤则生化之源绝矣。病则下午潮热,哮声如雷,头疼面赤,盗汗烦躁,昼轻夜重 
,脉数无力。治当补肾制火,清金润燥,庶或得安。有气逆而发者,《经》曰∶怒则气上,有升无降。又 
曰∶大怒则火起于肝。又曰∶上升之气,自肝而出,中挟相火。肺虚不能平木,病则胸满胁痛,耳聋眼赤 
,气出如火,治宜抑肝利气。是痰也,气浓者,当劫而吐之,拔其病根;根拔又当速补中气,中气充实, 
痰不再作矣。 

上卷
三十二、喘
属性:生生子曰∶《内经》云∶“诸气愤郁,皆属于肺。”诸满 
喘呕,亦属于肺,以肺主气者也。诸喘气逆者,乃阳火急数而然也。一呼一吸为一息,呼随阳出,吸随阴 
入,呼吸之间,脾受其气,通乎营卫,合乎阴阳,热则息急气粗,寒则息迟气微。今之喘逆,由火热而息 
急也,或六淫所伤,七情所感,或脾肾俱虚,或脾湿肿满,或本脏气虚,或瘀血伤滞,皆所以致之,要当 
合脉认病,合病制方,庶无差失之患矣。 
又曰∶方书有云治喘嗽者,有云治痰喘者,有云治喘逆气急者,有云气喘者,不可不分别明白,究治 
此病,虚实攸系匪轻。验今之喘嗽者,既嗽而兼有喘声也。痰喘者,喉中有痰,或出或不能出,抬肩撷项 
者是也。喘逆气急者,无痰嗽而独气急作喘声也。气喘者,较逆急势则稍缓耳。前二者,兼痰兼嗽,盖有 
杂症以干之,故治有汗吐下之不同也,后二者,乃本脏气虚,或阴虚火动,及产后喘急者,为孤阳几于飞 
越,治惟补之、敛之。攻补之不同,由虚实之异路也;少有差忒,则轻者重,重者死矣。予于喘嗽二病, 
寻究端倪,会类治法,逐证填方,不以重复自嫌,其间搜集不尽者,将俟后之明敏,藉此为左券云尔。 
喘而无汗者,宜解表。 
喘而有汗者,宜和营卫,固腠理。 
腹满,脉沉实者,为内实,当下之。 
发时有痰吐出者,宜化痰。 
发时有痰不能出者,宜开提之。 
食积痰逆者,宜导痰运脾。 
饮水多者,宜渗利之。 
久嗽不已,痰壅胸膈气实者,宜吐之。 
心火形肺者,宜清心热。 
气从小腹上冲,乃冲脉之火,宜调中益气汤加黄柏、知母以降之。 
脉数无力者,宜滋阴降火。 
产后喘急者,郭氏谓孤阳绝,阴极,为难治。 
本脏气虚及久喘,攻击太过者,宜人参、五味、阿胶之类补之。 
新喘气实者,宜葶苈、枳壳、桑皮之类泻之。 
肿满脾虚,不能摄水,上迫于肺,喉中作水鸡声者,或小青龙汤,或导水丸,桑皮、赤小豆、瞿麦之 
类决之。瘀血凝滞胸膈者,或韭汁之类以活之。 

上卷
三十三、论汗不可纯作血看当以气看为妥
属性:生生子曰∶《灵枢经》云∶“汗者,心之液”。又曰∶“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故今人多认汗 
为心血也。愚谓五脏皆有汗,不独心有之也。《经脉别论篇》曰∶“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 
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夫汗,不过一气而已。此气者,乃五谷之精,气静则化而为血,以养生身(《灵枢经》曰∶血者,神气也 
,血之与气,异名而同类焉)。扰则越而为汗(不待化而气先发越也)。《易》曰∶“地气上而为云,天 
气下而为雨。”《阴阳应象大论篇》曰∶“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良以此也(启玄子注曰∶夫人汗 
泄于皮腠者,是阳气之发泄尔,然其取类于天地之间,则云腾雨降而相似也)。 

上卷
三十四、论五郁
属性:生生子曰∶《内经》有五郁之论,谓“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虽统 
揭夫郁之名,而未显言夫郁之症,与详明其达、发、夺、泄、折之义。惟是后之人认达为吐,认发为发汗, 
以泄为解表利小便,以夺为下,以折为抑其冲逆,意义未必非是,恐于经义未之尽也,余故缕析五郁之症, 
并治法焉。 
夫五脏一有不平则郁。达,是条达或通达也,发是发越,泄是疏泄,夺是攘夺,折是决折。何者?夫《 
内经》曰∶木郁达之,木郁者,肝郁也。达者,条达、通达之谓也。木性上升,怫逆不遂,则郁。故凡胁痛 
耳鸣,眩运暴仆,目不认人,皆木郁症也。当条而达之,以畅其挺然不屈 
之常(如食塞胸中,而肝胆之气不升,故胸腹大痛,宣而吐之,以舒其木之气,是在上者因而越之也。木 
郁于下,胁疼日久,轻则以柴胡、川芎之类开而提之,亦条达之意也;重则用当归龙荟丸摧而伐之,孰非 
通达之意欤)。 
火郁发之,火郁者,心郁也。发者,发越之谓也。火性炎上,怫逆不遂,则郁。故凡瞀闷目赤,少气 
疮疡,口渴溲黄,卒暴僵仆,呕哕吐酸,螈 狂乱,皆火郁症也。当发而越之,以返其自然之常(又如五 
心烦热,肌肤大热,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之中,以火郁汤、升阳散火汤,皆发之之意也,又谓从其 
性而扬之。思想无穷,所愿不遂,悒郁不乐,因生痰涎,不进饮食,或气不升降,如醉如痴,以木香、石 
菖蒲、生姜、雄黄之类帅而动之,亦发之之意也。小便混浊,疮疡舌疳,以黄连解毒汤、导赤散、八正散 
之类引而下之,孰非越之之意欤)。 
土郁夺之,土郁者,脾郁也。夺者,攘夺之谓也。土性贵燥,惟燥乃能运化精微,而致各脏也。壅滞渍 
濡,则郁。故凡肿满痞塞, 肿,大小便不利,腹疼 胀,皆土郁症也。当攘而夺之,以复其健运之常 
(又如腹中窒塞,大满大实,以枳实导滞丸,木香槟榔丸、承气汤下而夺之,是中满者,泻之于内也。饮 
食伤脾,痞闷,痰涎日生,以橘半枳术丸;忧思痞结,不思饮食,腹皮微急,以木香化滞汤、消痞丸消而 
磨之,亦攘之之意也。诸湿肿满, 肿,湿热发黄,以实脾利水之 
剂燥之,孰非攘而夺之之意欤)。 
金郁泄之,金郁者,肺郁也。泄者,疏泄之谓也。金贵空清,壅塞窒密,则郁。故凡咳逆,喉疼 
声哑,胸满喘息,抬肩撷项,肌热,鼻塞呕脓,皆金郁症也。当疏而泄之,以肃其清降之常(又如伤 
风,咳嗽鼻塞,以参苏饮、人参败毒散,皆疏之之意。胸膈停饮,或水饮入肺,喉中如水鸡之声,或 
肺痈呕脓血,以葶苈大枣泻肺汤治之,孰非泄之之意欤)。 
水郁折之,水郁者,肾郁也。折者,决折之谓也。水贵沉静,搏激窒塞,则郁。故凡冷唾上涌,水 
肿腹胀,腰膝不利,屈伸不便,皆水郁症也。决而折之,以导其东归之常(又如肾气抑郁,邪水泛上而 
冷唾,以茯苓、泽泻之类导而下之,决之之意也。腰脐疼痛,不可俯仰,或如奔豚之状,以桂心之类折 
之,或小便癃疼,久亢不泄,而为白浊,以小茴香、泽泻、黄柏之类治之,孰非决之之意欤)。是皆因其 
曲而直之也,举其概则余可推矣。若以达为吐,以发为汗,以泄为解表利小便,以夺为下,以折为抑其冲 
逆,然固然,于经义恐犹未尽善也。且后文又曰∶“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愚谓 
过者,淫胜之谓也,折之者,谓裁之也,如木胜助之以辛,火胜助之以咸之类,投其畏而伐之,故曰∶“ 
五脏一有不平,所胜平之,递相济养,交互克伐”,此之谓也。 

上卷
三十五、论呕血
属性:生生子曰∶经云∶怒则伤肝,甚则呕血并飧泄。又曰∶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怒气上逆, 
则脾气受伤,所藏所统之血,皆妄行而错乱也。古方有用芎附饮治之而效者,良由川芎、香附,能 
调肝气,气和而血归经也。丹溪有用桂五钱为末,冷水调服者。缘桂能和荣卫,通血脉,木得桂而 
枯,且又为从治之法,故不独恃寒凉为治也。必须参之脉证,如脉微弱虚软,精神疲惫,急当独参 
汤进之。如脉洪大弦长有力,精神不倦,或觉胸中气塞,或血是紫黑块者,当以承气汤下之,此釜底 
抽薪法也。若势缓而色鲜红,宜以葛可久十灰散、阿胶、血余灰之类止之。或调气,或下或止,全在 
临症活法,勿得执一以戕生也。 
滑伯仁曰∶血溢、血泄、诸蓄妄证,其治也,予率以桃仁、大黄行血破瘀之剂,以折其锐,而后 
区别治之。或问∶失血复下,虚何以当行血破瘀之剂?予曰∶血既妄行,迷失其道,不去蓄利,则以妄 
为常。曷以御之?且去者自去,生者自生,何虚之有。且如妇人行经,有五六日不止者,有十数日不止 
者,可见去 
者自去,生者自生也;乳妇亦然。 
生生子曰∶时师治血,爱用寒凉,每每畏用温、补二法,亦偏见也。夫有寒当温,有虚当补, 
圣哲不能废其规,但要体认切当,毋轻举也。假使胃寒,或久为寒凉所激,以至血不归经,不温 
可乎?暴吐暴衄,昏运软倒,不补可乎?故王海藏治饮冷伤脾吐血,以理中汤理治中脘,分利阴 
阳,此亦理治内衄之法也。《三因方》曰∶理中汤能止伤胃吐血,以其功最理中脘,分利阴阳, 
安定血脉。葛可久治吐血昏运,用独参汤。仲景曰∶血脱益气。东垣曰∶阳生阴长。皆有旨趣,实 
法在当用而用也。设若阴虚火动,咳嗽已久,肺有伏火,痰带血丝,或紫色血屑,又当滋阴润肺, 
开郁清痰,而前剂未敢以轻试也。是知咳血、嗽血、痰带血丝,惟当滋阴润肺为先,暴吐昏运,却 
宜补虚温脾为最。全在体察病源,勿致偏癖,斯为良师。 
滑伯仁曰∶诸见血非寒证,皆以为血热所迫,遂至妄行;热皆复有所挟也,或挟风,或挟湿,或 
挟气。又有因药石而发者。其本皆然,上中下治,各有所宜。在上,则栀子、黄芩、黄连、芍药、犀 
角、蒲黄,而济以生地、牡丹皮之类。胃血,古人有胃风汤,正是 
以阳明火邪,为风所扇,而血为之动。中间有桂,取其能伐木也,若苍术、地榆、白芍药之类,而济 
以火剂。大肠血、以手阳明火邪,为风为湿也,治以火剂、风剂,风能胜湿也。如黄连、芩、芍药。 
柏皮、荆芥、防风、羌活之类,兼用鸡冠花,则述类之义也。 
又曰∶惊而动血者属心,怒而动血者属肝,忧而动血者属肺,思而动血者属脾,劳而动血者属肾。 

上卷
三十六、论咳血
属性:生生子曰∶咳血多是火郁肺中,治宜清肺降火,开郁消痰,咳止而血亦止也。不可纯用血药,使 
气滞痰塞,而郁不开,咳既不止,血安止哉!设下午身热,而脉细数,此真阴不足,当清上补下。 

上卷
三十七、论齿衄
属性:生生子曰∶有侄女十岁,因毁齿动摇,以苎麻摘之,血因出不止,以小瓦盆盛之,一日夜积十一盆 
,用 
末药止其处,少顷复从口中吐出,身亦不倦,亦事之希觏也。可见人身之血,不可测量。诊其脉,皆 
洪大有力。以三制将军末子二钱,用枳壳汤少加童便调下。是夜之半,去黑粪数块,其血顿止,再不复 
发。后又见一男子,每齿根出血盈盆,一月一发,百药不效,历十余月。每发则昏昧,知其人好饮, 
投前剂一服而安。 
又一老妪患此,一发五七日,一日约有升余,投前剂亦安,所下皆有黑粪。是知此疾,多阳明热盛 
所至者。缘冲、任二脉,皆附阳明,阳明者,多气多血之经也。故一发如潮涌。急则治其标,故投以 
釜底抽薪之法,应手而愈。要知肾虚血出者,其血必点滴而出,齿或攸攸而疼,必不如此之暴且甚。 
有余不足,最要详认。 

上卷
三十八、颤振
属性:有谓作诸禁鼓栗者,非也。诸禁鼓栗,乃斗牙战摇,似寒而实热也。夫颤振,乃兼木气而言, 
惟手足肘前战动,外无凛栗之状。 
生生子曰∶颤振者,人病手足摇动,如抖擞之状,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内经 
》云∶诸风掉眩,皆属肝木。木主风,风为阳气,阳主动,此木气太过,而克脾土,脾主四肢,四肢者, 
诸阳之末,木气鼓之故动,经谓“风淫末疾”者此也,亦有头动而手足不动者,盖头乃诸阳之首,木气 
上冲,故头独动而手足不动∶散于四末,则手足动而头不动也。皆木气太过,而兼火之化也。木之畏在金 
,金者土之子,土为木克,何暇生金。《素问》曰∶“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 
能胜二火。”由是木挟火势而寡于畏,反侮所不胜,直犯无惮,《难经》谓木横乘金者 
是也。此病壮年鲜有,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夫老年阴血不足,少水不能灭盛火,极为难治, 
前哲略不及之,惟张戴人治新寨马叟,作木火兼痰而治,得效。遇此症者,当参酌厥旨,而运其精 
思云。 

上卷
三十九、相火篇
属性:(附相火辩) 
生生子曰∶《内经·气交变大论篇》云∶“南方生热,热生火,其令热,其变消烁,其灾燔 。” 
运气五行生死顺逆篇曰∶火主于南,应夏。火之为言,化也,言能化生万物也。六气之中,君火为二之 
气,经以热称之。相火为三之气,经以暑称之。暑之与热,皆火令也。六化篇曰∶在地成形,在天为 
气,行有五而气有六,以分君火、相火之化。六气化者,谓寒、暑、燥、湿、风、火也。乃天之元气。 
六气皆有一化,举大概也。君火之化热,主春末夏初,行暄淑之令,而不行炎暑,应君之德也。相火之 
化暑,主于夏。夏之为言,大也,与午同意,炎暑乃行。人有触其气者,皆令气之病也,当从四时令气 
之治,非病机中五脏厥阳之火同治也。五脏厥阳之火所致之疾,当从病机之治。盖 
令气之火,自外而治者;病机之火,自内而生者。内外致疾之原不同,则治法当合求其所属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