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万山伤寒论讲稿共70讲-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灸上七壮后,局部恐怕是二度以上,或者三度的烫伤,然后留一个大焦
痂,这个时候你让病人吃生葱、生蒜、生辣椒,吃羊肉、海鲜,让他
发,使焦痂下有许多渗出物,千万不要把痂给抠掉,不要让他洗澡,这
样的话,局部有这样一个创伤,机体就调动全身的力量来修复这个创
伤,机体的免疫能力就提高了,也许就借着这个机会治好了其他许多疾
病。这个灸法很有意思的,提高免疫机能。大体上这种灸疗,可以保证
有两个星期左右的疗效,而且有些很疑难的病证,没准儿就通过几次瘢
痕灸就可以得到彻底的治愈。比方说一些过敏性的疾病,但是这种灸的
方法要留下一个终身的瘢痕,所以不要在面部灸,喜欢穿裙子的女孩子
也不要在人家的腿部灸,在不暴露的地方灸。我发现现在暴露的地方越
来越多,原来你说灸丹田吧,问题不大,可是在大马路上,你就看得到
把丹田都露出来的人。当然我们现在隔物灸,和其他许多灸法的改进,
不要再有这种瘢痕了,但是古代这种瘢痕灸也却是是一种比较好的治疗
方法。日本有一个长寿村,那个村的村民,到十八岁以后,每年的立春
这一天,都在足三里上做瘢痕灸,他们那个村的平均寿命在九十多岁以
上,接近100岁,当然这个村的长寿可能和其他许多因素有关,但是用瘢
痕灸法,年年都灸一次足三里对提高免疫机能是很有疗效的。至于火熏
法,从文献记载来看,有的在地里挖一个大坑,然后放许多木柴,燃烧
之后,把大坑周围的地都烤的很热,然后铺上一些植物的叶子,芳香药
物的叶子,再洒上一些水,人躺在上面,上面盖上被子,这不类似于我
们今天的桑拿吗?还有的拿一个大锅,(锅里)放上一些芳香的药物,
烧开了之后,放上结实的木板,然后把人放上去,一定要结实,不要让
他漏到锅里头,再盖上被子。我们今天的发展,桑拿就是火熏方法的进
一步发展,这些火疗方法对于沉寒痼冷的疾病,在治疗上是有疗效的,
但是对一个温热病来说,那就等于火上加油,以火治火。
〃微发黄色〃,轻的就会出现发黄,这个发黄的病机是热伤营血,营气不
布。我们正常的人,面色红润,而不是那种苍黄,不是那种萎黄,这是
我们的营血能够输布的一种表现。火热内伤营血以后,正常的营气不能
输布就导致了发黄,所以近来有些人说,这种发黄是溶血性的黄疸,是
毒热破坏了红血球之后,造成了血红蛋白释放入血液中的一种溶血性黄
疸,这个只供大家参考,但是我们说这是热伤营血,营气不布所造成的
发黄。
〃剧则如惊痫,时瘛疭〃,〃疭〃是肢体的伸展,〃瘛〃是肢体的收引,瘛疭
就是肢体一收一伸,这不就是抽搐吗?这是热盛动风的表现,热盛动风
出现了抽搐,就像惊证和痫证一样,小儿抽搐的病就叫惊证,成年人的
抽搐的病叫痫证,抽风的病,小儿曰惊,成人曰痫,就是癫痫,所以严
重的就出现了热盛动风,出现了一阵一阵的抽搐,就像儿童的惊风证,
成年人的癫痫病一样,这体现了温热邪气伤人容易发黄,容易动风的特
征。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我把〃〃若火熏之〃断到下一句,
如果再用火熏的方法,〃一逆〃,逆者,错也,误也,逆字在这里当错
字,当误字讲。如果一次错误,两次错误病人还可以多活几天,〃再
逆〃,一而再,再而三的去进行错误的治疗,〃促命期〃,你只能缩短病人
的生命。也就是你一而再,再而三的错误的治疗,那就能促进病人的死
亡。这一条,在风温病的一系列错误治疗的基础上,出现了温邪上受,
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问题,出现了温热邪气容易下伤肝肾之阴的问
题,出现了温热病容易发黄的问题,容易动风的问题。因此为后世温病
学家来研究探讨温病学的发病规律,温病的传变规律的时候,给予了很
多的启示,所以这第六条就把温热病的一些特征都给描述出来了。我们
学伤寒,第六条并不重要,但是学温病,第六条倒是很重要的,所以我
们研究生入学考试,温病专业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常常把《伤寒论》作
为它的专业基础课。我们出题时常常出《伤寒论》中的和温病学有关的
题目,像第六条这个题在温病学研究生入学的专业基础题中就常常出
现。
上述我们讲了太阳病的分类,有太阳中风,太阳伤寒,有太阳温病,有
风温,我们现在不把它叫太阳温病,就把它叫温病和风温,这是四个证
候。这四个证候又有一个共同特征,都是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发热、
汗出、恶风、脉浮缓的这是太阳中风;恶寒为主,恶寒、发热、无汗、
身疼痛的这是太阳伤寒;发热而渴不恶寒的这是太阳温病;高热、汗出
而热不退者,这是风温。这四个证候都属于外感病的初起阶段,前两个
属于风寒外感,后两个属于温热外感。张仲景把广义伤寒的风寒和温热
这两大类(病证)的临床表现分得清清楚楚,我们把它看成是太阳病的
分类提纲。我们这堂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再见!
上一页 到目录 下一页
□ 本书版权所有…佚名
麒麟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书由 '电子书制作生成器2007' 制作完成
联系帮你忙信息中心
上一页 到目录 下一页
第09讲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
我们上次课的内容,讲了太阳病的提纲,讲了太阳病的分类。太阳病的
提纲原文是说:〃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一条列了三个症
状,其实这三个症状,脉浮对诊断表证具有广泛的临床意义,头项强痛
是太阳经脉受邪、太阳经气不利的(表现),是诊断太阳病的定位性症
状。恶寒呢,可以是表证的共同特征,也可以是里阳虚的表现。因此要
想诊断为太阳风寒表证,这三个条件必须具备,也就是这三个要素的集
合,也就是说这三个条件同时符合、同时具备的,我们才可以诊断为太
阳风寒表证。这就是提纲证的意义。所以以后,凡是说太阳病,特别是
指太阳风寒表证的话,它都应当具备脉浮、头项强痛和恶寒这样的临床
特征。
由于人体的体质有不同,感邪的性质有差异,所以在临床上就出现了外
邪伤人的表证阶段的不同类型。随后,《伤寒论》在第2条、第3条、第6
条提到了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温病和风温的问题,这四个证候都
是表证初起阶段的临床表现,其中中风和伤寒是典型的风寒邪气伤人阳
气的病变,可以说,它们都属于六经辨证的太阳病的范围。至于温病和
风温,是温热邪气侵袭人体的病变,张仲景在《伤寒论》里把它仍然叫
做太阳病。不过第6条的那个太阳病,仲景那个时候是这样说。后世医家
认为是温热邪气伤人体表的阴液,它就不是风寒邪气伤人体表的阳气,
(风寒)伤体表阳气的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太阳病,(温热)伤体表阴液
的就不应该叫做太阳病了,而应该叫做手太阴温病。只不过仲景那个时
代,对温热病伤人阴液的病变的辨证论治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
或者说,《伤寒论》现存的本子里头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所以那个
时候呢,他仍然用太阳病这三个字来说明这一个外感温热邪气的初起的
证候。中风、伤寒、温病、风温这四个证候都以发热为主要特征,都是
因为外邪所造成的,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这是太阳中风;恶
寒、发热、无汗、身疼痛的,这是太阳伤寒;发热而渴、不恶寒的,这
是太阳温病,我们今天就直接把它叫做温病就可以了;高热、汗出而热
不退的,这叫做风温。这四类证候的特征,我们应当学会区别。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11页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
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
六故也。〃这条的前半段是讲病发于阴、病发于阳的问题,这里的阴和
阳,我们归纳一下注家的认识,〃病发于阳〃有一部分注家认为是三阳,
病发于三阳,是阳证,说〃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也就是说,以发热
为主要特征的证候应当是阳证,应当是三阳病。确实是太阳病,发热恶
寒同时出现;阳明病,是但热不寒,或者是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或者
是蒸蒸发热,或者是日晡所发潮热,阳明病也是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
对于少阳病来说,或者是往来寒热,或者是头痛发热,或者是呕吐而发
热,也是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所以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是阳证,是三
阳的病。
阴呢?就是指的三阴,指的阴证。以恶寒为主要特征而不发热的,一般
来说是三阴的病,是阴证。这样解释,这样理解病发于阴,病发于阳,
符合不符合临床实际情况呢?应当说,临床确实是这样。因为发热和恶
寒,是外感病病程中最常见的两种证候,所以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是阳
证,以恶寒为主要特征的是阴证。你把握了,辨别出阴阳就把握了辩证
的大方向。这个认识,可以说有指导临床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在有的书
里,就把这一条在编排归类的时候,放到了太阳病篇的最前面,把它作
为第一条,就是说六经辩证,分三阴三阳,三阴三阳分证实际就是阴阳
分证,因此把〃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放为
第一条,是辨阴阳的总纲。《金匮玉函经》也是把它放在第一条的,可
是问题是这个认识和后面这句话结合起来的话,〃发于阳者,七日愈,发
于阴者,六日愈〃,发于阳,是阳证,要七天才能好,如果是阴证的话,
六天就可以好,这和临床的实际不相符合,因为阴证是真阳衰微的证候
居多,常常是不去治疗的话,它很难自愈,怎么发于阴六天就可以好
呢?
所以如果和后面的话结合起来的话,人们就对刚才的认识产生了动摇,
于是乎就出现了第二种认识:〃发于阳是发于太阳,发于阴是发于少
阴〃。〃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太阳病确实是发热恶寒同见,发于阳就
是发于太阳,符合临床实际,符合《伤寒论》对于太阳病的认识;〃无热
恶寒者,发于阴也〃,少阴病,特别是少阴寒化证,在它的早期阶段,没
有发热,只有畏寒踡卧,手足逆冷,下利清谷,脉微欲绝,还有但欲寐
这样的真阳衰微的证候。所以说发热恶寒是太阳病,无热恶寒是少阴
病,也符合临床实际,但是如果和后面的话结合起来,说〃发于阳者,七
日愈〃,太阳病确实它的自然病程是七天,一会儿我们将会提到,而少阴
病,特别是对于真阳衰微的这种少阴寒化证,它六天绝对不能自己好,
如果不积极救治的话,肾阳越来越虚,最后可能会导致亡阳而死的这种
不良后果。所以少阴病,它六天不能自己好,这种解释和后面的七日
愈、六日愈的问题又不相符,于是又有人想出了第三种解释方法,说〃发
于阳〃是发于太阳中风,因为风为阳邪,太阳中风证是风阳之邪伤卫阳,
这就叫做发于阳,所以它起病之初,〃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就见到
了发热、恶风寒,这是风阳之邪伤卫阳,就叫做太阳中风证;〃无热恶寒
者,发于阴也〃,阴是指的太阳伤寒,原文第3条说〃太阳病,或已发热,
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在它的起
病之初,对于太阳伤寒来说,它就是无热恶寒,所以说发热恶寒是太阳
中风的初起阶段,无热恶寒是太阳伤寒的初起阶段,和临床实际情况也
相符合。如果我们结合后面的话,〃发于阳者,七日愈〃,太阳中风证七
天可以好,它的自然病程一般来说是七天,〃发于阴者,六日愈〃,对于
太阳伤寒来说,别看它寒邪闭表,无汗高热,这个病,它的病程要比那
个自汗出的那个病的病程要短,它倒容易好,如果结合后面的这两句
话,我觉得发于阳是发于太阳中风,发于阴是发于太阳伤寒,更符合整
个原文的意思。因此说,〃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也〃很可能就是专门辨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初起的一个条文,只不过这样
解释,好像把这个条文的指导意义给降低了,因为有的人把它作为指导
辨阴阳的、把它上升到辨阴证阳证的总纲,这个纲领就比较高一些,所
以这三种观点都供大家参考。
下面我们就要谈一谈什么叫〃阳数七〃、什么叫〃阴数六〃,对于这个问
题,历代医家的注释和说法都不太一致,我在这里引用了唐代孔颖达
《尚书正义》中的一段话。这段话是怎么说的呢?这段话实际上它的主
要核心内容来自《易经·系辞》中的意思,他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
是从无到有,无中生有的嘛,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小到大,逐渐发
展而来的。孔颖达自己说,五行为什么把水放到了第一位呢?从五行这
个词来说,它和五材的概念是不同的。五行和五材都是指的木、火、
土、金、水,这五个字在五材中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的事物,所
以《左转》就有〃天生五材,民并用之〃这样的话。在五行中,〃行〃是什
么意思?《说文解字》在写这个〃行〃的时候是这样写的,说〃人之步趋
也〃,就是人向前迈步走,这就是行的意思。行字的这个含义,直到现代
汉语里还是这样,象我们通常所说的人行道、自行车,这个行,就是运
动的意思,所以木、火、土、金、水在五行中,它的含义不是指的具体
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而下的木头、哗哗的流水、熊熊的火焰、广
大的土壤和坚固的金属,而是指的气的运动、气的运动特征、气的运动
方式,所以汉代的《白虎通》说了这样的话,〃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
义也〃,为什么用这个行呢?之所以用这个行字,而不用这个材字呢?
〃欲言〃,是想说;木、火、土、金、水在这里代表的是天,天就是大自
然,大自然气的运动特征,所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序》里自己说〃天
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大自然敷布了五行之气,才
有了万事万物的生生不息;人体禀受了五种常规的气的运动方式,才化
生了以五脏为核心的脏腑经络系统,这是《伤寒论》中对五行的认识。
在《黄帝内经》里,常常把五行又叫做五运,说〃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
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所以它把五
行又叫五运,五行和五运、阴阳并列起来,认为这是化生大自然万紫千
红生命世界的本源。关于五行的问题,我们在后面还会提到。
这里孔颖达所说的〃五行之体〃就是五行落实到〃在天为气,在地成形〃,
落实到在地上能够看得见形状的这就叫体,〃五行之体〃。看得见的〃水最
微为一〃,它是最微细的,所以它是一,也就是说,大自然要化育生命的
话,最先必须有水,至于它的生数是一,就是最先有了它。
〃火渐著为二〃,熊熊的火焰,你能看得到它的形状,它代表着热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