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台湾爱国"政商"林维源[1]-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彭一万
乐善好施为保台湾
林维源(1840——l905年),字时甫,祖籍福建龙溪
(今龙海),清道光
20年
(1840年)3月
21日出生于台北淡水,少年时代,与其兄林维让一起到厦门,拜
举人陈南金(梦三)为师,他的聪敏才智甚得老师赏识。1857年,其父林国华去
世,他在
19岁那年,从厦门学成回台,与兄长林维让共同继承父业“林本源记”。
他在台湾苦心经营了
50多年,将家业推到了颠峰状态,使林家成为台湾首富,
他自己则成为台湾第一绅士,爱台爱国“政商”的代表人物。他一方面克勤克俭,
精心理财;一方面乐善好施,保护台湾。林维源的先祖善于致富,父辈善于守富,
而他(们)则善于用富。
清光绪
2年(1876年)福建巡抚丁日昌视台,筹商防务。林维源说:“天下
兴亡,匹夫有责,吾家岂为富不仁者?”遂征得兄长同意,捐洋银
50万两(折合
纹银
36万两)。
1877年,山西、河南两省大旱,林家捐款
54万元。1878年,这两省灾害又
起,林维源生母钟夫人用私房钱捐纹银
2万两,清廷赐“尚义可风”牌匾。
1879年,台北府知府陈星聚奉命建造台北府城,林维源负责督修一部分城
墙和城楼,并捐资
13200元;同年
6月
25日,他捐献海防军费
60万两银,荣任
内阁中书(清内阁属官,掌管撰拟、记载、翻译、缮写等事
),追赠三代一品封典,
赐建“乐善好施”坊于台北新庄。他还同厦门人李春生一起捐资,模仿西式建筑,
在台北大稻埕合建千秋街和建昌街,吸引中外商家到此营业,为台北的繁荣发展
打下了基础。
1883年,他捐银
20万两,办理团练,招募水陆勇士,以应防务之需。
1884年(清光绪
10年),刘铭传到台湾任职,督办军务。此时,法国侵略者
突然调兵攻打台湾,爆发了中法战争。法国舰队司令孤拔率舰进犯基隆,刘铭传
率军守卫,大败法军。林维源也纠合林氏族人
500多人,开赴淡水沪尾前线助战。
为解决北台湾各军粮亏饷缺的难题,林维源又捐银
20万两。
1885年(清光绪
11年)10月
12日,台湾正式建省,刘铭传就任台湾省首任
巡抚,他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建设,林维源大表支持和拥护,捐献
50万两银作
为“善后经费”。
大凡大商人必为富商,富商又有政商、儒商、奸商等等之分,林维源就是台
湾乃至全中国政商的代表人物。其特点是介入政治,结交官府,捐资任官,巨细
必经,上下周旋,左右逢源。他并非完人,也有瑕疵,但可贵的是他在纷纭复杂
的环境中,大节始终不亏,爱国爱乡的信念一直没有动摇。
热心协助开发台湾
刘铭传一上任,即推行建设计划,抚垦工作,清丈赋课。。奠定了台湾走向
现代化的基础。林家躬逢其盛,参与其事,林维源更是找到了一个展示智慧和才
能的平台。
刘铭传将“招抚生番(尚未开化的原住民),清除内患,垦殖番地,扩张疆域”
列为治台急务。1886年
6月,他奏设台湾抚垦总局,自己兼任抚垦大臣,而任
命林维源为帮办抚垦大臣,实际综理全省抚垦工作。林维源对此极为用心,文治
武功,刚柔并济。
在招抚番民的过程中,番民不免反反复复,光绪
12、13、17等年份,甚至
有番社酋长率众出草杀人抢物,将首级立竿示威。刘铭传出兵讨平,林维源紧随
其侧;有时则亲赴山地督剿起事造反的番民,元凶不赦,余众则不加追究。
林维源也施展文治之策。他在抚垦总局下设立义塾,收容几千名番童,施与
教育;在台北天后宫设立番学堂,除授课外,每
3天
1次,到台北城中参观,以
开启他们的眼界。林维源每年好几次率领大溪的男女番民,到板桥参观文物。
抚垦制度获得了良好效果,“全台生番,一律归化,逆首就擒”,台北沿山
的番地也遍植茶树,没有旷土,而宜兰则开设河道,垦田万亩。
刘铭传治台的另一项贡献是清丈赋课,以广税源。这是由于台湾成为大陆移
民的据点以来,地籍制度一直没有建立,必须进行改革。从光绪
l4年(1888年)
起,刘铭传委托林维源负责北台湾的清丈工作。林维源督率一斑人马,对一家家、
一户户的田园、土地进行勘丈、校核,按亩数及肥瘦,增减定赋。由于规划精详,
处置公平,或疏或解,做到上利国家,下裕民生,受到广大群众欢迎。两年后工
作完成,多清理出
400多万亩田园,原来税赋一年收入
18万两,一下子激增到
70万两。清廷大喜过望,授林维源太仆寺正卿
(太仆寺为掌管舆马、牧畜等事务
的机构,正卿为从三品官),赐侍郎衔(相当于副部长级)。
在实业方面,刘铭传眼光独到。他深感建设港口的重要,光绪
13年(1887
年),设立招商局,以林维源为总办,着手测量基隆港道,动工疏浚,连接铁路。
光绪
l6年(1890年),刘铭传设立蚕桑局,以林维源为总办,李春生为副手,种
桑于观音山麓,以养蚕织布。台湾茶业遭到印度、锡兰
(现称斯里兰卡)茶业的竞
争,处于不利地位,刘铭传谋求改革,在高山巨岭上推广种荼,提高质量,降低
成本,挽回颓势,并增加税收。林维源率先响应刘铭传的计划,成了台湾最大的
茶商,林家的“建祥号”,资本额高达
l2万元。
精明能干的林维源深深懂得,结交官府,获取官位,可以更好地保护家族财
产和生命安全,又能取得实际利益。例如,他任全台抚垦大臣,到光绪
l4年(1888
年)已辟地
7万多亩,佃户四、五千家,岁收租谷
26万石。林家又从这里打开通
往其他实业的道路,例如采收樟脑,进入房地产市场,建设港口。。从传统农业,
转向都市产业,走一条多元化的经营之路。事业鼎盛,资金雄厚,在他的手中,
兴建了板桥林家花园。可以说,林家在林维源时代,任官最大,财富最多,风云
际会,交游广阔,触须伸展到台湾的各个角落,将政商角色发挥得淋漓尽致,登
峰造极。
然而,好景不长。刘铭传
1891年以病恳辞,告老还乡,所有计划搁置。继
任的邵友濂,尽弃刘铭传的改革新政,百兴俱废,林维源只好回到板桥别墅休养,
读书习字,不问大事。但还是注意周济贫病孤寡,并在附近各镇设立义塾、义庄、
义医,对公益事业,不辞劳苦。台湾史志认为林维源“设育婴,平坡路,创养济
院以恤穷黎;修淡水志,以存文献;辟大观
(诗)社,以惠士林;督办台湾抚垦事,
凡筑铁路,开煤矿,建行省,筑城垣,无不参与”,在当时对台湾贡献巨大。
1894年,中日发生甲午战争,林维源受命为督办全台团防大臣,报效
3营
乡勇,自备粮饷,择险据守。
l895年
4月
18日,清廷准代理巡抚唐景崧向林维
源借款
l00万两银以贴补防费,后因粮饷两缺且战事紧张,清廷再令唐景崧向林
维源借
40万两银,林维源勉力再捐
8万。怎奈清廷腐败,一击即溃,第二年签
定《马关条约》,竟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消息传来,全台悲愤,决心死守,志士
们于
1895年
6月
17日成立台湾民主国,推唐景崧为总统,林维源为议院议长。
林维源起初答应就任,并献重金作为军费。但唐景崧虽然口头号召军民团结抗日,
却行动迟缓,措施不力,关键时刻,他化装逃跑,仓皇带着巨资及妻儿,在美国
税务司帮助下,乘德国“亚沙号”轮船逃到厦门。这给了台湾人民的反占领斗争
以极坏的影响。林维源见兵多乌合,帅无斗志,于是,他不顾在台湾的大量资产,
于
6月
25日夜,内渡厦门,在鼓浪屿向一个英国人购买了一幢洋楼安身,度过
他生命史上的最后
l0年,终其晚年,未再返台。
内渡厦门不忘台湾
位于鼓浪屿鹿礁路
ll—19的林氏府,就是林维源晚年居住的地方。
林维源内渡,有复杂的原因。除了“孤臣无力可回天”之外,他忠于清廷,
服从撤回大陆的命令;他不甘臣服日本人,具有民族气节;林家在大陆各地有大
量产业;他是家族的核心,总绾家政,再不能发生意外
(兄林维让
l878年亡,弟
林维德
1884年亡,林维让子林尔昌、林尔康分别亡于
l881、1894年)。虽然,
李鸿章在与日本外相伊藤博文谈判之余,曾托请后者照顾林家,但林维源已决心
先回厦门,再观其变。
他内渡时,将田籍帐册带回鼓浪屿
(可惜,1914年
12月
31日,林维源次孙、
林尔嘉次子林刚义在家做电学实验时走火,导致林氏府前楼焚毁,这些档案资料
付之一炬),而把家事、田产等托给管事林克成,而散处在台北、宜兰两地的
21
座租馆则由管事、壮勇、家丁分别照管。林维源还透过当时的得忌利士洋行买办
薛崇谷,资助台湾各地抗日义军,林家原来的兵勇也奋力抗日,武器、弹药藏
在板桥别墅及各地租馆;但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令部分子弟入籍日本,以确保
在台乃至在大陆的产业。陷入两难矛盾中的林维源,只好坐镇鼓浪屿,一方面通
过管事遥控林家在台湾的产业,必要时派遣其子林尔嘉往台视察;一方面对在大
陆的产业进行必要的调整,以保住利益。例如,原来,林家专顾轮船从上海、天
津运货到台湾销售,日本人占据台湾后,这被视为外国物品进口,必须增加关税,
林维源就改在日本神户设店,由神户运货到台,可以避征节税。利用子侄辈加入
日本籍之便,将在厦门开设的钱庄,改挂日本商牌或以英商为名进行经营。他还
保持与清廷及地方官员的密切联系,1904年参与地方官员为慈禧太后七旬万寿
所举办的庆贺会。1905年,清廷以商部奏请,委任林维源为福建商务大臣,给
二品侍郎衔,林维源以年迈力辞,不获准。同年,林维源拟投资创办福建银行,
不久过逝,此事由林尔嘉继承。
林维源对地方公益事业也相当热心。例如,1902年,厦门武庙惨遭火灾焚
毁,林维源出资重建,再塑神像;
1903年,厦门小八景之一“白鹿合烟”破损,
林维源捐资修缮,并留下他的墨宝题刻。当然,他也对为“中日亲善”而设、专
供。中国籍学生入学、由日本人出资设立的厦门东亚书院,捐献巨款,帮助其顺
利营运。
1901年
4月
19日,日本在台湾的民政长官后滕新平专程到鼓浪屿,数次登
门造访林维源,想以林家在台湾有亿万财产为钓饵,打动林维源,促使他返回台
湾,加入日本籍,还可当大官。但林维源厉言正色地说:自从日本人占据台湾之
后,林家在大溪、宜兰、大稻埕等地的房产,全部以“台湾处于军政时代”为由,
被日本人没收,至今未见归还。后藤新平则辩解道:林家避走厦门以后,那些房
屋成了抗日分子的根据地,所以日军不得已,以武力占领,并非没收。后藤新平
又语带玄机地暗示,如果林维源回台,可以商量。对此,林维源答道:“余老矣,
风涛良苦,岂能耐乎!”接着,后藤新平又忽然冒出一句:“久闻足下在鼓浪屿
有一座别墅,可有送我之意?”林维源一时愕然,无言以对。这足见日本官员的
贪得无厌,厚颜无耻,也看出日本政府对林家既压迫又利诱、既威吓又笼络的两
面手法。
这次“历史性”的会晤,并未促使林维源返台,终其一生,也未加入日本籍。
他坚决不为日本人卖命,更不当日本人的走狗。
日本在台湾的统治,遭到台湾人民的不断抗争,使之伤亡惨重,军费日增,
台湾成为侵略者的沉重包袱。因此,日本国内有人主张以一亿日圆脱手,将台湾
出卖;有人主张干脆还给中国。在鼓浪屿的林维源,听到这一消息,十分高兴,
他准备捐资
400万元,并希望其他富商士绅,也能捐款,把台湾从日本人手中“赎
回”。但由于日本侵略者不肯吐出到口的肥肉,清廷也持消极观望态度,使林维
源的“赎台”希望成为泡影。
晚年酬唱情系台湾
安溪举人林鹤年,与林维源一起内渡,定居于离林氏府不远的鼓浪屿福建路
24号,所建住宅名“怡园”,寓意心怀台湾。两个老友相逢,每日一聚,或策
杖寻幽,或诗酒往还,谈及国家兴衰大事,两人都激昂慷慨,热血沸腾。林维源
在林氏府内设书斋名“白石草堂”,他在这里宴集文人雅士,言及沧桑,泪随声
下。林鸿年曾赋诗记其事:
沧桑卅六沉荒岛,海上燕云泪未干。
世乱多财知聚散,天涯回首话悲欢。
高曾遗矩仍敦朴,子弟能文胜叙官。
今日舣槎傍南斗,绿杨移荫两家看。
林鸿年还写了《春夜泛舟访白石草堂》绝句
l2首,将堂中人物、堂外风光
尽收入字里行间。其中一首写郑成功:
联乡碉堡靖边烽,两岛全师抗虎龙。
泪落延平表忠观,故山残月大轮钟。
林维源的诗作,也以怀念台湾、故友为主轴。他的《赠陈勺泉》五律云:
当时戎马地,洒泪惜离群。
一夕忽分手,三年才见君。
开窗吟好句,沽酒醉斜曛。
莫话旧游处,萧条不忍闻。
大有往事不堪回首之痛!
他的《题官城山听泉图》:
为语山前水,滔滔向别川。
出山容易浊,莫负在山泉。
为语山上云,溶溶出岫去。
出岫本无心,莫忘故山处。
诗人不忘洁身自好,不忘故乡家山,老而弥笃。
可惜,天不假年,光绪
31年(1905年)6月
16日,林维源过逝,葬于龙溪白
石堡丁厝山麓。
2005年
2月
18日于鹭江天风阁
参考文献:
①《台湾五大家族》.司马啸青著.台湾《自立晚报》,1987年
11月出版。
②《板桥林本源家传》.王国П嘧直驹醇漓牍担琹985年
2月出版。
③《台湾通史》,连横著.北京商务印书馆,l983年
10月出版。
④《日据时期的板桥林家——一个家族与政治的关系》.许雪姬著.《近世家
族与政治比较历史论文集》抽印本,1992年
6月台北出版。
(作者系厦门市闽南文化学术研究会会长,原厦门市文化局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