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狐说刘邦 >

第8章

狐说刘邦-第8章

小说: 狐说刘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井陉口中,道路狭窄,双方难以摆开阵势。赵军人多势众,拼命向汉军压过来;汉军也不示弱,个个奋勇当先,舍死激战。
    大战良久,韩信下令诸将尽皆抛弃大鼓旌旗,一时满山遍野,全是汉军旗鼓。韩信率兵固守河边阵地。
    赵军看到如此众多的战利品,纷纷空壁而出抢夺鼓旗,抢夺汉军东西,以便邀功请赏。陈余等人率兵直追韩信,认为韩信不过如此而已。
    只听得韩信高呼:“前面深水,后有追兵,你死我活,在此一举。后退半步,立斩不赦!”
    汉军素惧韩信法度,谁敢怠慢半分,人人回身自战,莫不死拼,无不以一当十。俗话说:一人舍死,十夫难挡。汉军数万之众,将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
    陈余见汉军败退,正在高兴,不料汉军忽从营中杀出,个个突然间都变成了亡命徒。赵军争抢旗、鼓,队伍混乱,虽然人多,但是很难击退汉军。
    两军混战,难解难分!
    张苍率领的两千士兵看见赵军纷纷出营抢夺汉军旗、鼓,飞快驰入赵营,尽拔赵旗,插上汉军红旗。
    赵军突然看见自己的营寨尽被汉军占领,一时间军无斗志,纷纷后退。陈余连诛数人,也不能禁止。汉军看见赵军后退,攻势更加猛烈。赵军死伤无数,陈余死于乱军之中。赵军只剩下投降一条路可走了。
    韩信此役,真是“灭此朝食”。一天之晨,破赵20万众,擒赵王歇,杀陈余。韩信此法,谓之背水列阵。
    《史记·淮阴侯列传》曾经记下韩信对这场战斗的分析和评论:

    诸将……问信曰:“兵法:左倍(靠近)山陵,前左水泽(行军、打仗的绝地)。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阵,曰破杀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
    信曰:“此在兵法,顾(但)诸君不察耳。兵法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曹操注《孙子兵法》说:“前有高山,后有大水,进不得,退有碍者。”这就是曹操对“右倍山陵,前左水泽”的解释。韩信就是在这种地形展开战斗的。值得注意的是,韩信置之死地的时间很短,只有半天;并且还有一支两千人队伍在策应,所以韩信能够出奇制胜。而三国时期的马谡虽然也将队伍置之死地,但是由于时间太长,所以士气很快被削减。兵法是一般原理,全在于灵活运用,千万不能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自我解嘲,让心腹也胆颤心惊

    也许是无心,也许是有意,刘邦对萧何也留了一手。派人慰问萧何,名为慰问,却显得关心太过;增加500人作为相国卫队,虽有保护之意,却有监督之嫌;械系萧何,还差点杀了萧何,但为着天下舆论,不得不放了萧何。于是刘邦自我解嘲说,械系相国,这是为了让天下百姓知道自己的过错……

    刘邦夺得天下后,萧何管理国家,计杀韩信……
    刘邦曾经说过,自己管理国家不如萧何,出谋划策不如张良,行军打仗不如韩信。他手下可以说是人才济济。
    就是这样一个刘邦,却常常令他的部下胆战心惊,自顾无暇。难怪他常说:“我不是人才,却是管理人才的人才”。
    连萧何这样的能谋善断之士,都要常常提防刘邦,以求自保!
    正是刘邦、萧何的一系列游戏,使刘邦当上了皇帝,萧何成为良臣,在这里似乎可以找到谜底。
    萧何是刘邦的一位重要谋臣,是名垂青史的汉初三杰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写下《萧相国世家》。
    萧何是沛丰人,与刘邦是老乡。一直在沛县里做文字工作,主管人事,相当于人事组织部长。刘邦还是一个平头百姓的时候,萧何经常帮助他,使刘邦免去了不少官司。刘邦当上了亭长之后,经常与萧何交往,关系很好。刘邦到咸阳去服徭役,一般人都只送刘邦三吊钱,独萧何送五吊。
    刘邦起义当沛公之后,萧何为丞督事,协助刘邦进入关中。一帮泥腿子推翻了大秦王朝,诸将众兵都纷纷抢拿秦府库中的金银财宝,而萧何却带人搬走了秦国的各种档案资料,刘邦因此知道天下的地理形势,户口出产,百姓疾苦,为夺取天下提供了莫大便利。进入汉中之后,萧何竭尽全力向刘邦举荐韩信,为刘邦的江山立下第一大功勋。
    萧何虽然为刘邦的江山立了汗马功劳,但也免不了被刘邦猜疑,为了获得刘邦的信任,萧何是怎么做的呢?
    第一件事情:把全家的身家性命都系在了为刘邦争天下的事业中。
    刘邦跟着韩信东定三秦,萧何留守汉中,收缴巴、蜀粮草,安定后方,供应军粮,为韩信很快平定三秦大地,作出了巨大贡献。
    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刘邦带领诸侯之兵出关中击楚,萧何镇守关中,辅佐太子,治理栎阳,制定法律,建立宗庙社稷,设置郡县官吏。刘邦经常打败仗,萧何及时补充兵力,转运粮草,刘邦因而能够常败常战。因此,刘邦把关中之事全权委托给了萧何。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刘邦与项羽在荥阳、成皋对峙,战事十分紧急,但是却经常派使者慰问萧何,说萧何劳苦异常。刘邦的这一举动,萧何倒没有觉得有什么意外,但是萧何的手下人却看出了其中的微妙之处。
    有一个叫鲍生的人对萧何说:“汉王风餐露宿,披荆斩棘,日间拼杀,夜闻刁斗,但是却屡次派人来慰问您,说您辛苦了!丞相虽然辛苦,但是哪里能够跟战场上相提并论?这一定是汉王对您生了疑心,所以派人来慰问您。名义上是慰问,实际上是监视。我替丞相反复计议,最好是您把能够从军的亲属子女全部送到战场上,汉王一定会更加信任您,消除汉王疑心。”
    萧何认为鲍生言之成理,就照鲍生的话去办。刘邦果然“大悦”(《史记》语)。刘邦是不是真有此心,只有刘邦知道,但是刘邦此举,似乎有关心过度之嫌,的确让人不得不产生疑心。可是萧何这样的举动,后来得到了大大的回报。
    刘邦消灭项羽,平定天下,论功行赏。群臣争功,岁余不决。刘邦深信萧何,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封侯赐邑,独居功臣之首。
    好些曾经血战沙场,冲锋陷阵的大将议论纷纷,对刘邦说:“我们这些人披坚执锐,多的参加百余战,少的也有几十战,为大王攻城略地,大小不等。但萧何未曾参加战斗,没有汗马功劳,只做了一点文字工作,干些动动嘴巴的事情,怎么还居头功?我等想问个明白。”
    刘邦一笑说:“各位知不知道打猎?”
    众人忙说:“知道!”
    刘邦说:“知道打猎的猎狗吗?”
    “知道!”
    刘邦正色说:“打猎,追逐猎物的是猎狗,但是发现野兽踪迹,指挥猎狗的却是人。你们各位冲锋陷阵,攻城略地,好比猎狗,是有功之狗;至于说到丞相萧何,是发号施令,制定大政方针的人,是有功之人。况且,各位一个人独自跟着我,最多的也不过几个人,而萧何将家族子弟全部都送到战场上,这样的功劳还小吗?”
    如果讲打斗,刘邦自然不是众将对手,但是要打嘴巴仗,这些人自然不是刘邦对手,何况刘邦已经位居皇帝,所以“群臣皆莫敢言”(《史记》语)。
    应该指出的是,刘邦之言,决不仅仅是鼻子大压住嘴。以侃大山出名的刘邦,抓道理也是一流的,只是这些自以为有功之人有些缺乏自知之明而已。
    鲍生给萧何出的主意,终于在瓜分胜利果实的时候派上了用场。
    封赏结束,刘邦还要各位推选出十八位功臣,排出名次。
    群臣奏曰:“平阳侯曹参受伤七十余处,攻城略地最多,功劳最大,应该排名第一。”
    关内侯鄂千秋道:“各位所说都不合情理。曹参虽然有攻城略地的野战之功,但是这不过是一时的功劳。皇上与楚王相持五年,经常败军亡卒,只身逃亡无数次。然而就是因为萧何时常从关中补充粮草和兵员,不用皇上下一道诏令,数万之众立至,救了皇上燃眉之急;皇上与项羽在荥阳对峙数载,军中乏粮,萧何从关中转漕运粮,供给不乏;皇上虽然丢失山东数次,萧何保全关中,皇上自有根基;这些都是万世之功。即使没有曹参这样数百人,于汉何缺?皇上没有他们也会取天下,怎么能够凭一日之功而看不见万世之勋呢?萧何第一,曹参第二。”
    鄂千秋何许人也?
    鄂千秋是一位谋士,位居关内侯,应该说很会见风使舵。他的话,不过刘邦前一次话的翻版。史书记载,此公位居第十九位,大概就是他的这一拍,得到了刘邦的青睐。关内侯者,只有侯位,而无封地,居住京城!
    刘邦听了鄂千秋之言,忙称善,诏令萧何为功臣之首,可以带剑上殿,入朝不趋。
    带剑上殿,入朝不趋,是一种特权。
    秦法规定,群臣上殿不得带尺寸之兵器,所以荆轲刺秦王之时,秦王一时拔不出剑,群臣又无剑可拔,只好徒手相搏。汉承秦法,所以群臣上殿不得带兵器,而萧何独有此特权。传闻现今开政治局会议不准带枪,其源是不是出于此?
    按照自古以来的朝礼规定,臣下进殿上朝要“趋”步而进。“趋”就是碎步小跑前进,以示尊重皇上。《战国策》中触龙说赵太后“入而徐趋,至于致谢”,“徐趋”就是“慢慢地碎步小跑”,所以才有致歉一说。刘邦把这一特权赐给萧何,以示敬重功臣。
    刘邦赐给萧何特权之后,还发表了一个简短的重要讲话:“我听说荐贤应受上赏,萧何功劳虽然最高,但是因为鄂君才使我更加明白。”
    刘邦不只口头表扬,还改封鄂千秋关内侯为安平侯,一句话的功劳,没有食邑的侯变成了有食邑的侯。
    当天,刘邦还加封萧何家人,“父子兄弟十余人,皆有食邑”(《史记》语)。刘邦想到当年他去咸阳服苦役,萧何曾经多送给他二吊钱,又加封二千户。刘邦的确很会笼络人心,所以“赏一人而天下皆敬”。
    第二件事情:拿出家产做军费,消除刘邦疑心,支持灭楚大业
    萧何安安心心地当他的大汉王朝丞相,时间早已到了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那一年,刘邦原来的心腹陈豨起兵造反,刘邦御驾亲征。战事正在紧张进行,淮阴侯韩信谋反关中,吕后采用萧何之计,诛杀韩信。刘邦听说韩信被诛,立即派使者拜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下令增加500人作为相国卫队,并令一个都尉率领。朝中文武皆来祝贺,庆祝萧何高升。
    萧何的一个食客叫做召平的人看出了刘邦的用心所在,忙去给萧何出主意。
    这位召平,是原秦国的东陵侯。秦国灭亡之后,沦落为贫民百姓,生活无着,只得在长安城东种瓜为生。召平很会种瓜,人们把他种的瓜誉之为“东陵瓜”。萧何听说他有贤才,授以掾属之职,大概也是搞人事工作,实际上也是一位幕僚。
    召平在一片赞歌声中,私见萧何。
    萧何问:“足下何事?”
    召平说:“丞相可知大祸将要临头?”
    “你怎么突然说起此事?”
    “丞相怎么不细细思量一下,皇上御驾亲征,顶风雨,冒严寒,时刻都有生命之虞,而丞相镇守关中,可以说是过清闲日子,无刀箭之险,无严寒之苦,而皇上还加封您为相国,增加您的卫队,加封您的食邑,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萧何来不及多想。
    召平说:“淮阴侯韩信新近在都中谋反,皇上因此对您也产生了疑心。皇上赏赐卫队,名义上是对您的宠爱,而实际上是为了防范您。希望丞相推辞不受,赶快拿出自己的家产去充军费,这样或许可以转祸为福,取悦皇上之心。”
    萧何觉得召平的话很有道理,急忙上表辞封,拿出家产充当军费。刘邦果然大喜。
    第三件事情:萧何求保自污,刘邦拍手称快
    汉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秋,英布被刘邦逼反。刘邦不得不带病亲征。刘邦数次派使询问萧何,镇守关中准备做些什么。萧何上表回奏,声称就像刘邦平定陈豨时一样,安抚百姓,稳定关中,搞好后勤供给。
    刘邦自从杀了韩信之后,接着又杀彭越,现在又去征讨英布,心中十分恐慌。韩信、彭越、英布,号称汉初三大将,刘邦最怕他们造反,所以设计诬杀了韩信和彭越,这两人都是束手就擒,刘邦有惊无险。但是如今英布拥兵造反,他怎么不忧心忡忡?
    史书明文记载:连生病在家的张良也亲自赶到灞上送行,并且告戒刘邦千万小心,刘邦本来有病,想叫太子刘盈带兵征讨,但是吕后又哭又闹,声称刘盈绝对不是英布对手云云。吕氏此说虽然另有目的,但是客观上却是绝对正确的,这是为事实证明了的。
    刘邦紧握张良之手,恳请张良为太子少傅,协助叔孙通辅佐太子。刘邦又采纳张良建议,给太子刘盈配备了一支强大的卫队。真有些像荆轲易水送别,只差唱“风萧萧兮易水寒”了。
    刘邦对萧何的这些举动,又被萧何手下食客看出了其中奥妙。
    食客对萧何说:“相国知道吗?您已经离灭族不远了!”
    萧何本来忠心耿耿,忙说:“这又是为什么呢?”
    食客说:“您身为相国,名列功臣首位,皇上还能够加封您吗?”
    “不可能了,我已经贵极人臣了!”
    “相国自从入关后,十几年来深得民心。这种情况随着皇上杀功臣,屡征伐而有增无减。关中之民尽皆归附相国。皇上这次带病亲征,对手是英布这样的劲敌,连留侯张良这样的人物都感到形势十分严峻,带病出来辅佐太子。皇上屡次派使询问相国,就是怕您深得民心,功高震主,一旦有甚异举,关中必然倾动。臣下为相国计议良久,相国最好侵民自污,压价多购强购百姓土地,用这方法失去民心,皇上心中才会感到后方安稳,才会消去疑心!”
    萧何越想越怕,万不得已,依计而行。刘邦听到萧何扰民,果然十分高兴。
    刘邦平定英布之后,还放心地回到丰沛故里“衣锦还乡”一回,上演了一幕“高祖还乡”的喜剧,才悠然自得地返驾长安。刘邦还在路上,关中百姓挡路拦道告御状,纷纷控诉萧何强行压价和强占他们的土地。刘邦乐滋滋地回到宫中,萧何立即去拜谒。
    刘邦喜上眉梢,说:“如今相国这样替我镇抚关中百姓?”说着把百姓的状纸递给萧何说:“你自己去向百姓交待吧!”
    萧何叩头请罪,回到相府,立即召来百姓,愿卖的立即补足余钱,不愿卖的,如数退还土地。关中百姓高呼万岁,盛赞皇帝英明。刘邦听说此事,欣喜欲狂。萧何本来不愿意如此行事,但是为了消除刘邦疑心,不得不自斟自饮了这杯苦酒,不得不自己毁坏自己的名声。
    刘邦是不是真的怀疑萧何,这是分析出来的,可能怀疑,也可能没有怀疑。但是从紧接着发生的一件事可以看出,刘邦嫉恨萧何笼络民心,这应该是毫无疑义的。
    刘邦平定天下后,为了收买民心,曾经下令关中百姓进入皇家猎场耕种。可能因为令虽下,百姓尚未开垦,也可能是后来又下令收回,因为史书没有明文记载,所以只好存疑。但是萧何受罚与此有关。
    萧何看到皇家猎场中有许多空地,为了安抚百姓,保证国家安宁,给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