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近代后期宗教史 >

第14章

世界近代后期宗教史-第14章

小说: 世界近代后期宗教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尚,宣传伊斯兰教的原旨教义,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当地王室反对巴德利运 

动扩展伊斯兰教势力,遭到巴德利运动的严厉镇压,抵制改革的旧王室成员 

大部分被杀。当运动扩展到苏门答腊中部信奉原始宗教、巫术和印度教的巴 

塔克人居住区时,遭到当地居民的强烈反对。此后,巴德利运动遭到了荷兰 

殖民者的镇压。荷兰殖民者很早就入侵苏门答腊岛,巴德利运动兴起后,对 

其侵略扩张进行了顽强的抵抗。1819年,荷兰军队开进巴塔克东部,支持战 

败的王室。1821年,荷兰军队与王室签订条约,王室将早已不在其控制之下 

的米南卡包领地转让给荷兰人。此后不久,荷兰军队以此为借口进攻巴德利 

运动。巴德利运动在亚齐穆斯林的支持下,顽强战斗了十多年,直到 1937 

年最后一个军事堡垒旁佐尔失陷,巴德利运动失败。 

     巴德利运动失败后,荷兰在米南卡包地区建立起殖民统治。荷兰统治者 

有意识地抬高当地习惯法,以抵制伊斯兰教的传播和影响。这项政策并未使 

伊斯兰教的影响减弱,伊斯兰教反而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向前发展。虽然从19 

世纪30年代起,在改革运动中一度起主导作用的沙兹里教团逐步为更接近于 

逊尼派正统教义的卡迪里教团和纳格安班迪教团所取代,但当地的伊斯兰教 

徒更加坚持伊斯兰教的传统教义。民众中广泛流传对异教徒举行“圣战”的 

要求,伊斯兰教的宗教领袖成为地下抵抗运动的领导者,带领穆斯林开展各 

种形式的反抗斗争。 

     瓦哈比派的影响还深入到印度,与印度18世纪兴起的瓦利乌拉的思想结 

合,形成一股强大的复兴伊斯兰教原旨教义的思潮,并最终爆发了旨在复兴 

正统信仰的圣战者运动。圣战者运动的领导者是赛义德·艾哈迈德·巴列维, 

他系瓦利乌拉之子阿布杜·阿齐兹的学生。1822年,赛义德·艾哈迈德·巴 

列维赴麦加朝觐前,根据《古兰经》编著了《正道》一书,为圣战者运动奠 

定了理论基础。瓦利乌拉的两个孙子也参加了圣战者运动的领导工作,其中 

沙赫·伊斯玛义以其祖父瓦利乌拉的《一神论者之瑰宝》为基础,编写了《信 

仰之坚持》一书,成为圣战者运动的经典之作。这两部著作继承了瓦利乌拉 

的思想,继续坚持伊斯兰教的正统信仰和教义,以此来调和苏非主义信仰和 

实践。在苏非主义内部,则强调万流归宗,提出应当以“先知之道”为基础, 

求同存异,以先知的神秘体验行教,并共同恪守伊斯兰教法,以此来融合印 

度伊斯兰教的卡迪里、契斯提、纳格西班迪三大教团。他们强调伊斯兰教的 

一神教义,呼吁仅以《古兰经》和圣训作为教徒信仰的基础,号召清除一切 

违反教规和礼仪的外来习俗,包括崇拜圣徒、圣墓,忽视宗教戒律,以及朝 

拜印度教神祇、圣地,呼喊印度教口号等信仰混乱的现象。圣战者运动的主 

张受到了广大穆斯林的欢迎。 

    赛义德·艾哈迈德从麦加朝觐归来后,在印度东北部建立了“为信仰而 

战斗的兄弟会”,将大批穆斯林团结在他的周围,使这个兄弟会成为各种穆 

斯林的中心。最贫困的农民幻想建立一个穆斯林会社式的“理想之国”,而 

伊斯兰封建主希望复兴莫卧尔帝国的统治,夺取印度教封建主和锡克教封建 

主的财富。他们都把“圣战”看成是实现自己愿望的机会。 

     圣战者运动以村庄为基地,在非穆斯林统治区广泛建立圣战者组织,委 


… Page 55…

任清真寺的教长宣传伊斯兰的正统教义。在穆斯林居住区实施严格的伊斯兰 

教法,设立宗教法庭审判违背《古兰经》和圣训的思想和行为。伊斯兰的传 

教活动遭到了信奉锡克教的锡克族人的抵抗。因此,赛义德·艾哈迈德·巴 

列维向其教徒发出呼吁书:“要赞美真主,成千上万的正统教徒响应他的号 

召,准备奉真主旨意去同敌人作战。1826年12月21日宣布同不忠诚的锡克 

族教徒进行圣战。”在“圣战”的传统下,赛义德·艾哈迈德·巴列维成功 

地组织了强大的军队,向锡克教徒发起猛烈的进攻,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夺得了锡克教徒的大片土地。1830年他宣布成立一个穆斯林的神权国家,实 

施伊斯兰教的原旨教义。但其征服地的大多数居民还过着民族部落的生活, 

对赛义德·艾哈迈德·巴列维组织伊斯兰教神权国家坚决反对,进行了大规 

模的武装抵抗。1831年,圣战者兵败巴拉科特,赛义德·艾哈迈德·巴列维 

被锡克教徒杀死,圣战者运动失败。 

      (5)伊斯兰复古主义评价 

     近代以后,伊斯兰教中各种思潮、各种运动、各个教派的共同旗帜就是 

伊斯兰复古主义。瓦哈比运动、赛努亚运动、巴德利运动、圣战者运动以及 

伊斯兰其他地区的宗教改革运动均以纯洁伊斯兰教为号召,反对当时各地流 

行的神秘主义和“异端崇拜”,主张“回到《古兰经》去”,恢复伊斯兰教 

的原旨教义。 

     伊斯兰教是穆罕默德于公元7世纪初创立的,他为后人留下了一部被认 

为是天启的《古兰经》,还建立起以宗教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组织穆斯林共同 

体,奠定了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基础。在后来的12个世纪中,以哈里发为中心 

的伊斯兰体制得到确立,伊斯兰教法日益渗透到穆斯林生活的各个领域,确 

立了一套严格的行为规范。这种状况一方面阻碍了穆斯林社会的进步与发 

展;另一方面又保证了穆斯林在政治观念、思想文化、生活方式上的一致, 

使得被认为天启的 《古兰经》、作为先知的穆罕默德、伊斯兰教体制以及伊 

斯兰教法具有至高无上的、不可怀疑的权威。 

     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和发展,穆罕默德创教时期被穆斯林理想化,认为 

这一时期的伊斯兰教是真正的、纯洁的伊斯兰教,没有受过任何污染和附加 

其他东西,这一时期是伊斯兰教的黄金时代。 

     以后每当伊斯兰世界内部出现危机,或者受到外部势力的威胁时,一些 

穆斯林就把问题归结为信仰的淡漠或是伊斯兰教受到玷污,人们偏离了先知 

穆罕默德在世时伊斯兰教的原旨教义。于是伊斯兰教内部就会出现要求严格 

遵循 《古兰经》和圣训,摒除后来附加于伊斯兰教的东西,返回伊斯兰的原 

旨教义,恢复伊斯兰教在政治和社会中的支配地位的复古运动。这种要求返 

回原典、摒除杂芜的主张就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也称为伊斯兰复古主义。 

     当近代伊斯兰社会迅速发展,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使得伊斯兰社会严重 

失衡时,从伊斯兰社会内部出现了“净化伊斯兰教”、“回到《古兰经》去” 

的强烈要求。瓦哈比运动、赛努西运动、巴德利运动和圣战者运动都顺应了 

这种要求。在伊斯兰教的神圣权威下,任何背离伊斯兰教教义和教法的行为 

都被视为非法,因此,这些运动都在伊斯兰复古主义的旗帜下进行。这些运 

动主张遵循伊斯兰教的原旨教义,清除非伊斯兰教的异端邪说,加强伊斯兰 

教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以伊斯兰的传统教义作为宗教和社会生活中判断是 

非、权衡取舍的标准。以穆罕默德时代的伊斯兰教作为穆斯林生活的楷模, 

与那些轻视宗教礼仪,藐视宗教传统的,违反宗教禁戒和伦理规范的做法作 


… Page 56…

坚决的斗争。在伊斯兰复古的口号下,达到加强信仰、革除现实弊端,使伊 

斯兰教重新获得活力的目标,动员和组织穆斯林,进行宗教和社会改革,以 

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伊斯兰复古主义并不是真的要恢复到穆 

罕默德的状态,而只是托古改制,借似完善、发展、改革伊斯兰教的一种手 

段。 

     瓦哈比运动、赛努西运动、巴德利运动、圣战者运动等近代伊斯兰复古 

主义运动,都在不同程度上复兴了伊斯兰宗教,形成了伊斯兰宗教新的信仰 

高潮。这种复兴一直持续到现在,使伊斯兰教真正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大 

宗教之一。同时,这些运动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唤起了这些地区的民族意 

识。在受到外来文化侵略时,伊斯兰教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成为团结全民 

族抵御外来侵略的精神纽带和强大动力。 

    但是,这些改革都是在伊斯兰教复古主义的旗号下进行的,它们都局限 

于提倡伊斯兰的原旨教义,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伊斯兰社会的政治、经济、 

文化基础。这些运动都没有触动所在地区的封建主义制度,也就不可能从根 

本上推动伊斯兰教和伊斯兰社会的进步。 



                   2。泛伊斯兰主义与伊斯兰现代主义 



      (1)泛伊斯兰主义 

     泛伊斯兰主义早在伊斯兰教创立之初的几十年间就已经出现了,建立一 

个在哈里发领导下的世界穆斯林国家的理想,被哈里发作为团结和统一阿拉 

伯人,领导穆斯林进行圣战的旗帜之一。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泛伊斯兰思 

想熄灭了,到了近代它又重新成为伊斯兰教的重要思潮之一。 

     19世纪中叶,伊斯兰世界成为西方列强掠夺和奴役的对象,这些地区的 

自然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封建统治出现日益深重的危机,岌岌可危。西方 

的基督教文化及生活方式也随之逐渐深入到伊斯兰的传统社会。伊斯兰社会 

在内外的撞击及矛盾冲突中开始逐渐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虽然是无声无息 

的,但却越来越显著地作用于穆斯林的信仰和生活。面对伊斯兰世界和伊斯 

兰教的内外冲击,泛伊斯兰主义重新兴起,企图以伊斯兰社会的整体力量去 

巩固伊斯兰教的地位,抵抗外来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及宗教侵略,推 

动伊斯兰世界的巩固和统一。 

    赛努西运动就包含着泛伊斯兰主义的思想。赛努西认为伊斯兰世界各国 

间没有界线,伊斯兰是一个整体,所有的穆斯林都是真主安拉的信奉者,伊 

斯兰教是宗教、国家、社会制度、法律、道德规范的总和,是全体穆斯林的 

共同信仰。 

    赛努西的泛伊斯兰思想迎合了奥斯曼苏丹的需要。奥斯曼帝国从泛伊斯 

兰主义中寻找重新建立帝国各地区间牢固联系的理论基础和精神力量,以此 

号召所有的民族和国家的穆斯林在哈里发领导下联合成一个世界伊斯兰国 

家,统治这个国家全体臣民的世俗和宗教的政权通过哈里发联合起来。实际 

上,奥斯曼帝国政府大力提倡泛伊斯兰主义,目的在于把世界上所有的穆斯 

林都集合在奥斯曼帝国政府的周围。 

     为了挽救日趋衰败的奥斯曼帝国,奥斯曼苏丹马赫茂德二世(1808—1839 

年在位)进行了改革。马赫茂德二世首先改革军制,于1825年5月发布敕令, 

在保留近卫军团的同时抽调部分兵员补充新军。严厉镇压了近卫军团的叛 


… Page 57…

乱,于6月17日宣布废除近卫军团,代之以“穆罕默德常胜军”。一个月后, 

苏丹又下令解散了长期同近卫军团关系密切的比克塔希教团,封闭所属道 

堂,处决了3名首领,其余的人全部流放外地,剪除了长期以来奥斯曼帝国 

政府的一个毒瘤。随后,马赫茂德二世发布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以加强苏 

丹政府的军事、政治力量。在宗教方面,苏丹下令将分散的、各行其是的卧 

各夫 (清真寺教产)管理机构合并为一个部门,由中央直接控制,但仍保留 

卧各夫制度和寺院的教产。通过统一的宗教管理制度加强苏丹的中央集权。 

     19世纪30年代,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文职官员, 

将改革运动不断推向深入。改革运动的首领是曾任土耳其外交大臣并多次出 

任首相的穆斯塔法·拉希德·帕沙。1839年11月,拉希德首相以苏丹阿布 

杜·马吉德的名义,在皇宫御花园对各部大臣、伊斯兰教上层和各国外交使 

节宣读了由他草拟的“御园敕令”,由此开始立法、司法和行政的改革,这 

在土耳其近代史上称为“坦吉麦特”(意即仁政改革)。 

     “坦吉麦特”时期还对在土耳其占统治地位的伊斯兰教法进行了重大改 

革。1840年颁布了一部刑法;1850年,颁布独立于伊斯兰教法的商法;1861 

年颁布商业程序法;1863年颁布海洋商业法。将全部民事审判(除涉及穆斯 

林私人身份的案件外)均纳入国民世俗法院的职权范围。在 1869—1876年间 

编纂了著名的“奥斯曼民法典”。这些改革触动了伊斯兰教上层的权力,世 

俗法院和法律剥夺了伊斯兰教法对于广大穆斯林的审判权,伊斯兰教法的神 

圣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 

    但这些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振兴奥斯曼帝国。帝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各 

地独立势头的双重打击下,变得名存实亡。它能直接控制的地区只剩下土耳 

其地区,而土耳其地区也已沦为西方列强共同控制的半殖民地。 

     于是,土耳其苏丹竭力鼓吹泛伊斯兰主义,企图利用帝国境内的各族穆 

斯林的共同信仰、典制习俗和宗教感情来加强土耳其苏丹的权威,维护其摇 

摇欲坠的统治。 

    近代泛伊斯兰主义的最重要的鼓吹者是出生于阿富汗的加马路丁·阿富 

汗尼(1839—1897年)。阿富汗尼终生致力于泛伊斯兰主义的宣传鼓动,他 

认为,西方的殖民主义及西方的物质文明对伊斯兰世界是个威胁。为了反对 

西方基督教国家的进攻,伊斯兰国家必须实行改革而自强不息。在政治上, 

他主张全世界穆斯林不分民族团结起来,拥戴一位共同的哈里发,在伊斯兰 

教法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超国家、超民族、超地域的统一的伊斯兰大帝国。 

在宗教上,他主张用伊斯兰教的纯洁信仰抵御西方的物质文化生活方式,认 

为伊斯兰教的教旨适用于任何时代,能回击任何挑战,同时提出把伊斯兰教 

教育列为国民教育的第一课题,进行有指导的与社会改革相结合的宗教改 

革,纯洁宗教,用理智巩固信仰,并学习先进的科学与文化,提高国民素质, 

改变伊斯兰教国家的落后状态。 

     土耳其苏丹阿布杜尔·哈米德二世特别积极支持这种思想,将国家税收 

的一半用于泛伊斯兰主义的宣传。因为他需要有一个哈里发的称号,希望成 

为未来世界伊斯兰国家的首领,借以扩大自己的权力和统治范围。但是,按 

照伊斯兰教的哈里发学说,唯有虔诚无私、德高望重的哈里发才是全体穆斯 

林的代表者和信仰的监护人。在奥斯曼帝国的历史上,早在1517年色里姆一 

世当政时,哈里发就被苏丹制所代替。因此,哈米德二世宣布自己是全世界 

穆斯林的哈里发缺少必要的依据,显得极其虚弱,得不到广大穆斯林的承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