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知道点+中国名人 >

第20章

知道点+中国名人-第20章

小说: 知道点+中国名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始皇大笑。在攻楚的过程中,王翦又频频要求秦王多给他赏赐。对攻楚,王翦早已成竹在胸。不久即大败楚军,又扫荡了其残余势力,灭亡了楚国,带领大军大胜而回。
  王翦大军讨伐楚国,不担心破敌,反而担心起自己的“美田宅园池”,一而再、再而三的求得赏赐,正是为了安秦王的心。换得秦王欣慰放心之大笑,那可比破楚国更难。别以为王翦是多此一举,其实这正是老将过人之处,历史上不知道多少名将浑浑噩噩栽在了主君的疑心上,都不知道自己怎么死的呢。姜是老的辣,后来,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再次邀功,丝毫不疏忽,滴水不漏的取得了秦王的绝对信任,最后终得善终。
  王翦能够善始善终,与他的老谋深算是密切相关的。他勇猛如虎,却又忠诚如狗,狡猾如狐,却又谄媚如猫。他极善于中伤自己,不断的要良田美宅,显得十分贪财或是好色,让皇帝觉得其人没有野心,可以放心使用,这才能够备受恩宠,直至老死。威震四方的一代名将要小心翼翼的过活,夹着尾巴才能生存下来,不免让我们感叹不已。 

 




匈奴克星李牧




  李牧,战国时期赵国人,是赵国著名的将军,战国四名将之一。
  作为一代名将,李牧的生平按其军事活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一段是在朝中参与政治军事活动。终其一生,他主要是作为武将活跃于历史舞台的。
  赵国在赵武灵王进行军事改革,实行胡服骑射后,实力强大起来了,几次北上攻打匈奴,使匈奴元气大伤。但是,到了惠文王、孝成王时期,匈奴各部落军事力量逐步恢复强大起来,并不断骚扰赵国北部边境。赵王便派李牧带兵独当北部戍边之责。约在赵惠文王(前298年——前266年)中期,李牧已成为一位富有韬略的边将。他常居代地雁门郡(今山西宁武以北一带),根据实战需要,他设置官吏僚属,当地市租全部交入幕府,做为军费。他厚待战士,每天宰杀数头牛犒劳士卒。他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军队的战斗力,有效地防备了匈奴的侵扰,赢得士兵们的爱戴。他加紧练习骑马射箭,重视警报系统,增设侦察人员。在军事上,严明法规:“匈奴若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所以匈奴每次入侵,严密的警报系统都能发挥威力,士兵迅速退回营垒固守,不敢擅自出战,使匈奴掳掠无所得。这样坚持数年,形成了一支装备精良而素质极高的边防军。赵国军队在人员、物资上没有多少损失,为以后的反击奠定了物质基础。
  匈奴人认为李牧这是胆怯,就连赵国边境上的士兵也认为自己的将军是胆小害怕。赵王听说后,也责备了李牧。但李牧依然我行我素,终于激怒了赵王,把他召回,另派将领替代他。新任将领到职一年多,每当匈奴兵来犯,他都命令部队出战,往往受挫失利,损失伤亡惨重,使边境地区不能按时耕种、放牧。于是赵王又请李牧复出,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一再恳请,李牧提出:“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赵王答应了他。
  李牧再次到边境后,仍按原来的规约行事。几年当中,匈奴来犯一无所获,但始终认为李牧胆怯不敢出战。戍边的将士日日受到犒赏而不被使用,因此,都请求愿与匈奴决一死战。李牧看准了时机,挑选了兵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获赏百金的勇士五万人,优秀射手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加以训练。并大纵牲畜,让人们满山遍野地放牧。
  匈奴见此情景,先是派遣小股兵力入侵。交战后,李牧佯败,丢下几千人给匈奴。单于闻之,率大军入侵赵地,李牧则出奇兵,以两翼包抄战法出其不意包抄匈奴军,一举歼灭匈奴骑兵十余万人。接着又乘胜灭檐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远远逃走。其后十多年,赵国北边稳固,匈奴再不敢接近赵国边境的城邑。李牧也因此成为继廉颇、赵奢之后赵国的最重要的将领。由于李牧确保了赵国边境的安全,使赵国君臣能无后顾之忧地对付强秦的兼并战争,实际上,蔺相如、廉颇、赵奢等人在政治军事斗争上的每一个胜利,都有李牧的协作支持在内。
  李牧到朝中任职,约在孝成王二十年(前246年)以后。这一年,他曾因国事需要调回朝中,以相国身份出使秦国,定立盟约,使秦国归还了赵国的质子。两年后,悼襄王继位。当时,赵奢、蔺相如已死,廉颇与乐乘均出走他国,李牧成为朝中重臣。悼襄王二年(前243年)他带兵攻取了燕的武遂(今河北徐水县西)、方城(今河北固安县南)。此时,秦国迅速兼并了魏国的大片土地,迫使魏国屈服之后,把主要兵力对向赵国。赵王迁二年(前234年),秦大将桓齮(又称樊于期)攻取赵的平阳(今河北临漳县西)、武城(今山东武城县西),杀赵将扈辄,斩首10万。三年(前233年),又带重兵攻打赵国。赵派李牧为大将军,大破秦军于宜安(今河北高城县西南),桓齮(又称樊于期)兵败潜逃。秦王暴怒,以金千斤,邑万家购求桓齮(又称樊于期)之首。可见此次大胜对秦打击沉重,而赵得到喘息之机。因功大,李牧被封为武安君。
  赵王迁七年(前229年),秦国大将王翦大举攻赵国,率上党兵卒直下井陉(今河北井陉县),杨瑞和率河间兵卒进围赵都邯郸。赵国派李牧、司马尚倾全军抵御,一直相持到第二年。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积饥荒,国力已相当衰弱。而更大的忧患还在朝中,昏聩的赵王迁,对那个诬陷过廉颇的秦国间谍郭开宠信不疑。秦国在战场上不能速胜,便又行反间故计,重金贿赂郭开,使其诬告李牧、司马尚谋反。赵王迁不作分析,马上派赵蓖及齐将颜聚取代李牧。李牧为社稷军民计,拒交兵权,继续奋勇抵抗。赵王、郭开便暗中窥探,乘其不备之时,加以捕获残杀,并罢黜废免了司马尚。三个月后,王翦大破赵军,杀死赵蓖,俘虏了赵王迁及颜聚,攻取邯郸,灭掉了赵国。 

 




东方汉尼拔项羽




  在中国的历史上,多以成败论英雄。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是也。但也有例外,这个例外就是项羽。项羽自24岁起兵,到31岁自杀,其间所经历的都是轰轰烈烈的事。虽然兵败自杀,但后人却给了他最多的同情,连写历史的人也不例外。在司马迁的笔下,虽然项羽有许多的不是,但从字里行间我们仍可以读出司马迁是相当喜欢项羽的。在他的笔下,项羽虽然失败了,但却是英雄!在中国历代名将中,项羽是一个天生就会带兵打仗的人。
  项羽出生在名将世家,他的祖父项燕为战国末年楚国名将,后为秦将王翦所杀。叔父项梁也极为勇猛,秦统一后,项梁因为杀了人,带着项羽躲避在吴中。每逢当地有大徭役和丧事,项梁经常主持其事,暗中以兵法组织和训练宾客子弟。
  项羽在青年时代就力能扛鼎,学书、学剑都不成,这使项梁很生气,他却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改教他兵法,他略知大意后,即不肯深学。但项羽才气过人,而且少怀大志,嫉恶如仇,看见秦始皇时,发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感叹。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领导反秦起义,随即建立张楚政权。原六国贵族闻讯后,也纷纷起兵响应,这年九月,项梁与项羽也起兵,杀了会稽太守通,带领吴中兵士反秦。项梁自立为会稽太守,项羽为裨将,手下有精兵八千人。陈胜牺牲后,其部将召平矫令拜项梁为楚王上柱国,命其引兵进攻秦国。秦二世二年三月,项梁即率所部渡江,途中东阳令史陈婴率义军两万投奔项军。渡过淮河后,英布、蒲将军又以兵相随,项军兵力一时达到六七万人,成为当时反秦武装的主力。六月,项梁召集起义将领会薛计议,立楚怀王孙心,仍称楚怀王。项梁自号武信君。之后,项梁率义军大破秦军于东阿、定陶。项羽、刘邦也攻占城阳,略地至雍丘,斩杀秦三川守李由。不久,由于项梁骄傲轻敌,被秦将章邯乘隙袭破,项梁阵亡。项羽、刘邦退保彭城(今江苏徐州)。章邯又渡河北上击赵,与秦将王离、涉间军进围巨鹿,要消灭起义军。楚怀王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率兵救赵。宋义走到安阳后,滞留四十六日不前进,想坐观成败。于是项羽以宋义与齐密谋反楚为名,杀死了宋义。怀王即命项羽为上将军,统率全军救赵。项羽派当阳君、蒲将军带兵两万迅速渡过漳河,以解巨鹿之围;自己亲自率全军渡河,破釜沉舟,进击秦军。双方经九次激战,楚兵大破秦军,王离被俘,涉间自杀。巨鹿一战,秦朝的主力被消灭殆尽,亡国只是迟早的事了。当楚军救赵时,诸侯军皆作壁上观。战事结束后,诸侯将领拜见项羽,都跪着向前,看都不敢看他。从此,各路诸侯军都听从项羽指挥。接着,项羽又大破秦军,并利用秦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招降章邯。他怕秦降卒不服,在新安城南将降卒二十万全部坑杀,从而大失民心。
  当项羽率军进入关中时,刘邦已先期进据咸阳。由于楚怀王有约在先,“先入关者王之”,刘邦理应称王关中。项羽入关后,却依恃手中四十万大军,企图消灭刘邦,独霸天下。在鸿门宴上,刘邦在谋士张良的帮助下,卑辞言和,骗取了项羽的信任,后来又趁机暗中发展实力。双方的紧张关系暂时和解。项羽随即引兵西屠咸阳,诛杀秦降王子婴,焚烧秦宫室,掳掠财宝和美女东归,使自己再一次大失民心。公元前206年,项羽以怀王为义帝,又分封各诸侯为王,自立为西楚霸王,占有梁地、楚地九郡,定都彭城,封刘邦为汉王。不久,田荣、陈余、彭越等相继举兵反楚。刘邦也以关中为基地,进逼西楚,于是爆发了历时四年多的楚汉战争。
   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后,号令天下,大失民心。他自己也渐渐骄傲起来,对其他的诸侯放松了警惕,从而逐渐由强盛走下坡路,最后招致“垓下之围”的悲惨结局。在垓下,项羽被刘邦的军队重重包围,兵少粮尽,只剩二十八骑;而追他的汉骑有数千之多,项羽孤军奋战,飞斩敌将,使“汉军披靡”。当赤泉侯追他时,项羽“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后来,项羽终因寡不敌众,四面楚歌,面对着美人和名马,流下了伤心的眼泪。他曾慷慨悲歌,却依然坚决抵抗,即使到了乌江,走投无路时,乌江亭长要渡他到江东去,项羽也不愿让江东父兄看到他兵败将亡、狼狈不堪的情景,所以拒绝渡江,以自刎来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项羽自刎前,仍称“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而不能认识自己终致失败的原因。后汉王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羽于谷城。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韩信是在楚汉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千古名将。无论是在战术指挥,还是在用兵等方面,韩信的作为都可圈可点,被称为“名将中的名将”。在政治判断力上,韩信似乎与项羽一样有所欠缺,功冠天下的他,最后竟然死在了吕后的屠刀下。人们曾经评价韩信的一生,说他生死两妇人。说的是韩信小时候很潦倒,经常接受一个洗衣妇人的接济,从而活了下来。而最后,他因为吕后的计谋而被杀。一代名将,落得如此下场,让人感叹。
  韩信自幼熟读兵书,胸怀安邦定国的抱负。因家境贫寒,常食不裹腹。苦于生计无着,于不得已时,在熟人家里吃口闲饭,有时也到淮水边上钓鱼换钱,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一次,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配剑,其时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你的配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自知自己势单力薄,硬拼肯定吃亏。于是,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史书上称“跨下之辱”。后来韩信封王,招曾经侮辱自己的人“以为中尉”,以德报怨,虽有自夸之嫌,但气度非常人能及。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韩信配剑从军,投身项梁的西楚军。项梁战死后,继随项羽,但未受项羽重用,只是充当一名执戟卫士。他多次向项羽献策,均不被采纳。于是他愤然逃出楚营,投奔汉王刘邦。刘邦初始也没把他当将才使用,只任命他为治粟都尉。韩信见刘邦不肯重用,决意离汉营而去。丞相萧何素知韩信之才,闻讯即刻骑马月夜苦追,将他劝回,由此留下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美谈。后来,刘邦在萧何的屡次劝说下,亲自与韩信讨论军国大事,确信韩信为稀世之才,遂举行仪式,拜为大将。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五月,韩信派人修复刘邦进入汉中时烧毁的栈道,迷惑雍王章邯,自己却率军悄悄沿南郑故道东出陈仓,大败章邯军,一举拿下了关中地区,使刘邦得以还定三秦。这就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来历。
  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二月,韩信引兵出函谷关,将兵锋逼至洛阳,韩王郑昌、殷王司马邛等项羽所属的封国,先后归降。然后便与齐赵联合共谋击楚,四月,大军就已进至楚都彭城。攻势之凌厉,令人赞叹。可是没想到刘邦进入彭城后就把防务丢在一边,遍搜宝货美人。正在与齐军鏖战的项羽听说彭城失守,急率三万精骑星夜赶回,一战将刘邦击败。韩信闻讯即刻赶来收集溃败的部队,和刘邦在洛阳地区会师,又成功地进行了阻击战,在京县、索亭之间把楚军打得大败,使项羽西进的兵锋顿挫。战线最后在荥阳稳定了下来。
  刘邦兵败彭城,齐、赵、魏等重又倒戈向楚。八月,刘邦封韩信为左丞相,领兵攻魏。魏王豹陈重兵于黄河东岸的蒲坂,韩信针对魏军部署,将大量船只集中在蒲坂对面的临晋,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用木框架绑扎瓦罐做成临时渡河器才,从上游夏阳渡河奇袭安邑,突然出现在魏军背后,大破魏军,俘获魏王豹。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九月,韩信又引兵东向阏与,活捉代相夏说,收复了代郡。这时,刘邦却命韩信急调其主力至荥阳加强该地守备,故韩信只带了万余部队东下井陉攻赵。赵王歇和赵军统帅成安君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于太行山区的井陉口,占据有利地形,准备与韩信决战。韩信先以两千轻骑,乘夜迂回到赵军大营的侧后方埋伏。天明后亲率主力前出到河边背水列阵,诱使赵军出营攻击。汉军背河而战,无路可退,人人拼死作战。预先伏下的两千轻骑乘机攻入赵军空营,遍插汉军红旗,赵军见状,军心大乱。韩信挥军趁势反击,大破二十万赵军,斩杀赵军统帅陈余,生擒赵王歇。接着,韩信用“上兵伐谋”办法降服了燕。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十一月,韩信又用重兵急袭的办法攻破了齐都临淄。楚将龙且急领二十万人马来援,与败退的齐军会师于高密,然后与汉军隔淮水对峙。韩信秘密派人用一万多个沙袋,乘暗夜在上游把淮水堵住。天明后派部分军队渡过淮水,在侧后攻击楚军,继而佯装溃败。龙且误以为汉军胆怯,率主力渡淮水追击。韩信命部属掘开上游堤坝,将楚军冲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